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5篇

篇一: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 建议精选三篇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 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 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 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 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 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 自 1976 年建市以来,除 1986 年、1988 年和 1990 年外,第一产业占 比均未超过 5%。其中 2010 年至 2016 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 1%。

  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 年 至 2016 年平均为 4.76 亿元,2016 年达到 4.88 亿元(2017 年数据暂 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 2017 年第一产业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 73.52%,但总量仅完成 2.13 亿元,占全 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 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 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

   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 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 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 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 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 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 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 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 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 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 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 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 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 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 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 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

   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 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 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 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 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 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 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 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 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 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 现集约化生产。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 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 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 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

   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 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 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 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 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 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 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 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 923 人。其中,后备储 备干部 24 人,技艺技能类 20 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 43 人, 经营能手类 27 人,35 岁以上人才占 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 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 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 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

  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 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 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 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

  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 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 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 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 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 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 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 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 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 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 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 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 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

  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

  

篇二: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希望 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及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 规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 2020 年,主 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 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一是专业 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二是各地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 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 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规划没 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建议由县级统筹制定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 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 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 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发掘 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 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 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 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 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 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 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 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 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三农”投入都 应该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和公益支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农村土地出让金 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同时,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

   技、金融、市场等方面资源,打造一体化、开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 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农村尤其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 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 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 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 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 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建议基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 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 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 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 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各地应制 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 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

   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 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 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 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 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 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 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 须创新机制。近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 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少瓶颈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 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 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贫困 地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

  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 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 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 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 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 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 合一、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 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

  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推 进新型城镇化为前提,要根据未来城乡人口格局来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的布局,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 要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 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 关键在增收,农民增收则要依靠农村产业支撑。要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把农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放 在农民增收上,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尽快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要进一 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多渠道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篇三: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暂无 来源:《粮农智库》 2019 年第 9 期

  张璟 陈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为摸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2018 年初,课题组开展 了“乡村振兴专项调查”,收集了 25 个省 262 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根据对样本村经济 社会发展现状、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村庄面 临的五大突出问题。

  一、乡村中“人”的问题突出,三农带头人亟待培养

  村庄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形势严 峻。各地村庄中 59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 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 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

  样本村中拥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 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 (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 男女比例为 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呈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 劳动力数的一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一 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 639 人,非农劳动力 335 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 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 580 人,非农劳动力 507 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 514 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 600 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 平均在 600 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 402 人、489 人、289 人、330 人 和 318 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 200 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 分别为 165 人、65 人和 89 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 54 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青党员占比低。样本 村党员人数平均 60 人,占村均总人口的 3%左右,2012 年后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 17.11%。40-50 岁和 50-60 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 13 人,各占 21.7%,合计达 43.4%;党员 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 60 岁以上,平均人数 18 人,占党员总人数的 30%;30 岁以下的党员平 均 7 人,占 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 现任村书记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 37.4%,高中程度的占 24.8%,中专占 16.14%,中专 以上的占 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 50.4%,与前任村书记相比高出 18.9 个百分点(前任村 书记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和中专以上的分别为 18.6%,5.8%和 7.1%),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但大专以上的高学历者仍旧缺乏。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书记的平均水 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拥有的资源有 限。样本村中,现任村书记和村主任在本村以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 30%,但高于其 前任的平均水平约 10 个百分点。有参军经历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占比约 15%,略低于其前任 2.75 个百分点。从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书记和主任占 25%, 比一般村民差的村书记和主任占 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一样的占比约 60%,可见大 部分村领导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一般村民相差不大。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 致富经验、能力、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依旧缺乏。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 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改善。样本村中, 贫困村占 18.8%,缺水村占 8.4%, 有限电视信号户占 89.3%,有 94.3%的村能够上网。村庄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 78.5%。48.7%的村庄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 46.2%,旱厕比重为 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多,乡村道路是主要短板。调查发现,由于政府对乡村道路投入 不足,村集体成为村庄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村集体支出的主要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集 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修建,包括乡村路桥和水利等。样本村村均集体开支 66.0 万元,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 41.9 万元,占总支出的 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 业支出,平均 16.9 万元,占 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 5.7 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 1.5 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 年村集体集资数量在降低,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 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 年平均集资 151 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 较高,2017 年为 9.1%,2016 年为 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 10%。

  三、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强,但特色产业仍待开发

  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地域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 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

