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4篇

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4篇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与新闻记者事迹材料汇编 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有人说,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4篇,供大家参考。

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4篇

篇一: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记者个人工作总结与新闻记者事迹材料汇编

 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有人说,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我非常幸运的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而且转眼间,我已经从事工作了八年时间,回顾这些年,我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改正了不少的错误,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总的说来这几年受益匪浅。我 20**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同年四月与延安电视台签订工作合同,成为延安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名新闻记者。工作三年后于 20**年回到自己的家乡甘泉县,成为甘泉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新闻记者。工作这些年来自己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有了提升。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在不断积累采访经验过程中,我逐步地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和采访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到中,自己从一个只会想不会做的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想也能干的新闻记者;从一个不会吃苦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不怕吃苦、能够吃苦小伙子。从事新闻工作这些年,我坚持在基层采访,跑遍了全市 13个县、区,跑遍了 100 多个乡镇。不少新闻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比如《儿童走失,民警全力搜寻 7 小时找回》、《文明祭扫新风从你我做起》,还有《7 民工讨薪露宿街头三昼夜,黑心工头:“我不给钱还要打你”》、《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甘泉县林权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等许多新闻都先后获得市县新闻奖。特别是我从是延安电视台回到甘泉县广播电视台工作的这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五年来我在中省市播发的新闻稿件众多,有很多新闻被个大网络和报纸媒体转发,内容也涉及各个方面。五年来,我从一个新闻记者到编辑,从编辑部主任到新闻中心主任,年超额完成报道任务,做到了发稿多、重点稿件多,重大专题报道多。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先后甘泉县优秀工作者、先进个人,连续三年获得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工作者等诸多荣誉,各种荣誉证书装满了一个抽屉。工作中,我坚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两个务必,践行三贴近原则,在思想上和行

 动上与党保持一致,政治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工作中敬岗爱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力地宣传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升了岢岚县的对外形象。

  一、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怀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二、求真务实,努力工作。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工作性质比较特殊,随时有任务随时出发,即使是双休日和节假日也很少能休息。但是干一行爱一行,选择这个职业,我始终觉得无怨无悔,因为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足迹,用图像向群众传递最新的信息,这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也我的工作动力。

 三、团结同志,乐于助人。顾全大局,工作上我和同事之间相支持、密切配合。生活中我对同事以诚相待,作风正派,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事不对人,说话做事爽快耿直,直截了当、毫不隐晦。不揽功诿过,虚心听取反面意见,自己也经常静下心来,经常反思、检查自己,工作中有失误的勇于承担,同志之间说话有出入的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唱响主旋律,吟颂改革潮,是新闻记者的历史重任。唱好本地戏,打好本地锣,是地方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责和永恒的主题。几年来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更具挑战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在今后我仍然要继续努力学习锻炼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

 第一要继续努力加强自己的摄像功底。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拍不出好的图像就好比做一条新闻没有好的衣服,内容再漂亮也出不来效果。

 第二要继续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和同事们交流,多看好的新闻作品集,坚持收看中省的新闻节目,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坚持做好采访笔记,学习并参与大型主题性报道和系列报道,争取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三要多看,多想,多积累,多搜集新闻线索,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争取主动。

 第四要加强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的纪律性,认真完成中心分配的每一项采访任务。

 第五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更好的完成好新闻采访、编审工作和新闻策划工作,为党的新闻实业再做贡献。

