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8篇

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8篇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政策变迁、成就与经验王国敏,何莉琼(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7)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8篇,供大家参考。

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8篇

篇一: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政策变迁、成就与经验王国敏,何莉琼(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四川 成都 610207)摘 要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农村改革大致经历了改革起点阶段 、 探索突破阶段 、 全面推进阶段 、 城乡统筹阶段以及全面深化阶段 , 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 基本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的制度框架体系 , 实现了农业发展以及农产品有效供给 ,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农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 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

 农村的持续改革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 如坚持和发展土地集体所有制 、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 坚持市场化改革 、 坚持渐进式改革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 。

 总结这些成就与经验 , 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改革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

 农村改革 ; 政策变迁 ; 成就经验中图分类号 :

 F33 文献标识码 :

 A DOI:10.3969/j.issn.1674-8107.2020.03.001文章编号 :1674-8107(2020)03-0005-08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 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改革的认识转变和政策变迁。

 我国农村改革的领域涉及多个方面,如土地政策、农业经营制度建设、农村市场化改革、城乡统筹等方面,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不同时期农业农村改革的任务不同、政策不同, 但改革的理念和经验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延续性。

 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的政策变迁历程, 总结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 为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一、政策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的艰辛探索根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的不同,本文大致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 1949-1978 年为改革的起点阶段,即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的农村改革; 二是1978-1993 年为探索突破阶段; 三是 1993-2002年为全面推进阶段;四是 2002-2012 年为城乡统筹阶段; 五是 2012 年至今为改革全面深化阶段。为了更好地理解新中国农村改革 70 年的艰辛探索, 下面主要列举每一个阶段重大的政策变迁并第 41 卷第 3 期2020 年 5 月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l. 41 No. 3May. 2020收稿日期 :2020-02-20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三农 ’ 协同发展研究 ”( 项目编号 :15BKS038);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 “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 项目编号 :MYXS201925)。作者简介 :1. 王国敏 (1953-), 女 , 重庆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 “ 三农 ” 问题研究 。2. 何莉琼 (1992-), 女 , 四川旺苍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 “ 三农 ” 问题研究 。栏目主持人:王国敏教授王国敏,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方数据

 第 41 卷 井冈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对相关重要内容进行梳理。1.改革起点阶段(1949-1978 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 国民经济经历了曲折前进的过程,农村经济发展同样如此。农村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 一是实行短暂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二是实行农业合作社,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最终形成人民公社体制。1949 年至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我国在广大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 年 6 月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指出,土地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土地农民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1](P32)到 1952 年底,土改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

 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的农业人口共占全国农业人口数的 90%以上。[1](P33) 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 满足了农民群众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 年至 1956 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引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引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

 我国农业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转变。到 1952 年底,试办的初级社达到 3634 个。[2](P76) 1953 年至 1955 年上半年, 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与发展阶段,1953 年初级社达到 15000 个,1955 年达到63300 个;至 1956 年,全国加入高级社的农户比重达到 96%。

 农业合作化运动由初级社到高级社的演进发展,完成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和平转移,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适应了社会化大工业发展需求。1958 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的发布,标志着人民公社化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 开始了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

 1958 年底,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建成人民公社 24000 个。

 人民公社具有“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多级管理”等特点。

 事实证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偏离了客观规律,不仅没有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效果, 反而抑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随之,中央领导人对此作出及时调整,确立了“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农业发展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农地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与此同时,在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背景下,我国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市流动, 把城市中享受低价农产品的人数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阻断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应运而生。[3](P149) 。

 1958 年通过的户籍登记条例, 形成了几乎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框架。此外,国家当时为了以低价掌握必要的农副产品以保证工业生产发展和城市需要,还形成了对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统购统销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大部分农副产品的定价均由国家掌握。

 人民公社制度、统购统销制度以及户籍制度,这三大制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成为我国当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三驾马车”。2.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2 年)在该阶段, 农村的改革主要推行以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 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1984 年由中央予以确立。之后,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被确立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农村极具历史性意义的制度改革。1978-1984 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探索突破阶段。人民公社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经济发展基本停滞,它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功能性障碍的组织” [4](P20) 。

 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想要改变贫困的现状,开始实行“分田单干”。

 1979 年,《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 中对包产到户继续进行限制, 但允许在边远地区单门独户的地方实行, 这一例外的承包到户政策为后期包产到户的全面实施开了一道小口子。

 1982 年发布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了土地承包期一般为 15年。

 至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这是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 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充分结合, 确立了一系列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安排,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6万方数据

 第 3 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由于我国仍然实行统购统销制度, 使得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僵化,市场流通不足,国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流通体制改革。

 198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对传统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改革, 逐步建立起市场调节机制。

 此后, 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方式在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开始出现。3.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 年)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引领下, 农业农村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展开。农业农村改革沿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等展开。

 就农村经营制度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实施“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明确土地承包期 15 年到期后继续延长,保持 30 年不变。

 就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言,探索了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就乡镇企业改革而言,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 乡镇企业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其规范和管理进入法治化轨道。

 1993 年,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90 年代以来,国家对劳动力流动开始积极引导, 明确农民工城镇就业落户的条件和规定, 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

 21 世纪初,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家采取多种保障性措施, 从制度层面解决了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子女上学等问题, 不断改善农民工居住和生活条件,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4.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 年)进入 21 世纪,针对城乡差距的拉大,中央及时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少取”,通过农村社会事业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农民权益保护制度建设等实现“多予”和统筹发展,极大促进了城乡关系的改善。[5](P103-117)农村税费的改革。

 为切实减轻广大农民群众的负担,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标题,提出农业税总体上要降低 1个百分点, 同时确定吉林、 黑龙江两省免征农业税;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税的免征范围。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 从此终结了我国两千多年农业税的历史, 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市场经济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此外,2001 年至 2006 年,为保护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国家先后推出了种粮农民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本世纪初,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国家开始全面推进对小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 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放开了计划指标管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并对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分别给出了指导意见。

 同时,国务院多措并举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并逐渐完善了相关法律保障。5.全面深化阶段(2012 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共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改革。

 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这一阶段,农村改革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 改革的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

 2013 年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提出建立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

 2013 年11 月,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2015 年,习近平提出注重抓“六个精准”和“五个一”工程。之后,我国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协调的制度框架,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为我国减贫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2016 年11 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使扶贫手段和实现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8 年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把握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总体要求, 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王国敏 , 何莉琼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 : 政策变迁 、 成就与经验7万方数据

 第 41 卷 井冈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 ,使扶贫制度更加完善。二是实施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

 2014 年以来,国家逐步确立了“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思路,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促进经营权有序流转。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集体所有权、 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相分离的政策思想。

 2014 年 11 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正式提出“三权分置”的政策规定,明确土地经营权的目标指向。

 2015 年正式将“三权分置” 确立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2016 年 12 月中央印发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三权分置正式确立下来。“三权分置”制度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两权分置”后的又一个重大制度创新。为稳定承包关系与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 [8] ...

篇二: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乡 镇企业改制相关规定及历史演进 含义:

 企业改制, 应当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选择改制方式。

 企业的改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整体改制方式

  整体改制是较为简单的改制方式, 是指原企业以整体资产进行重组, 并对非经营性资产不予剥离或少量剥离而改制设立新的法人实体。

 (2)

 部分改制方式

  部分改制是指将原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资产和业务重组,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原企业(或企业集团)

 仍保留余下部分的经营性或非经营性资产和业务。

 (3)

 共同改制方式

  共同改制方式也称捆绑式改制方式, 是指多个企业以其部分资产、 业务、 资金或债权,共同设立新的法人实体(股份有限公司)

 。

 (4)

 整体变更方式

  即先采取整体改制、 部分改制等方式对原企业进行改制,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

 待改制基本完成后, 再依法将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演进 1982 年《宪法》: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村中的生产、 供销、 信用、 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城镇中的手工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 监督和管理。

 ↓

 1985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八)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 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

 有些合作经济采用了合股经营、 股金分红的方法, 资金可以入股,生产资料和投入基本建设的劳动也可以计价入股, 经营所得利润的一部分按股分红。

 这种股份式合作, 不改变入股者的财产所有权, 避免了一讲合作就合并财产和平调劳力的弊病, 却可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较快地建立起新的经营规模, 积累共有的财产。

 这种办法值得提倡, 但必须坚持自愿互利, 防止强制摊派。

 ↓

 1990 年《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

 第六条 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自主经营, 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乡 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乡 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 吸收投资入股。

  ↓

 1993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

 六、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要通过发展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和企业集团, 进一步搞活乡 镇企业的经营机制,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

