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9篇

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9篇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指导委员会主 任:陈鸣波副主任:傅新华 张建明 张 英 史文军委 员:裘 薇 黄春华 钱 晓 刘山泉 崔艳春编审委员会主 编:史文军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9篇

篇一: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委员会主

  任:陈鸣波副主任:傅新华

  张建明

  张

 英

  史文军委

 员:裘

 薇

  黄春华

  钱

 晓

  刘山泉

  崔艳春编审委员会主

 编:史文军副主编:陆

 森成

 员:吴

 敏

  张

 诚

  刘

 岩

  辛

 竹

  倪雯静

  宋敏兰

  龚

 青

 王

 艳

  陆威潜 研究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鸣谢单位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燃气管理处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中心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上海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撑保障手段,《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综合运用绩效评估、动态监管等措施,及时追踪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重点任务。从“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出发,为科学评价、及时把握本市各区智慧城市现状水平,有效支撑本市智慧城市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自2014年起以本市各区为对象,每年开展评估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为了切实反映当前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在2018年的评估中,充分关注了当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区联动的相关重点工作内容,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对政务服务、创新应用等领域的综合评估。在本次评估开展及报告编写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相关市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各区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编者2018年12月前 言 | PREFACE

 目 录 | CONTENTS前

 言

 .....................................................................................................................................3一、评估体系与方法

 ...........................................................................................................6(一)评估体系概述

 .....................................................................................................61. 评估体系框架 .......................................................................................................62. 评估指标构成 .......................................................................................................8(二)评估测算方法

 .....................................................................................................81. 指标测算标准 .......................................................................................................82. 分级测算方法 .......................................................................................................83. 指数的修正形成 ....................................................................................................94. 关于区域划分 .......................................................................................................9二、评估总体情况

 .............................................................................................................11(一)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

 ...................................................................................11(二)网络就绪度指数

 ...............................................................................................121. 总体情况 .............................................................................................................122. 二级指标 .............................................................................................................133. 三级指标 .............................................................................................................14(三)智慧应用指数

 ...................................................................................................161. 总体情况 .............................................................................................................162. 二级指标 .............................................................................................................173. 三级指标 .............................................................................................................18(四)发展环境指数

 ...................................................................................................231. 总体情况 .............................................................................................................232. 二级指标 .............................................................................................................243. 三级指标 .............................................................................................................25三、各区评估结果

 .............................................................................................................28(一)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

 ...................................................................................28(二)网络就绪度指数

 ...............................................................................................311. 基础能力指数 .....................................................................................................332. 应用感知指数 .....................................................................................................37

 (三)智慧应用指数

 ...................................................................................................411. 生活服务指数 .....................................................................................................432. 数字经济指数 .....................................................................................................533. 城市治理指数 .....................................................................................................604. 绿色发展指数 .....................................................................................................645. 政务服务指数 .....................................................................................................71(四)发展环境指数

 ...................................................................................................771. 机制保障指数 .....................................................................................................792. 创新应用指数 .....................................................................................................853. 试点示范指数 .....................................................................................................94(五)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99附 录 一

  评估指标介绍

 .................................................................................................100(一)网络就绪度指数

 .............................................................................................100(二)智慧应用指数

 .................................................................................................101(三)发展环境指数

 .................................................................................................107(四)网络安全状况系数

 .........................................................................................111

 6 评估体系与方法评估体系与方法(一)评估体系概述1. 评估体系框架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构成总指数的3个一级指标,即网络就绪度指数、智慧应用指数与发展环境指数,以及作为总指数值修正系数的网络安全状况系数。其中,网络就绪度指数、智慧应用指数与发展环境指数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按20%﹕50%﹕30%的比例分布;在3个一级指标以下,共有10个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基础能力指数、生活服务指数、数字经济指数、创新应用指数等;三级指标共有42个,作为形成各级指数值的评估指标,具体包括固定宽带用户感知速率、公共停车场(库)系统联网率、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水平、制度机制、宣传体验等(详见附录一)。网络安全状况系数本身没有权重,在对各区的总指数值进行修正后,形成各区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各区修正后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的平均值即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图 1

 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体系

 7 评估体系与方法表 1

 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网络就绪度指数基础能力指数1 i-Shanghai 覆盖率2 家庭光纤入户率应用感知指数3 固定宽带用户感知速率4 移动通信网络用户感知度智慧应用指数生活服务指数5 智慧社区(村庄)建设水平6 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7 公共停车场(库)系统联网率8 上海健康信息网联网率9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10 中心图书馆“一卡通”读者证普及率11 文化上海云公共文化设施上线率12 市民云公共服务接入应用水平数字经济指数13 智慧园区(商圈)建设水平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自评估企业覆盖率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申请量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授权量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业收入城市治理指数18 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19 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水平绿色发展指数20 家庭能源自动化采集覆盖率21 环境质量监测水平22 道路扬尘监测点覆盖率23 建筑用能分项计量应用水平24 气象自动监测站覆盖率政务服务指数25 政务网站服务水平26 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水平27 数据资源共享水平28 区政务云平台应用水平发展环境指数机制保障指数29 制度机制30 规划计划31 专项资金32 人才保障创新应用指数33 信息基础设施能级34 生活服务35 数字经济36 城市治理37 绿色发展38 政务服务39 工控安全试点示范指数40 工作试点41 项目培育42 宣传体验2. 评估指标构成

 8 评估体系与方法网络就绪度指数、智慧应用指数以及网络安全状况系数的评估信息来自于市级各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发展环境指数的评估信息由各区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提供。(二)评估测算方法1. 指标测算标准对于具体指标,即三级指标测算方法,为了消除各指标单位不同的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无量纲化后的相对值。处理方法为,对于每个具体量化指标的数值,记 16 个区的中位值为

  (i= 指标),各评估指标原始值记为

 ,无量纲化后值记为

 。公式如下:

 对于逆向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在以上公式中对调

  与

  的位置。对于可进行纵向比较的指标,计算方法与以上公式相似,对象变为该指标的不同年度中位值之间的比较。2. 分级测算方法三级指标以上的各级指标指数值测算采用线性加权方法,公式如下:

 9 评估体系与方法其中,

  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总指数值,

 为构成总指数的指标个数,

 为

 第

  个指标的指数值,

 为

  的权重。

 考虑到实际存在的多级指标,因此具体的计算分为多步,以两步计算为例,第一步公式为:其中,

  为第

 个一级指标(分指数)的指数值,

  为构成该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个数,

  为第

 个一级指标中的第

  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

 为第

  个一级指标中的第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第二步公式为:其中,

 为发展水平总指数的指数值,

 为一级指标(分指数)个数,

 为第

  个一级指标值,

  为

  的权重。3. 指数的修正形成对于每个区,使用网络安全状况指数乘以该区的总指数值即为该区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各区修正后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的平均值即为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而市级有关各级分指数与...

篇二: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21年xx月xx日 ——智慧社区建设汇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Part

 01 XX小区的基本情况Part

 03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Part

 02 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Part

 04智慧社区的主要特点Part

 05 未来智慧社区的工作构想

 XX小区的基本情况Here to add your text, mainly to avoid large sections of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01

 4XX区的基本情况XX区是江西省XX市的市辖区,是XX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总面积425.5平方公里 辖5个镇 4个街道办事处 总人口62万(城镇人口超过40万)

 5XX区的基本情况过去的20XX年,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部分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生产总值262.99亿元,增长11.4% 财政总收入达30.54亿元,增长17.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11亿元,增长18%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3.08亿元,增长13.8% 固定资产投资263.07亿元,增长2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61亿元,增长1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5元,增长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58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由 1.8:36.9:61.3

 调整为 1.7:36.6:61.7

 XX小区智慧社区建设目标Here to add your text, mainly to avoid large sections of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02

 智慧XX政府主导,突出本地特色,利用模式+平台+网络,打造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政府“服务+管理+互联网”创新型“智慧章贡”。服 务文化教育卫生 行政办事“综合服务一站式、生活休闲一条龙、公益惠民一家亲、资讯服务一键通、社区党建一面旗”。便民生活 居家养老互联网经济“互联网+传统行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为百姓提供便捷生活体验。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招聘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餐饮管理“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规范作业、大数据支撑、网格划分、扁平高效”。综治维稳 城市管理社区监控 社工管理XX区智慧社区建设目标

 XX区智慧社区便捷居民生活解决群众看病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便捷办事、政策咨讯获取难、便民事项查询的问题卫生文教政务资讯解决居民对城市管理诉求响应效率以及居民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数字城管解决群众买菜难、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特殊人群需求的问题家政服务居家养老 解决老人生活难、心灵孤单、日常看护难的问题

 9(一)建设完成分布在XX区所辖各个街道、社区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XX区智慧社区系统。智慧XX服 务文化教育卫生 行政办事“综合服务一站式、生活休闲一条龙、公益惠民一家亲、资讯服务一键通、社区党建一面旗”。便民生活 居家养老互联网经济“互联网+传统行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为百姓提供便捷生活体验。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招工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餐饮管理“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规范作业、大数据支撑、网格划分、扁平高效”。综治维稳 城市管理社区监控 社工管理