 篇二:电视台记者 20**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电视台记者 20**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自从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时间转瞬即逝。尤其是在 20**年的新闻报道中,时间更是过得特别快。回顾这一年的新闻工作,我个人可谓感受良多,既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也还感到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在这一年中,我与的和领导们,共同经历了很多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落实,从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尤其在领导的部署和指点下,完成了很多意义深远的新闻报道工作。在去年的 4 月份,天津首届“津洽会”期间,面对本市有历以来,规模最大,品牌阵容最强的展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会展的前期报道和各项活动中去。从 3 月中旬就开始为“津洽会”的前期报道开辟专栏,本人在对“津洽会”的报道中也受益匪浅。据统计,快报经济部共在“津洽会”期间跟踪报道了 2**篇新闻,完整、真实的记载了“津洽会”的盛况和成果。并受到市商务委和报业集团领导的好评。此外,经济部还积极参与到“津洽会”的活动中去,与“津洽会”组委会共同主办了“城市.聚焦连锁加盟”以及“天津车展评选”等多个精彩的活动。真正做到关注事实、并参与事实。我本人也从中增强了组织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并从中对报道大型活动新闻和现场纪实有了很多的体会,增强了写作能力,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正是报社给了我这样的参与和学习机会。在去年 7 月报社为增强版面可读性和新闻的力度,鼓舞的士气,在报社的各新闻部门中间开展了当日新闻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的积极性。在这次活动中,在领导的指教和策划下,我的几篇稿件也有幸获奖,但回顾获奖的经历却感慨万千。其中,狗不理在海外遭遇抢注的报道,功夫在于平日于口内的积极联系和多新闻的不懈追踪。而探秘商场假货内幕

 的稿件,获奖原因主要是能够生动、深刻的挖掘行业内幕。该稿件报道后,也引起了市商业部门、市工商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还特此对本市商业市场进行了更严格的强化管理。这我从中也体会到,作为一名与事实、新闻和服务社会中紧密而有益的联系。随后,我的又一篇报道,关于对本市商家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调查,也获得了好评。并且部门随后还专门开设了关注未成年人消费的专题报道。但在撰写这些新闻报道的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部门领导和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我也经常漏洞百出,有时还会犯错别字、语句不通等很低级的错位,如果没有领导和的把关,就不会有合格满意的报道。去年中秋节前夕,作为快报经济部负责商业的,我也积极的与行业不盟联系,通过报社给予的优厚条件,与家乐福超市进行了月饼置换。使得报社 20**、在中秋节前夕每人都能有月饼与家人共享佳节。而在这些与外界积极交流的活动中,部门领导总是给予最大能效的支持,使得对外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经济部能够促成很多活动的主要因素。在一年一度报纸发行的高峰期,报纸的发行量对于今年快报的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关乎我们每个切身利益的大事。在报社部署的整个发行工作中,我虽然完成了订阅的定额,但在订阅数量上,与部门的其他一些仍有差距,这还需要在今年的新闻采访工作中,与各部门各企业间加强协作,再接再厉。此外,在个人工作方面,我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努力的地方。例如,对新闻点的把握方面,有时脑筋比较死,对市场现象的捕捉不够及时和灵敏。在日常采访中虽能够主动积极跑动,但对问题背后的深入思考较少,这些都将阻碍作为一名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稿件撰写方面有时还存在粗枝大叶和偷懒的毛病,这些都应该在今年的新闻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此外,在今年的新闻采访工作中,还应该加强采访的深入,透过问题的表面对加强深入报道,而不能将新闻仅仅停留在消息快、不漏词的初级阶段。

 篇三: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

 新闻记者个人工作总结总结时光流逝,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是有 2 年实战经验的“老新闻记者”了。虽然我在工作的开始就知道记者的职业很辛苦,也曾担心自己难以坚持下去,但是出乎自己的意料的是自己已经顺利地走过 2 年,并且走得精彩漂

 亮。我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总结,得出自己坚持下来的原因:首先自己走到今天是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是密不可分的;其次,自己也具备了作为一名记者该有的不怕吃苦,敢于实践和不断学习提高的基本素质。20**年是国家浓墨重彩一年,也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祖国 60 华诞、**回归 10 周年、全运会的举办等等,一系列的大事件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也触动着我思想的最深处,“作为新闻记者的我能做些什么工作呢?”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新闻专题出自我手:全运会时,全市群众以实际行动迎接全运会的喜悦心情,;全市组织开展的“三帮六扶”活动,我作为特派记者多次深入贫困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关心弱势群体,各台电视节目中经常穿插报道。以下是我个人 20**年个人工作总结: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水平。做到了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常常利用工作之余查找各种与业务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闻记者事迹材料

