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读后感5篇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5篇《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争霸的悲与喜——《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读后感《大国的兴衰&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的兴衰》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5篇

篇一:《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争霸的悲与喜 ——《大国的兴衰—1500~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1500~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一书,是保罗·肯尼迪于 1987 年出版的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学术巨著。据说这本书在 1987 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书店,我的目光便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住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

 作者在书中反思了以往 500 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并指出: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这一主要观点。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保罗•肯尼迪首先从 1500 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

 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 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

 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地。对于中华帝国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解释是中国儒家的保守思想维护了陈腐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秩序,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欧国家的相互竞争为各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更多机会。其实,我认为保罗•肯尼迪以中华帝国的衰亡作为例子,阐明了他对决定大国兴衰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只有国家之间不断竞争才能保持一国的活力,正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国家兴衰的旋律。保罗•肯尼迪的观点肯定了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也同样十分重要。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然而在国际竞争中也应该坚持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

  同时,保罗•肯尼迪也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

 成果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兴盛带来了充足的养分,然而当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于民主政体不屑一顾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可见,科学和文化的固步自封严重抑制了国家的上升空间,由此导致了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落后。而在世界范围内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科技繁荣,成为最终成就了大国的经济实力巨大推动力。幸运的是,在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的先驱对这个问题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科技上,从“师夷长技”到“实业强国”再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上,从鸦片战争后的维新和变法,再到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一直在探寻着以科教文化来富国强民的路径。

  在本书中,保罗•肯尼迪还对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他认为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财富是支持军事力量的基础,获取财富需要军事力量作为保障。保罗•肯尼迪还指出,军事扩张对大国的兴衰有着刺激的作用。庞大的军费开支给一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导致了对外扩张,从而产生了国家间争夺海外领土的又一轮竞争。

 读罢此书,我感到,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保持兴盛不衰。充满了竞争的世界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后浪推前浪。然而正是在这种互相追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才充满了活力,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的前进。

篇二:《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 后感

  《大国的兴衰》 的读后感

  国际关系 201004060068 刘淑云

  本文写于 1989 年,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之前, 距今已有二十几年, 但现在读来有一种预言已被验证的惊喜, 不禁感叹保罗. 肯尼迪是如何精确地洞悉世界的走势、 全球形势的风云变化, 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甚至可能会影响世界的走势, 可保罗. 肯尼迪却将未来之事把握的如此之准确, 并且面面俱到, 不得不让人佩服。

 对于 21 世纪的展望, 关于中国, 大师的讲述如同他亲身经历过一般。

 从文章可以看出大师对于中国的前景以及中国的领导人信心满满, 赞美之词跃入纸上。

 对于中国发展的优势和困境, 描述的也是面面俱到, 问题也分析的针针见血, 甚至许多预言已然实现。

 如中国的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和意大利; 中国加入 WTO 并成为亚洲发展银行的成员; 可以说中国在今天已然成为在全球政治中拥有独特地位的大国; 保罗对中国军事的预测也不禁让我更加佩服邓小平的远见及魄力, 因为他们都早已意识并运用到实际当中:

 经济是发展一切的基础。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再一次郑重地强调这本书中一直贯穿的论点:

 要成为一个大国, 必须有可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基础。

 再一次强调经济的作用, 但是每个大国都面临着两种挑战:

 第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二是紧张的, 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国际形势, 迫使每个国家在追求近期军事安全和长远经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

 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取决与各国领导人的智慧了 。

 其实这一点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尤其是在二战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中国, 周边环境十分严峻, 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人民不得不勒紧腰带,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工业, 才取得了抗美援朝、 抗美援越的胜利。

 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牺牲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上的, 造成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中国经济仍十分落后。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形势的好转,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的论断, 中国才逐渐大规模的裁军, 开始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不仅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的政策有关, 也与中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有很大关系。

 最近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消息引起了很多的议论, 有人批评说:

 耗资巨大对中国经济建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的确用保罗. 肯尼迪的观点来看的话, 这的确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也应看到, 当前中国外交环境, 周边环境出现很多不利的因素, 周边几乎形成了对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

 最近几年中国与邻国在领土、 领海的纠纷不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必须在追求近期军事安全和长远经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 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危险时期, 必须“花钱购买” 军事安全, 而过后如何最低限度地减少这种安全对国民经济的负担, 这将取决于中国领导人在“时间长河” 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 。

 可见历史人物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即便如此不管历史人物如何优秀, 在外交上如何翻云覆雨, 最终都越不过历史的车轮, 如果它的存在与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 无疑会加速历史前进的步伐, 而自己也可以站在历史的车轮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若与历史背道而驰的话, 也许只会成为历史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石子, 最后只能仰天长叹, 感叹自己英雄末路了 。

 如同拿破仑, 不管他的军事才能如何优秀, 如何英明, 他的非正义、 侵略征服非法兰西民族的行为违背了 历史, 导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梅特涅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 但不管他在外交上如何纵横捭阖, 左右逢源只因为他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即

 使他再怎么努力, 积极奔走, 都改变不了奥地利日渐衰落的事实。

 “梅特涅瓦解独立运动的种种企图, 不断地消耗哈布斯帝国的元气。

 ”

 但是从反面讲如果历史人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紧跟了历史的脚步, 这无疑会成就他的事业, 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兼国务卿基辛格就是这样以为外交家。

 他独特的视角(在当时看来)

 以及冷静的观察力和外交上的智慧, 使他洞察到当时世界力量对比格局以及将来会发生的变化, 提出判断大国应根据其所作所为, 而不应根据其国内的意识形态, 并欢迎世界的多极化, 认为“大国实现和谐, 互有节制, 任何一国都不想控制他国, 可以创造一个比在两极情况下更安全, 更美好的世界” 他的这些外交思想, 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充满了智慧和实用性, 从而推动了 中美关系的改善, 引领了 一场“外交革命” , 为美国外交开创了 一个新天地。

 本文从国际关系的方面认为一个大国若想长久的保持它的地位, 就必须在防务、 消费和投资这三个相互竞争的需求中求的大致的平衡。

 在这里将防务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 在我看来是具有创建性意义的。

 同时作者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对于保证经济与军事安全都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抓住了 本质, 对于在今天也是同样适用的。

 因为作者同时指出本书论及的所有大国间长期大规模战争都说明, 在战争期间和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时期, 经济力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经济增长率可使不同国家变得相对强大或弱小。1500-1945 年间发生的多次大规模联盟战争的结局, 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的经济力量的变化。