 1997 年《乡镇企业法》

 (从投资主体考虑, 乡 镇企业应当是由农民组成的乡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投资、 农民联合投资为主举办的企业, 非农民投资或农民投资比重很小的企业, 不应纳入本法调整。

 从设立地考虑, 凡在城市举办的企业, 因同城市其他企业没有大的区别, 也不应纳入本法调整范围。

 根据以上考虑, 草案规定:

 “本法所称乡 镇企业, 是指乡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 在乡 (镇)、 村举办的各类企业” 。

 在确定乡镇企业范围时, 我们注意到有的企业在设立登记时符合上述规定, 设立后投资主体未发生变化, 也继续承担支农义务, 但其设立地改属城市管辖。

 这类企业虽然不属本法所称的乡 镇企业, 但仍与农民、 农村、 农业有密切的关系, 宜在一定期限内按乡 镇企业进行管理。

 草案对此作了规定。)

 第二条 本法所称乡镇企业,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 在乡 镇(包括所辖村)

 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前款所称投资为主, 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 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 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

 乡镇企业符合企业法人条件的, 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第二十八条 举办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应当依照法律、 法规的规定, 办理有关用地批准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

 乡镇企业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连续闲置两年以上或者因停办闲置一年以上的, 应当由原土地所有者收回该土地使用权, 重新安排使用。

  第三十二条 乡镇企业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按期进行纳税申报, 足额缴纳税款。

 ↓

 2004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

 (四)进一步推进国有、 城乡集体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继续采取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联合、 兼并、 出售等多种改制形式, 激活企业机制。

 允许经营者以自有资金、 实物抵押收购企业, 购买数额较大的可在购买后 3 年内分期:

 付款, 首期付款不少于 50%, 且欠款部分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资产占用费, 并实行财产抵押。

 对实行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的企业,鼓励企业经营者持大股, 鼓励业务骨干多持股, 促进股权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

 鼓励个体工商户、 私营企业参与匡有、 集体企业的改革, 转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引导个体工商户、 私营企业形成各种形式的联合经济组织, 符合条件的可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

 ↓

 2006 年《农业部关于印发乡镇企业“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二、 发展乡镇企业的基本经验 鼓励大型乡镇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拍卖、 出售、 转让等形式, 转变为个体、 私营、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非公有制经济。

 一、 促进乡镇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开展联合和合作, 有条件的向股份制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的改制要兼顾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 投资者与创业者、 经营者与职工的权益。

 ↓

 2006 年报道:

 我国已有 95%乡 镇企业完成各种形式产权制度改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 gov. cn

  2006 年 09 月 22 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 月2 2 日电(记者 姚润丰)

 截至目前, 我国1 6 8 万家乡 镇企业中9 5%实行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其中2 0 万家转成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 1 3 9万家转成了个体私营企业。

 同时, 一些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也在向规范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转化, 共同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

 程序:

 1990 年《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被国务院第 588 号修订)

 :

 第二章 企业的设立、 变更和终止

  第十三条 设立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为社会所需要, 并符合国家法律、 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

 有自己的名称、 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场所;

 (三)

 有确定的经营范围;

 (四)

 有与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设备、 从业人员和必要的原材料条件;

 (五)

 有必要的劳动卫生、 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保护措施;

 (六)

 符合当地乡 村建设规划, 合理利用土地。

  第十四条 设立企业必须依照法律、 法规, 经乡 级人民政府审核后, 报请县级人民政府乡 镇企业主管部门以及法律、 法规规定的有关部门批准, 持有关批准文件向企业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 经核准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或者《营业执照》 后始得营业,并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企业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 企业分立、 合并、 迁移、 停业、 终止以及改变名称、 经营范围等, 须经原批准企业设立的机关核准, 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税务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并通知开户银行。

 第十六条 企业分立、 合并、 停业或者终止时, 必须保护其财产, 依法清理债权、 债务。

 第十七条 企业破产应当进行破产清算, 法人以企业的财产对企业债权人清偿债务。

 1994 年《乡镇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

 第四条 乡镇企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时, 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一)

 改组成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二)

 以股份的形式将存量资产折股量化或折股出售的;

 (三)

 企业终止清算;

 (四)

 实行承包、 租赁、 兼并、 拍卖、 转让、 抵押、 经济担保;

 (五)

 与国有公司、 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办合资、 合作经营企业;

 (六)

 与外国公司、 企业或者个人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七)

 产权变动的当事人, 认为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

 (八)

 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 认为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1997 年《乡镇企业备案登记规定》 :

 第五条 乡镇企业登记备案的范围如下:

 (一)

 乡 (镇)

 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企业;

 (二)

 村(村民小组)

 集体经济组织举办的企业;

 (三)

 乡(镇)

 、 村(村民小组)

 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举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股份制企业;

 (四)

 农民合伙举办的企业;

 (五)

 农民个人举办的企业;

 (六)

 乡镇企业同其他企业、 事业单位、 个人和国外投资者合资、 合作举办的, 且乡镇企业投资超过百分之五十, 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 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作用的各类企业;

 (七)

 乡 镇企业在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

 (八)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市开办的承担支农义务的企业;

 (九)

 法律、 法规规定的符合乡镇企业条件的其他形式的企业。

 第六条 乡镇企业登记备案的主要事项包括:

 企业名称、 住所、 经营场所、 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 工商登记号、 经济性质、 组织形式、 经营范围、 经营方式、 行业类别、 注册资金、从业人数、 经营期限等。

 企业只准使用一个名称登记备案。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是企业向登记备案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备案的签字人。

  第七条 依法登记设立的乡镇企业, 应在三十日内向当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乡镇企业改变名称、 住所或者分立、 合并、 停业、 终止等, 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后, 应在三十日内报当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登记备案。

  第八条 乡镇企业登记备案应填写乡镇企业登记备案表, 并发给乡镇企业登记备案证书。

 乡镇企业登记备案表和登记备案证书由农业部统一监制。

  第九条 乡镇企业在登记备案时, 应向企业所在地乡 镇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领取登记备案表, 如实填报, 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 并经登记备案管理机关授权的

 乡 (镇)

 级乡 镇企业管理部门初审后, 上报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审核和确认。

 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应在十五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和确认, 核发登记备案证书, 并将登记备案结果通知乡(镇)

 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

 乡(镇)

 级乡 镇企业管理部门应将登记备案证书和结果及时发给并告知企业。

  第十条 下列企业按以下原则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跨地区联营企业向企业所在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兴办的合资合作企业向企业所在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乡镇企业在城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举办的并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向企业所属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乡镇企业在异地独资兴办的企业, 向企业所属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集团企业向核心企业所在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向企业所在地登记备案管理机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1998 年《乡镇企业档案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乡 镇企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党、 群工作文件材料

  二、 行政管理文件材料

  三、 企业产权文件材料

  四、 劳动人事文件材料

  五、 经营管理文件材料

  六、 生产技术管理文件材料

  七、 产品文件材料

  八、 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

  九、 基本建设工程文件材料

  十、 设备仪器文件材料

  十一、 会计核算文件材料 第十三条 归档时间

  1、 各项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 在形成的次年六月底以前组成保管单位, 由产生文件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审定签字后归档。

 2、 产品、 设备、 基建、 科研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在任务完成后或告一段落时组成保管单位, 由项目负责人审定签字后归档。

 3、 产权方面的文件材料, 在工作进行完毕或文件正式生效后归档。

 4、 会计核算方面的文件材料, 由财会部门整理立卷, 保管一年后向档案部门移交。

 如有特殊情况, 也可以分阶段归档。

  2002 年《大中型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 :

 第八条 企业应采取参股、 控股、 置换转让、 资产重组等多种手段, 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鼓励企业经营层和技术层以增资扩股等形式认购国有股、 乡 村集体股和职工个人股, 优化股权结构, 形成控股层, 逐步向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发展。

篇三: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江 工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第13 卷第3 期2013 年9月Vol.13No.3Sep.2013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以温州为例凌苏阳(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130012)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 乡镇企业不断地发展, 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关键词:

 温州; 乡镇企业; 新农村; 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

 F276.3;F32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0105 (2013)

 03-0022-04The Development of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New R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Taking the Example ofWenzhouLING Su-yang(Military Service Technology College of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construction ofsocialistic countryside, township enterprises develope quickly, which has made a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rural economy. However, severe environment problem comes later, which puts huge pressure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ocial busi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quality ofrural peasant. The improvement of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important aspect of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es-say elaborates the county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of Wenzhou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protectcoun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Wenzhou; township enterprises; new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收稿日期:

 2013-04-24作者简介:

 凌苏阳 (1980—), 男, 温州瓯海人, 吉林大学在职研究生, 法学学士, 研究方向:

