《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7篇

《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7篇《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让人民当家作主!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让人民当家作主!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7篇

篇一:《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民当家作主!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让人民当家作主!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

 还记得高中语文课本上就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的节选,但是自己当时就看的不是很明白,听老师讲完以后也觉得好像是些什么高深的政治化大道理,感觉好像离自己很远。现在到了大学里,又有了这样一次与这篇文章接触的机会,实在觉得有必要好好理解、钻研一番。

 兴致勃勃地到图书馆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原文,老实说,花了半个多小时看了一遍,还是难以理清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此文里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于是又仔仔细细一五一十地精读了一遍,并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帮助理解。在这里,我特意在最后附上了原文以及我当时标注的一些不明白的点,亦或是帮助理解的小总结,希望老师在看完我的读后感与读书笔记之后,能给与一些理解上的帮助。

 这篇文章创作的日期,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那是新中国前的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个生日,领袖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说明了他所要建立的新中国的雏形,表达了他将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政外交思想路线,表达了他的革命初衷及最终目的。审视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他始终是沿着这条路线矢志不移地走了下去,虽然其中不免有一些过错与失误,但他为中华人民做出的贡献绝对是不可估量的。

 既然是论人民民主专政,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先从文字字面解读。由单独字义上解释,可知:

 人:生物名词、民:指劳动群众特性的国家基本成员。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群众”,至于“人民”里面是否还能够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阶层或阶级,那得看那个阶层或阶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群众百姓的利益。至于民主:我国在中学政治教材的说法,“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现代国家,恐怕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是声称自己的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反对民主实质就是反对人民。因此谁也没有这个胆量反对民主。专:是独一,单纯的意思、政:意思是治理国家施行的措施

 行为、从事治理国家事务活动。专政:一词原意指无限的权力,绝对权力的统治者和统治方式。或专业从事政治活动、 人民民主专政意思是:普通百姓和劳动群众当家做主来执行对国家的治理和绝对统治的权力。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的核心论点是: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领导一个资产阶级主导的国家,绝对不能维持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这个核心论点就是人类进步的远景的问题,也就是党章党纲所规定的最终目的。毛泽东在文中首先就阐明这个问题。

 他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二十八年了。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个大人了。人到老年就要死亡,党也是这样。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 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特权,消灭依寄生在人民身上的国家政权,实现世界大同。这一论断是一条无可挑剔的真理,符合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结果。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中国之大同理想社会。然后,把中国的经验向全世界推广,影响并引导世界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无阶级、无政党、无政府和无国家的全球和谐的社会。这是怎样美好的理想。

 再看文章,“他们必须懂得,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这是毛主席告诉所有青年朋友的真理。当然这原理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创造,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表达过的原理。毛主席告诉我们:中国在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要么是继续帮助资产阶级,由资产阶级领导,实行资本主义民主社会,要么继续领导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舍此没有第三条道路。

 而就现在的中国社会而言,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同样我们的社会也是适应社会

 主义发展的。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不免会听到很多诸如“也许中国走资本主义路线会发展的更好”这样的论断。我觉得,不能说这样的讨论是对是错,而应该说这样的讨论在当今社会而言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

 文章在总述完之后,便开始追溯历史。鸦片战争失败之时,我们就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文章里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因为只有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但是学习、维新倒是做了不少,却着实少有成效。就在国家的每况愈下、紧急危难之时,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时,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记得上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样的理论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我当时在论文里摘录道“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科学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它们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时还很难理解,现在之于历史,便不难发现其对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

 文章出彩的地方还体现在,中部的一系列段落的引号开头句。“你们一边倒”表达了新中国必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你们太刺激了”表明了对反动派的坚决态度;“我们要做生意”说明我们要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之上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对“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做出了直接的否定,告诉我们必须联合国际力量;对“我们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也同样给予批判,告诫我们不要再“上当”;“你们独裁”最终再次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我不觉发现读完以上一系列铿锵有力的文字,不觉浑身得到了一种身心上,甚至是灵魂上的震颤!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解释。人民之于当时的社会,便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