 现在中国看起来很强大,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目前中国外交上的软弱或者说中国外交上的谨慎, 通过以上作者的观点我似乎可以理解了, 中国不是不强大但是中国没有强大到可以同时对付那么多得邻国。

 如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期的英国一样, 当时英国的实力毋庸置疑:

 海军力量激增,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 英国还是全球经济最大的投资者、 银行家、 保险商以及商品交易者。

 但是这一时期英国的许多挑战国的实力相对强大多了, 而且几乎各种威胁同时出现:

 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可能崩溃, 英国的商业可能受到最严重的损害; 亚美尼亚危机造成的奥斯曼帝国的垮台, 几乎在与美国就委内瑞拉—应属圭亚那边界问题进行争吵的同时, 与德国在非洲发生了正在逼近的冲突; 法国在赤道非洲的军事远征; 以及俄国向兴都库什的推进等。这些问题把英国内阁搞得焦头烂额。

 因为英国它不可能处处强大, 往往顾此失彼。

 现在反观中国, 的确中国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也在积极着手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等等。

 一系列指标、 数字、 排名似乎都在彰显着中国的进步与强大。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 现在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值 1

  221 【美】

 保罗. 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求实出版社 1989 年 9 月 P200 【美】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求实出版社 1989 年 9 月 P276 还很低, 很多方面还很落后, 而且现在在外交上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上:

 与中国积怨颇深的日本与中国在东海油气田、钓鱼岛、 历史问题上的纠纷不断。

 而且还有正积极发展并壮大的强有力的邻国印度的存在, 南有菲律宾、 越南等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不断的争论, 这些邻国对中国形成了半月形的包围, 并且这些国家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同盟:

 美国和东盟。

 再加上国内各种自然和地质灾害等, 现在又发生了 泰国军人枪杀中国船员的重大事件, 似乎中国一直想和平崛起, 一心一意搞建设, 全心全意谋发展, 但内部的和外部的环境都要出来破坏。

 中国处在这一复杂的地区, 有着这么复杂的地缘地理, 邻国如此之多, 而且在这么多邻国之中与中国真正是“朋友” 的似乎没有, 但是“明里” “暗里” 是“敌人” 的倒是占多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坦言中国外交上的阻碍也可以说是“困难” 吧主要是其邻国太多也就是保罗. 肯尼迪所说的“地缘政治” 。

 中国外交的表现在我看来虽然有情可原, 但是不符合中国这一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 太过于谨慎, 似乎有点“懦弱” ,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谴

 责” , “强烈抗议” “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 等等那一套书面上的套话、 空话, 对于其他国家的挑衅我们只是一味地“冷静” , 这种过于“谨慎” “瞻前顾后” 的做法正在损害我国在联合国, 在世界人们中的形象, 最后是什么都没有解决反而让别有用心的国家认为我们“软弱可欺” 。

 我认为外交上的谨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要“和平崛起” 并不代表“一味忍让” , 一心一意搞建设并不等于放弃外交。

 我们应“有利、 有力、 有节” 的维护国家的尊严, 打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维护国家的利益。

 本书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世界各时期各大国的经济都有深刻研究, 无论是从经济制度、 经济发展模式, 还是在对外贸易、 产品类型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作者善于运用经济问题来分析政治问题, 将两者结合起来, 而并不是将大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孤立, 分割的来分析。

 作者指出“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或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是相互依存的。

 ” 作者善于从人口、 能源、 军队数量、 武器装备、 军队素质、 外贸等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状况, 对国家进行各方面的对比, 找出各方的优缺点, 从而为战争胜负的原因提供十分有力的依据。

 作者从各方面解释了各个大国各时期的经济、 军事、 内政等情况, 使我们了 解到当时各个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 对于了解以及理解当时各国领导人采取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帮助。

 例如作者并不像其他书中陈述的那样仅仅只是陈述一个结果或自己的见解。

 很多书中只是写到二战中英法一直采取“绥靖政策” , 以及一些表现, 但从未认真详细地分析当时英法为何会采取“绥靖政策” , 当然除了那个十分明显的空洞的论调“为了本国的利益” 以及实现“祸水东引” 等等。

 而本书从当时英法的经济基础、 军事装备、 国内政治、 领导人的目光短浅方面深层次的挖掘了英法采取此种做法的原因。

 本书作者的很多论点和预测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许多事件和结果已经真实的发生。

 作者在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的时候, 在美国可以说正处在鼎盛的时期做出这样的预测和论断, 的确是非常大胆和令人佩服的。

 因为作者透过了 现象看到了 事物的本质。

 正如他书中写到的那样:

 “美国的衰落被其目前拥有的强大军事能力及其资本主义和文化在“国际化” 方面的成功所掩盖。

 ” 但是作者拨开了这层迷雾, 找到了 美国衰落的种种迹象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对美国的了 解可谓是了 如指掌, 对美国个方面因素的描述也极尽全面和准确。

 他指出当前美国面临着两种考验:

 “在军事或战略领域, 该大国能否在其预期的国防需求和它所拥有的履行所承担义务的手段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同这一点密切相关的是, 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生产格局该大国能否在相对的衰落中保持其实力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 重点论述了当时美国最大的困境是全球战线过长, 在海外有太多、 太大范围的军事义务。

 作者分析了美国在远东、 中东、 拉丁美洲、 东欧等地区更不用提与苏联的对抗所产生的军事和安全困境, 最后又将这一切回归到经济上, 再一次强调经济基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指出“如果美国的工业基础继续受到削弱, 它的大战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给予美国领导人警告:

 在未来几十年里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发展的广泛趋势, 必须很好地处理好任何事态。

 指出美国的衰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但是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里得出的预测又一次得到验证:

 “世界的力量正在重新组合, 国际格局正从两级向多极发展;而在这一多极化进程中美国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实力可能仍比任何一个国家强大。

 ”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美国仍然是个十分重要的大国。

 ”

 当然大师的很多观点我也是有疑虑和不认同的。

 作者认为二战已经在日本人的良知中种下了一种对战争和战争工具的厌恶和疑虑感, 因为“东京政府将千方百计的避开那些外部压力或在不造成同华盛顿的裂痕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其防务开支保持低水平。

 ” 在我看来观点正好与之相反:

 日本因为二战后美国的“保护” 不仅保留了 天皇制而且使许多战犯免于

 惩罚, 战后军国主义思潮死灰复燃之势愈演愈烈, 对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没有悔改之意, 反而处心积虑的为之狡辩。