  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 66 人,乡办企业为 6 人,村办企业为 6 人,个体户为 27 人;而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是 90%,其 次是个体户 83%,私营企业是 45%,乡办企业是 42%。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亟须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 种植面积 784.1 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是 2031 亩和 173 户。西 北地区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牲畜 4179 头只,远超其他各区,村均涉及户数 42 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篇四: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乡村振 兴的对策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 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一、存在的问 题(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 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 1976 年建市以来,除 1986 年、1988 年和 1990 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 5%。其中 2020 年至 2020 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 1%。从第一产业增加 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20 年至 2020 年平均为 4.76 亿元,2020 年达到 4.88 亿元(2020 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 看,虽然乌海市 2020 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 73.52%,但总量仅完成 2.13 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 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 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 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 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三)“三农”工 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 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 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 处。二、对策建议(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 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 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 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 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 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 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 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 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 资源开发能力。(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 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 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 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 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 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

  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 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五)优化 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 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 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 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篇五: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关于发展计划问题及 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 1 项长时间而艰巨的战 略任

  务,必须坚持计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3 步走”,从现

  在到 2020 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 本构成。

  磨刀不误砍柴功。各地“3 农”发展计划设计缺少系统性、 科学

  性、可操作性和可延续性, 致使气力分散、 步调不 1、行动盲目、 落实 难、效果差:

  1 是专业计划较多,整体计划不足。

  2 是各地市县 计划脱节, 有机融会不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

  3 是计划不细不实, 引领作用不强,笼 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 (镇) 、到村组、 到产业、到项目、到 措施,计划和实际“两张皮” ; 有的计划没有经 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 改,随便性大。

  建议由县级兼顾制定乡村计划, 与城镇计划相衔接, 推动基 础设 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 环境保护和 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 出台 优惠政策,改良 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 活服务网络。

  2、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及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过量年艰苦努力,我 国农业产业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 有力增进了农民增 收脱贫和农村社 会全面进步。

  但不论是发掘本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 度, 还是 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 地区相比, 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 上都 还存在许多短板:

  1 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 基础弱,耕地量少质 差, 基础设施残缺, 食粮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 传统农业产 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 ;2 是农业特点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 源丰富但 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 基地有范围但生产效益低、 产品质量 好但市场知名

   度和占有率低, 提升农业特点产业开发质效已经是当务 之急 ;3 是农村新型 产业起步较晚,范围小,特点农产品加工业块头 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 后 ; 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 步,辐射带动不够 ;现代农村服 务业尚处于萌生阶级, 123 产业有机 融会不够, 农村新型产业远未构成主 导产业, 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持乏 力。

  乡村要振兴, 产业是重点。要增加乡村资金投入,各级政府 “3

  农”投入都应当重点下移到乡村,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

  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 ; 加强农村“3 资”管 理,发展农村集体

  经济 ; 把农村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在乡村,做到取之 于地、用之于地。同时, 要创新农业服务体系,整合科技、金融、市 场等方面资源,打造 1 体化、开 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

  3、关于人力资源问题及建议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 人。当下农村特别山区、 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年龄 不断老化、 素质不 断下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 术人材、经 营人材、 管理人材普遍缺少。

  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 乡村振 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 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少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益匮乏, 已成为 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党中央明确提出, 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 引力 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为破解农 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期机遇。

  建议基层政府 在加强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 大力实行乡村人材 培养工程:

  1 是大力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 资历认证, 制定出台支持职 业农民的配套政策, 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 质,从事农业。

  2 是实行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培养工程。加大对家庭农 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 策扶持力度,增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

  范带动作用。

  3 是大力 实行“3 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

  资本、 社会资本、 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 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 业, 境外企业到 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 加强农业招商引资, 打破城乡 人材活动制 度障碍,加速推动城乡人材互动,要素活动。

  4 是加大农村实用 人材 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材培训资源和项目, 采取多种情 势,分期分批从乡村当选拔 1 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 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 1 支乡土专业人材队伍。

  5 是积实行 “红色头雁 工程”。实践证明, 1 个好的村支书,就可以带动 1 方百 姓致富。要把村支 书的提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 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 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 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 雁”。

  4、关于机制创新问题及建议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久动力。

  推 动乡 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

  最近几年来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 新上,做了 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有 很多瓶颈:

  1 是不 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令和要求与各地实际结 合, 1 些政策和办法照搬 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 1 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辟

  创新不够。

  2 是不愿创。对山区、贫 困地区“3 农”发展信心不足, 悲观失

  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

  3 是不善创。

  1 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 办法不多,莫衷一是,能 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 民的干部队伍需要 加强。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 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 而 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 而且空间很大。

  机制创新要在解 放思

   想、更新观念的条件下, 针对制约山区“3 农”发展的机制体制, 着力在 3

  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1 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 承包为基础的农 村经营制度创新, 1 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 期发展,1 家 1 户分散

  

推荐访问:振兴 对策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