 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由得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也是民主?在这里,我必须说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公民民主!表面上看是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民主,但是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历史证明所谓的人人民主最终却演化为少数人的民主,又被世人称为精英民主,或戏称为贵族俱乐部。在资本主义社会举手发言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它是要经过层层选举的,而选出来的不是大富大贵,就是背后有金主靠山。那么这些选上来的人他们会为谁的利益说话呢,就不言自明了。所以我们批评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他们的根本利益着实不在于人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数月前,西方国家以保护平民为借口,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军事打击,在数月之内,对利比亚进行了狂轰乱炸,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农场、粮食仓库等。而对利比亚的反对者却放之任之。只字不提。西方国家说是为了民主。而我们现在看看利比亚的邻国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这些国家正在发生饥荒,数千万人正面临饥饿死亡。而那些道貌岸然的西方伪君子却在干什么?在装做视而不见。这些国家的人民不是平民吗?是的,他们才是真正需要救助的,需要帮助的。由此看来西方的假民主,加之内心的虚伪与贪婪,使他们杀人侵略的本性暴露无疑。他们保护利比亚人权是假,石油是真,西方的民主论如此可休矣。

 因此看来,我不得不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真正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总结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摘自《毛泽东思想概

 论》)

 《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经验,回顾了近百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程,阐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我相信,中国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与险阻。但是没关系,我们的老一辈总教育我们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它的坚韧与坚持是任何逆境都无法阻拦的。只要我们一同努力,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和平,幸福的社会。用毛主席的话,就是走向世界的大同,这也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向着目标,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踏着自己坚实的脚步,不断前进!

 (我也是经过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分析理解才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不过,老实说,那些文献资料对于我们这样的理科生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的难度。以上内容可能包含了自己一些个人的看法,可能有些偏激或肤浅,希望老师能给予批评与改正。文章之后,我还附上了自己阅读时的一些读书笔记和一些难于理解问题,望老师给予点评与回答。)

 学生:吴杨宇 2012 年 2 月 18 日

篇二:《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专题文集《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收入习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文稿50篇

 前言/QIAN YAN 专题文集《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收入习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文稿50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行替换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坚持 “三心三问” ,在从政为民的职业生涯中永葆 “人民至上” 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不懈奋斗。

 目录保持一颗“真诚心”,以雪中送炭的真情“问需于民”暖民心保持一颗“谦逊心”,以不耻下问的态度“问计于民”聚民心保持一颗“豁达心”,以闻过则改的胸怀“问政于民”得民心010203

 第一部分

 保持一颗“真诚心”,以雪中送炭的真情“问需于民”暖民心听群众的真心话,多办为民的实在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百姓心为心,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要带着一颗真心,深怀为人民服务的真情,从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多到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 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群众诉求强烈的区域去了解实情,去化解矛盾,多听群众的真心话,多办为民的实在事 。心中装着人民,时刻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 体现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百姓心为心,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要带着一颗真心,深怀为人民服务的真情,从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保持一颗“真诚心”,以雪中送炭的真情“问需于民”暖民心走好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领导干部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要以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觉,听得进、容得下不同意见,要真正放下身段、放下架子,带着真情实感去融入群众中,多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多从群众中寻找方法,在同群众打交道中锻炼能力。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深入基层办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干部走基层,就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方实际找准着力点,切实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保持一颗“真诚心”,以雪中送炭的真情“问需于民”暖民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心中装着人民,时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体现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百姓心为心,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要带着一颗真心,深怀为人民服务的真情,从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多到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群众诉求强烈的区域去了解实情,去化解矛盾,多听群众的真心话, 多办为民的实在事。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把群众的所盼、所愿、所求作为为民服务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一些雪中送炭的“为民真情”,少一些“锦上添花”的无用之功,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效温暖民心。保持一颗“真诚心”,以雪中送炭的真情“问需于民”暖民心