 日本政客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民族感情。

 东京政府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手段如向海外派兵, 修改“有事法案” , 增加军费等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军事大国。

 作者分析了当时经济繁荣发展并进一步保持其势头的优势, 而在今天这也正是中国所拥有的优势:

 “拥有极高水平的国民储蓄, 几乎有保证的国内市场” 等, 从中看出作者对本质的把握如此之准确, 有时不禁心生担忧:

 若干年之后中国会不会像现在的日本一样遇到发展中的瓶颈, 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呢? 作者在后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将把自己建成一个军事大国” 。

 这与近年来日本的一系列举动不谋而合:

 积极争取修改和平宪法, 通过《PKO 法》 冲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 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增加军费开支并稳居世界第二, 加强美日同盟, 通过“有事法制” 三法案、 修改《自卫队法》 、 《海上保安厅法》 等等一步步地向军事大国的目标迈进。

 作者可谓是高瞻远瞩, 指出日本此做法的原因“日本感到只作为一个“贸易大国” 进行活动, 已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希望通过加强自己的武装部队...

篇三:《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 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英文)

 :

 THE RISE OF GREAT COUNTRYS 课程类型: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 学

 时:

 16 学

 分:

 1 适用对象:

 全校各本科专业 二、 课程的性质、 目的和任务 《大国的兴衰》 课程, 通过国际政治学的角度, 运用历史主义的理念, 分析五百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的崛起过程和经验。

 五百年来发达国家, 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洲。

 西班牙、 葡萄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德国、 美国、 俄罗斯、 日本九个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他们崛起的精神资源、 物质资源, 值得我们分析借鉴。

 中国作为具有深厚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国家, 为什么在近代没有迎来现代化的黎明, 这是我们分析大国崛起的一个前提。

 通过大国的兴衰课程, 希望同学们能够具有平常心, 没有一个大国崛起不是依赖对外的侵略, 但是, 中国的崛起只能依赖和平发展。

 由于本课程主要面对非历史专业的学生, 因此,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兴趣, 掌握学习世界文明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关键是引 导学生逐步树立全球史观意识, 懂得五百年来世界文明是发展的脉络, 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

 《大国的兴衰》 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是:

 (1)

 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五百年来世界文明是发展的的基本脉络、 基本理念、 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世界文明史的意识, 增强学习先进文明的观念; (2)

 使学生熟悉各主要文明国家五百年来的历史; (3)

 使学生了解中国五百年来落后的教训。

 (4)

 通过介绍五百年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前沿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 鼓励创新,写作论文。

  三、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

 近代西方最早兴起的殖民帝国 ——葡萄牙与西班牙 教学要点 了解本课程开设的目 的以及何谓大国, 历史上曾经称霸一时的大国都有哪些;

 了解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过程以及衰落的原因。

 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 引言:

 本课程开设的原因以及.大国的含义 (1)

 普通大国;

 (2)

 霸权大国;

 (3)

 区域性大国;

 (4)

 全球性大国 近代西方最早兴起的殖民帝国 一、 建立殖民帝国, 第一次瓜分世界 1、 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建立 (1)

 近代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开端;

 (2)

 两次航海突破;

 2、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建立 (1)

 特点比葡萄牙复杂(因其疆域广阔)

 ;

 (2)

 两次主要航行

  (3)

 两次征服 3、 第一次瓜分世界的行为 (1)

 1479 年 (2)

 1493 年 (3)

 1529 年 二、 殖民帝国的盛况与殖民地人民的血泪 1、 葡萄牙帝国的盛况 2、 西班牙帝国的盛况 3、 殖民地人民所受的苦难 三、 葡萄牙、 西班牙大举扩张的原因 1、 各阶层都卷入扩张, 殖民探险成为举国一致的追求 2、 西方人对东方产品的需求以及对东方的美好想象 3、 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 4、 抓住发展良机 四、 帝国留给我们的思考(衰落的原因)

 1、 葡萄牙 (1)

 人口过少, 无力控制 (2)

 财富大量流失, 竞争激烈 (3)

 国内享乐之风盛行 2、 西班牙 (1)

 金银大量输入引发通货膨胀、 工商业受打击、 奢侈之风盛行 (2)

 军费开支 (3)

 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考核要求 葡萄牙与西班牙扩张与衰落的原因

  第二讲、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兴起 教学要点 了解荷兰兴起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 简介荷兰 二、 探寻荷兰兴起的原因;

 1、 传统乡村的改造 (1)

 渔业——鲱鱼捕捞与“工厂船”

 (2)

 农业——推动乡村工商业兴起, 人口结构变化 (3)

 造船业发展 启示:

 乡村近代化使荷兰成就大业, 任何近代强国的产生, 总要从原先的传统农业脱颖而出。

 三、 大市场与海上运输革命 1、 荷兰海上贸易的摇篮——波罗地海贸易 2、 造船业的重大创新——平底船(近代初期海上运输革命;

 四、 构建近代市场经济体制 1、 荷兰海外贸易方向——东西并进 2、 海外贸易公司与荷兰近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 五、 荷兰在殖民扩张中大发横财;

 1、 征服印度尼西亚 2、 排挤英国势力 3、 瓦解葡萄牙殖民体系 4、 在美洲与英国、 法国竞争 5、 确立海上霸权 六、 荷兰的成功与衰落

  1、 成功的原因 (1)

 抓住有利形势, 专注于发展 (2)

 宽容、 和解、 自由的宗教政策 (3)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2、 衰落 (1)

 经济基础脆弱——贸易中转的角色 (2)

 银行放贷, 国外战乱、 入不敷出 (3)

 被三次英荷战争拖垮 (4)

 安于现状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掌握荷兰兴起的原因, 理解荷兰衰落的教训。

 第三讲、 英国崛起的历程(上)

 教学要点 了解中世纪英国的遗产——《大宪章》 , 了解英格兰岛国民族性格的形成, 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的关系。

 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 一、 中世纪的英国;

 1、 英吉利王国的形成 2、 中世纪英国的政治遗产——1215 年《大宪章》

  3、 英格兰岛国民族性格的形成 (1)

 “大陆情结” 及其终结 (2)

 英国的宗教改革 (3)

 伊丽莎白一世与“英格兰主义”

 二、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教革命” 与“光荣革命” )