 农村与区域发展。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3.03.004重视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 是我党一贯的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 就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八大的召开, 再次强调了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 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0 多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仅在振兴农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温州模式” 也成为了全国的典范。

 但是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 如何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协调一致, 已成为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 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状况温州地处浙南闽北, 三面环山, 一面临海, 由于区位条件差、 自 然资源贫乏, 再加上国家投入少, 改革开放初期, 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地级市。自 从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 14 个沿海城

 第13 卷 第3 期市之一后, 温州人凭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使之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首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改革开放以后, 温州市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克服困难, 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小城镇为依托, 以农村能人为骨干, 以市场机制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格局。

 可以说, 温州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如今,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 给农村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统计, 2011 年温州生产总值 3 350. 87 亿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749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 243 元,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 798. 36 万人, 常住总人口 914. 3 万人, 城镇人口 比重 66. 3 %。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 073. 61 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 998 家, 实现工业总产值4 303. 01 亿元, 其中国有企业仅21 家, 工业总产值比重只占 5. 8 %, 其余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为乡 镇企业[1](见表1)。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温州乡镇企业发展已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产业。

 现主要特色工业有鞋革、服装、 塑料制品、 电器、 印刷、 泵阀、 打火机、 眼镜、 金融设备、 锁具等行业, 而重污染行业有造纸、 化工、 电镀、 制革、 合成革、 印染等六大行业。

 2012 年, 温州 市乡 镇企业单位数为 36 077个, 其中农林牧渔业93 个, 采矿业14 个, 制造业35 921 个, 建筑业企业 3 个, 交通运输仓储业 9个, 批发和零售业6 个, 住宿和餐饮业10 个, 社会服务业21 个, 从业人员年末数106. 68 万人[2]。二、 乡镇企业发展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温州的乡镇企业从农村家庭工业起步, 逐步摆脱了人均耕地少、 资源利用少、 国家投入少, 基础设施差、 生产力水平低的客观条件束缚, 走出了一条温州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新路, 但由 于生产者和经营户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 以牺牲环境代价, 不注意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弊端不断显现出来, 给温州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进而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各类“牛奶河”瑞安河道污染[5]等乡镇企业恶意破坏生态事件屡见[3]、“油画河”[4]、于电视、 报纸、 网络等新闻媒体。(一)

 环保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 环境管理缺乏科学规划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不下百余部, 但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还不太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到了农村就难以落实到位了。

 首先,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领域的法律缺失, 已有的环保法律法规比较笼统, 规定不明确, 难以从实际方面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农民的环境权益因缺乏一个完整的维权法律体系, 这一弱势群体的环境权得不到相关制度的保护。

 地方财政在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和环境法律法规宣传资金得不到有力保障, 从而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环境意识得不到加强, 农村环境污染的局面难以转变。

 其次, 现实环境原因和政府体制的弊端, 温州市农村环境执法工作成效甚微, 一个基层环保所正式编制不到五个, 却要管理两个以上的乡 镇 (街道), 执行力度难以到位, 环境违法成本过低, 有污染的乡 镇企业被处罚后继续在生产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 乡镇企业大多以家庭工业为基础, 数量多、 规模小、 分布广, 布局缺乏科学规划, 普遍存在盲目上项目、 到处建项目的现象, 导致了农村地区环境管理严重失控。

 乡镇 (街道)

 为了一点点的财政收入, 不断降低招商门槛, 致使很多污染企业有机可乘, 污染企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 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比如瑞安市湖岭镇金山村的 4 家重污染企业, 都是未经环评审批就持有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排放的废水DMF超标了表1 2011 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情况指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三资” 企业总计单位数/家2110174601572 8223133 998工业总产值实绩/亿元247.6415.2182.87822.17307.422 427.06400.654 303.01比重/%5.80.41.919.17.156.49.3100数据来源:《温州年鉴2012》凌苏阳: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23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年9月40 多倍, 长期排放将严重影响下游9 个村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如此恶劣却每年通过工商部门年检, 当地乡镇政府还进行各种表彰, 导致企业自 认是合法生产[6]。(二)

 农民环境素质不高, 舆论媒体宣传受限现今, 一些大型的环境污染事件都是通过网络舆论传播出去的, 通过媒体的曝光才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提升为人大提案和政协议题, 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

 然而, 温州的地方媒体由于体制上的缺陷, 受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影响, 环境问题如果影响到经济发展, 当地政府必先限制媒体的监督作用, 使农民想通过媒体进行环境抗争时失去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而当地群众作为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实的和潜在的受害人, 受原有文化知识水平限制, 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意识淡薄, 加上农村环保普法教育不够, 农民环境素质低下, 间接助长了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

 目前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多数都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虽然所在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和自 我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但由于经济不太景气, 找一份工作确实很难, 很多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工人不会主动去维护法律赋予的环境权益。

 从环境污染举报方面来看,乡镇企业私设暗管进行污染物偷排, 都是操作人员受企业主指使, 只有与企业发生劳资纠纷后才会去相关部门环境投诉。(三)

 乡 镇企业为 求经济发展, 全然不顾环境责任温州的乡镇企业大多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 投资少, 规模小, 技术落后, 分布零散, 导致乡镇企业盲目 性地发展, “低、 小、 散” 的现象到现在还难以改变。

 一方面, 由于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的不健全,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 竞争, “甩” 掉了环境保护的“包袱”, “摆脱”了社会责任, 只求成本-效益的“最优”。

 高污染的乡镇企业重经济轻环保, 规避政府部门监管, 肆意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有害有毒物质。

 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建成区扩大, 市区居民对环境要求日 益提高, 一些污染企业被关闭和整治后, 部分污染企业便向农村地区转移; 同时农村急于脱贫致富的心理大大降低了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门槛, 引进了城市大量落后被淘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的重污染企业,这种污染的转嫁, 严重危害农村生态环境。

 温州人“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 的想法, 很多普通农民“摇身一变” 成为乡 镇企业家, 但身份的转变并未增强其环保的意识和法制的观念。

 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家只顾单一地追逐经济效益, 而认为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则属于政府的责任。三、 对策及建议农村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们生活所需的粮食、 蔬菜等, 几乎全部来自 农村。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 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在区域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 其环保意识也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因此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对社会、 企业、 民众的环保教育, 鼓励群众增强社会监督。

 对于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解决矛盾, 并以此促进人们对环保产生正确的认知, 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尤其是针对乡镇企业的环保和环境教育。

 要带动广大人民学习环保知识, 做好环保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积极鼓励支持环保工作,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检举。

 如温州网友发微博高价“悬赏” 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后, 温州市环保局为加强监察力度, 在官方网站新增“垃圾河大家找” 举报窗口, 共清查出 420 个河道环境污染点[7]。(二)

 加大投入, 以科技促进节能减排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它是推进节能减排第一动力。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对关系全局重点技术项目进行有效筛选, 对关键技术进行有力攻克, 取其国外先进节能减排经验精华。

 在各级相关科技项目创新和专项研究中, 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加强财政、 税收和信贷的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自 身节能, 推进乡 镇企业清洁型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乡 镇企业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克难攻坚, 全力解决那些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问题, 围绕24

 第13 卷 第3 期重污染行业的物质循环、 低碳生产、 生态平衡等方向, 大力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 技术和设备, 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技术升级, 提升传统产业转型, 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降低企业能源资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现清洁生产的根本方式。(三)

 继续完善环境立法, 加强执法监管力度要在考虑我国国情并吸引和借鉴国外环境立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加强调查研究, 全面形成水、 气、 声、 固废、 辐射放射、 环境影响评价等一系列环境法律体系, 同时及时修订和完善现行环境法律法规, 使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存需要; 要将污染物排放指标、 环保实绩考核、 环境税等纳入环境法律法规范畴, 并明确政府及监管部门职责, 通过法律使政府官员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只是环境法治的前提, 实现了有法可依也仅是环境法治建设的第一步。

 对中国的环境法治来说, 其最终实现的标志是执法环节。

 目前, 无论是土地占用还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都有法律约束或政府部门监管。

 但由于监管不到位、 执法不严, 致使违法占地、 违法排污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 要落实治污任务, 必须加强政府监管、 严格执法,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要严管到位, 严格执法。

 政府必须...