 优秀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朱云飞,男,1981 年 8 月生,20**年 7 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从 20**年 8 月开始在宝鸡新闻网工作,主要负责宝鸡新闻网的专题策划与设计,部门电脑及网络的维护工作。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该同志参加工作来,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新闻业务,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连年圆满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得到组织和领导及同志们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做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制作的专题《回望西山》、《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分别获得“宝鸡广播电视奖 20**年度网络新闻专题”一等奖和三等奖。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高标准做好新闻工作奠定良好的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该同志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新闻媒体工作,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学习,注意知识积累,能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教育等活动,每次学习活动,他都不走过场,坚持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记,务求取得实效。同时,积极自学网站设计美工的最新前沿知识,利用班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刻苦钻研和练习,熟练地掌握了网站制作、美工、编辑的各种技能,并广泛涉猎与工作有关的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他经常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思想不僵化,才能保持开放式思维;时时处处皆学问,要广泛地学习。学习,贯穿于他多年工作的始终,持之以恒的学习拓宽了他的知识面,提高了工作能力,适应了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坚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扎实细致的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精益求精,是他一贯的作风。对待工作非常认真,哪怕非常小的一件事也决不马虎。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一丝不苟,不做表面文章。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工作中,他认真落实领导的指示,身体力行,跟踪办理,切实把工作做实

 做细,做到事事都有着落,事事力求完美。刚参加工作,就参与到宝鸡新闻网的策划和建设工作中,在公司领导带领下,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经过不懈努力,宝鸡新闻网终于 20**年 3 月正式开通。从网站建成到现在共独立制作专题 52 个,企业网站 4个。06 年制作的《突破蔡家坡》,07 年制作的《创建文明城市》、《回望西山》、《两节一会》、《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年制作的《改革开放 30 周年》、《抗震救灾宝鸡在行动》、《清明网络祭祖》,**年制作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两会》、《网络媒体宝鸡行》、《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影像宝鸡采风行》、《西交会暨己丑年省亲祭祖大会》等,都引起了社会不同反响。这些专题以文字、图片、论坛、音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全面展示了宝鸡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为国内外热爱宝鸡的人民了解宝鸡、认识宝鸡、投资宝鸡,传递心声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便捷窗口,对我市的宣传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注重自我形象、乐于吃苦,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网站制作工作不显山露水,网站编辑人员常处于幕后,要耐得住寂寞,不心浮气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他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常年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从不叫苦叫累,也从没有向领导提出过非分要求,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但从没有懈怠、苦恼、烦躁过,从没有降低过工作要求和标准,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市直机关工委:按照市直机关工委《关于表彰规范化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

篇二: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 男 , 1981 年 8 月 生, 2004 年 7 月 参加工作, 大学本科文化程度。

 从 2005 年 8 月 开始在宝鸡新闻网工作, 主要负责宝鸡新闻网的专题策划与设计, 部门电脑及网络的维护工作。

 本着干一行, 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该同志参加工作来, 始终注重加强自 身学习, 刻苦钻研新闻业务,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尽职尽责, 爱岗敬业, 勤奋工作, 连年圆满地完成了 本职工作和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 得到组织和领导及同志们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在平凡的岗位上为 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做出 了 一名 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制作的专题《回望西山》、《绿色出行 从我做起》 分别获得“宝鸡广播电视奖 2007 年度网络新闻专题” 一等奖和三等奖。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自 身素质, 为高标准做好新闻工作奠定良好的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

 该同志从参加工作起, 就一直在新闻媒体工作, 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学习, 注意知识积累, 能坚持学习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和时事政治, 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教育等活动, 每次学习活动, 他都不走过场, 坚持认认真真地学, 踏踏实实地记, 务求取得实效。

 同时, 积极自 学网站设计美工的最新前沿知识, 利用班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 刻苦钻研和练习, 熟练地掌握了 网站制作、 美工、 编辑的各种技能, 并广泛涉猎与工作有关的经济、 法律、 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他经常说:

 只 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思想不僵化, 才能保持开放式思维;时时处处皆学问, 要广泛地学习。

 学习, 贯穿于他多年工作的始终, 持之以恒的学习拓宽了 他的知识面, 提高了 工作能力, 适应了 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 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 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 坚持认真负责, 精益求精, 扎实细致的做好各项业务工作。