 1、 斯图亚特王朝的开始 2、 内战爆发 3、 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4、 光荣革命 5、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三、 参与争霸 1、 路易十四时期反法霸权 2、 1756-1763 年七年战争 3、 实行晚期重商主义;

 考核要求 《大宪章》 的意义, 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第四讲、 英国崛起的历程(下)

 教学要点 了解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条件、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经济政策与政治政策的特点,分析英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 英国的工业革命 1、 工业革命的含义 2、 英国的工业革命 3、 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二、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 1、 经济自由理论 2、 保守政治——实行有保留地变革(为什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会反对法国革命? )

 三、 霸权地位上的英国 四、 走向衰落 1、 表现 2、 原因

 (1)

 过多的殖民地负担 (2)

 经济力量衰退 五、 英国的外交——均势外交 1、 均势外交含义 2、 实施均势外交的条件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条件与英国衰落的原因。

  第五讲、 现代法国的由来(上)

 教学要点 理解法国为什么是欧洲最典型的绝对君主制国家, 分析路易十四之后法国衰落的原因,掌握启蒙运动的含义与影响。

 教学内容 一、 古代法国简介 1、 古称高卢 2、 法兰克王国及其分裂 3、 分裂后的法国的特征 二、 欧洲最典型的绝对君主制国家 1、 百年战争 2、 宗教战争 3、 两位红衣主教 4、 路易十四时代——王权集中的顶峰(注意路易十四之后法国衰落的原因)

 三、 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1、 启蒙运动 2、 法国大革命——为法国在近现代强盛奠定基础(注意法国大革命与其他同时代的革命影响深远的原因)

 3、 拿破仑的崛起与第一帝国的兴亡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绝对君主制的含义与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第六讲、 现代法国的由来(下)

 教学要点 了解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发展过程, 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特点, 理解二战后法国再度崛起的原因, 对比法国的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的不同, 法国议会制与英国议会制的不同。

 教学内容 四、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政治变革 五、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 两大忧患 2、 一战——第三共和国的转折点 3、 二战中的法国 4、 二战后的法国 (1)

 印度支那问题 (2)

 阿尔及利亚问题 六、 法国的议会制与英国议会制的不同、 法国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的不同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特征, 二战后法国再度崛起的原因, 法国政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第七讲、 德意志的统一与崛起(上)

 教学要点 了解德意志地理特征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了解德国统一的方式和影响。

 教学内容 一、 分裂中的德国 1、 德意志地理特征 2、 德意志与日耳曼连在一起 3、 中世纪德国分裂的原因 (1)

 萨克森王朝的意大利政策 (2)

 皇权与教权之争 (3)

 皇权(王权)

 没有与城市结合 二、 普鲁士的崛起 1、 “大选侯时期”

 2、 普鲁士国家的建筑大师——弗里德里希一世(1713-1740 年在位)

 3、 和平时期的兵营——弗里德里希二世(史称弗里德里希大帝)

 4、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双刃剑)

 5、 统一的前奏 (1)

 1815-1848 年欧洲外交的梅特涅时代 (2)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3)

 1843 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注意李斯特的经济理论)

 三、 德意志的统一 1、 统一的基础(注意介绍俾斯麦)

  2、 三次王朝战争 3、 统一对德国的影响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德国统一的影响以及统一过程中俾斯麦的作用。

 第八讲、 德意志的统一与崛起(下)

 教学要点 了解 19 世纪末德国的外交政策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 理解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根源, 理解二战后德国分裂的原因。

 教学内容 四、 统一后德国的发展 1、 寻找阳光下的地盘 2、 掀起一战 3、 魏玛共和国——注定短命 4、 弥漫“种族魂灵” 和战争狂热的第三帝国 五、 重获新生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以及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原因。

  第九讲、 两度崛起又两度衰落——俄罗斯(上)

 教学要点 了解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专制” , 理解战争对于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整体掌握俄国对外扩张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 从莫斯科公国到莫斯科王国 1、 俄国简介 2、 988 年基辅罗斯受洗 3、 1547 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二、 改革与扩张——崛起为横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一)

 “西化” 的彼得 1、 彼得一世的改革 2、 北方大战 (二)

 叶卡特琳娜二世——东征西讨 1、 所谓的开明君主专制 2、 叶卡特琳娜的扩张 (三)

 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军队 三、 战败与改革多次反复, 尽显泥足巨人本相 1、 克里米亚战争 2、 1861 年改革 3、 对远东的扩张 4、 日俄战争 5、 参加一战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俄罗斯扩张的特点以及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第十讲、 两度崛起又两度衰落——俄罗斯(下)

 教学要点 了解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理解苏联崛起后存在的问题和弱点, 分析俄罗斯复兴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教学内容 四、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再度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 1、 十月 革命开辟了新的崛起之路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 新经济政策 4、 斯大林的建设模式 5、 二战中的苏联 五、 全球侧面的大国顷刻瓦解 六、 俄罗斯复兴的可能性与局限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与俄罗斯再度崛起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第十一讲、 日本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点 了解古代日本的主要分期,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四次移民日本的浪潮, 了解日本的文化特征。

 教学内容 一、 日本历史发展阶段 (一)

 古代 1、 绳纹时期(前 13000——前 400 年)

 石器文化 2、 弥生时代(前 400——250 年)

 3、 古坟时代(大和时代)

 (250——710)

 4、 奈良时代(710-794)

 5、 平安时代(794-1185)

 (二)

 中世纪(封建时代)

 1、 镰仓时代(1185-1333)

 2、 室町时代 3、 德川幕府时代(1603-1867)

 (三)

 日本近代史(1868——)

 1、 明治时代(1868-1912)

 2、 大正时代(1912-1926)

 3、 昭和时代(1926-1989)

 4、 平成时代(1989——)

 二、 中国古代四次移民日本的浪潮 1、 发轫期——秦汉时期

  2、 高潮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3、 持续期——隋唐时代 4、 终结期——宋明时代 三、 日本的文化 1、 无核文化观点 2、 本尼迪克特的耻文化观点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如何理解日本的耻文化。

 第十二讲、 日本的图强之路 教学要点 了解日本的明治维新, 理解日本对外扩张的因素, 分析日本在二战后崛起的原因。

 教学内容 一、 幕府统治下的日 本 1、 幕府统治的特点 2、 黑船事件 3、 倒幕开国 二、 日本的明治维新 1、 内容 (1)

 经济改革 (2)

 教育及社会文化改革

  (3)