 第二部分

 保持一颗“谦逊心”,以不耻下问的态度“问计于民”聚民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党员干部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不耻下问,虚心向人民群众拜师学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才能更好惠及人民。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拜群众为师,到群众中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拜群众为师,到群众中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保持一颗“谦逊心”,以不耻下问的态度“问计于民”聚民心“不耻下问”是一种态度。表现出 党员干部真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求真的精神 。拿出虔诚的态度、谦卑的心态,把根扎进基层沃土,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底气,才能积蓄为民服务的真知,增强担当为民服务的重任。“不耻下问”是一种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拿出虚心接受人民群众再教育的勇气,用求真务实的精神,身下基层、学在基层,不走形式主义、摒弃官僚之风,真诚面对群众,真诚求教群众,当好群众的“小学生”,才能当好群众的“引路人”。当前,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处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在查摆问题中,需要发扬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的精神,认识到只要群众有意见,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应当通过群众意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加以提炼,把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集中解决的办法,再让这些办法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不耻下问

 保持一颗“谦逊心”,以不耻下问的态度“问计于民”聚民心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拜群众为师,到群众中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党员干部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不耻下问,虚心向人民群众拜师学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才能更好惠及人民。要广开言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展群众建言献策的渠道,充分保障群众发表意见的权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善于倾听,认真分析群众所提意见和建议,在群众的不同意见中拓展视野、开拓思路;要吸纳借鉴, 对群众提出的好的意见建议,要吸纳到推进落实工作和决策部署中来,汇聚形成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保持一颗“谦逊心”,以不耻下问的态度“问计于民”聚民心

 第三部分

 保持一颗“豁达心”,以闻过则改的胸怀“问政于民”得民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的评价最公允。问政于民方知得失。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工作方式是否严密妥当,工作成效是否体现民心,这些都需要问政于民,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积极接受群众的监督。问政于民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是转作风、立新政、闯难关的重要法宝“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问政于民要听得进群众的心里话、大实话、刺耳的话,全盘吸收群众监督批评带来的正能量,做到为政之策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基层,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立说立行、即整即改 。同时,要高质量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凝心聚力,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涵养“闻过即改”习惯:

 坚持敢于认错、知错能改、知错即改的良好作风习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问题不回避,责任不推诿,矛盾不上交 ,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改正措施要切合实际,改正问题要立见成效,确保不发生同类问题;要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改正问题上,放在改进作风上,放在推进工作上,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保持一颗“豁达心”,以闻过则改的胸怀“问政于民”得民心“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闻过即改,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志的信任。因此,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涵养“闻过即改”的胸怀。知错能改 知错即改 勇于自省 敢于担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闻过即改,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

 保持一颗“豁达心”,以闻过则改的胸怀“问政于民”得民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群众的眼睛最雪亮,群众的评价最公允。问政于民方知得失。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工作方式是否严密妥当,工作成效是否体现民心,这些都需要问政于民,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积极接受群众的监督。问政于民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是转作风、立新政、闯难关的重要法宝。要大力发扬调研务实之风, 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以闻过则改的态度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愿望,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从政施政成效的标准,依靠人民群众的认同不断修正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让改革政策、措施更顺民意、得民心,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保持一颗“豁达心”,以闻过则改的胸怀“问政于民”得民心

 《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专题文集《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收入习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文稿50篇

篇三:《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读《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 5 5 篇

  12 月 4 日,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迎来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是法治精神的集中体现,执政兴国、社会发展、百姓福祉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和保障。战国时期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领导干部要以学法、守法、用法的新形象做法治建设的“领头羊”“排头兵”“实干家”为实现富民强国、赶超发展凝聚正能量。

  “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做法治建设“冲”在前线的“领头羊”。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作为党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捍卫者,领导干部要始终做法治建设的“领头羊”,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要始终敬畏和尊崇法律,将这种尊崇和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切实维护法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敢于同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做斗争。

  “关键少数”带头学法,做法治建设“冲”在前线的“排头兵”。学法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更好地督促自己守法。在面对“感情牌”的攻势时,坚决不能动摇信念,要深刻认识到:因