 精益求精, 是他一贯的作风。

 对待工作非常认真, 哪怕非常小的一件事也决不马虎。

 无论做任何工作, 都一丝不苟, 不做表面文章。

 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折服。

 在工作中, 他认真落实领导的指示, 身体力行, 跟踪办理, 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 做到事事都有着落, 事事力求完美。

 刚参加工作, 就参与到宝鸡新闻网的策划和建设工作中, 在公司 领导带领下, 加班加点, 废寝忘食, 经过不懈努力, 宝鸡新闻网终于 2006 年 3 月 正式开通。

 从网站建成到现在共独立制作专题 52 个, 企业网站 4 个。06 年制作的《突破蔡家坡》 , 07 年制作的《创建文明城市》 、 《回望西山》 、 《两节一会》 、 《绿色出行 从我做起》 , 08 年制作的《改革开放 30 周年》 、 《抗震救灾 宝鸡在行动》 、 《清明网络祭祖》 , 09 年制作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 《2009 两会》 、 《网络媒体宝鸡行》 、 《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 、 《影像宝鸡采风行》 、 《西交会暨己丑年省亲祭祖大会》 等, 都引起了 社会不同反响。

 这些专题以文字、 图片、 论坛、 音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全面展示了 宝鸡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同时为国内外热爱宝鸡的人民了解宝鸡、 认识宝鸡、 投资宝鸡, 传递心声打开了 一扇扇新的便捷窗口 , 对我市的宣传起到了 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 注重自 我形象、 乐于吃苦, 树立了 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网站制作工作不显山露水, 网站编辑人员常处于幕后, 要耐得住寂寞, 不心浮气躁, 有甘于奉献

 的精神, 这些在他身上得到了 很好的体现。

 面对工作量大、 任务重的实际, 他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常年没有节假日 , 经常加班加点,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默默奉献, 从不叫 苦叫 累, 也从没有向领导提出过非分要求,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担子很重、 压力很大, 但从没有懈怠、 苦恼、 烦躁过, 从没有降低过工作要求和标准, 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 以实际行动展示了 一名 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

 市直机关工委:

 按照市直机关工委《关于表彰规范化党支部、 优秀共产党员 、 优秀党务工作者、 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精神, 我们及时对推荐工作进行了 安排,经各支部充分讨论推荐, 办公室总支研究审定, 确定张景义、 马平科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 人选, 严佳鑫同志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人选, 市委保密办支部为拟表彰的规范化党支部、 市委办总支为拟表彰的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吴维强同志为理论教育先进工作者人选, 请予以研究。

 附:

 有关申报表、 推荐表及报审材料各一式两份。

  中共宝鸡市委办公室总支 2006 年 6 月 7 日

篇三: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岁月, 我与东莞共同成长 ——东莞日报记者程玮坚个人材料

 从 2003 年至今, 我在新闻战线工作已有十个春秋, 其中有八年时间是在东莞大地上奔走。

 在新闻工作者的岗位上,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亲眼目睹东莞城市华丽转身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能与不断谋求转型升级、 争先实现高水平崛起的东莞一同成长。

 从“弱冠” 走向“而立”, 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 我为自己的青春, 能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能在最美丽的时代绽放, 感到骄傲。是的, 我将非常乐意为你展示, 这座大爱之城的每一个伟大的蜕变,也将继续忠诚地记录着, 这里即将发生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用我的笔, 我的名字。

  奔走十年 我叫程玮坚, 1979 年出生于广东佛山, 2003 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 我曾在佛山、 东莞两座城市生活过、 工作过, 唯一不变的是我的职业, 一名新闻工作者。

 从业十年, 我已是一名“老记者”。

 在新闻战线上, 我曾跑过娱乐新闻, 做过体育记者, 更多的时候, 我是一名上山下乡的镇区记者。

 我曾穿过城市巷道, 拜访隐居闹市的书画名家; 也曾在田野阡陌上行走, 留心观察秧苗突出新蕊; 也曾踏足 CBA 赛场, 记录国内顶级篮球联赛首次在东莞开幕的盛况; 也曾走进庄严的投票现场, 见证