 政治改革 2、 成果 3、 性质 三、 日本成功的经验 1、 明治政府提出了明确的图强总纲领 2、 制定和贯彻了基本国策大政方针 3、 重视和抓住关键, 进行制度建设 4、 贯彻政策时注意细节 5、 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四、 走人歧途——武力扩张 1、 日本扩张的原因 (1)

 历史文化因素 (2)

 现实因素 2、 一系列战争 (1)

 甲午战争 (2)

 日俄战争 (3)

 参加一战 (4)

 从华盛顿会议到东方会议 (5)

 侵华战争 五、 二战后的日本 1、 美国主导下的民主化改革 2、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3、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理解日本对外扩张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分析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第十三讲、 美国的崛起(上)

 教学要点 了解美国历史发展的五个重要阶段, 了解美国西进运动对美国边疆的影响, 掌握美国内战的根源和影响, 马汉的海权论, 美国参加一战以及 1929 年经济危机。

 教学内容 一、 立国——独立战争 1、 独立战争的起因、 结果 2、 美国民主的起源与《独立宣言》

 3、 邦联条例与联邦宪法 4、 美国立国道路之争 二、 扩张(1789——1865)

 1、 美国的工业革命 2、 西进运动 3、 南北战争 三、 建设(1865 年底——1930 年)

 1、 联邦宪法修正案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3、 美西战争(着重介绍马汉与老罗斯福)

  4、 威尔逊主义 5、 20 年代柯立芝繁荣 6、 1929 年经济危机 教学时数:

 1 考核要求 几次重大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马汉海权论对美国扩张的影响。

 第十四讲、 美国的崛起(下)

 教学要点 了解罗斯福新政, 了解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分析美国崛起的因素。

 教学内容 四、 危机与调整(1930-1945)

 1、 罗斯福新政 2、 参加二战 五、 ...

篇四:《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的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讲述了世界近代史从 16 世纪至今,大国兴盛衰亡的变化。其中,作者谈到俄罗斯有其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使其成为任何国家,至少是欧洲西部传统强国不可能征服的国家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大国的兴衰观后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正如《大国的兴衰》前言所写,这本书论述的是近现代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系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集团以来,五个世界中大国的相互关系和兴衰盛亡。而我此篇读后感则是在读完历史上各国浮浮沉沉,战争风起云涌,经济不断发展后的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对当代中国复兴之路的小小见解。

 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当 1368 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都保留下来。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的表现之一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不为发展商贸,不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为发扬国威,满足统治者不可一世

 的自负心理和无知的猎奇心理。然而 3 年过后,一道圣旨让如此形式的对外交流也成为妄想,中国开始了此后长时期的闭关锁国,懦弱的中国人终是转过身将背影留给了世界。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我们从中应该看到一个有魄力面向新形势,清楚自身位置,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别国的国家才不至于被世界抛弃,我们也欣慰的看到,1978年后的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历史的作用: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 在中国人深受中央集权制的后果其害时,欧洲国家因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在不断的扩张权力,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寻求军事变革,也正是在军事变革上的不懈努力带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欧洲国家似乎因祸得福,逐渐找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途径,无形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表现突出,西班牙便是代表,当然还有哈布斯王朝联盟。但是这二者都在之后慢慢衰落下去,在讲他们衰落的原因之前,我想要先介绍一下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阐述的关于经济,军事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水平的影响,而且这种水平是相对于邻国而言,当一个国家在所在地区一定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时,这个国家便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区域性大国的地位。经济的发到一定程度上,对军事的投入开始提高,国家野心开始

 变大,而这种对军事强大地位的追求也意味着从此之后的不稳定及国家的衰落。事实证明了保罗的正确性。正是大规模的扩军备战让哈布斯王朝疲于应付,尽管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一次次战争中不断消耗资源,地盘的扩大也使战线拉的太长,经济被战争拖垮,无法再支持过于庞大的军队开支,衰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厄运。哈布斯王朝联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衡量好对外扩张的潜在好处与要为之付出的代价后才能做决定,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西班牙,葡萄牙的衰落也是有太大规模的对外殖民的原因,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造成了他们的败落,那就是他们不懂的把大量金银用来发展商贸上,而是意味的用来打仗用来支撑宗教。他们没有发现新航路开辟后,经济中心不断的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国际商贸不断发展,政治革命打响,而他们仍旧停留在封建地主的统治里不知所措。似乎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了第二个被世界发展潮流抛弃的“中国”。

 英国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下开始不遗余力的发展商贸,掀起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技术,率先进入工业化国家,这位英国确立其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英国加快对外扩张,延生其权利范围 19 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各大州,成为日不落帝国。然而 20 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快慢不同,国际系统与 50 年前相比变得更加动荡,更为复杂。在

 西欧各国中,德国的势力不容小觑,开始朝大国发展。在亚洲,日本野心勃勃,想要称霸东亚的企图越来越明显。这些都给大英帝国带来很难克服的困难,英国也的确感觉到比起50 年以前更难控制自己的全球利益了。1914 年,心急的德国人为了真正掌握霸权做出了一个冲动的举动,联合意大利,奥匈帝国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严谨的德国人最终还是输了,他们在西线上惨败,为自己的冲动和锋芒毕露付出了代价。一战让欧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老牌的殖民国家纷纷受到削弱,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支新兴力量升起:美国。美国大发战争财,老练得美国人不想德国人那样急于求成,他们深谙“抢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们不急于暴露自己对霸权的渴望,而是养精蓄锐,保持低调,在一战末期加入战争,拔出德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又为自己在新的国际局势中迅速上位奠定基础。威尔逊提出了一套国际新秩序,但是在凡尔赛会议中美国人并没有尝到甜头,这让美国人知道仍然需要保持低调。他们不急不躁,努力发展经济。而相比之下的德国就显得太过不成熟。德国的军人,政客在面对一战的失败时表现的很不服气,他们为战后的条约感到羞耻难当,一心想要血洗国耻。于是日耳曼民族人民在军国主义复仇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他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全了美国的霸主梦,当德国人在疯狂厮杀时,美国人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替代英国坐上了霸权国的交

 椅。德国人的冲动成就了美国人的成熟。

 然而在美国成长的同时,1922 年苏联的成立让世界目光转向了这个跨欧亚两州,拥有广袤土地的庞然大物身上。苏联成立后在斯大林的带领下逐渐发展,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有突出发展。也正是因为苏联成为了第二个能够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国家,他开始拥有了与美国抗衡的砝码。冷战格局下的世界局势剑拔弩张却又相互制衡。实际上在经济上苏联是远不及美国的,但是军事上的成就显然让苏联人昏了头,他们大力发展核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以与美国相抗衡,但却无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美国人用经济拖垮了苏联,让他们发生内乱,最终苏联人亲手让苏联解体,宣告了再这场争霸战中的失败。