 为个别人的私情而违法乱纪,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公情”,也辜负了党和国家的信任。因此,领导干部要始终做法治建设的“排头兵”,熟悉国家各项法律政策,精通与组织工作有关的各项法规,做到先学一步、高出一筹,方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同时以自身爱学善学法规的表率作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法、守法,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传统。

  “关键少数”带头用法,做法治建设“冲”在前线的“实干家”。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高地,就要坚持秉公执法,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在用法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当好践行法治的“实干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坚持把廉洁用权当作生命线,按照权力清单用权、按照法定界限用权,用身外的党规国法、内心的道德约束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筑起防微杜渐的“防火墙”,在法律的框架内想事、谋事、干事、成事。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领导干部作为法治建设中的“关键少数”,必须在尊法、学法、用法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做法治建设的“领头羊”“排头兵”“实干家”,“冲”在前线维护好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的法律的权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党员读《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法治既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走法治化的道路。

  所谓“法治”,即始终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自然也要遵法依法。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宣言书”,更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总纲。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涵养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提高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要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发挥好关键带头作用,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自觉将自己的权力关进法律的“牢笼”中。以

 往一些办事看面子、讲人情而不遵循制度原则的风气必须要刹住,仗着自己有权力而漠视法律、不守规矩的言行要坚决批驳、反对到底。唯有事事依法、处处遵法、人人守法,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发展,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核心。作为党的一员、身为党的干部,要自觉投身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业,为全社会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牢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警戒,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心出力。

  党员读《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

  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驾护航。

  怀揣一颗“用法”的衷心。良法是善治的开端,善治是良法的归宿,一部好的法律如果常常被人抛之脑后而得不到运用,其无异于“空中楼阁”,虽有形却无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少地方采取“封村堵路”的方式防止疫情蔓延,初衷是好的,但也存在个别“简单粗暴”的做法,有的把路挖断、有的堆土成山,在阻断疫情传播的同时,

 无形中也把应急通道和应急需要隔断,甚至涉嫌违反道路交通法规。在我国,关于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并不缺乏,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用法律条文对照实际情况,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优化办事流程,帮助解决困难。要加大运用法律来指导工作的力度,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的运行更加高效、更加规范、更加通畅。

  坚守一颗“执法”的恒心。“凡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发国难财的人,要罚的他倾家荡产。”这句政府部门传递出的声音,被众多网友所点赞,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司法力度方面的热切期盼。疫情防控仅靠医务人员的付出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战时状态下,更要尽全力保障社会安定有序。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对破坏市场秩序特别是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制假售假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要坚决实施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依法处置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重点治理好网络空间,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驳斥谣言以正视听,对造谣生事、制造恐慌、破坏稳定的人员依法作出处理,营造众志成城、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温暖一颗“普法”的热心。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普法”中“普济”,在“守法”中“守护”。我们党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强大政治优势,要发动广大基层党

 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战“疫”一线同群众站在一起,积极向他们宣传普及有关法律知识,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要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力度,引导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帮助端正认识、配合防控、规范言行,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使“勤洗手、戴口罩、不捕食野生动物、不传播听信谣言”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坚持把人民利益发展好、维护好,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耐心、热心、尽心为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加强疫情期间矛盾纠纷的排查与化解,凝聚民心、汇集民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地沿着法治轨道前进,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就一定能实现万众一心、共同移“疫”。

 党员读《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读后感

  “C 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2020 年 12 月 16 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出版发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强调要坚持党对法治社会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各级各部门、全体党员干部务必全面贯彻纲要精神和要求,自觉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站好“C位”。

 在依法行政中站好“C 位”,当好法治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党员干部时刻带头厉行法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法治意识的强弱、法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成效。党员干部的处事方式、日常言行等更是对一般干部和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学法常态化、制度化,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提高法治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推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严格执法中站好“C 位”,当好法治社会建设的“服务员”。“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严格执法是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如果法律不能严格执行,那就会成为“纸老虎”和“稻草人”;如果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公正,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全体执法一线干部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程序,让每个案件都能彰显公平正义、经受人民检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要狠抓执法监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体现“人性化”。同时,要杜绝“人情化”,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