 10(二)建设智慧社区门户网站及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数字城管、卫生文教子网站。居民登陆智慧社区门户网站,可查看各类新闻动态、政策消息、通知公告,政府、街道组织结构与办事流程,提交各类服务请求和投诉,追踪办事流程和结果,进行各种服务请求、教育资源下载等。

 11为各级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最真实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可延伸出辅助决策、风险控制的功能。平台具备数据采集功能,支持PDA、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采集,数据采集功能具有拓展性。(三)建设智慧社区数据中心

 12启用XXXXXX群众信息服务平台号码,建立“智慧社区”呼叫中心的16个台席,接受社区居民的服务咨询与诉求,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主动呼叫等。有突发事件时,提供信息群发和主动呼叫服务。(四)建设智慧社区呼叫中心提示用户选择服务拨打XXXXXX服务热线行政办事服务“1”号键“2”号键社区生活服务系统

 13解决群众买菜难、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特殊人群需求的问题系统对第三方家政公司的管理与服务,实现居民家政诉求及时响应、服务回访、家政行业监管、企业评级等功能,协同建立互联网在线超市,在线便利店式标准化菜场。(五)建设智慧社区家政服务系统

 14解决老人生活难、心灵孤单、日常看护难的问题提供老人一键呼叫、一键定位以及整合第三方资源提供助老服务等功能,实现志愿者服务,远程探视,健康预警服务,失智失能老人的实时看护、精神慰藉服务。(六)建设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系统

 15解决居民对城市管理诉求响应效率以及居民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为社区和街道的城市事件、环境卫生形成立体监控网络,并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和处理机制。提供车位查询,车位出租信息发布等功能。(七)建设智慧社区数字城管系统

 16为解决群众看病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问题提供自助体检、预约挂号和健康咨询及社区医疗等线上服务;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建立网上学校,为居民提供网上学习、教学互动、教育信息查询等功能;加强社区内文化智能体验和线上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线上的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文化馆、数字娱乐体验馆、数字科普馆。(八)建设智慧社区卫生文教系统

 17(九)建设智慧社区政务资讯系统为解决群众便捷办事、政策咨讯获取难、便民事项查询的问题基于区行政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社区行政政务资讯系统,介绍各类行政办事的流程、所需资料及办理时限;将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汇总分类,供群众查阅;对老百姓的各类需求、投诉办理进程进行受理并实现办理结果查询。

 网络化管理功能实现对房屋信息、户籍、人口信息进行科学化管理,对社会治安防控及矛盾纠纷问题更好地进行监管和排查。解决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分类管理、动态监控的问题。(十)对接综治网格化管理系统①即时考核②动态展示③全方位分析①房屋信息上报②人口信息上报③矛盾信息上报①分类受理②动态监控③全程跟踪①网格预警②网格综合搜索③网格人屋动态监控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系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移动终端手机采集系统统计分析研判系统

 19管理人员对社区事务进行登记、上报、办理,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便民服务解决获取途径窄的问题,掌上的智慧XX,随时随地享受智慧服务(十一)建设智慧社区管理人员、居民手机APP应用服务预约摇一摇献爱心水电气查询停车位查询参与城市管理一键拨号专家挂号位置服务生活缴费

 20 我要爆料 查找生活服务 一键呼叫热线 反馈城市管理问题解决宣传推广难的问题实现微信查阅章贡新闻、预约服务、民生查询、民情互动等功能。(十二)建设“智慧XX”微信公众号 服务预约 获取优惠活动 了解企业动态

 21(十三)建设三维GIS系统购买XX区三维地图并进行完善,开发三维GIS系统,承载智慧社区各项服务地理位置信息。

 22(十四)建设智慧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包括志愿者管理系统、家政协会管理系统、党建管理系统、行业协会管理系统,志愿者管理系统实现志愿者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等功能。

 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Here to add your text, mainly to avoid large sections of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03

 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我区紧扣“畅通民声通道、真心服务群众”的宗旨,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求,狠抓智慧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智慧社区服务规划出台、服务标准建立、服务能力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发展升级的目标,把智慧社区建成特色鲜明、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大平台,具体措施如下:一.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为了更好的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XX区前往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先进地区为民服务和城市管理经验。在不同地区的优势建设项目发现亮点,寻找智慧社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二. 紧扣群众生活需求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家政、养老、教育、医疗、城管、行政办事等方面入手,以“自下而上”的整体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分步实施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系统构架,再结合智慧城市的规划进行平台最终实现。

 三. 放大资金撬动需求XX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截至目前投入不超过500万元,坚持在整合社会资源、吸引民间力量上努力作为,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四. 打破行业部门壁垒我区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一把手”工程,先后研讨对策与协调调度相结合,将智慧社区业务进行不断梳理与整合,理出责任清单,明确部门职责,打消部门顾虑,拆除部门壁垒。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五. 不断完善服务功能① 增强内功:进一步完善智慧XX服务功能,打造集资讯、服务预约、居家生活、民生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新载体;② 拓展服务外延:全力培育加盟企业、扩大各类社区门店的同时,推进养老服务及社区服务的基础建设,实现智慧社区服务功能的延伸;

 六. 努力引导行业聚合七. 致力强化安全保障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召开由专家学者、专业部门、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组成的智慧社区平台运行检测会议。查找存在的问题,对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风险性和关键性问题进行测试检验,对关键性问题进行突破,不断对系统和软件进行升级更新,为全面宣传推广做出最后判断。同时,我区还将投入资金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数据中心、在市民中心建设智慧社区服务中心,确保数据安全。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① 加强对加盟企业和机构的监督、监管力度,引导加盟企业加强自律,建立起服务行业标准,做大做强优势服务功能模块,推动章贡区服务标准成为全省示范;② 加快家政服务行业职业化、规范化建设,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保障;③ 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企业服务质量社会测评和优质企业奖励机制,推进整个家政行业走向规范化、优质化。

 八. 广泛开展宣传推广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① 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智慧社区知识普及讲解;② 手机预装、公交站台、移动营业网点、参与社区、企业活动、二维码分享等开展宣传;③ 加强针对相关服务行业的推广宣传,鼓励更多商户及个体参与;④ 推动智慧XX手机APP在安卓、安智应用市场发布;⑤ 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优惠活动推广;⑥ 对街道(镇)社区的干部进行培训;

 九. 优化运行管理团队我区明确了3名常委副区长作为项目建设的牵头区领导,开创了多名区领导共同推进一个项目的项目建设先河,同时:① 核定人事编制,放宽薪酬体系,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② 吸引运营商、专家学者、知名企业积极参与,成立了智慧社区创新联盟,建立智慧社区思想库,有效提升地智慧社区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③ 建立XX区智慧社区数据中心,夯实了智慧社区运营基础;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

 ① 创新智慧社区办公室内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优化工作人员配置;② 建立和完善系统运行机制,根据实际制定相关服务公司或个体商家的准入机制,以优质服务提升智慧社区的品牌效益;探索服务行业管理模式,通过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管理;③ 建立和完善单位(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定期调度制度,制定督查、考核方案。智慧社区的建设探索十.

 严格考核监督机制

 智慧社区主要特点Here to add your text, mainly to avoid large sections of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Here to add your text. 04

 31一. “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分步实施,搭建智慧社区的架构体系智慧社区主要特点建设初期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设计,通过最大限度的整合XX区各种资源,提出一门户、一个移动APP、两中心、六大子系统建设思路,以搭建“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规范作业、条块结合、扁平高效”的社区管理平台。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家政、养老、教育、医疗、城管、行政办事等方面入手 ,深度挖掘居民需求,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搭建系统构架,再结合智慧城市的规划进行平台最终实现。

 32二.

 贴近生活的服务,改善生的应用,引领社区智慧新生活的潮流智慧社区主要特点以信息平台为基础,线下服务为核心,重点关注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并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智能化生活环境。 挂号不排队,就医更轻松 教育资源大网罗,学区划分早知道 城管靠大家,诉求随手拍 停车不用愁,车位方便查 行政服务掌上通,百姓办事不求人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智慧随心,服务随行 家政好找、养老好办 爱心摇一摇,志愿更轻松

 33智慧社区主要特点四.

  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发展智慧XX政府技术投资 用户服务人民政府为智慧XX建设及运营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独立出资或与政府共同出资建设运营智慧XX的投资人进驻智慧XX家政、养老、志愿者管理等模块的商业机构智慧XX的终端使用者,即社区居民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社会协同、市场运作”的总体设计,XX区政府负责整体规划,建立政府、运营商、研发企业三方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方式,由XX移动运营商提供渠道,优选本地信息化企业XX公司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升级。

 34智慧社区主要特点五.

 “试点运行和全面推广相结合,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项目按照“边建设、边应用...