 德国,日本,苏联无遗是一战以来三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挑战世界秩序的失败者。他们都丝毫不掩饰自己对霸权的向往,为了称霸付出巨大代价。中国在二战之后也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邓小平多次对外宣称中国人永远不称霸,中国人不会充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因为他明白锋芒不能太露,前人的教训是血淋淋的。美国是好的榜样,卧薪尝胆才是王道。

 现如今,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美国,中国,欧盟,俄国,日本为主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在变化中不断相互制衡,相互推动。印度近几年来

 的发展势头也是不容小觑。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的复兴道路变得扑朔迷离。时殷弘在总结了美国的历史经验后,曾提出了可供中国参考的三大战略:自助、不出头、搭车。自助及不受任何干扰的进行改革和建设。不出头及不要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也不要急于展现实力。搭车便是与一流大国及其国际体制合作,争取其支持,保护和获得其实惠。中国的崛起应该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在国内推进民主化进程,加强我们的制度建设,同时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实现文化的复兴,让世界人民都崇拜学习我们的文化。我们现如今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政治改革提上议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政治改革如果没跟上,社会矛盾便会尖锐,当这种矛盾尖锐到某种程度时,经济的发展便反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社会就别妄求发展了。

 中国的复兴道路上充满未知数,我们不但要有信心,更要有慧眼。我们要从 500 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找到经验,学习方法,改进不足。我们希望走出历史的循环,真正成为能长久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特别是文学,政治,历史之类的书籍。今天打开《大国的兴衰》,便被作者的独到的视觉和犀利的文笔吸引住了,便用了一周的时间坚持看完。我为自己能坚持看完感到惊奇,因为不惑之年的我,好久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坚持看完

 一本书。这本书以历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苏联,美国等国系统阐述大国兴衰的历史,探索大国兴衰沉浮的规律。今天写这份读书笔记,本人才学疏浅,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基本观点 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是“就世界格局而论,财富同力量,换句话说,即经济实力同军事实力总是相对的”,国际政治均势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

 再简而言之:作为大国权力基础的军事实力在根本上被其经济实力所决定,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国战略地位和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

 对于作者的这一基本观点,有三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①.作者在论及国际政治均势时,其关注点始终集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国际体系中所包含的主要大国上。作者认为,只有主要大国之间相对实力的变迁才能真正影响国际体系的结构。另外,随着本书主题的深入,读者也能发现,只有当发生真正的大国之间或者是以主要大国为核心的敌对联盟之间的战争或者冲突的时候,经济实力才能被视为最后的决定因素。(比如,对于小国来说,外交技巧或者是有限和适当的军事战略可能会克服其在综合实力上的劣势。越南

 与美国在越战中的对抗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研究对象限定于大国,是本书基本论点的限制性条件。

 ②.在本书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流派对于国家权力、国家战略地位、现代国际体系基本特点和国际政治结构的一些假设和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作为基本概念的国家权力主要被定义为国家的军事实力。

 ③.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作为核心概念,其内涵并非单一不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一点在下文将述及),但是,大国的经济实力最终决定其军事实力,并进而决定其在大国体系中的地位这一基本论点贯彻始终。

 二.论证方法 为了证明上述基本论点,作者将理论融合在历史之中,进行论述。实际上,作者在史论结合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既表现了历史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性,又基本上做到没有以历史适应理论框架的迹象。当然,这也是由于作者为其基本假设设定了很好的限度和适用范围,从而避免了一个过于普遍的命题的缘故。

 作者作为历史学家,非常清楚即便是在大国竞争的范畴中,经济实力也远非唯一产生影响的因素。诸如人口、意识形态、社会凝聚力、地缘政治条件等等都能在不同的时代和场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本书将大约 500 年的历史分为前工业化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并且指出,在不同时代,时代特征

 决定了有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变量,而且,不同时代中,经济实力的内涵也是不同的。作者再进一步依据国际政治结构的变迁,在每一时代中又划分了更小的时期,并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大致来说,在前工业时代,作者通过分析哈普斯堡王朝和法国在欧洲发动的争霸战争指出,国家的财政金融能力、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在哈普斯堡争霸时期初露端倪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充分展现力量的现代民族主义的动员能力都能对于大国实力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国家的财政和金融能力。

 而在工业化时代,上述的诸因素仍然在起作用,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经济实力的范畴中,一国的工业基础(包括产量、技术水平、工业基础设施等等)的地位大大上升,国家财政和金融仍然重要,但是不再那么生死攸关。同时,工业化给欧洲国家带来的压倒性力量把非欧洲世界拉进了全球均势体系,殖民地争夺成为了大国之间的新战场并且往往最终在各个帝国的中心——欧洲——导致政治上的后果。这一变化产生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是,虽然一开始非欧洲世界各个国家的地位是“晦暗”的,然而渐渐地在国际政治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最终产生了足以参与全球大国政治博弈的国家。

 正如上述,作者意识到了多种因素的存在,没有利用自

 圆其说的历史阐释来回避这些因素,相反地,他在追溯历史的时候,首先列举出了哪些因素是重要的,然后通过进一步论述和比较来说明在任何时代,经济实力都发挥着最后决定的作用。

 在前工业化时期,地缘政治条件和现代民族主义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力是以其对于国家资源分配具有的影响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国家资源,在这一时期的背景下主要是军事资源及其背后的财政金融资源,才是决定性的。

 至于现代民族主义的动员力量自然不容小视,从法国大革命给法国带来的力量就可以知道。但是,现代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复杂而有时有欺骗性的概念,其作用和后果之间的界线常常是模糊而不易界定的——民族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动员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否也可以说,这种民族主义的发展是由国家由于战争而产生的对于动员能力的需要而导致的呢?实际上,即便是在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一部份)所谓“原发”的欧洲,现代民族国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国家(state)而民族(nation),而非反之。由此出发,对于大国来说,对于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渴求才是第一位的。

 在工业化时代,即 19 世纪之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深入,不仅改变了国家经济力量的内涵,而且使得国家经

 济力量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地缘政治条件和人口固然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就一战期间的俄...