 在全民普法中站好“C 位”。当好法治社会建设的“宣讲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国民法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环境建设的成效。各级各部门要改变“曲高和寡”的窘境,变政府“独唱”为全民“合唱”,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成果。只有将法律信仰印刻在每一位国民心中,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才能把全民知法、守法、信法、用法变为现实,人民群众对法治强国建设的需求才能得以实现。

  法治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务必强化“C 位”意识、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行稳致远。

  党员读《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后感

  12 月 4 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总书记曾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精辟概括了“十一个坚持”,迈步新时代的征程之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理论性和全面的指导性。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更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全社会营造宪法学习和宣传氛围、弘扬宪法精神和核心内涵、加强宪法

 监督和实施落地,形成良好“循环”、紧密“合环”和严实“闭环”,助推新时代法治发展,厚植社会主义法治的稳固根基。

  成为宪法精神学习上的“积极环”,打通深学深悟的良好“循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十一个坚持”的大原则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成为宪法精神学习上的“积极环”,不断武装智慧大脑、不断领悟核心内涵,成为新时代法治思想上的学习“标兵”,激荡起“比拼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主动引领和号召基层干部加入“学习小组”、积极营造和推行宪法学习的“热情势头”、坚定捍卫和遵守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效力”,打通人人学法、人人懂法的良好“循环”。

  成为宪法精神弘扬上的“主动环”,形成根植人心的紧密“合环”。“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学法热情、尊法坚定、守法光荣的良好风尚,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当好宪法精神弘扬进程上的“主动环”。主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极大释放年轻一代的活跃思维,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用生动活泼的“普法方式”、用高效便捷的“网络渠道”、用效果突出的“主题活动”,把宪法精神...

篇四:《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读后感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2 月 16 日出版的第 4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奋进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致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开拓新局面,凝聚磅礴力量、坚定奋勇前行。

 让“法治之光”照进伟大征程。“法者,治之端也。”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从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到制定“五四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再到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高票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日渐宽广。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争当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奋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法治保障。

 以“法治之魂”推进体系建设。山雄有脊,房固赖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当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更加需要我们重视法治、厉行法治。要不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要正确处理党和法的关系,深刻认识“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把党纪挺在法律前面,把执法和执纪贯通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积极作用,着力提升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能力与水平。

 用“法治之力”增进人民福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从开门立法推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到执法司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从公共法律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到普法工作助力全社会树牢法治信仰……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这一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遵循。事实雄辩证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根本目的在于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要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依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权利,保证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要把为民初心落实到法治实践方方面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构建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四个维度

  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成效,他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探索的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探索起始于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在探寻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法治探索更多围绕探求一种新型国体和政体的方案来展开。在各种西学东渐的法治方案宣告破产后,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政权建设和革命需要的法治探索,为建立新型法律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探索,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践行法治。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的驾驭更加成熟稳健,开辟出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法治领域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法治理论,不断开辟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进行

 提炼和升华,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创立并不断发展的,是当今时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法治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

 实践维度:时代主题转换与使命担当的新篇章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与拓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回答时代法治之问,破解时代法治命题,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安全、环境等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价值维度: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西方法治道路的根本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中通过法治保障和发展人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推进全过程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充分实现;完善民生立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用法治规范经济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捍卫人民利益;用法治规范权力运行,大力惩治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充分彰显,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更加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

 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篇五:《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20 年 6 月 05

 119 浅谈“人民当家作主”的哲学内涵及依据

 张沛华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内涵分析、理论依据的探索以及价值浅析的三个方面综合人论述了“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的哲学内涵和哲学依据,全方位的阐明了十三项制度优势的科学性,并坚定了在我国之后的发展进程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哲学内涵;价值;人民当家作主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1 理论内涵