篇三: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献综述 宁波智慧社区现状调查研究 1. 前言 在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 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 有序性和持续性, 需要创新性地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智慧的城市” 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

 在“智慧的城市” 牵动下,“智慧”开始真正渗入到了 人们的生活中, 长出枝叶。“智慧的社区” 建设是最具体最贴近民生和引人关注的一块内容。

 2. 国外文献综述 国际视野下有关“智慧的社区” 的研究更多的使用的是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 智能家居和社区信息化等词, 同时结合电子政府的应用来研究社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相关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有美国由总统宣布成立了“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 对住宅智能化技术、 产品、 应用系统等进行测试、 规范, 引导新技术进行住宅设计和建造。

 其后, 欧洲、 日本、 东南亚等地区, 智慧社区建设雏形也应运而生。

 1.1 国外对社区和“智慧的社区” 的发展 1955 年美国学者 G.A.希莱里对已有的 94 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比较研究。

 1987 年英国学者 H.S 梅在《东西方村落社区》 一书首先使用了“社区” 这个名词。

 1852 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 腾尼斯(F.J.Tonnies)

 将 gemeinschaft 一词用于社会学, 1887 年他进一步的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德语, 翻译为社区与社会)中最早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平凡使用了 社区的概念。

 由于社会学者研究角度的差异, 社会学界对于社区这个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

 F.J.Tonnies 从共同体价值取向角度对社区进行了描述, 其将 gemeinschaft 解释为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 关系密切、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

 此后,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社区下过不同的定义。

 据社会学家 1981 年

  的统计,已达 140 多种。

 韦伯、 杜尔凯姆、 齐美尔、 沃思、 帕克、 帕森斯、 阿莫斯 等对社区都发表过具有代表性的论述。

 在这些定义中,社区被描述成群体、 过程、 社会系统、 地理区隔、 归属等等,其中共性的因素有地域、 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1]。

  世界卫生组织于 1974 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 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community)

 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 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 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 行使社会功能, 创造社会规范, 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

 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 近邻、 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智慧的社区” 的建设雏形起源于美国。

 由于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20 世纪80 年代有美国由总统宣布成立了“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 对住宅智能化技术、 产品、 应用系统等进行测试、 规范, 引导新技术进行住宅设计和建造。

 其后,欧洲、 日 本、 东南亚等地区, 智慧社区也应运而生。

 1998 年日 本提出了 家庭总线概念制订了 超级家庭总线技术标准(HBS 或S-HBS, Supur-HomeBUS system)。

 1999 年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抛出“维纳斯计划” 其技术核心是以电脑控制家中的一切包括电视。

 随后国内以 TCL 为首的一些电视生产厂家也搞了 一个“女蜗计划”, 主要以电视为核心监控家中的一切。结果实践证明两种方式均存在不足其实电脑、 电视、 电话各有所长, 相互渗透、互补共存。

 在发达国家, 应用于智慧社区的产品已形成系列。

  1.2 国外“智慧的社区” 的智能化建设的研究 智能化是“智慧的社区” 建设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国外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历经 80 年代初的社区电子化、 80 年代中的社区自动化、 90 年代美国的“智慧屋”

 (WISE HOME)、 欧洲的“聪明屋” (SMART HOME)的住宅数字化这样三个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初, 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 开始了所谓的社区电子化。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将家用电器、 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 形成了社区自动化的概念。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 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 对社区中各种通信、 家电、 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 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称为智慧屋和聪明屋[2]。

 过去的 20 多年来, 产生了大量关于智能建筑的文献, 而这些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建筑的技术应用研究, 标准评估研究以及投资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

  三个主题上。

 例如, 阿金(H.Arkin)和普塞克(M.Pac1ok)认为建筑智能化(建筑的扩展功能)仅仅通过广泛应用建筑服务系统, 比如 HVAC、 电力、 通信、 安全和保卫、 卫生设施等等就可实现。

 建筑智能化并不依赖于建筑服务系统的先进性, 而和不同服务系统, 服务系统与建筑结构的集成水平有关[3]。

 Choi 指出智能建筑的财政生存能力是开发商最主要关心的问题4。

 K.C.Wong指出当许多投资者决定是否值得投资于一项新技术时, 他们会权衡进行该项投资的收益和成本。

 J.Yang and H.Peng 对智能建筑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了简短回顾, 并且讨论了补充决策支持过程的两种方法:基于经济的和技术的决策方法[5][6]。

 1.3 国外“智慧的社区” 的物联化建设的研究 物联化应是“智慧的社区” 的最主要特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这个名词近年来大家一定不陌生, 物联网亦称传感网, 最早在 1999 年被提出。

 基于互联网和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 ntification, RFID)

 技术的产品电子代码 EPC 系统, 利用 RFID、 天线数据通迅等技术, 物联网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Internet of things”。

 2005 年 11 月, 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

 物联网》报告, 正式提出了 物联网概念, 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通信时代即将来临。2009 年 1 月,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的地球” 构想, 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奥巴马对此给予了 积极的回应, 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 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

 2009 年 2 月 24 日, 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 2009IBM 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 的最新策略[7]。

 2009 年 8月 7 日 , 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微纳传感中心时指出, 要尽快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 把传感技术和 TD 的发展结合起来。

 目前, 物联网在智慧社区中的应用尚处于研发起步阶段。

 1.4 国外对“智慧的社区” 的研究的特点 (l)电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对“智慧” 背景下电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

 比如美国的道格拉斯· 霍母斯 (DouglasHolmeS)从社会压力、 学习、 生活的质量、犯罪行为、 战争等角度分了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些问题, 提出把“Web作为推进器”, 以此完善对公民的信息共享, 称之为“一种鼓励团队工作和信息共享的东西”。

 日本的白井均、 成野敬子等从 IT 技术带来革新的角度研究电子政府的创建, 触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长效问题。

  (2)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出发点 智慧的社区的建设和规划应以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等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旨在促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网络有助于在基层改进民主化进程川。

 梅尔文· 德尔加多(Melvin.Delgado)从社区建设的视角出发, 认为“社区工作的指导原则应当是:第一, 促进社区参与。

 第二, 将采纳和建设社区精神作为一个中心目 标。

 第三, 实现跨组织的合作目 标。

 第四, 将增进社区能力作为一个中心目标。

 第五, 注重基层居民, 给予他们尽可能大的资助”。

 (3)城市管理和社区信息化 从国外近年来的社区信息化实践来看, 社区信息化建设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是国家和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是面向新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通过信息化来推进社区建设, 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荷兰伊拉斯漠大学经济系城市管理专业教授曼纳· 彼得· 范戴克(Mana.Peter.van)认为, “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居民和其他参与者有权使用数字化的数据资料, 使得城市事务决策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广泛的参与性;同时, 计算机的利用还可以为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提供培训机会和信息服务。

 2 国内文献综述 2.1 国内智慧社区的研究 在吴胜武和闫国庆(2010)

 的《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 一书中提到:“智慧的城市” 意味着在部门之间共享协同作业, 意味着改变等待服务请求为主动的连续的服务, 意味着精简了业务流程和降低服务成本。

 智慧社区的概念与智慧城市一样存在着很多分歧, 目前还没有统一。

 智慧社区是指网络化、 智能化、信息化、 数字化为基础, 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手段, 对社区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 具有对社区地理、 资源、 生态、 环境、 商务、 设备及安全监控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 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综合体系以及为社区生活提供全方位、 多元化服务的智能化社区服务体系[8]。

 我们已经知道, 社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是智慧社区的一部分, 而在 《数字社区与智能化住宅小区》 一文中, 同济大学教授程大章指出:“数字城市” 的功能是由各种核心应用系统所组成, 而社区正是这些应用系统所服务的城市基础区域[9]。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印发的“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论证研讨会纪要” 中 提出了关于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基本概念, 即:“住宅小区智能化是利用 4C(即计算机、 通讯与网络、 自控、 IC 卡)

 技术, 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 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 物业管理与安防、 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 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 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 提供安全舒适的[10]。

 家居环境”长城智能家居总裁叶青(2010)

 指出, 物联网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互联网和智能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中国, 无锡、 上海、 嘉兴都已先后成立了 物联网示范中心, 物联网技术已从实验室阶段开始走向实际应用, 国家电网、 机场保安等领域已出现物联网身影, 物联网在中国已开始走入生活, 走向产业层面。

 无锡、上海、 嘉兴都已争先恐后地成立了物联网示范中心[11]。

 方永巍(2007)

 指出智能化的社区是指就是由多个联合起来的智能空间组成的一个虚拟组织。

 同一个智能空间可以加入不同的虚拟组织, 通过将每个自治的智能空间联合, 可以方便地共享上下文和上下文知识, 及其它资源、 计算等[12]。

 谢后贤(2006)

 认为 在社区智能建设中智能化集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结合我国目前国情, 该系统应该具备四性:

 开放性, 先进性、 前瞻性和兼容性[13]。

 孙中伟、 王杨、 范亚斌、 赵旭阳(2007)认为, 电子社区的建设模式, 可以分为三种:“规划先行的电子社区建设模式、 居民参与的行政级建设模式、 居民参与的住宅小区建设模式” 仁川。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方天培的《数字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初探》, 对数字社区的基本框架、 主要功能、 应用标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自 动化学院教授李景汤认为:“数字社区应当是一个科技社区、 人文社区、 绿色社区。” 他建议采用“政府牵头, 分期分批, 民建公助, 群众参与” 的方式进行数字社区的建设。

 由此本文根据社区本身 的特点将物联化、 互联化、 智能化三大特征具体化,互联化包括信息化、 网络化, 从社区的智能化、 网络化、 信息化、 数字化、 物联化对社区进行定义:

 智慧社区是通过对社区功能的优化考虑, 利用数字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手段, 面对社区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处理和利用, 具有对社区地理、 资源、 生态、环境、 商务、 设备及安全监控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 服务与决策功能的而信息综合体系以及为社区生活提供全方位、 多元化服务的智能社区化服务体系。

  2.2 国内“智慧的社区” 建设相关运行标准 目前我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约 20 亿平方米, 预计到 2020 年底。

 我国新增的房屋面积将近 300 亿平方米。

 未来几年我国仍是工程建设高峰期。

 在“智慧的社区” 建设中智能建筑、 数字社区、 数字家居、 物联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数字社区、 数字家居主要市场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 乡 镇的住宅区:

 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住宅区, 也包括部分旧建筑改造中的智能化建设等。

 1997 年, 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试行稿), 2000 年 10 月 旧,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 一 2000)正式颁布, 标志着国内智能建筑业标准已趋成熟。

 近年来,为适应数字化行业的发展变化, 该标准已完成修订。

 2000 年 12 月旧, 《居住小区数字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修订稿)正式颁布, 标志着国内数字小区的建设标准已经完善。

 同时, 伴随信息化、 网络化、 数字化需求的快速发展, 国家建设部联合七部委组织编写了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国家标准。

 ...