 东莞农村首次直选基层党支部成员的历史一幕…… 过去十年, 我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一线的采写报道上, 其中也有长达两年的时间, 活跃在编辑岗位上。

 在“前线” 记者的岗位上, 我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 求真务实的态度, 广泛深入地密切联系群众,采写出真实的、 可读性强的报道。

 而“后方” 编辑的经历, 也培养了我大局意识, 以及对事件、 现象的冷静思考和研判能力。

 无论在前方还是后方, 我始终坚持“真实是新闻第一生命” 的理念信仰, 时刻警醒自己要保持政治的敏锐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根植本土 只有深入基层、 贴近群众, 才能挖掘到鲜活的新闻素材, 才能写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过去十年, 我穿行在东莞村庄, 走上城市街头, 深入工厂企业, 写出了多篇具有乡 土特色、 反映时代变迁的走基层报道。

 其中, 仅在 2012 年就写出了 40 多篇独家报道, 包括《 “龙” 的传人不愁接单愁接班》、《放映员八年风雨无阻下乡 送电影》、《公的改喝气的哥月省 1500 元》、《百年木偶戏走向大舞台》 等消息、 通讯。

 每逢报社有重大策划, 我都积极参与, 将策划视为学习机会和塑造品牌的机遇, 力争采写出符合策划要求、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稿件。去年, 我参与了东莞日报社重大策划——《探秘水乡 》 系列报道, 并深入水乡 麻涌最大的村庄漳澎, 采写了 《蕉林舟影今犹在 龙鼓乡 曲

 韵未改》 一文, 为探秘水乡系列报道打响了头炮。

  作为活跃在东莞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我更加关注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去年 4 月, 商事登记改革在东莞大朗铺开试点, 该项工作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视, 作为大朗的跑线记者, 我一直密切关注大朗试点的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从 4 月下旬到 7 月初,我每周坚持采写一篇商事登记试点的新闻, 引导读者一同关注思考这项重大改革, 并采写了深度报道《东莞商事登记改革大朗启航》, 深入挖掘了改革的背景, 剖析其意义, 分析我市的特点与重点。

  前行力量 扎根基层, 让我收获了许多新鲜的一手新闻素材, 写出了多篇让自己满意的新闻作品。

 仅在 2012 年度, 我多次获得东莞日报月度奖,并包揽年度最佳本文、 最佳标题两项大奖, 同年还荣获东莞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 广东省新闻战线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其中,《和时间赛跑为历史补课》 获 2012 年 6 月《东莞日报》 最佳文本, 《父亲节, 爱心爸爸收“家书”》 获 6 月最佳消息报道, 《环保专业基地慢热病》 获 7 月最佳深度报道, 《大朗小伙千里单骑闯西藏》 获 9 月最佳文本提名奖。

 同时, 我发表在《东莞日报》“时局纵深” 版面的《东莞商事登记改革大朗启航》、《环保专业基地慢热病》、《凤岗“腾笼换鸟” 的样本意义》 等多篇深度报道, 备注业界关注。

 此外, 我采写的《八旬老母照顾瘫儿四十载》、《大朗外销荔枝坐上“头等舱”》 获得了第五届东莞新闻奖, 《和时间赛跑为历史补课》

 被评为广东省新闻战线“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活动优秀作品三等奖,《八旬老母照顾瘫儿四十载》 这篇通讯还获得了第 26 届中国地级市报新闻奖。

 我还积极参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内部的征文活动, 获得了《东莞日报》 创刊 25 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

 实现了报社、 东莞市、 广东省、国家奖项的“大满贯”。

 在新闻的采写实践中, 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城市日新月异、 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 新闻工作者除了要有满腔热忱、 冷静思考之外, 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广、 更加稳, 才能跟得上城市与报社的发展步伐。

 今后, 我将继续努力工作, 以更积极的态度,追求卓越, 寻找前行的力量。

 网络参评材料:

 2003 年进入新闻行业, 十年间, 转战佛山东莞两座城市, 长年在东莞镇街奔走挖掘新闻素材, 拥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 对东莞经济社会生态相当熟悉。