 在推进国家综合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人民民主一直被摆在首要的战略地位中,就是要充分的发挥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理念和力量之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 70 年的经验突出地证明,只有充分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更加高效的保障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的高效全面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 40 多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更加多样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更加充分地享受治理成果,才能让社会治理格局更加明晰、效益日益显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治理之路,赢得了民心。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理论依据

 2.1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历史由无数个人的活动汇聚而成,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然而,人们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又各不相同。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则是指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并且,唯物主义历史观遵循着三点原则:第一,从整体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活动;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的创造者和其活动;第三,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和说明历史的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既是我们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更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2.2 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

 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时刻处于核心的主体地位,是由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是由于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总书记提出的奋斗目标掷地有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源泉动力在于依靠人民,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了人民。时刻坚持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我们进入新时代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答不答应、拥不拥护、赞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举措的根本标准,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的长久发展。

 2.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真理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实践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表明,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因而,在中国发展的 70年里,自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主题地位的确定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作用伊始,经历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洗礼丰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指导思想以及人民民主的根本准则,充分说明了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的正确导向,是主客观一致的真理性认识,是反复被实践证明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导向,不断在事件中进行检验,不断完善和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内涵,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好中国故事。

 3 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所具备的批判性、建设性的双重特征,对资本主义相关理论表达了最彻底的批判,并且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对于无产阶级民主平等、公平正义、自由、人权的价值诉求,致力于被剥削被压迫的人群的最基本权力。

 基于此,我们所坚持的人民当家作主则是对于人民群众权力保障最有效、最可靠的形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权利的根本的民主形式,是对扬弃了传统哲学进行变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我们党、我们国家不断提升人民在国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奠基石,更是我们党为了人民幸福、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具有新明的特征,即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五点。其中,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群众利益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除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纵观历史,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切都表明,毫不动摇地依靠人民、矢志不移地为了人民,永远都是推动国家善治和民族进步的最持久动力。

 4 理论价值

 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优势,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成为治理最重要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破除专制主义统治、实现由人民当家作主确定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人民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当家作主的作用。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 (下转第 121 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20 年 6 月 05

 121 3 “真际”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和终极关怀

 冯友兰先生用纯形式的逻辑方法与逻辑分析的过程所演绎出的“真际”本体,其在逻辑上先于“实际”,并自然而然地先于人的存在,处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之中。“真际”的人生境界则首先定位于人的存在,在《新原道》中根据每个人的觉解有所不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与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相对应,其天地境界人与宇宙相统一,并且是通过人的努力追求而不断升华的,实现人生的最高觉解和最高境界。

 “为学是求一种知识,为道是求一种境界。”科学是为学,哲学是为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只能通过哲学予以实现,也正是因为哲学的存在才会达到最后的觉解与情感的满足。"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通过“为学”所获得的知识永远处于经验世界当中,造成的结果只会越来越有待,要做到无待也就是无为就离不开“为道”,这样有待也就是“我执”就会慢慢减少,总有一天会达到无待,即无为而无不为。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构成的基本框架,强调的是“真际”,是抽象的共相,是主体对客体理性、理想的追求,因此,他力图将这些事物从“实际”中抽离、升华出来。简而言之,冯友兰认为,人们追求最高的天地境界,并不是说要脱离现实生活以及人伦日用各各方面,而是说处于现实生活中去追求理想、实现理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完全的、有意义的人。他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底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离乎人伦目用底。”他的哲学体系中,更凸显了“理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并且是需要通过人的努力追求和不断升华才能实现的。冯友兰建构形上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生命的终极关怀,“哲学本来是空虚之学,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底学问。” 处于自然境界中的人,所做出的行为只是顺习和沿习下去,可谓率性而为,任何小孩或者愚人都能达到;处于功利境界中的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源于利益,并且是源于自己的利益,并且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看重义,恰恰与利相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自觉地具有奉献的精神;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已然达到了“浑然与物同体”的状态。这是从下往上的觉解,冯友兰先生认为,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前者是不需努力即可得到,后者在努力的前提下“反身而诚”即可达到,是出于“真我”的行为,并真正做到了“无我”,可谓“自作主宰”。