篇四: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经济系 , 北京 100872)[摘   要]   本文认为 : 北京市乡 镇企业在技术创新服务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 必须由政府介入 , 构建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

 总体思路是 : 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 以服务实体建设为核心 , 以政策创新为基础 , 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 不断提高北京市乡 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 服务实体建设是成立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中心。

 最后 , 提出了 旨 在促进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   乡 镇企业 ; 技术创新 ; 技术转移[中图分类号 ] F2791 2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3054 (2004) 0120055208[收稿日期 ] 2003207216[作者简介 ] 孔祥智 (1963 - ) , 男 , 山东郯城人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当前 , 京郊农村正在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条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 ? 我认为 , 京郊要加快工业化 , 必须依靠乡 镇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首先应该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 , 加强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 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一) 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容京郊乡 镇企业的发展正在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 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强烈 。

 从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看 , 根据我参加的调查 , 在 283 家企业中 ,共有 125 家与本市甚至外省市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程度的联系 , 占调查企业总数的 441 2 %。

 但是 , 京郊乡 镇企业与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而稳定的技术联系的毕竟仅占其中很小的部分 , 大部分仅仅是松散的或偶然的联系 , 京郊乡 镇企业总的说来还难以找到适用技术 , 或者说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其直接的原因 , 就是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所谓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公共和私人部门的机构网络 , 其活动和相互作用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 引进和扩散。

 服务体系提供了政府形成和执行关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的框架 , 是创造、 储存和转移知识、 技能和新技术的相互联系的机构网络。

 其实体部分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1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技术创新—55—

 源。

 北京地区拥有近 60 所高等院校 , 有原属各个部、 委、 办、 局的科研机构 , 是全国知识和技术最密集的地区 。

 这些都是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 , 更是其他省市乡 镇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

 因此 ,充分发挥北京市高校、 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 , 实行企、 校 (院) 合作创新战略 , 创造乡 镇企业与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 是北京市乡 镇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 实现“新型工业化” 的最佳途径。21 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

 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是沟通高校、 科研部门与企业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

 世界各国都把这种中介机构的建设看作是政府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 传播、 扩散的重要途径。

 中介机构主要是民间机构 , 也有少量半官方机构。

 它的特点是掌握技术信息全面 , 能够迅速沟通乡 镇企业和大学、 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 , 为乡 镇企业迅速解决技术难题。31 政府也是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要主体之一。

 从各国的经验看 , 政府不仅仅提供政策背景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其职能部门还能作为介入与其他核心要素交互作用的独立因子并与这些要素一起构成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部分。

 在技术创新系统中 , 政府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直接干预者 , 而是要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制度创新 ,保证企业、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行为与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目标相统一。(二) 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京郊乡 镇企业自 身 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 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1) 在 2001 年调查的 283 家乡 镇企业中 , 只有大约 1/ 3 的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在 :研究开发能力 。

 由于各区县在企业的选择上趋向于好的企业 , 因而 , 我们估计京郊真正具有研发能力 的 乡 镇企业可能在 10 % —20 %之间 。

 (2) 京郊乡 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 9 人 , 规模小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客观原因 。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 企业创新能力与其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 小的企业在创新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投入上都低于大企业。

 我们2001 年抽样调查的结果也验证了 这一观点 。(3) 企业的所有制 (确切地说 , 是企业是否改制) 性质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的典型调查表明 , 一些基础较好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 由于迟迟没有实行改制 , 企业机制不灵活 , 经营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 原本在本行业中技术创新处于前列的企业 , 近年来产品单一、 更新换代速度慢 , 已经显示出被淘汰的危险。

 改制慢是制约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1 中介机构发育晚 , 在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中起到的作用不大。

 在目前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中 , 只有很少的企业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 。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创新绝大部分都是企业主动出击 , 其中 , 有的具有长期业务关系 , 有的是经过朋友介绍 , 有的则是在报刊上看到有关技术信息后主动与其联系 , 等等。

 这与发达国家大量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般要通过中介机构正好相反。

 发达国家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中介机构的发育 , 以便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有的中介机构就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 。有的国家政府还与民间机构联合组建一些半官方的中介机构 , 专门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 , 如日本的基础研究促进中心、 生物技术发展研究机构、 新技术事业团 、 新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组织等。31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目 前 , 政府—65—北京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 , 如生产力促进中心、 企业孵化器、 创新基金等 , 都是针对全市企业的 , 乡 镇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 , 符合支持条件的并不多 。

 国外经验表明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 应该由以政府为主的全社会予以弥补 , 而不能单纯依靠企业自身或者市场的力量。

 根据京郊乡 镇企业的实际情况 , 我们认为 , 应该以政府为主导 , 尽快构建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 , 以弥补目前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缺陷和不足。

 政府之所以必然要融入乡 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 主要是因为 : (1) 乡 镇企业的活力强 , 推动了京郊农村社会经济的持(2) 市场本身 存在着大量缺续快速增长。陷 , 它无法解决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问题 ,不能造就一个最有利于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 不能形成有利于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3) 一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具有非独占性特点 , 其公共产品性问题必须由政府来解决。二、 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   (一) 总体思路针对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存在的种种问题 , 借鉴国际经验 , 当前 , 必须构建京郊乡 镇企业服务体系 , 包括完整的政策体系和实体体系 。

 总体思路是 : 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 以服务实体建设为核心 ,以政策创新为基础 , 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 不断提高北京市乡 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按照上述思路 , 北京市乡 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该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 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乡 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程” ,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企业家的激励机制 ;服务实体建设主要是建议在市、 区县两级乡镇企业局内依托有关处室 (科) 成立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中心 (相当于其他省市的乡 镇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这是当前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重点 , 既是制度创新 , 又是政策创新。

 在整个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中 , 中心处于核心位置 , 对其他服务实体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 。

 服务中心成立后 ,将成为沟通京郊乡 镇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桥梁 , 极大地改变目前乡 镇企业和学术界之间处于离散型的联络状态 , 从而促进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 稳定地提高。(二) 重点 — — — 成立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中心11 性质。

 服务中心长期发展目 标应该是半官方性质的咨询机构 , 与行政机构完全脱钩 ; 近期可暂定为事业性质的咨询机构 ,在市、 区县两级乡 镇企业局内依托有关处室(科) 成立 , 可以给予一定的编制 , 也可以不给编制。21 组织方式。

 可考虑采取会员制形式 ,即区县中心以本区县的乡 镇企业为会员 , 市中心以各区县中心为会员 。

 区县中心在成立初期可召集较大的企业作为会员 , 逐渐增加会员数量。

 区县中心的企业会员采取自愿参加的形式 , 区县中心自然是市中心会员 。31 功能。

 服务中心应该具有四大功能 ,即 : 创新平台 、 信息中心、 培训基地和咨询中心。(1) 创新平台 。

 为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 , 使之成为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

 政府可以根据需要组建常设或者非常设性质的研发组织 , 把企业、 高校、 研究机构的研发人员组织在一起 , 围绕—75—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开发。(2) 信息中心。

 服务体系要成为京郊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信息中心 , 市中心与各区县中心联网 , 全面掌握北京市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信息。

 信息服务包括四个方面 : ① 为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 让企业了解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 要使企业明确知道从哪里找到某一领域的技术创新源 ; ② 了解乡 镇企业技术问题 , 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 , 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提供准确信息和方向 ; ③ 为乡 镇企业成熟技术的转让提供信息 ; ④ 为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交流提供方便 , 包括信息和场所 ; ⑤充分利用中心与乡 镇企业和学术界的密切关系 , 建立实用技术供求信息库 , 为乡 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提供服务。(3) 培训基地。

 为京郊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培训 , 包括技术人员培训 、管理人员培训 、 销售人员培训和生产骨干培训等。(4) 咨询中心。

 根据乡 镇企业的需要 ,及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供有关部门参考 ;为乡 镇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 为金融机构向乡 镇企业贷款提供可行性研究和其他咨询服务 ; 协调与乡 镇企业相关的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 为会员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等。41 经费来源。

 从长期来看 , 服务中心的经费主要依靠咨询、 培训 、 中介服务等业务收入。

 短期经费来源有三 : 一是服务收入 , 二是会员交纳的会费 , 三是乡 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部分拨款。51 与相关机构的关系 。

 服务中心可作为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理事单位 , 业务上接受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三、 相关对策建议(一) 大力推进乡 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创新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是北京市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 , 北京市乡 镇企业在体制上仍然以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为主 , 企业经营者受到的约束太多 , 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

 产权不明晰是创新投资质量不高的直接体制原因 , 产权不明晰 ,资本的利益没有人格化的代表者 , 企业将不可能真正实现自负盈亏。

 并且 , 在这种体制下 , 一般都规定企业主要经营者的工资必须在企业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 (如 2 倍、 3 倍等) 之内 。

 这样 , 从企业体制到主要经营者的报酬都无法形成良好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投资机制。

 因此 , 建议在北京市全市范围内推进“乡 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程” , 通过建立“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 , 资产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 , 所有者从资产收益最大化和减少风险的角度 , 使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 , 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根本动力 , 确立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借鉴国内外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 , 对大企业进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 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出售、 兼并甚至破产等 , 条件许可时要积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外资企业的合作和合营 。

 产权制度改革以后 , 企业主要经营者的报酬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二) 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体系贷款难是北京市乡 镇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 也是制约乡 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 要—85—北京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金融部门向乡 镇企业贷款 , 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 实行抵押制度、互助担保制度等。

 其中 , 互助担保制度是在意大利等国实行的一项政策 , 即在向银行贷款时中小企业互相担保。

 这种制度不仅吸引了银行积极参与支持中小企业 , 来自成员的压力也影响了 贷款人的心态 , 使其谨慎举债 , 按期偿还。

 此外 ,...