 工作认真, 文笔细腻, 注重思考, 笔下经常有读者喜闻乐见的感人报道, 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

 作为东莞日报资深记者之一, 他的名字常常见诸于东莞日报年度重大策划系列报道之中。

 2012 年, 他的通讯《蕉林舟影今犹在 龙鼓乡曲韵未改》 包揽《东莞日报》 年度最佳标题和最佳文本。

 2003 年进入新闻行业, 十年间, 转战佛山东莞两座城市, 长年在东莞镇街奔走挖掘新闻素材, 拥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 对东莞经济社会生态相当熟悉。

 工作认真, 文笔细腻, 注重思考, 笔下经常有读者喜闻乐见的感人报道, 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

 2003 年进入新闻行业, 十年间, 转战佛山东莞两座城市, 长年在东莞镇街奔走挖掘新闻素材, 拥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 对东莞经济社会生态相当熟悉。

 工作认真, 文笔细腻, 注重思考, 笔下经常有读者喜闻乐见的感人报道, 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

篇四: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课题:

 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颁奖词 2(二轮复习课)学科:

 

 高三语文 年级:

  高 2013 级 主备人:

  陈松柏 【学习目标】

 1. 真情感受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慰藉;

 2. 引 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用 鲜活的材料写作;

  3. 学生能灵活自 由恰当地运用 材料进行议论文写作 【重点、 难点】

 恰当地选用 素材有力证明论点 【自主学习】

  如果你没有离开, 依然会, 带吴钩, 巡万里关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你听到了么? 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心若无尘, 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我曾经喜欢过你, 现在我依然爱你, 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 那个不带伞的少年, 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 ……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 探讨材料所能证明的观点。

 张丽莉:

 “最美女教师” 【颁奖词】

 别哭, 孩子, 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

 你们的老师, 她失去了双腿, 却给自己插上了 翅膀; 她大你们不多, 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 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 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事迹】

 张丽莉, 女, 28 岁。

 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

 班班主任。

 2012 年 5 月 8 日, 放学时分, 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

 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 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 撞向学生, 危急时刻, 张丽莉向前一扑, 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 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 肉都翻卷起来, 路面满是鲜血, 惨不忍睹。

 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 在送医院的途中, 还对大家说:

 要先救学生。

 昏迷多天后, 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

 “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 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

 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 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 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 很幸运, 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 你们就看不到我了, 我救了学生, 也保住了命, 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 ” 她回答:

 “不后悔。

 这样做是我的本能。

 我已经 28 岁了, 我已和父母度过 28 年的快乐时光。

 那些孩子还小, 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同学探究的结论

 【精讲点评】

 一般来说, 《感动中困》 颁奖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高度概括, 简洁精炼。

 第二、 词吻意合, 富有特色。

 第三、 语句清新, 文笔优美。

 第四、 言志寓义, 饱含深情。

 【当堂验收】李文波:

 南沙守礁 97 个月 得分:

  等级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得分:

  等级 中层领导审核签字:

  得分:

  等级 校级领导审核签字:

 【颁奖词】

 二十年坚守, 你站成了 一块礁石, 任凭风吹浪打。

 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

 你也有梦, 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

 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 在那里, 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事迹】

 李文波, 男, 48 岁, 山东平度人, 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 21 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当年入伍, 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20 多年来, 他先后 29 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 累计守礁 97 个月,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 140 多万组, 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 时间最长、 成果最丰的纪录, 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 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风湿病越来越重, 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

 除了坚守岗位, 李文波还不断创新, 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 编写教材。

 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 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 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

 他新婚 5 天后回到南沙, 20 多年来, 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 年。

 2003 年 4 月, 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 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 3 年,

 2005 年 9 月, 母亲病危, 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 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 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 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

 “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 就算下辈子坐轮椅, 也没什么后悔的!”