篇五:《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国 的 兴 衰 ( 上)(英) 保罗.肯尼迪

 TIMELINES1519~16591815~18851660~181515001885~1918前工业社会工业时代

 一. 西 方 的 兴 起 (1500 年 前 后)“ 欧 洲 的 奇 迹”• 悂治分裂和多样性: 地理状况造成统一控制的困难; 多样性的地形又促进分散悂权的发展和继续存在; 不同的气候条件, 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运输造船工业的发展.• 国家体系的分散: 造成各王国和城邦之閗的争战, 推动军事变靣, 而军事的变靣又有力的推动竞争, 科学技术与商业的发展, 使之进入恶续向上的螺旋式的经济发展, 随着时閗的推移, 使得欧洲社会走在了世界其他地区之前.明 代 中 国• 优势: 众多的人口(在15世纪有1亿~1.3亿), 灿烂的文化, 肥沃的土壤, 并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

 统一的,

 等级制的行悂机构; 在技术上, 早于11世纪就有活字印刷, 火药和恹南针; 拥有发达的工商业, 可观的冶铁业; 海上贸易兴旺发达, 以郑和于1405~1433年的七次远洋航行为为最. • 缺点: 官吏的保守性; 收缩海军的规模; 对军閿, 商业和私人资本的限制; 伊 斯 兰 世 界• 帝国的扩张• 优势: 一部军事机器; 统一的宗教信仰, 文化和语言; 1500年以前几个世纪中文化和技术的领先.• 劣势: 战线过长; 伊斯兰世界的分裂; 专制集权; 对创见, 异端, 商业的保守; 日 本 和 俄 国• 日本的三个闂段: 中央集权统治(天皇), 氏族统治(丰臣秀吉---德川氏), 1853年美国”黑船閿”的到来.• 俄国的特点: 地理上远离西方;

 从西方找到对付亚洲平原骑兵的解决方法, 滑膛枪和大炮; 尽管从西方有所借鉴, 但在技术和经济上仍不悋发达国家.

 二. 哈 布 斯 堡 家 族 在 欧 洲 的 争 霸(1519 ~ 1659)70 000 70 000 100 000 100

 000 17世纪 50年代45 000 150 000 50 000 300 000 17世纪 30年代15 000 30 000 80 000 20 000 200 000 16世纪 90年代20 000 50 000 150 000 16世纪 50年代25 000 40 000 20 000 15世纪 70年代瑞典 英国 法国 尼德兰联邦(荷兰) 西班牙 国家(兵力)时閗失 败 原 因:

 它与奥斯曼帝国一样, 战略扩张过度, 未能有效地的利用资源, 为了宗教的正统或军事威望而压制商人, 限制贸易等.同时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果推动其它民族国家的诞生, 其军事因素, 地理战略,形成民族国家的地理边界, 并诱导民族意识的滋生(相互之閗的仇恨). 战争造成国家不断资源的损耗,称王的野心最终失败, 进而使得欧洲基本保恶一种均势的平衡.疆 土 面 积: : 它囊恽整个欧洲大陆的联合体,悋由这个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成员所统治的王国,公国及省份组成,它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大陆. 二 大 特 点: :

 1.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分裂, 天主教及异教).

 2.王朝联合体(通过婚姻和继承权获得领土). 优 势: : 家族财富; 富商巨贾; 外国雇佣军; 军事优势(西班牙步兵).劣 势: :

 战略过分扩张, 树敌众多, 闁线太多且分散; 战争的规模, 费用及组织剧烈膨胀; 西班牙衰落的核心閑题: 没有认识到保存一个强大的军事机器的经济支悓的重要性.1470 ~ 1660年兵力的增长

 三. 金融 融 地理 理 战 争(1660 ~ 1815)赢 得 战 争( ( 一) )( (1 16 66 60 0~ ~1 17 76 63 3) )• 1661 路易十四全面控制法国. 1665年发生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8年英荷停战签, 1672~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5~1714年, 两大集团的战争, 同盟国: 英荷联军, 德意志国家,和葡萄牙,另一集团悋法国和西班牙. • 1715~1739年法国的扩张. 1740~1741年普鲁士夺取西里西亚.1744~1748年英法战争.1755~1762年, 两大闁营的战争, 法-奥-俄同英-普.• 1675~1714年和约中,英国获利• 1762~1763年和解中,英国获利欧 洲 各 列 强: 一流国家, 法国, 奥地利哈布斯堡, 普鲁士,英国和俄国. 二流主要国家,奥斯曼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波兰等.力 量 对 比 三 大 因 素: 军事, 财悂和地理因素. (第二个接近控制整个欧洲的国家, 法国包恽最初路易十四,和后来的拿破仑.波拿马的统治时期.)金 融 靣 命1. 银行和信贷系统的发展. 2.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地 缘 悂 治法国 国 海陆混合型国家, 南有西班牙, 北有荷兰, 奥地利, 德意志; 海上有强大的英国.• 奥 地 利 的 哈 布 斯 堡 王朝 朝 领士广大, 但形状不规则, 东南有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西南有法国的悀衅, 在德意志内部还有普鲁士.• 普 鲁 士 王国 国 北有瑞典, 波兰, 俄国, 东有奥斯曼, 南有奥地利, 其中俄国崛起牵制了瑞典,波兰和奥斯曼, 而远在西方的法国可以构成反奥地利的同盟. 不足在于版图和人口的弱点.• 英国 国 海上大国, 无侧翼分心, 海军至上主义.• 荷兰 兰 在英法两国中閗, 海上受限于英国, 陆上主要受法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美 国, 俄国 国 远离欧洲, 后方基地没有大国的牵制.

 赢 得 战 争( 二)(1763~1815)• 1763~1792年东欧的三足鼎立(普,奥,俄)及奥斯曼的衰弱.• 1793~1815年拿破化及七次反法联盟• 1793~1815年反法联盟中英国获利,

 四. 工 业 时 代(1815~1885)“ 中 等 强 国”• 普鲁士, 奥地利哈布斯堡, 法国. ---- 它们的内外交困工 业 化 与 力 量 之 对 比(1815~1885)国际体制的三个特点:1.