 在人生境界上,根据觉解区分人生境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持有的不同的意义构成某人所处的某种境界。天地境界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宇宙亦有贡献,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天地同体”与“日月同德”的精神内在超越。与传统的思想相比也就是达到了圣人境界,“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极高明而道中庸”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极高明和道中庸,前者是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圣人的境界,可以看做是个人修养,在儒家可看作为“内圣”;后者指人的行为不偏不倚,针对于社会而言的,称之为“外王”。二者的结合与统一表明了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离不开社会的人伦日用,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内外兼得,秀外慧中。

 从真际本体进而到天地境界,由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其目标在于使社会个体的存在转变为理性的存在,同时,天地境界要超越人为的作用,在同乎天地之间之间达到从容中道,也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是一种价值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 总结

 “新理学”中的理是存在于真际世界之中,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超时空、超动静的存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有着最深的觉解,他们的行为是超道德的,并且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去生活,实现“天人合一”,体验生命的滋养和人生的轨迹。冯友兰“新理学”的建立,以及一贯的哲学概念,富有逻辑色彩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自序,明志[M].北京:三联书店,1984. [2]陈来.冯友兰新理学时期的道德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2):1-12. [3]雷爱民.冯友兰“四境界说”的内在理路及其理论困境探微[J].广东社会科学,2017(2):68-74. [4]梁忠.“新理学”批判的批判[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5]宋志明.从“照着讲”到“接着讲”——论冯友兰讲儒学的新思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5(2):9-16. [6]王瑜.冯友兰哲学观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7]郭桥.逻辑理性的融入——近代西方逻辑传播对冯友兰哲学的影响[J].中国哲学史,2003(2):84-90. [8]李中华.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冯友兰境界说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5. [9]郁有学 .试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 [J].中国文化研究,2000(2):27-33. (上接第 119 页)

 高于一切,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国家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的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就是要看能否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坚持和完善各种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构建出一套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被坚持、强调、深化,而这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和人民民主地位的论述,则是对人类政治实践和政治文明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的重要转变,更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价值本质的明确表述,必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 [3]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4]宋娟.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 [5]张悦.浅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J].考试周刊,2013(6). 作者简介:张沛华(1997—),女,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学生,2019 级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篇六:《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体会 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继往开来新征程,我们要一以贯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感党恩,了解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给旧中国送来了曙光,照亮了我们探索前行的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要科学对待,既不能丢了基本原则,也不能陷入教条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四史”,了解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来时的路,强化大历史观;要深怀感恩之情,永葆感恩之义,知党恩感党恩。以史为鉴可知未来,我们要联系实际学习“四史”,深刻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意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唱好“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的新时代赞歌。

 听党话,读懂人民当家作主。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紧紧依靠着人民。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历史的必然。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我们继往开来,要走好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才能了解群众所需,到群众中去,才能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只有把自己融在群众中,才能被群众所接受。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让群众真正了解、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听人民的心里话,立足岗位,联系实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人民做我们工作考核的“考官”,评判我们的工作成效。

  跟党走,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百年来,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回首过往,细数点滴,我们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党带领我们实现的。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躬身笃行,身入基层、心入基层,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民期盼,为人民谋利。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研究制定的解决方案要切实可行,要能够真正增进人民福祉。我们要把人民

 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幸福和荣光。

篇七:《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心得体会 (二篇)

  篇一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一书, 收入习近平同志 2012 年 12 月 4 日至 2021 年 10 月 13 日期间关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文稿 50 篇。

 党员干部要读懂“人民当家作主” 的“为民真谛” , 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 紧紧依靠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奋斗征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无论是我们党提出的重要理论、 开拓的发展道路, 还是结合具体实际制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 都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都是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日子而不懈探索、 长期努力。

 面向崭新征程, 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要明确群众心里想的是什么, 把群众心中所想作为奋斗的目标、 前行的方向。