篇四: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市智慧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21 世纪以来,智慧城市的理念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是智慧思潮在社会基层的延续,其建设关系到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住建部 2014 年出台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中明确提出可智慧社区这一概念,并提出了争取在 XX 年将 50%的社区升级为智慧社区的目标。各级政府在《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结构框架和运行机制。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社区发展要进一步拥抱互联网,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因此,探讨新时代下新型智慧社区的治理现状与转型路径,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 XX 市 8 个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 XX 市当前在智慧物业管理、智慧医疗服务、智慧政务打造、以及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现状,探讨 XX 市新型智慧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并最终提出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与现实路径。

 一、XX 市智慧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对 XX 市内的 XX 社区、XX 社区 XX 社区等八个社区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访者为小区居民。居民问卷共计发放 X 份,总共回收 X 份,回收率为94%。问卷在了解居民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包含了关于智慧社区的社区服务、居民参与、业委会等各方各面的问题,为本文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一)社区类型概况

 对居民所属社区类型进行统计描述后可知,居住的社区属于老旧社区(街坊式社区)的占总样本 37.7%;单位制社区占比 18.5%;新建居民小区占比 32.2%;村改居社区占比 8.5%;其他类型占比 2.6%,说明本次的调查主体为老旧社区的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方面,大部分居民都是新住戶,居住时长在 5 年以内的占比例最大,为 58.2%;依次是 10 年及以上的占比 25.6%;6-9 年的占比 15.5%。

 (二)社区服务设施

 被调查的社区中,已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中比例较高的设施有“一站式”行政服务设施、社区医疗门诊、图书馆、室内活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器材、居民议事厅或调解室,有一半以上的社区都包含以上几种社区场地设施。只有 18.2%的居民称本小区配备有老年公寓,16.5%的社区配有残疾人康复照料中心。

 (三)社区物业公司满意度

 被访者对自己社区物业公司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满意度较高的有门岗规划设计、社区绿化的规划与养护、垃圾回收及清运、公共场所保洁、污水管道疏通、消毒灭虫、围墙等公共部位完好程度、照明、消防设施的配备与维护、路标设置、娱乐设施的设置与维护、物业维修时效与成果、物业服务态度。满意度相对较低的项目有进出车辆管理与疏导、巡逻监控、对外来劳动人员的管控、灾害防控、物业费与物业开支透明度、文体活动的组织。总体来看,对物业公司整体呈满意状态的居民有 39.2%,认为物业一般的居民占总样本的 32.2%,不太满意的占比 8.8%。

 (四)居民对业委会的了解程度

 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对自己小区是否存在业主委员会并不了解,有 18.9%的居民表示并不知道本社区内存在业委会。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情况没有落实到位,不一定因为社区没有组织建立,而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够到位。知道本小区有业委会的居民中,有 66%的居民表示自己参与过业委会选举,认为业主委员会在监督物业公司、推进社区自我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居民认为社区不具备成立业委会的资格、业主并不了解如何成立业主委员会,并且缺乏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是业委会无法成立的客观因素。

 (五)智慧社区了解情况

 智慧社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信息技术,构建了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其建立有助于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目前 XX 居民中使用过便民信息平台等社区信息发布平台的人仍不算多,使用过各类社区便民信息平台的居民仅占总样本的 41.7%,智慧社区的建设还不完善,甚至部分小区还未开始建设。只有不到 18%的居民加入了两个以上与社区相关的网络聊天室,其中近七成的居民都极少在群内发言。居民使用智能化方式共建社区的意识并不清晰,整体参与度较低。

 (六)智慧社区建设

 在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居民对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引进感到不安。21.2%的居民不支持社区有关部门或相关组织采集其个人信息,56.6%的居民对智慧社区的安全性有所顾虑,同时有 46.4%的居民认为网络平台使用情况较为复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智慧社区建设的进程。尽管如此,97.3%的居民都愿意自己居住的社区成为智慧社区,希望能够通过政府、居委会、物业等多方共同协商主导建成智慧社区,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好的便民服务、关爱服务、安全保障与医疗保障。

 二、XX 市智慧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各级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智慧社区的建设取得的初步的效果,但是由于软硬件设施,专业人才匮乏,各方参与度不高,政策缺乏延续性以及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XX 市在智慧社区长期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智慧社区的推广和完善升级。

 (一)专业人才匮乏,机构建设欠缺

 第一,在专业人才方面。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社区的工作人员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以外,还肩负着地方政府和街道的一些行政性事物。这些事物往往牵扯面较

 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内生动力不足,学习社区治理专业知识的时间不够,造成智慧社区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阻力。同时,智慧社区的打造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而社区能承担的薪水较低,往往满足不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经济需求,这就导致了难以引进人才,此外,由于对智慧社区服务行业缺乏偏差式的认识,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都存在外流的现象,这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二,在机构建设方面。从所调查的机构情况来看,缺乏一套完整的推进机制,智慧社区的建设大多是由社区现有工作人员兼任来推进执行,没有划分专职干部来跟进执行。同时对于工作的考核也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来约束,各项工作都流于形式,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

 (二)资金来源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

 当前,XX 市的智慧社区的建设在资金引用方面缺乏灵活性,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仍依赖政府财政支出。虽然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去采集整理信息,搭建信息平台。但是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硬件上的更新换代,还需要软件上的配套完善。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 XX 市智慧社区建设的非营利性质。导致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对智慧社区的建设

 参与度和积极性的相对较低,部分以及参与进来的企业,也是在业务方面给与指导和建议,并无相关的资金投入。

 (三)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一方面由于对 2014 年出台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的规划设计,执行监督相关要求认识不够深刻,政府出台的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文件不够健全细致;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在技术层面上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智慧社区的建设问题的解决时效上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这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项层设计的不够完善,导致智慧社区网络平台的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不够,并未发挥卫生、教育、交通等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优势。同时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和计划,具体的执行方案,执行后的评估验收方案都不够健全,目前,XX 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符合当地智慧社区建设的评估体系,也還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畸形发展趋势。

 (四)各方联动不足,参与意识不强

 智慧社区建设更多地需要采用合作的模式,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居民广泛配合参与。现阶段的智慧社区现状则是,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企业的配合都不高,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基本都是基础层面的合作,比如给

 一定的建议,充当顾问。缺乏大企业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打造政企合作的智慧社区建设的良性生态圈。同时社区的宣传往往停留在组织培训、宣传教育这种简单的单向灌输上,缺少互动,不能针对本社区的具体情况倾听居民的需求没有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降低了居民的参与度。最后,由于部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在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的开展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完善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路径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新型智慧社区治理的转型方向应当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智慧社区治理体系。结合当前智慧社区治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新型智慧社区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严格的智慧社区管理标准,科学的智慧社区建设方案,是完善智慧社区治理的制度基础。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制定者与监督者,地方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确保政策基

 础,激发社区活力,促进智慧社区协调有序发展。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实际完善政策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智慧社区治理原则以及管理方案。当前已经出台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该指南从国家层面提供了法律基础与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应当以此为基础,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与地方特色,完善项层设计,合理布局,制定出符合各地硬件条件与社区发展状况的法律法规,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扶持专业社工组织,激发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以及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智慧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区治理环节呈现多元主体协作共治的趋势,结合新型技术激发不同主体的治理活力,是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有效措施。

 第一,应当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各类专业社工机构。基层政府应当在社会组织培育与成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规划社会组织孵化程序,提升相应政策保障,促进专业社工团队提供优质服务。第二,有序引进企业等社会主体进入社区,发挥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平台搭建,社区智慧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政府应当在引导

 的同时担负起管理监督的责任,优化市场竞争方式,协调社区资源配置,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社区服务供给,逐步推广并完善社会化的新型智慧社区服务模式。