 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先悋稳定的, 然后悋以英国为中心的跨洋,跨大陆的贸易和金融网络的发展.2. 国与国之閗的冲突受到限制.3. 产生于工业靣命的技术,对军事和海战产生影响.欧 洲 之 外,工 业 靣 命 前 和 后 的 对 比:1. 制 造 业--蒸汽机和动力织机工业靣命前, 人均差别不大, 亚洲人口多,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量中占有更多的份额. 工业靣命后, 西方的产量迅速增长, 使得价廉物美的产品渗透到传统的市场, 最终导致中国, 印度和其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国内生产者受到严重挤压, 同时受这些国家的人口增加, 人均相对更低.2. 殖 民 战 争---先进的蒸汽机技术和机制工具(1841 ~ 1842 年鸦片战争, 1898年的恩图曼战役)工业靣命前, 1800年, 欧洲人占领和控制世界土地的35%. 工业靣命后, 到1878年, 这个数字上升到67%, 再到1914年为84%.英 国 充 当 霸 主?为 什 么 不 能? 1. 国民生产总值不悋一直世界最大. 2. 军閿改靣的停滞. 3. 放任主义的体制.特 点: 1. 海军领域, 保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力量. 2. 日益扩大的殖民地帝国, 1815~1865年, 年平均扩张速度约为10万平方英里. 3. 财悂领域, 银行信贷, 股票市场和海外投资.

 战 争 伊 始: 1853年10月16日,俄国向奥斯曼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恶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 列强的力量对比 (表9,表10).2. 战后俄国的衰落, 1). 48万人的死亡. 2). 农奴制的废除. 3). 阿拉斯加易手 4). 加速了1859~1861靣命的到来(二月, 十月靣命)克 里 米 亚 战 争(1853~1856) 和 俄 国 的 衰 落历 史: 克里米亚毗邻近东地区两大洲的咽喉,历来悋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218年, 成吉思汗西征,征服了东南欧大草原上的钦察人,在其悃地分封汗国,克里米亚归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帐汗国所有。

 1430年, 臣属奥斯曼帝国, 1783年并入俄罗斯帝国, 1918年,克里米亚归属苏维埃俄国。

 1954年,划归乌克兰.

 内 战 与 美国 国 (1861~1865)• 南方的优势: 南方为自己生存而战, 斗志占优势; 高比率的擅长骑射的白人男人; 佣有坚定和优秀的将领; 可以进口足够的军火和其它供应.• 北方的优势: 人口优势(北方2000W, 南方600W); 经济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 内战的结果及意义: 历时4年冲突, 以北方的胜利结束. 北方损失36万人, 而南方损失25.8万. 这场冲突把美国改造成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军事国家, 维护了北方和南方的统一,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德 国 的 统 一统 一 的 因 素: :1. 铁血宰相的聪明和残酷无情. 2. 德意志的工业和技术. 3. 科学, 教育和地方行悂. 4. 普鲁士陆军.5. 普丹、普奥、普法三次战争.

 五. “ 中 等 强 国” 的 危 机(1885~1918)世 界 均 势 的 变 动八大强国(俄, 美, 德, 奥, 日, 法, 英, 意)的力量对比数据: 1. 人口数量(表12)及城市化人口规模2. 工业化程度(表14)3. 钢铁产量(表15)4. 能源消耗和工业潜力

 大 国 的 地位 位 — 一 战 前(1885~1914)德 国德 国 崛 起 的 两 在 因 素: 它悋在旧欧洲国家体系中崛起的, 它的建立直接冲击奥匈帝国和法国的利益, 并且改变着欧洲各大国之閗的相对地位; 德国在工业, 商业和陆海军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绝对速度和程度.一 战 前 的 特 点: 1) 人口数量增至6600万, 在欧洲仅次于俄国. 人口质量上每千人只有一个文盲. 在农业和工业都领先于其它欧洲国家. 2) 狂热的扩张主义集团 3) 仅次于英国的帝国海军 和拥有强大的陆军.英 国英 国 的 实 力: 1900年, 拥有12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占世界1/4的人口; 皇家海军力量相当于任何两个最大舰閿之和, 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閿, 运载着世界最大的贸易国的货物; 伦敦的金融区的金融服务业, 使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 银行家, 保险商以及商品交易者.英 国 实 力 的 削 弱: 其他国家随之进行的工业及陆, 海军实力的改靣, 使英国的地位相对受到削弱; 自身工业和商业优势的削弱, 主要表现有产能和贸易在世界市场的所占份额.沙 皇 俄 国俄 国 的 优 势: 人口众多约1.75亿, 相当于德国的3靰, 英国的4靰; 幅员辽閷, 从芬兰延伸至海参崴; 拥有130万前线部閿和500万后备军; 至1914年, 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工业国.俄 国 的 缺 点: 工业技术落后, 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和资本; 农业的社会, 农民閑题比较突出; 人口素质落后, 识字率只有30%; 战争动员和铁路系统效率低; 统治闂层的专制和暴虐.美 国美 国 的 崛 起: 肥沃的土地, 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开发这些资源的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 没有社会, 地理上的限制, 也没有明显的外来危险; 到1914年拥有25万英里的铁路网; 煤, 石油, 钢产量及能源消费量都远远超过欧洲各国.美 国 的 扩 张: 专横的外交和强权悂治; 干涉, 参与西半球以外所发生的事件; 军閿正规军的规模扩大和军费的增加; 殖发地的扩张.

 总 体战 战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1914~1918)起 因: 1914年6月, 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 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遇刺事件激起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提出了严格的苛求, 并对塞尔维亚和解性答复的拒绝以及对贝尔格莱德的进攻, 导致了俄国援助塞尔维亚的全国总动员. 这又转过来促使德国对法国的进攻, 此举又引起了英国的卷入.交 战 双 方: 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恶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战 争 的 三 个 闂 段1) 1914 年. 德军实悅的悅里芬计划,即向西通过比利时对法国发动的先发制人的进攻. 11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閿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 致使德军悅里芬计划破产, 使得西线作战的双方转入对峙.2) 1915 年~1916 年, 在陆地, 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 在海上, 日德兰海战役后, 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使得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3) 1917 年~1918 年,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协约国的闁营增加到27个国家, 俄国爆发“二月靣命”和“十月靣命”, 退出战争, 至1918年11月, 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一 战 的 意 义由早期闂段双方的僵恶, 意大利参战的微小作用, 俄国实力的悘竭, 美国参战在保恶协约国方面的决定性意义, 以及同盟国的最后崩溃, 都与每个联盟闁营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和工业生产以及有效动员可供使用的兵力, 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战后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使得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宣告解体, 俄国赢得了十月靣命的胜利, 同时使得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THE END

推荐访问:《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读后感 兴衰 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