 材料能证明的观点

  【弥补、 拓展与提升】

 高秉涵:

 执着归乡的台湾老兵

 【颁奖词】

 海峡浅浅, 明月弯弯。

 一封家书, 一张船票, 一生的想念。

 相隔倍觉离乱苦, 近乡 更知故土甜。

 少小离家, 如今你回来了, 双手颤抖, 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 一坛又一坛, 都是满满的乡愁。

 【事迹】

 人物介绍:

 台湾律师, 老兵。

 1936 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高秉涵的一生, 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 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初登央视演播厅, 74 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

 他说, 腿脚还挺利落, 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 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 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 长江, 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 强烈思念的图景。

 家是什么? 高秉涵说:

 “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 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 60 多年生活在台湾, 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

 山东菏泽。

 他出生在菏泽, 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 菏泽才是他的家乡 。

 高秉涵想家, 但也深知, 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 来说, 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

 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 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 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

 1948 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 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 母亲宋书玉告诉他, “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

 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 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 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

 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 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经历过团圆:

 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 而后丈夫死了 , 又决定让儿子离开。

 少年高秉涵用了 6 个月, 穿越 6 个省份, 足足走了 2000 多里地, 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

 数十年后, 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 发现自己乘坐的, 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 日期是 1949 年 10 月 16 日。

 而半个月前, 在遥远的北京, 新中国宣布成立。

 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 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 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

 其中一人, 甚至被高秉涵宣判了死刑——1963 年, 高秉涵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 被

 派往金门任审判员, “金门逃兵” 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个“金门逃兵” 的家就在对岸厦门, 他本是渔民, 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 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 台湾。

 碰上天气晴朗时, 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 一眼就能看到家乡 , 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

 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 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 游了 整整一夜。

 天快亮时, 他到岸了。

 海水冲涩了 眼睛, 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

 “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 没带武器!” 可没想到, 他游了一整夜, 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

 一星期后, 这个因“回家” 获罪的“金门逃兵” 被处以极刑。

 高秉涵哭得难以自已, 他对这份即使拼掉性命也要回家的心情感同身受。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

 1979 年, 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 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 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 35 里地处高庄”, 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

 不长的信中, 他写道:

 “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 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 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 在抗日战争爆发时, 就生死不明……娘, 我会活着回来!” 高秉涵不知道, 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 当上了共产党干部, 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

 年迈的母亲找回了 女儿们, 却失去了 儿子的音讯。

 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 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 两岸已经开通直航, 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

 200 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 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 会”, 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 在同乡 会里最年轻, 被推选为会长。

 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 虽已无法再见母亲, 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 与亲人团聚。

 74 岁高龄的他, 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他们。

 材料能证明的观点

  【课后巩固】

  周月 华、 艾起:“爬” 遍青山送医上门

 【颁奖词】

 她背起药箱, 他再背起她。

 他心里装的全是她, 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

 一条路, 两个人, 二 十年。

 大山巍峨, 溪水蜿蜒, 月华皎洁, 爱正漫漫的升起。

 【事迹】

 周月华, 女, 43 岁,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 村医生, 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 8 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左腿残疾, 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

 凭着自己的执着, 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

 后来, 看到乡 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 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 200 元加上家中仅有的 600 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 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 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 , 1990 年 11 月,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 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 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 “住在偏远地方, 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

 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 让乡亲们少跑一点, 少花一点, 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 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 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 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 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 无论上山涉水, 刮风下雨, 只要有出诊, 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 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 我无怨无悔!” 这个男人用 20 年的行动, 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 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 “爬” 遍了方圆 13 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 为辖区近 5000 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 这么多年, 我做不到的。” 周月华说道, “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 18 年。

 我

 说过要背她一辈子, 就要实现这个诺言, 永远都不放弃。” 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材料能证明的观点

 罗阳:

 用生命托举歼‐15 【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 依然会, 带吴钩, 巡万里关山。

 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

 你听到了么? 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事迹】

 罗阳,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

 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总经理。

 2012 年 11 月 25 日, 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 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 心原性猝死, 不幸殉职。

 罗阳 1982 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

 他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在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 总经理的 5 年, 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 最重的 5 年。

 他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 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 18 天总装下线, 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 10 个半月的奇迹。

 ...

推荐访问:新闻工作者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 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