 (三)加强技术引进,构建网络化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各地政府应当加强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共享,建立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的长效运作机制。信息孤岛现象是当前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困境,各地没有统一的治理成效评估标准,数据缺乏共享,各管理系统之间缺乏融合,治理经验难以得到反思。因此,各地政府应当针对科学统一的建设规范展开探讨,围绕政策保障、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监督服务等方面深入交流,增强信息化建设与整合。同时,应当积极引进新兴网络技术,着力构建现代化智慧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智慧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是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得以整合的技术前提。应当基于当前大数据平台、智能服务系统等相关技术,引导多元主体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良性互动,形成本土化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

篇五: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宁波智慧社区现状调查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在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创新性地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改善生活品质,“智慧”化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关注。“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城市”、“智慧的社区”等概念被相继提出,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及高品质的数字化居住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且城市居民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作为支撑智慧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智慧的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能够让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便捷得通过信息网络获取生活服务,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智慧的社区”的建设在我国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其的系统性研究也很少,在国际上能用以参照学习的对象数不多,在我国更是很少,所以“智慧的社区”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也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的带动力。

 宁波是走在我国打造“智慧的城市”较前列的城市,从智慧社区出发,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智慧社区建设的研究和现状分析,并对宁波高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一来可以宏观上总结借鉴国内外在建设智慧的社区的经验,及普遍存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建设智慧的社区提供可参考的对象;二来,可以从微观上,可对宁波高新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可持续性建设铺下基石。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历经了八十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八十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九十年代

 美国的“智慧屋”(Wise Home),欧洲的“聪明屋”(Smart Home)的住宅智能化三个阶段。

 “智慧的社区”的建设雏形起源于美国。由于社会和市场的需要,20 世纪80 年代有美国由总统宣布成立了“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对住宅智能化技术、产品、应用系统等进行测试、规范,引导新技术进行住宅设计和建造。其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智慧社区也应运而生。

 1998 年日本提出了家庭总线概念制订了超级家庭总线技术标准(HBS 或S-HBS,Supur-HomeBUS system)。1999 年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抛出“维纳斯计划”其技术核心是以电脑控制家中的一切包括电视。随后国内以 TCL 为首的一些电视生产厂家也搞了一个“女蜗计划”,主要以电视为核心监控家中的一切。结果实践证明两种方式均存在不足其实电脑、电视、电话各有所长,相互渗透、互补共存。在发达国家,应用于智慧社区的产品已形成系列。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产品,相当部分已经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在国际上占优势。目前国外智慧社区发展已经拥有一定水平,注重生态、节能环保、节能和保护环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智慧的社区”建设中,物联化相对智能化和数字化起步较晚,在我国2009 年 8 月 7 日,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微纳传感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 TD 的发展结合起来。2009 年 8 月 24 日,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2009 年 9 月 11 日,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2009年 9 月 14 日,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高调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放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在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目前我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约 20 亿平方米,预计到 2020 年底。我国新增的房屋面积将近 300 亿平方米。未来几年我国仍是工程建设高峰期。在“智慧的社区”建设中智能建筑、数字社区、数字家居、物联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数字社区、数字家居主要市场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乡镇的住宅区: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住宅区,也包括部分旧建筑改造中的智能化建设等。

 3.参考文献 [1] 罗如意.解读“智慧的地球”——物联网[J].杭州科技,2010(2). [2] 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2010(2). [3] Steve Mills.“智慧的地球”是怎么回事[J].中国机电工业,2010(4). [4] 吴胜舞,闫国庆.智慧城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 张昆玲,史中朝.城市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

 [6] 社区文化建设[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71180.htm,2010.09.21

 [7] 方永巍.智能社区中的上下文融合[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谢后贤.为智能社区打造中国化的模式与框架——关于社区智能化理念的商榷[J].电脑知识与技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6(4). [9] 陈超.互联社区、联动中国[EB/OL].http://www.ichina.net.cn/hml,2008.08.04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研究目的与意义背景 1.1“智慧的社区”建设内涵和现实意义 1.2“智慧的社区”建设困境研究背景及其理论价值 1.3 国内外“智慧的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宁波高新区“智慧的社区”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 新明街道“智慧的社区”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2 新明街道“智慧的社区”建设的现状与特色 3. 宁波高新区“智慧的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3.1“智慧的社区”建设的思想和认识困境 3.2“智慧的社区”建设面临的社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困境 3.3“智慧的社区”建设面临的社区文化困境 3.4“智慧的社区”建设面临的技术运用和整合困境 3.5“智慧的社区”安全性需求和要求各方参与之间所形成的困境 3.6“智慧的社区”建设立法和制度上的困境 3.7“智慧的社区”建设面临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困境 4. 宁波高新区“智慧的社区”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社区管理体制上的障碍 4.2“智慧的社区”建设人才队伍严重缺乏 4.3“智慧的社区”建设推进模式落后 4.4 社区治理结构不健全,社会化参与程度低 5. 突破宁波高新区“智慧的社区”建设困境的主要出路 5.1 加强对宁波高新区社区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思考 5.2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5.3 加快完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5.4 建立新型的“智慧的社区”推进机制 5.5 加快优化“智慧的社区”的法制法律环境 5.6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文献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社区“智慧”化建设的研究,主要将通过

 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和 EBSCO 等查找相关的文献;关于宁波市高新区的一些数据资料主要通过统计年鉴、相关政府部门、统计部门网站、社区网站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处获得。

 进度计划:

  第六学期第 19-20 周:联系指导老师,查找资料,初定选题并公布选题; 第七学期第 1-4 周:指导教师制作任务书,并向学生下达,和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 5-11 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初稿写作; 第七学期第 13-15 周:学生对论文进一步修改; 第七学期第 16 周:上交毕业论文定稿; 第七学期第 19 周:学生毕业答辩。

 文献综述 宁波智慧社区现状调查研究 1. 前言 在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创新性地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智慧的城市”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在“智慧的城市”牵动下,“智慧”开始真正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长出枝叶。“智慧的社区”建设是最具体最贴近民生和引人关注的一块内容。

 2. 国外文献综述 国际视野下有关“智慧的社区”的研究更多的使用的是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智能家居和社区信息化等词,同时结合电子政府的应用来研究社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相关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有美国由总统宣布成立了“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对住宅智能化技术、产品、应用系统等进行测试、规范,引导新技术进行住宅设计和建造。其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智慧社区建设雏形也应运而生。

 1.1 国外对社区和“智慧的社区”的发展 1955 年美国学者 G.A.希莱里对已有的 94 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比较研究。1987 年英国学者 H.S 梅在《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首先使用了“社区”这个名词。1852 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F.J.Tonnies)将 gemeinschaft 一词用于社会学,1887 年他进一步的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德语,翻译为社区与社会)中最早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平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

 由于社会学者研究角度的差异,社会学界对于社区这个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F.J.Tonnies 从共同体价值取向角度对社区进行了描述,其将 gemeinschaft 解释为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

 此后,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社区下过不同的定义。据社会学家 1981 年

 的统计,已达 140 多种。韦伯、杜尔凯姆、齐美尔、沃思、帕克、帕森斯、阿莫斯 等对社区都发表过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在这些定义中,社区被描述成群体、过程、社会系统、地理区隔、归属等等,其中共性的因素有地域、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i]。

 世界卫生组织于 1974 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community)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智慧的社区”的建设雏形起源于美国。由于社会和市场的需要,20 世纪80 年代有美国由总统宣布成立了“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对住宅智能化技术、产品、应用系统等进行测试、规范,引导新技术进行住宅设计和建造。其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智慧社区也应运而生。

 1998 年日本提出了家庭总线概念制订了超级家庭总线技术标准(HBS 或S-HBS,Supur-HomeBUS system)。1999 年美国微软公司在中国抛出“维纳斯计划”其技术核心是以电脑控制家中的一切包括电视。随后国内以 TCL 为首的一些电视生产厂家也搞了一个“女蜗计划”,主要以电视为核心监控家中的一切。结果实践证明两种方式均存在不足其实电脑、电视、电话各有所长,相互渗透、互补共存。在发达国家,应用于智慧社区的产品已形成系列。

 1.2 国外“智慧的社区”的智能化建设的研究 智能化是“智慧的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国外对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历经 80 年代初的社区电子化、80 年代中的社区自动化、90 年代美国的“智慧屋” (WISE HOME)、欧洲的“聪明屋”(SMART HOME)的住宅数字化这样三个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开始了所谓的社区电子化。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社区自动化的概念。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社区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称为智慧屋和聪明屋[ii]。

 过去的 20 多年来,产生了大量关于智能建筑的文献,而这些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建筑的技术应用研究,标准评估研究以及投资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

 三个主题上。例如,阿金(H.Arkin)和普塞克(M.Pac1ok)认为建筑智能化(建筑的扩展功能)仅仅通过广泛应用建筑服务系统,比如 HVAC、电力、通信、安全和保卫、卫生设施等等就可实现。建筑智能化并不依赖于建筑服务系统的先进性,而和不同服务系统,服务系统与建筑结构的集成水平有关[iii]。

 Choi 指出智能建筑的财政生存能力是开发商最主要关心的问题iv。K.C.Wong指出当许多投资者决定是否值得投资于一项新技术时,他们会权衡进行该项投资的收益和成本。

 J.Yang and H.Peng 对智能建筑技术的最新进展作了简短回顾,并且讨论了补充决策支持过程的两种方法:基于经济的和技术的决策方法[v][vi]。

 1.3 国外“智慧的社区”的物联化建设的研究 物联化应是“智慧的社区”的最主要特征。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这个名词近年来大家一定不陌生,物联网亦称传感网,最早在 1999 年被提出。基于互联网和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 ntification,RFID)技术的产品电子代码 EPC 系统,利用 RFID、天线数据通迅等技术,物联网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Internet of things”。

 2005 年 11 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 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2009 年 1 月,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的地球”构想,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轰动。2009 年 2 月 24 日,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 2009IBM 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vii]。2009 年 8月 7 日,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微纳传感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 T...