篇五: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济学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经济学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国外研究动态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乡镇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它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被其他各国所关注。美国:霍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1)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2)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小企业能制造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3)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银行等部门的关心来融通资金。(4)联邦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5)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反垄断政策里。(6)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7)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

 1日本: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业的支柱,完全可以自主经营。国内研究动态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教授辜胜阻在《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中明确提出: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民已具有从事非农产业的经验和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城镇化的主体己经成长壮大起来,80年代起,中国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亦工亦农”和“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进入乡镇企业从事生产;一部分农民以自理口粮形式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还有一部分农民则以流动人口的形式进入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他们在这种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积累了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技能。他们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己经成长壮大起来,为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赵洋教授在《关于经济欠发达乡镇如何再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考》一书中认为,经济欠发达乡镇现在发展企业,需要在结构上进行调整,管理上进行创新,服务上突出务实。1、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实现结构优化和工业生产集聚发展。首先,合理规划布局。工业小区具有节约用地、减少污染、降低基础设施成本等优点。因此,要把企业发展与工业小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使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增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专业和特色优势乃至品牌优势。既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买方市场需求,实现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又要吸取其他乡镇私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把发展乡镇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农产品±Jn32业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乡镇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尽快融入大工业发展体系,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3、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开发资源消耗

 2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优特产品,尽快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2006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二)选题依据和意义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已经并将继续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中,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渠道。乡镇企业创造了GDP增长三分之一的贡献,转移了三分之一的农民就业,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广大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的崛起,在解决农民问题、就业问题、脱贫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污染过于集中问题、国家财政来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宁波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勇于探索,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平衡发展,在生产总量保持持续增长同时,宁波乡镇企业有着自己的特点,发展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规模化与块状经济发展迅猛,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注重科技投入,宁波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等。尽管宁波市乡镇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结构不合理。投资分散,产业结构类同,产品结构趋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②产品的科技含量亟待提高。③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亟需培养与引进。④管理部门的队伍不稳定。⑤政策环境不公平,如j资金紧张,贷款难,税费负担重。⑥企业用地、资金需要量制约着企业发展。

 3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基本内容1.宁波乡镇企业研究与制度现状2.宁波乡镇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完善宁波乡镇企业的对策建议(二)拟解决主要问题1.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实现结构优化和工业生产集聚发展。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专业和特色优势乃至品牌优势。3.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开发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优特产品,尽快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本研究论文初步计划从 2009 年 10 月开始至 2010 年 6 月初结束,历时 8 个月时间。1.准备阶段(2009.10—2010.11): 召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2.启动阶段(2009.10―2009.11):选题及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拟订论文研究提纲和研究方案。3.实践研究阶段(2009.11―2010.5):进行实证研究。依据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并交老师指导,进行多个轮回的指导研究,完成了最终定稿。4.答辩阶段(2010.5—2010.6): 准备并参加论文答辩,提交毕业论文和完整资料。(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三)研究措施以网络资源、图书馆电子图书、各种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来源,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确定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海闻.中国乡镇企业研究.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97。

 4[2]李国祥,叶庆兴. 2l世纪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管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3]刘国亮,谢铁山.21世纪的乡镇企业:分析与融合.郑州:河南社会科学,1999,3.[4]张敦胜.试论我国乡镇企业再创辉煌的根本途径.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3.[5]刘国亮.中国乡镇企业增长与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6]陈剑光,陈剑波.乡镇企业融资问题面面观.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6,11.[7]于金.乡镇企业发展深层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8]赵洋.关于经济欠发达乡镇如何再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07.2.[9]覃华容,马名.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0]刘小怡,陈伟东.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末松玄六,王耀华译.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11 .[12] Yano G.,Shiraishi M. Efficiency of Chinese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an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1990s: Case Study of Wuxi.Palgrave Macmillan.[13] Maria Manuela Nêveda DaCosta, Wayne Carroll.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Opennes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US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经济学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经济学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一、引言乡镇企业是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以后,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生事物,是党领导我国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早在 1962 年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实现公社工业化“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正如邓小平同志欣然指出的:“农村改革不但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得到出乎预料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真是‘异军突起’”。

 中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它所显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显示了强大生命力。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宁波的乡镇企业,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几经坎坷,艰难成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经历了十余年高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乡镇企业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乡镇企业“国企综合征”逐渐显现,机制优势逐渐弱化;国企放权让利等改革深入推进、民营企业开始崛起,身处夹缝的乡镇企业面临巨大挑战。至1992年底,全市工业经济中乡镇企业“四分天下有其三”。

 1993年起,宁波率先进行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7年起又对转制企业进行了规范、完善和提高。宁波乡镇企业又一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全市乡镇工业总量居全省首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位。目前宁波9万多家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国际竞争激烈,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先进的技术、设备,缺少技术型人才,资金紧张,管理措施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宁波的乡镇企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发展。以此为背景,我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结合实际,力求更好地去理解宁波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讲,掌握宁波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和分析宁波乡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通过对部分这方面研究者所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和借鉴,加上自己的观点,

 6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二、主题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理论也随着实践在进一步提升。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文章和理论研究成果。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教授辜胜阻在《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中明确提出: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民已具有从事非农产业的经验和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城镇化的主体己经成长壮大起来,80年代起,中国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亦工亦农”和“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进入乡镇企业从事生产;一部分农民以自理口粮形式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还有一部分农民则以流动人口的形式进入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他们在这种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积累了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的技能。他们作为农村城镇化的主体己经成长壮大起来,为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赵洋教授在《关于经济欠发达乡镇如何再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考》一书中认为,...

篇六: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 35期)2OOO(1):41—42 Journal of Huazhong A~rlculmm]L ve耐tv(s0cial:

 ~:

 ciences Edit ima) f 一 ,

 浅谈乡镇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及对策 嫩

 77·z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蛇,武踺430 070)

 z7予’/ 摘要 世纪之 交 ,乡镇企业的发展可 以说 是机 遇与挑 战并存 。乡镇企业 要实现 二次 创业 ,就 必须紧 紧依靠 技术进步,努力进行科技创新。文章深入分析丁当前乡镇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 了相篓 策麴 t 策缀互;}

 ,该 ,‘ ,

 ,钐 纫J曰1 ..

 改革开放 2(】年来,乡镇企业凭借其囊活。的祝硝 锶 达 200万元,但乡政府为了维持开支 ,仍然每年提 和资源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增加 取 1O万元,该厂只得贷款上交。因为政企不分,现 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就业 、活跃城乡市场 、丰富人民 代企业发展 中许 多行之有效的体制也就无法采用 ,

 生活、探索农业 产业 化发展道路 、带 动周边 经济发 即使采用 了也从一开始就变了味 ,最后变了样 ,股份 展 、促进小城镇建设等方 面,都起 到了积极 的作用 。

 制改革出现人股份 集资、“影子 ”董事长 、“名誉”股 乡镇企业 已成为国 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的经济 力量。

 东 ,企业集 团变成“拼揍”集团。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 2、资金匮乏,技术设备难以更新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跨世纪乡镇企业的发展指 资金紧缺,营运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企业正常生 明了方 向,全面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 ,进行科技创 产运转 ,企业要扩充业务规模或技术设备更新 ,因得 新 ,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源和各级政府经 不到必要 的资金补充而一筹莫展。乡镇企业产品多 济工作的重点。

 是初级加工品和一般加工品,产品科技含量低。综 一、 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塞 显囊柔姜 凳 荦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 的水平上。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业 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内买方市场形成,尤 主投资;二是企业 自身积累;三是银行贷款。乡镇企 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现代企业向知识型、科技 业本来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投资业主一次性投 型转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加之企业长期形成的固 资后,继续追加力度相当有限。乡镇企业面临着国 有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 出来 ,乡镇企业发展 面临严 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双重竞争 ,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峻的挑战。综合分析,目前乡镇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市场利润率低,资金运转速度慢,“三角债”日益膨 所面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胀 ,企业社会 负担重,企业几乎没有再 生产和扩大再 1、政企不分,企业积极性难以发挥 生产的资金来源。就银行贷款而言,随着金融体制 乡镇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象相当普遍。许多 改革措施到位,乡镇企业依靠银行筹资实际上已十 乡镇党政干部既担任企业总经理、集团董事长,又有 分困难。湖北省枣阳市 1998年乡镇企业从银行贷 党政负责人 的头衔。以致 于出现许多投资决策失 款不足 1000万 ,远远低 于 1991年到 1995年年均 误 、重复建设 、负债经营 、高息集资的现象 政企不 8000万元至 1亿元的水平。