 定好航向, 砥砺航程, 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以真心听民意, 以真情暖民心, 以真行实现民愿; 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 确保政策和行动始终在民情民意的“轨道上” ,不偏离“公转” , 始终坚持发展为了 人民。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 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根基在于人民,力量来自于人民, 只有牢牢扎根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 团结带领群众,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才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风险挑战, 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同心同向, 同执笔、 共奋斗, 始终和群众咸淡同尝、 风雨同舟, 激发人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展事业的创造性, 不断巩固和夯实群众基础, 众志成城解决困难、化解风险, 凝聚携手奋斗的力量, 筑牢发展的坚实根基,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新成就。

 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要始终坚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拓展和用好如“网络意见征集” “留言板” 等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式、 新载体, 拓宽民意收集渠道, 提升懂网、 用网的能力水平, 通过搭建平台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凝聚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紧紧依靠群众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要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不断健全民主制度, 充分激发民智、 广泛凝聚民力,为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多样的制度化渠道与有力保障。

 同时, 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 完善法治保障, 使各方面制度、政策体现人民意志, 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篇二

 非洲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瓶子树, 其树型中间膨胀、 两头尖细,外形就像一个大肚子, 里面充满了 水分, 不仅能扛过恶劣的干旱期,还能为周边百姓提供天然的水资源, 被人们誉为“天然水塔” “生命树” 。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一书, 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在全国发行, 向我们深刻阐释了 植根于民、 造福于民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必须站稳人民立场, 像瓶子树一样守护自己脚下的土地, 努力做人民群众的“生命树” 。

 向下深深扎根,

 厚植为民情怀。

 瓶子树拥有发达的根系, 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地下吸收水分和营养。

 向上的生长, 需要向下的扎根。

 回溯历史, 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得到了 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才能从过去的一艘小船变成今天的巨轮, 在世界浪潮中破浪前行。

 新征程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将“根系” 深深扎入土地, 多在群众身上“取经” “汲水” , 在与群众的“水乳交融” 中明确自身定位、 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 、 找准奋斗方向,唯有如此, 方能时刻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 不断积蓄向上之“势” ,涵养为民情怀, 并

 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将“势” 外显于“形” , 积聚力量, 向上生长。

 向上缓缓生长,

 提升干事本领。

 瓶子树能够适应非洲各种恶劣环境, 通过扎根积蓄的水分顽强生长。“刀要在石上磨, 人要在事上练”,党员干部应当展现出如瓶子树般的顽强生命力, 能够在祖国最需要、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挺身而出、 逆流而上、 淬炼本领, 像黄文秀等同志学习, 舍身忘我, 用青春和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当下,尤其是年轻干部更应在拼搏奋斗的时光里历经风雨, 不做“软树苗”“温室花”, 勇于挑战艰苦任务, 敢于承担青年责任, 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 不断涵养“书卷气”, 坚持俯下身、 迈开腿, 涵养“土腥气”,坚持挑重担、 干实事, 不断涵养“英雄气” , 善于借助“基层土壤”磨砺自身, 茁壮成长。

 向外辐射群众,

 增进民生福祉。

 缺水的非洲人将瓶子树视为天然水塔, 每逢干旱之际, 就会将其凿开, 以此度过缺水危机。

 当下, 人民群众的需求愈加多元复杂, 如何产出“甘露”, 及时为群众“解渴”,成为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

 为此, 我们不仅要学习瓶子树在土里广“汲” 水、 在逆境善“养” 水, 还要敢于转变思维, 从群众“凿树求水” 到主动“上门送水” 。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时刻把握群众的现实需要, 在“汲水” 之时“饮水思源” , 在

 “养水” 之中夯实本领, 在关键问题上主动思考、 主动出击, 如聚焦群众日常生活, 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 从最困难的群众和最突出的问题出发, 在诸如疫情防控、 养老保险、 子女教育等领域增强个性化的工作设计,主动提供多元服务供给, 画好“同心圆” , 实现从“要我服务” 到“我要服务” 的转变。

推荐访问:《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 当家作主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