篇六: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市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XX 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显著,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智慧社区建设“放管服”改革,优化项目评审流程,完善项目运行评估机制,优化市场主体参与机制,加强街道信息化建设队伍培养,强化培训,夯实社区干部的大数据思维,推动数据共享。

 一、XX 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1. 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精细化城市治理既需要制度手段和组织基础,也需要治理手段和技术基础,以充分实现人的需求的多样化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地

 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技术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近几年来,XX 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创新社区治理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少街道以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为出发点,启用了“社区大脑”“城运中心”“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等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智能化社区治理探索,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XX 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于 XX 年底开始建设“社区大脑”(“社区大脑”是“国家发改委 XX 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XX 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中先行上线的一项,探索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管理领域应用样本)。经过两三年的实践,该平台已基本具备拥有全覆盖的“感知神经”,整合了街面巡查、小区巡查、市民热线、监督巡访等 9 大问题发现渠道,日均接受事件 500 件左右,在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电梯安全监测、80 岁以上独居老人生命体征监测等 27 个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2. 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实时的收集多样化、异质性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XX 高度重视运用信息化理念和方式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创新,把大数据技术嵌入基层治理,提升信息化运用能力,运用大数据来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制度和技术的协调运用把以人为核心的理念贯穿基层治理实践之中,提升了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精准性。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脑”整合了公安、城管、房管、市容等执法功能,成为能分析、能判断、能指挥、能协调、能处置的社会治理平台。联合指挥中心集中办公,打破以往职能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催生了临汾路街道队伍建设的“管理变革”。一旦分布在街道各处的红外线感应探头发出警报,“社区大脑”的工作人员就会把信息发给相关职能部门。如果遇到需立即处理的问题,工作人员会按照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位置,就近调配最近的管理力量赶赴现场,使社区治理更快捷、更精准、更精细。③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临汾路街道开发了新的场景应用系统“智慧临小二”,该系统整合了口罩预约、回沪登记、健康打卡、社区关爱、志愿服务等多项信息动态更新功能,在防疫一线实现登记、采集、服务、动员各个环节线上操作,优化了防疫工作流程,避免了人群聚集风险,帮助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填表等传统工作方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防疫工作的效能。

 二、XX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XX 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一些街道的智慧化项目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短板和不足。

 1. 重形式轻实用,重技术轻管理。有的街道把信息化项目当成“面子工程”,片面追求显示屏的大而美,而内容实用性不强;场景设计以展示优先,而不是以群众需求和获得感优先;主要功能异化为供外人参观、显示政绩。

 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项目建成运用后,后期的维护、升级非常关键,街道应保证重组的后期维护资金,与项目开发方形成可持续的后期维护合作,如配备相应的运营团队,以根据实际需求对业务系统进行再优化,保障项目持续有效运营。

 2. 信息化建设审批机制灵活性不足,规范化不强。第一,论证程序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不足。论证的第三方对每个街道的社情、治理情况以及群众的需求并不熟悉,导致主观性、片面性较强,论证环节未能起到有力的约束、科学论证作用。第二,片面重点围绕项目建设费用审核,对项目之于街道的实际运用价值了解不够,对项目建设的实际费用重视不足,经费审批缺乏规范性,随意性较强,一些项目建设经费预算严重压缩,大大低于项目的实际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以致项目建设质量下降,实用场景设计不足,造成项目运营效果

 远低于预期。第三,审批程序重复。在项目运营开始后,如果要增加新的场景,或者进行改造,必须又要走审批程序,造成信息化项目运营功能不能及时更新。不论是以街道为主体进行信息化项目开发还是街道购买信息化服务,都要走程序评审,制约了街道创新动力,迟滞了项目的实际效果运用。第四,信息化项目建设财政申请每年只能申请一次,一旦有紧急需求,无法及时申请开发急需的信息化技术。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科技防控做的比较好的街道都是前期信息化建设有较好基础的街道。

 3. 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信息化项目质量。由于顾虑数据安全问题,出于对规模化大型企业的传统信任,街道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由规模化大型企业承担建设任务,久而久之形成了街道信息化项目建设由规模化企业垄断的局面,响应快服务好的中、小企业难有参与的机会。

 4. 重审批轻评估、轻监管。智慧社区建设以来,对智慧项目运行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制度,评估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而当前信息化建设项目行业标准的缺失和不统一,也给评估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对项目产品运行中的監管缺乏,如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运营符合立项建设的目标,缺乏制度化规定。

 5. 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不足,造成项目产品运行不符合实际需求。智慧社区项目建设是复合型工程,需要设计开发人员既要精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又熟悉了解社区治理情况,设计出来的项目产品才能真正实用。但是,承担建设项目的企业人员精通技术,又不熟悉社区治理。在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建设方和使用方因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差异所产生的“数字鸿沟”导致沟通困难重重,造成产品的开发设计与运行容易偏离街道实际情况,实用性降低。

 大数据运用既具有极强的技术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统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还要掌握政务、社区治理等社会科学知识。在项目运行中,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对大数据技术缺乏专业知识,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简单判断、观察层面;有的对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但对政府部门的工作特点和业务流程熟悉程度不够,对社区治理相关理论和知识不了解,以致不能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海量数据进行及时有效深入的分析及应用,制约了大数据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运用。

 6. 数据壁垒、“ 孤岛” 化问题依然严重。城管、税务、房产等部门数据化建设较早,掌握的数据资源量很大。街道信息化建设较晚,由于顶层推动不足,在本位主义和安全担忧的思想下,城管、税务、房产等部门

 “不愿”“不敢”甚至“不会”开放共享数据。街道与市、区各部门的数据尚未充分实现有效的衔接,很难把这些部门的数据纳入到街道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各个信息资源之间缺乏关联性,数据壁垒及数据“碎片化” “孤岛化”现象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效能。而智慧社区的不同产品由不同企业提供,也很容易导致 “信息孤岛”情况发生。

 7. 社区干部数据化思维缺失,影响信息化技术的实战应用。一些街道和企业注重智能设备、服务平台等硬件设施的开发和利用,但忽视对社区干部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学习。一方面,很多社区干部面对新技术、新平台,缺乏大数据思维,遇到问题仍习惯于按照老经验老办法思考、处理事情,在工作中不懂不会不愿利用大数据辅助决策和管理。另一方面,很多社区年长的干部不能熟练掌握新平台、新技术,对新技术的适应性明显滞后,更难以指导居民运用新技术。

 三、推进 XX 智慧社区建设的路径思考 1. 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制定《X XX 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

 准》。XX于XX年制定了《XX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该文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臻臻日上的社会环境下,指导性已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以更规范、

 更细化的原则制定《XX 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明确建设标准,增强智慧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完善指导标准结构,明确指导标准内容,制定评估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标准引导街道紧密围绕群众需求、社区治理难点、重点,扎实有序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避免盲目建设。

 2. 深化智慧社区建设“ 放管服” 改革。建议街道信息化建设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放宽 XX 市科委审批权限,适度放权街道,从重审批轻监管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扩大街道自主权,设定一定的项目建设费用限度,预算费用低于这一限度的项目可由街道自主决定是否实施,强化街道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行备案制,鼓励街道结合自身特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探索建设具有自身街道特点的工作项目,激发街道的创新活力。加强项目运营中的监管,完善项目运营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

 3. 优化项目评审流程,完善项目运行评估机制。由审批部门组织的第三方项目论证评审团队成员应既要有技术专家,还要有基层治理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以社区问题为导向,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事项,重视论证评审内容的科学化,规范评审程序,不片面注重建设费用的审批,重点在项目质量上把好关。

 要完善项目运行评估机制,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化规范化。智慧社区建设是以促进社区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目的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因此智慧社区建设不能以硬件资源建设的数量来评价,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导向,制定项目运行评估标准,细化评估内容,保障第三方评估人员渠道来源多元化,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社区工作者、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参与,以群众的获得感、感受度为重要考量因素,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效果进行定期性的监督与评价,切实保障智慧社区建设项目运行质量。

 4. 打破垄断,优化市场主体参与机制。建议建立社区智慧化建设市场准入机制,确定准入清单,明确申请、核准等相关程序,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符合准入条件,均可参与竞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有序、依法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释放企业主体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活力。同时,建立服务质量评价和退出机制,及时淘汰提供不达标产品、低质服务以及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

 5. 加强街道信息化建设队伍培养,强化培训,夯实社区干部的大数据思维。要大力培养集技术能力、行政业务、社区治理经验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建议市、区相关部门定期举办相关管理人员培训班,对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队伍的