 分,使乡镇企业无法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 ,企业生产 3、人才短缺 ,科技创新缺乏后劲 经营和技术创新“束手束脚”,企业自身的极积性难 乡镇企业面临的是”企业人员富足,科技人才奇 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 缺”矛盾局面。企业科技人才短缺、职工素质低下, 构调整也难 以进行。政企不分,造成分配随意性 ,乡 很大程度上限制乡镇企业的技术发 明与创新。乡镇 镇党政对企业挣多多拿,挣少少拿 ,随用随取 ,个别 企业远离大 中城市 ,企业引进人才难 ,留住人才 、让 地方甚至不挣也拿。如有个乡办砖厂 ,近年累计 亏 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更难。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总35期) 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劳动者必须是具有一定的科 学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的劳动者。据我们对湖北省 襄樊市调查 ,乡镇企业 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职工 比 例为 30%,大专及以上文化的职工比例约为 1%,企 业专业技术人员 占职工总数 的 5%,有些行业和乡 镇甚至更低。其中,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动物 养殖 、食品工程 、发酵 工程 、机械 、化工 、机 电和市场 营销等专业人才相当缺乏,企业新产品开发 、技术革 新难 以进行。

 4、管理粗放 。企业市场风险巨大 大多数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由于受小农 意识束缚,缺少管理现代企业的经验 ,企业缺乏必要 的、规范的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囿于亲朋好友的“怪 圈”,出现家长制 、家族制为主的管理方式。从而导 致决策 的主观性 ,重复建设普遍 ,地区行业布局不合 理,企业机制不灵活,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人事管理 排他性 ,任人唯亲 ,嫉贤妒能 ,人才 观封闭狭隘。财 务管理随意眭,资金随用随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 健全 ,会计 、出纳“一肩挑”的现象在少数企业中仍然 存在。乡镇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在 8o%以上,最高 的达到 95%。在如此状况下经营 ,不但技术设备无 法更新 ,企业经 营风险之大也可见一斑。生产和产 品管理粗放 ,生产过程浪费大 ,生产成本高 ,产品缺 少市场竞争力。这样 ,企业 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 力 ,容易造成浪费资源,当企业经营亏损时还成为当 地财政的负担 。

 二、乡镇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对策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 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问,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乡镇企业 ,建设小城镇 ,努力使 农民收人稳步增加。”这既给乡镇企业发展创造 了宽 松的环境 ,同时也给乡镇企业 的发展提 出了更高 的 要求。针对 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乡镇企业必 须以科技创新为导向,走“科技兴企”的路子,以期开 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新局面。主要对策包括有 :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企业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市场的竞争,其实 质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企业之 间的差距越来越 表现为科技进步 的差距 。各级党政干部 ,特别是主 管 乡镇企业 的领导干部和企业经 营管理者的思想要 统 -N这个认识水平上来 。目前 乡镇企业大都是以 生产初加工或一般加工性产品为主的企业 ,走 的是 以价格竞争的路子,与以质量 、档次 、品种 、服务为核 心的非价格竞争相 比,显得市场竞争力弱。成功 的 乡镇企业 ,如津姜 、森达 、阳光、科龙等企业 ,无一不 是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来扩大市场份额的。

 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也要求乡镇企业充分 依靠科技进步 ,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物耗, 不断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不断地开发 和引进治理 污染的技术和设备,发展环保产业。

 2、深化改革 。创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当前主要任务是,一手抓政策落实 ,一手抓企业 改革。国家制定了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一系列法律、 法规和政策.如《乡镇企业实施办法》,各级政府要结 合实际,狠抓政策落实,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合适的 外部环境 。乡镇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转换 乡镇 政府机制,明晰企业 产权 ,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和企 业“脱钩”,使乡镇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 的市场主体。

 在此基础上 ,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 股份制 、股份合作 ,形成有力 的内部监督 、约束和动 力机制。

 3、广开门路 ,造就企业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离不开优秀人才,乡镇企业 必须广开门路 ,引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 才 ,特别是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1)选好企业 “班长”,提高企业主管素质,发挥能人带动效应,是 企业成功的首要 之举。(2)积极 引进 ,加快 培训 ,鼓 励挂职“联姻” 乡镇企业要大力开拓人才市场 ,广 泛聘用国有企业有技术懂管理的下岗职工和退体工 程技术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 专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壮大企业人才队伍。企 业要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加快职工队伍培训 ,提高职 工对伍素质。鼓励 国有企业和大专 院校 、科研院所 的专家到乡镇企业挂职、讲学办班或技术人股,与乡 镇企业“联姻结 亲”,形 成优势互补。(3)挖掘人 才, 留住人才 ,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积极性 和创造性 。企 业要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科技人 才施展才干创造适宜环境,使大批企业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为企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拓宽渠道 ,筹措企业科技创新的所需资金 乡镇企业起初凭借劳力密集得到大力发展,企 业要向科技密集形转化 ,必需拓宽渠道 ,积极筹措企 业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金。(1)国家要建立乡镇 (下转 45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1期 罗 斌 :论产 品功能创 新的思路和方法 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提供更加具体的标准。下面就 两种常用方法的实际操作进行分析 :

 I、最低成本法。该法就是通过调查统计、技术 分析 、专家估计等方法 确定出各级功能的最低实现 成本 ,从而计量出整体功能总的最低 实现成本。某 功能的重要程度系数 =该功能的最低成本/整体功 能的最低成本。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 ,有时较方便 ,且 功能结构和水平确定条件下,准确度较高 ;其主要缺 点是 ,计量过程中没有考虑各功能的必要性 ,不利于 功能系统的进一步创新或优化。

 2、打分法。传统的打分法确定功能重要程度存 在许多弊端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打分人对重要程度 的概念不能正确和一致的理解 ,因而评分差距很大。

 功能的重要程度系数可作为确定功能合理投人系数 的标准 ,因此 ,它既不是人们认为的必要程度 ,也不 是人们认为的难度 ,而是以最佳方式 实现功能必要 强度的难度(或成本 比重)。可以说 ,不必要 的功能 (无论多难)和无实现难度的功能(无论多必要)均不 必预算投人 为了提高打分法 的准确度,其实施步 (上接 42页) 企业科技 创新基金 ,扶持重点技术改造项 目,利用 “星火计划”基金 ,重点扶持推广实用 技术。同时提 高企业固定资产折 旧基金 、大修理基金和教育基金 , 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人才科技培训。(2)推行股份 制进行社会集资,为乡镇企业科技创新筹措必要资 金。如采用技术人股,资金人股,劳力人股等方法进 行企业技术改造。(3)与大城 市工商企业和经济发 达地 区尤其是沿海乡镇企业进行优势互补的经济活 动 ,通过 自已的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进行技术改 造 。(4)吸引外资进行乡镇企业科技创新 ,加快利用 外资建设高新技术产业 的步伐。

 5、加强管理,防范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风险 管理和科技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两翼”。目前乡 镇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但管理水平更落后 ,要实现乡 镇企业二次创业,必须全面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 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 、 管理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积极推行 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 骤应为:第一步 ,让评分者深人理解功能重要程度的 概念;第二步,分析影响功能重要程度的因素,给出 一组具体的评分指标及其权数 ;第三步 ,评分者分别 对各功能评分,并统计出各功能的总分或平均分作 为其重要程度得分 ;第 四步 ,计算出功能的重要程度 系数 =该功能 的重要程 度得分/各 同位功 能的重要 程度得分之和。

 必须指 出,目前的计量 方法均存在较 大误 差。

 实践中,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分析 ,只要价值系数 在 o.8~1.2范 围的功能 ,就可认为其实现成本基本 合 理 。

 参 考 文 献 1 胡树华 论产 品功能规 划,’99价值 工程 与企业技术 创新 国际 研 讨会论文集 .价值 工程 杂志出版社 ,1999 2 斌 效率工程的技 术研究 .’99价值工 程与企业技 术创新 国 际研讨会论文集 .价值工程杂志出版 杜,1999 3 陈 圻 功能掏汰——创新 战略的一 刃利 剑 ,’99价值工程 与企 业技术创新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价值工程杂志出版杜 L999 学化。具体来说,企业要加强决策、投资、基建、生产 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通过科学管理,达到“节约资源、 环境整洁 、纪律严 明、物 流有序 、信息准确 、安全生 产”的基本要求。企业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把握市场信息,抓好产品市场调查,加强对 产品销售 和原材料购置和管理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达到降低 成本 、增加效率、减小企业市场风险的 目标 。企业要 加强对资金、物质、劳动力、土地、知识产权 、资产、财 务等内容的管理,严肃财经纪律,防止集体资产流 失。同时,搞好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等福利保障。