 专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吸纳既懂计算机科学技术又了解社区治理的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建议将大数据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计划,开设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相关课程,通过专题课、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等教学形式,以高质量的培训进一步增强社区干部的大数据思维和意识。

 6. 建立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以 X XX 市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建立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全面整合和对接教育、公安、医疗、养老、社保、房产、文化、旅游、房产等部门数据,实现互联共享。同时,建立服务企业优势整合机制,全面整合互联网企业、移动通讯企业等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的各自优势,打造统一、高效、共享的智慧社区门户平台。

篇七: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 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 章

  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 1 一 、 城镇化的双面效应

  ............................................................................................ 1 (一)城镇化蕴含的重大机遇

 ............................................................................. 1 (二)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 4 二 、 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发展路径

  ..................................................................... 6 (一)电子城市

 ..................................................................................................... 7 (二)数字城市

 ..................................................................................................... 7 (三)智能城市

 ..................................................................................................... 8 (四)智慧城市

 ..................................................................................................... 8 三 、 智慧城市与信息化 、 城镇化的关系

  ................................................................... 8 (一)智慧城市是国家鼓励支持的信息化发展新方向

 ..................................... 8 (二)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 9 (三)智慧城市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必然选择

 ............................................... 11 第二 章

  国外智慧城市评估现状研究

  ................................................................... 13 一 、 智慧社区论坛( ( ICF ) ) 评估

  ................................................................................ 13 二 、 欧盟智慧城市评估

  .......................................................................................... 17 三 、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

  .................................................................................. 21 第三 章

  智慧城市评估模型研究

  ........................................................................... 24 一 、 智慧城市的起源

  .............................................................................................. 24 二 、 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 24 (一)智慧城市应具备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理系统

 ........................................... 25 (二)智慧城市要具备敏捷的思维、行为能力

 ................................................. 25 三 、 智慧城市评估的理论模型

  .............................................................................. 27 (一) SMAR T 模型的服务

 ................................................................................. 28 (二) SMAR T 模型的管理与运营

 ..................................................................... 29 (三) SMAR T 模型的应用平台

 ......................................................................... 30 (四) SMAR T 模型的基础资源

 ......................................................................... 32 (五) SMAR T 模型的关键技术

 ......................................................................... 32 第四 章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34 一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依据

  ................................................................... 34 (一)政策依据

 ................................................................................................... 34 (二)理论依据

 ................................................................................................... 34

 (三)现实依据

 ................................................................................................... 34 二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5 三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36 四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

  .................................................................................. 37 (一)智慧准备评估指标

 ................................................................................... 38 (二)智慧管理评估指标

 ................................................................................... 40 (三)智慧服务评估指标

 ................................................................................... 42 第五 章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说明

  ........................................................................... 44 一 、 智慧准备类指标说明

  ....................................................................................... 44 二 、 智慧管理类指标说明

  ....................................................................................... 47 三 、 智慧服务类指标说明

  ....................................................................................... 51 第六 章

  智慧城市评估展望

  ................................................................................... 54 一 、 对标评估, , 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 54 二 、 诊断评估, , 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 54 三 、 绩效考核, , 着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 55

  第一 章

  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十二五”时期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前提。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信息化在助力城市应对各类挑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进入21 世纪以来, 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非常之快,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3%,到 2011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 50%,引发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城镇化引发的人口膨胀也使城市的承载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亟待探寻一种信息化与城镇化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将城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 、

  城镇化的双面效应

  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城镇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城镇化快速发展会在短期内引发城市资源短缺、社会管理服务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 一) )

  城镇化蕴含的重大机遇

  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城镇人口在建国初期仅 7,726 万人,到 2010 年已扩张至 66,557 万人。在这期间,我国的城镇化历经了自然增长、剧烈波动、停滞增长和恢复性增长的复杂过程。但整体来说增长趋势占主导地位(如图 1 所示) ,城镇化率从 1953 年的 13.26%,跃升至 2010 年的 49.95%。

 图 1

 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城镇化率统计结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进入 2000 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1.37%(如图 2 所示) 。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 50%,增至 51.27%。这意味着,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人口的绝对数超过 6.9

 亿,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 • 斯蒂格利茨所说, “影响 21

 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

  图 2 2000 年-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2》) 80000 60% 70000 50% 60000 50000 40% 40000 30% 30000 20% 20000 10000 10% 0 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55% 51.27% 50% 48.34% 49.95% 45.89% 46.99% 45% 42.99% 44.34% 40.53% 41.76% 40% 37.66% 39.09% 35% 36.22% 3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年份

  城镇化率(%)

 城镇化正引发一系列的转变: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城镇所代表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而正是这些转变,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1 、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强劲引擎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摆脱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来。城镇化有效增加了城镇消费群体,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和城市居民家庭的年人均支出均呈上升趋势,但从增长幅度来看,城市家庭明显优于农村家庭,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如图 3 所示。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11 年, 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支出约为农村家庭的 2.3 倍。按照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假设 每年有 2 亿的流动人口从农村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消费刺激是相当可观的。

  图 3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支出对比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2》)

 2 、 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利器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城镇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城乡二元机构,是实现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的人口迁移,即农村人口向 已建成的城市(镇)的迁移;另一种是城市(镇)区域范围上的扩张,即直接将

 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支出(元)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支出(元)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90 1995 2000 年份

  2010 2011

 农村纳入城市(镇) 圈。 两种方式都要求必须全面提高面向农民的社会服务水平,不但要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保障服务,还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此外,后一种方式还需要加大新增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 (镇)发展现状的局面。 由此可见,城镇化在客观上要求资源分配更多的向新增城市(镇)区域和新增城市(镇)居民倾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社会服务,在打破城乡二元机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 二) )

  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按照城镇化率 1%

 的增长速率保守估计,到 2020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 60%。届时,将有超过 8 亿的城镇人口。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将不断凸显,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有史以来矛盾最多、复杂程度最高的严峻挑战。 1 、 人口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城市的承载能力反映出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要素对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支撑作用。自然资源总量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造成现阶段存在人口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资源匮乏, , 环境污染严重 。 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来促进城市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既消耗了大量资源,又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消耗速度。以北京为例,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水资源日渐枯竭,能源消耗量剧增。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不同步 。 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例,受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大中型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根据《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012》的调查结果,在选取的 50 个主要城市中,居民平均上班时间达 39 分钟。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天津 等一线城市的堵车时间都在 10 分钟以上。 2 、 社会管理服务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公众提供满意的社会管理服务。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社会管理服务与公众需求的匹配程度最能直观反映城市的建设成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服务需求层次...

篇八: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22年智慧园区研究报告

 新起点·智慧园区的时代背景 新引擎·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新代表·智慧园区的代表案例 新征程·智慧园区的趋势前瞻 01020304目 C O N T E N T S录

 新起点·智慧园区发展背景 011.1 我国智慧园区发展概况 1.2 我国智慧园区发展背景 1.3 我国智慧园区发展必要性

 1.1 源起:我国园区进入创新发展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园区发展经历了由孕育期→初始培育期→高速发展期→稳定调整期→创新发展期五个阶段。

 园区的发展单纯由数量的增加转变至效益的全面提升。

 中国园区发展历程梳理 创新发展期 (2009至今)

 稳定调整期 (2003-2008)

 高速发展期 (1992-2002年)

 初始培育期 (1984-1991年)

 孕育期 (1979-1983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园区的建立 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基本 国策下,园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开始发展起来。

 ●“把开发区办成技术的窗口、管 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 的窗口”的“四窗口”模式和“发 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 创汇为主”的“三为主”发展方针 为园区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 国务院在1984年9月25日首先批 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 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 一轮高潮,我国产业园区建设进 入快速发展阶段。

 ● 园区发展进入成熟期后,国家、各 省市、区县等根据经济和社会需 求,利用新思路,新模式大力发展各 类园区,园区进入创新发展期。

 ● 2017年国家级开发区552个,省级 开发区1991个,各类社区超30万个, 2017年全国园区投资220亿元,园区已 经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的承载平台和增 长动力。

 ● 针对一段时期内,各类开发区规 划建设趋于泛滥的情况。2003年国 务院对全国各类产业园区进行清理 调整。

 ●1979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 蛇口工业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向 型经济开发区。

 ● 在此阶段,新增国家级开发区 39家,新增国家级高新区25家, 新增国家级保税区20家,新增国 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14家,新增 其他国家级开发去17家。

 ● 提出“以提高吸收外资为主,以 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结构 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 园区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的 “三为主,一致力”的方针。

 1.1 源起:园区分类多样化、复杂化 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 技新城等。

 具体按主导产业,园区可以分为软件园、物流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影视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医疗产业园和动漫产业 园等。按建筑类型及功能,园区可以分为生产制造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综合型园区和商办型园区。

 生产制造园区 软件园 主要建筑多以车间、厂房为主 动漫产业园 物流园 综合型园区 物流仓储园区 按园区建筑类型 及功能分 医疗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 按园区主 导产业分 建筑多以仓库为主,行业 涵盖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 两类生产性服务行业 主要建筑多以仓库为 主,涵盖现代物流和交 通运输两类生产性服务 行业 化工产业园 高新技术产业园 商办型园区 影视产业园 商务办公、宾馆、商场、会展等