 致谢 承蒙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雷海章教 授 、研究生处党总支赵正洲书记 等对本文审 阅并提 供宝贵意见;参加调查工作的还有研究生李继明、甘 勇、何静仁、李兵 、王启明、何为等同学;本次调研 活 动 ,得到湖北省教委 、湖北省教育基金会的大 力资 助 ,得到襄樊市 镇 企业 系统领 导及有关同志的帮 助 。在 此 ,谨致谢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七: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企业的产权改革、经营转制与发展道路 【作 者】万解秋 【作者简介】万解秋苏州大学财经学院教授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了80年代至90年代的辉煌时期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其快速增长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它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增长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市场的开放、大量外资的进入使竞争程度骤然上升乡镇企业因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受到的困扰越来越多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乡镇企业的所谓第二次创业、上新台阶等等战略但正如国有企业的地位变化一样乡镇企业的改革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一、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有必要吗在国有企业普遍进入产权制度改革与转制经营的条件下乡镇企业的状况又如何呢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80年代曾有过一种倾向性观点认为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是小国有、二国营是基层政府所有的企业。但这种思想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理论与实践部门工作者认为乡镇企业是乡

 办乡有村办村有集体所有性质十分明确何来小国营之忧而且多数人认定这种集体产权性质的企业组织与国有企业不一样它不存在那种产权关系模糊所有者缺位的弊病而且它一开始就是从市场环境中诞生的因而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因此其结论也是显然的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根本无需改革。在实践上乡镇企业制度的改革也根本未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那么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究竟有无改革的必要呢从理论上说产权关系模糊的国有企业制度必然产生公共牧场的效应经营者的动力问题难以解决资产流失的问题也很难免。国有企业有此弊病公有范围较小的乡镇企业也不能避免因为两者的运作机理是相似的。那么实际的状况如何呢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上述分析能否得到证实的关键。作为集体经济典型的苏南乡镇企业具有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实际上由政府推动的属性其政企不分的状况甚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任免、重大的经营决策、收益的分配权均由政府控制乡镇企业的自主经营机制不全而且在经

 营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自主经营机制在不断弱化风险约束机制软弱财产责任不清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在缺少资产风险约束与责任的条件下出现了普遍的追求规模、滥于投资的现象。过度投资在80年代已经广泛出现当时被认为是白手起家、负债经营而加以肯定但这是缺乏风险约束的必然症状。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在1992年以后的超常规发展态势中过度投资遇到了环境支持而进入了更为激烈的状态大量拆借、贷款、集资大量上项目实际上是盲目地上项目导致乡镇企业的发展陷入严重的困境。一个未经证实且有待进一步证实的信息是92年后新上的项目有半数以上均告失败其中由政府筹资推动的项目失败率高达70%以上造成资产大量损失许多乡镇企业所借巨资无法偿还。在乡镇企业内部过度投资的倾向也在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经营有10万元钱要办100万元的事这种扩张的指导思想导致乡镇企业财务比率杠杆普遍失控企业的现金流量趋于枯竭负债率不断上升拖欠资金的现象象瘟疫一样蔓延。据对苏州市范围内乡镇企业

 的抽样调查应收款与库存品占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37%流动资产负债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超过60%流动资产负债率则接近100%而国有工业的比重则在99%左右。负债超过全部资产即资不抵债者的比重已超过20%1995年与1990年相比乡镇工业产值增长了5.2倍固定资产增长了3.6倍而绝对负债额则增长了3.7倍。企业承担高负债的压力又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与宏观调控经营困难可想而知。如今乡镇企业中能偿付债务利息者已是十分有能耐的了各市县农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以亿元计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产权关系模糊带来了经营上的严重弊端即被人们广泛传颂的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这种典型的公共放牧行为源于所有权的约束软弱财产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在不受监控约束的情况下任意所为侵犯他人及公共利益化公为私或假公济私甚至公开侵吞公共资产造成集体公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营的低质量低效率势在难免。在推行承包经营制的国有企业中我们看到这种倾向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此种机

 制移至乡镇企业其后果比国有企业更为严重因为乡镇对企业的监控约束远比国有企业管理系统来得薄弱。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项事实1.责职不清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盈亏无人负责经营绩效缺乏客观的评价。由于广泛的行政干预且事实上产权责任不在经营者那么企业经营决策上的成败责任是很难分清的业绩好的企业经营者可获得奖励、升迁而不必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和留下的问题负责经营不善、亏损的企业领导也难以追究责任有些调迁有些一走了之。很多乡镇甚至不敢去追究、调查企业经营者因害怕所欠债务悬空、搁置。2.经营者在缺乏有效约束监督的条件下利用企业资产与经营权为自己铺路搭桥任意开支、冲销费用甚至互相交叉补贴化公为私造成集体企业资产大量流失企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滑坡。这种行为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状态下有必然性理论上称之为内部人控制行为其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经营目标偏离利润要求费用开支失控。而在承包制下的

 集体乡镇企业这种失控行为已发展到危及企业生存的地步了任意开支费用虚报隐瞒真假财务报表使企业的费用开支有增无减平均的盈利率不断下降亏损面大幅度上升。抽样调查显示苏州市乡镇工业百元销售利润率1980年为18.3%1985年为7.9%1995年仅为3.3%1996年上半年亏损总额达3.9亿比上年增长了31%但经营者并未受到制裁与损害甚至出现了所谓穷庙富方丈的现象。3.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家族化倾向。在承包制事实上造成所有者约束软弱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事安排、收益分配权都落入承包人之手而这种处分权又没有明确的法律与章程保护承包者往往也处于一种安全与不稳定的状态中为了稳固其经营权便于贯彻其经营管理意图往往需要安排能听话、可控制的人来担任各种职位由此而形成较普遍的企业管理家族化趋势一人担当企业承包人企业的重要岗位与关键职位都由其亲属来担当。亲属并非不可加入企业管理而家族化的倾向事实上使企业经营者能更随意地控制企业支配企业的资产从而架空乡村所有者主体

 的监督约束事实也证明这一类企业的内部管理与财务制度往往十分混乱产权约束松弛与所有者缺位造成资产流失、效率低下等现象也就更为严重。应该说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但有必要而且显得十分迫切因为90年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乡镇企业原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  二、乡镇企业转换机制的必要性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产权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产权制度的改革也势必涉及到经营机制的转化问题然而企业经营机制的问题矛盾更加直接更为人们所重视而且经营机制转换问题也有其特殊之处。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事实上是指其经营管理的体制即所谓的治理结构。它是企业运行的实际控制方式。在乡镇企业产生的早期即8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定乡镇企业具有灵活的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因此它比当时的国有企业有着经营灵活的优势主要是指企业经营、市场营销、内部收益分配、人事劳动用工等方面。而其技术装备、规模效益等方面均

 不如同类国有企业但乡镇企业还是挤进了市场甚至不断侵占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在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各个产业都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正因如此一种主导性的倾向认为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它适应市场机制而产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转换机制似乎无大的必要了。显然这种倾向及其相应的政策指导思想一开始在理论上就有很大的片面性而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践更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指导思想及其政策的误导性。乡镇企业及其经营机制的转换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甚至比国有企业的转制更为迫切拖延造成的问题与矛盾也更为严重。对于江苏或苏南地区来说这尤为突出。一是在集体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乡办乡有、村办村有模式形成了政企不分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独立自主权很弱乡村行政可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领导人任用非企业家化经营决策行政化收益分配平调化。虽然这种干预与控制比传统国有企业要松得多企业的相对自主权在初期也比较大但随着企业发

 展壮大问题则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在市场经济体系扩展中发展起来的三资企业、股份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则有着明显的经营机制优势自主权落实目标明确所有者到位。而国有企业在经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以后经营自主权得到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比乡镇企业有了更多的优势。显然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乡镇企业既无资金、规模上的优势又无经营管理策略上的优势其它优惠政策也被一一取消其经营上的劣势与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也就势在难免了。许多过去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产品在合资合作大潮中被淹没了有些甚至出现全行业、全乡镇的亏损而许多生产产品零部件的配套企业也在竞争环境冲击下生存艰难。乡镇企业从来没有象90年代以来这样出现了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只有部分规模大、资金充足、技术较先进的企业或者依靠合资合作或者通过组织改造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了并获得了扩展而大量的乡镇企业则越来越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企业开工不足产品缺乏销路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正常运转已有困难。

 二是在实行普遍的承包制以后经营机制的转换出现了新的扭曲。因为企业的产权制度及其相应的财产责任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承包制经营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承包者包盈不包亏经营者任意支配集体资产而不必受到约束但其并不真正必须对其经营负最后的责任流行的说法是钱只要不装进自己的腰包怎么花都不要紧。显然承包制的合同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对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失控状态往往使企业经营偏离所有者的目标甚至使企业发生质变。经营者可利用企业的控制权转移资产分割企业利润转嫁费用造成乡镇企业的资产流失。在承包制下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投资上项目生产经营都考虑承包合同期限有的只想在承包合同期限内多超指标、多得利益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有的企业通过虚报库存、少提折旧等方法提供虚假财务指标来获得分配利益从而挖空企业。自此企业的积累与长远发展无法实现。三是对于那些实行一脚踢承包和租赁制的乡镇企业其经营机制更趋于私营企业其承包合

 同的法律约束程度也更高就此而言那种政企不分、职责不清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将会有更多的保障。但在乡镇企业中实行一脚踢承包和租赁制经营的企业往往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而且经营状况不佳的小企业企业改制实际上是政府要卸包袱。因为企业经营正常或者尚有盈利的政府往往是不会踢出去的。这种方法一开始就给转制的企业留下了病根。承包者或租赁者凭很少的个人资产抵押或根本没有任何资产投入取得了集体企业的经营权他们的地位并不稳定对企业经营与发展往往只有极短的预期采取的是投机方式的经营。碰上了运气赚一笔经营不善无力实现合同的也只能一走了之。因为缺乏实际的约束条件从实践中看通过这种方式能改变乡镇企业面貌使其走出困境的实在太少相反集体资产在这种体制下更易贬损与流失。同样对于承包和租赁经营者来说对企业缺少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在企业经营极其困难甚至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急病乱投医把企业包租出去而一旦包租出去的企业有了转机产生了效益往

 往又反悔初衷或者不执行合同或者干脆收回企业。因此一脚踢承包和租赁制的乡镇企业其经营行为极短期化更加缺少积累与发展动力实在难以改变乡镇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与经营机制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导入市场体制下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三、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在哪里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目前所处的困境是多数人所认同的。正因如此才有了所谓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乡镇企业的再创辉煌。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实现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实现两个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转变增长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全面的、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革与体制革命。因为转换机制已不可能靠订一张合同换一个经营者就可实现也难以靠宏观政策松动、增加银行贷款投入来真正解决机制问题。而且经济理论与实践过程反复证明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是受到特定经济机制制约的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特定的经济管理体制

 模式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它们之...

篇八: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振兴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验与做法材料汇编 目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突出体现在农村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创新举措 增添动能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举全省之力加快振兴陇原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谈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9 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意义何在?振兴乡村该怎么干?

 一、“三农”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作出全面部署。韩长赋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必须解决好。”他说,“虽然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在减少,村庄也在减少,但农村还有约六亿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

  “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我们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韩长赋说。他同时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鲜明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韩长赋说,“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真正向‘三农’倾斜。这将有力促进乡村加快发展。”

  二、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韩长赋表示,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经济振兴,还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振兴。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

  产业兴,百业兴。他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业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

 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要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大力培育乡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农民就业增收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

  三、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走不通了

  在谈及明年及今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时,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要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种转变和调整是大势所趋、发展使然。”

  “原有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走不通了,倒逼我们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人民群众的期待更高,社会对农业发展有新要求,老百姓更加关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要求我们不仅要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还要提供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高质量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产品质量高、品牌响、销路好,产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经营效益高、农民收入好,发展方式优、生态环境美。

  四、依靠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

  一方面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的两大动力。

  当前农村改革的三项重中之重: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年抓紧研究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年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

  ——深化农垦改革,重点是抓好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农垦土地确权“两个 3 年”任务。

  在创新方面,一是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重点研发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与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抓手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融合。

 三是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等方面求突破。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突出体现在农村 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一、“乡村衰弱不是必然规律” 人口大国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没有可以借鉴的规律,陈锡文指出,为什么十九大报道没有提城镇化战略,反而要提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了中国国情和现在的发展阶段,所得出的一个重要判断。

 首先,乡村的衰弱不是必然规律。

 “我们到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去考察去调查都能看到,尽管他们的农业占GDP 比重已经很低了,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也很低了,但是它的乡村仍然是一派兴旺景象,所以农业在现代社会中比重降低、农业人口的减少不一定就意味着乡村注定是要衰弱的。” 其次,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实现现代化以后,城乡格局是什么样的局面,需要我们自己探索。

 “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人口上亿的其实只有两个美国和日本,美国有 3 亿人多一点,日本只有 1.27 亿人,他们国家的发展规律未免见得就是像中

 国这样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大国的发展的规律。人口最多的中国、印度都是十几亿人口,距离现代化显然还有相当的距离,那么 10 亿人口以上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城乡结构的变迁、城乡居民的分布到底是一个什么规律,我觉得已有的世界,还没有给我们找出来。” 因此,乡村振兴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中的一件大事。

 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最突出体现在农村”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表述的三点体会

 一是它对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坚持的重大原则问题有了更坚定的表述。

 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段中首先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话并不是新话,但是到现在讲,我觉得有它的特殊意义。”“到现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值在 GDP 中的比重已经降到了 8.5%左右,农村人口按照去年的统计,常住人口已经减到了 42.6%,差不多就是 9.5 亿还不到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想可能会引出这样一种看法,就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否也会随之降低?” “中央提出,仍然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非常明确地感受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还是一条短腿,在全面小康的建设中,农村还是一块短板。就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

 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而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是在农村。因此,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十九大报告还明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称叫作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于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改革开放将近 40 年来,农村改革所取得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它也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智慧和能力。’巩固’这个概念,实际上进一步强调了,党中央对于坚持在农村实行这个基本经营制度是长期不会改变。” “我最近到各地农村去调查,感到农民对这个决定是非常拥护的。我也听到有一些议论说这个再延长 30 年,似乎不太过瘾,但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精辟的解释。他提出之所以现在提出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是因为这个时间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是相吻合的。因此他提出,等我们建成了现代化强国之后,可以再研究新的农村土地制度,但是他要强调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是稳定的,是长久不变的。” 再如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 2004 年至 2015 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产量从 2003年的 8614 亿斤增长到了 2015 年的 12429 亿斤,去年虽然有所减产,减了 104亿斤,但仍然是历史上第二个水平最高的年份,今年的粮食产量估计与去年也不相上下。持续的丰收丰产让人产生了麻痹,认为我们的粮食已经不成问题,对粮食问题没有必要再这么重视。但是回顾改革开放将近 40 年的历程,曾经经历过几次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回过头来看,每一次大落都是发生在持续增长、库存充裕的背景之下,而一旦粮食产量滑坡,要想再拉上来,确实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中国的粮食生产滑坡容易爬坡难,要尽可能避免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

 三、“小农户生产或还将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二点体会是,十九大报告对正在推进的农村改革给出了更加精准的指导。

 例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表述,对于农业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农村到底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作出了准确指引。

 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过去对农业现代化讲的比较多,农村现代化基本似乎没有讲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对全面振兴乡村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到底如何去振兴?2005 年中央制定第 11 个五年规划的时候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方面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次

 相对应的也提出了五方面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能感觉到要求更高了。

 对农村正在推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报告也提出了更加精准的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为什么要改,要达到什么目标,文件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对于健康推进农村正在深入的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还全面论述了下一步如何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其中“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小农户”提法,陈锡文表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文件、党代会报告中从来没有过的。

 “中央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中,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的生产,可能还是中国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历史现象,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掉。” 因此,陈锡文指出,“建设中国的现代农业,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办证等形式让承包土地的农民,对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实、更加有信心,另外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经济服务,比如说通过托管代耕,通过购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让各种各样的农业现代装备,更好地运用于小农户的生产中。” 四、“努力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

 第三点体会是,十九大报告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指点得非常明确,并且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思路。

 报告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了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农民的就业和增收,二是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

 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过去强调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来增加收入,所以现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经占了第一大支柱地位。但最近几年更多的是让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到底应当怎么做?我想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 陈锡文说,中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到 90 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渐渐潮退,很快又兴起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但最近几年大家又感觉到,新增进城的民工数量增幅正在逐步降低。这和整个经济形势是吻合的。

 下一步应努力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

 “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就业是第二就业空间。但现在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就业空间还不够,因此就像中央讲的那样,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像这几年,农村发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概念在党的文件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社会制度,报告特别强调农村的社会治理应当强调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二是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

推荐访问:乡镇企业改革创新经验做法 乡镇企业 改革创新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