 1.2 背景:国家政策支持园区智慧化发展  园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园区对整个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达30%,十四五开局之年,智慧园区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智慧园区发展支持政策-——国家层面 时间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 发布机构 政策扶持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建设智慧园区,抓住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广应用有 关技术和产品,搭建国家高新区区域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载体,提升区域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活动的效率 和范围,构建对外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渠道和平台。

 《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3.01.18 科技部 《关于促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区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融合、经济高效、支持创 国家发展改革 2016.06.29 ■ ■ 区转型的指导意见》 新创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委 2017.02.06 《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园区。

 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应开展智慧园区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提升信息 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 委、工业和信 息化部 化应用水平。依托网上交易、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安全管理、环境保护、能源管理、应急救援和公 共服务能力。现代煤化工企业应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使企业生产运营具备全面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和自执行能 力,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企业安全环保水平。

 2017.03.22 《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 ■ 国家发展改革 委办公厅、财 政部办公厅 《关于同意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个 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7.06.16 化工园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规范园区布局和产业链提升,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绿色转型、循环发展。

 ■ ■ 国家发展改革 委、工业和信 息化部 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园区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交互与 共享。

 2017.12.05 《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物流新动能。推动智能 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航运发展。推动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园区、智慧客运枢纽等建设,实现港站枢纽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协调运行。

 2018.07.10 交通运输部 ■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创新,推进智慧办公、智慧园区等建设,加快建设推广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跨企业、跨区域、 国务院国资委 2020.09.212020.10.22■ ■ 知》 跨行业集成互联与智能运营。

 办公厅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 继续支持化工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化 1869号提案答复的函》 工建设。

 工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2021.03.12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中共中央 ■

 1.2 背景:地方政策践行园区智慧化发展 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园区智慧化发展相关政策,落实园区智慧化、数字化发展。

 智慧园区发展支持政策-——地方层面 时间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 发布机构 《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试点)建设行 动方案》 山东省大数据局、 山东省财政厅 2019.09.20 加快提升园区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分批、分类、分级推进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发展。

 《成都市智慧园区(工业和信息化 突出政府对智慧园区建设的引导作用,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园区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等 2021.05.172019.04.27成都市经信局 类)建设导则(试行)》 多方力量参与智慧园区建设、运营和管理。

 《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导则(试 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和产业智能化三个部分组成,重点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到2020年底,全市47个工业园区 行)》 将形成智慧园区全覆盖。

 重庆市经信委 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围绕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炼化一体化基地,支持开展数字园区、数字工厂建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关键设备、 2021.06.302019.07.24广东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经济信息 (2021—2025年)

 关键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分析能力。

 《浙江省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实施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及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实现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和生产性、生活 化厅、浙江省发 方案》 性服务。支撑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展和改革委员会 等 《武汉市智慧园区建设工作方案的 2017年,全面启动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实现全市产业园区智慧化全覆盖。支撑信息基础设施、业务支撑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信 2016.08.01 武汉市人民政府 通知》 息系统的智慧化建设。

 《 智 慧 江 苏 建 设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打造一批智慧园区和创新型园区,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工业集聚区、化工园区“一园一档”环境信息管理平台,在全省重点 2018.09.182020.10.092021.06.10江苏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8~2020年)》 产业园区中创建30家“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 鼓励建设智慧园区,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在高新区投资建设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 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进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数字化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政府办公 厅 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打造韧性智慧园区,推进园区智慧化发展。

 1.2 背景:智慧城市驱动智慧园区发展  园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连接了个体、家庭、社会、国家、成为智慧社会的落脚点,是智慧城市在小区域范围内的一个缩影,智慧 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智慧城市试点方案建设推动智慧园区的先行发展。

  智慧园区上承智慧城市,下接智慧运营和智慧管理等,是“卡位”未来数字建设的关键点,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战略意义显著。

 智慧城市进入新型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驱动智慧园区发展 智慧园区构建智慧城市基石 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 智慧园区实际是智慧城市在小区域范围内的一个缩 影,一个智慧城市相当于由多个智慧园区组成。两 者既有共通性,也有集合性。

  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必然的共通性。建 好智慧园区很大程度上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 的破局点。

 900+789759 759733694 截至2020年底,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超900个。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是智慧城市 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 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反应了智慧城市的 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备了一定不同于智 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 智慧园区上承智慧城市,下接在线办公、智慧 停车、智慧安防等细分领域,是“卡位”未来 数字建设的关键点,极具战略价值。

 智慧 城市 底座 打破 信息 孤岛 智能 化链 接 网络 建设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 2016年至今,智慧城市进入新型发展阶段,强 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 除数据孤岛,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

  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之下,“智慧园 区”的发展获得了广泛关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 智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慧园区的发展。

 生态 化发 展 ……形成 可复 制单 元 ……

 1.2 背景:绿色赋能增加园区智慧化需求  “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和增长动力,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 60%以上,工业园区碳排放可达全国总排放量的约31%,承载着工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领头羊、排头兵的职责。

 会议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的 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的地位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话是能源总量, 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 制改革,构建以吸能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体系 重点行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 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 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习近平 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 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要加快绿色低碳运输 方式 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 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 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绿色低碳技术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 期、窗口期 重 点 工 作 部 署 到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时 间不满10年,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 消费总量仍然处于上升通道,因此“十四 五”时期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情况获得关注,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 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额财税、价格、金融、徒弟、政 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低碳政策 与市场体系 要唱到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 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绿色低碳生活 生态碳汇能力 国际合作 会议明确了产业结构、生产生 活方式、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 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 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 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篇九: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代管理科学姻2019 年第 7 期2015 年袁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一份关于世界人口状况的研究报告中预言袁预计到 2050 年袁世界上将会有 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遥 然而袁城市的新陈代谢系统总是包括不可避免的垃圾输出和持续的负外部性袁与城市创新与财富尧绿色与安全尧保持文化活力的发展目标产生冲突遥20 世纪 90 年代末袁旨在促进城市智慧化转型的野精明增长冶渊Smart Growth冤和野智慧社区冶渊Smart Community冤运动开始兴起遥我国政府也于近年来高度重视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遥 无论是 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渊2016-2020 年冤曳 的预期目标袁 还是 2017 年 6 月中共中央尧 国务院颁布的 叶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曳袁都明确表示要实施野互联网+社区冶行动计划袁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社区智慧化建设遥智慧社区的实践应用风靡全球袁如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的叶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曳尧新加坡的野智慧国 2025冶计划尧日本的野I-Japan冶战略等袁相关研究也迸发出生机活力袁但鲜有学者针对智慧社区这一主题进行系统回顾遥 鉴于此袁本文试图梳理智慧社区的概念源起和发展脉络袁以期明确智慧社区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袁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曰 通过对国内外评价标准和测量方法的比照袁探索回答智慧社区建什么尧如何评的问题袁为决策者识别智慧社区的关键要素和绩效指标袁 设计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袁监查督导方案的实施进程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撑曰最后袁尝试对当前智慧社区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袁并根据已有文献述评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任务与方向进行展望遥一尧 智慧社区的概念研究智慧社区概念源起于西方发达国家遥 1992 年袁国际通讯中心渊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冤第一次正式提出野智慧社区冶的口号遥 1996 年袁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合作推出世界首个智慧社区项目遥2000 年袁世界智慧社区论坛渊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袁ICF冤开始举办世界范围的智慧社区评选活动袁中国天津和台北两个城市也曾位列其中遥目前学界对智慧社区概念的界定大多沿两条线展开袁一是把智慧社区看作是野智慧城市冶的细胞袁从智慧城市组成部分的角度探讨智慧社区的构成要素尧运行模式及其与智慧商务尧智慧政务等模块的衔接交互袁并最终落脚到社区生态的改善和居民需要的满足遥 S.Skrzeszewski渊2000冤指出袁 智慧社区是对因信息通讯技术急剧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尧经济变化的创新性回应袁借助内生的合作和知识共享的力量袁 智慧社区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地区竞争力遥值得注意的是袁在国外研究中袁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两个概念并无明显区别袁野Community冶 既可以是一个乡镇尧市区袁也可以是省尧城市或其他更大的区域遥 智慧社区论坛渊ICF冤 指出智慧社区并不必要是大城市或著名的技术中心袁既可以坐落于发展中国家袁也可以位于工业化国家袁郊区或者城市尧内陆或者海岸遥第二条线是把智慧社区看作是野智能建筑冶或野智慧家庭冶的延伸袁从微观的尧技术的层面向外辐射出覆盖范围更广且包含社会关系的智慧社区遥20 世纪 80 年代袁美国总统宣布成立野智能化住宅技术合作联盟冶遥 随后袁智慧社区在欧洲尧东南亚等地区也应运而生袁如英国的叶规划和监管在线服务建设控制服务发布标准曳袁 日本的超级家庭总线技术标准渊HBS 或 S-HBS袁Super-Home 和 BUS System冤遥 X.Li等渊2011冤指出袁智慧社区是一个涉及协作对象的网络物理系统的聚合类袁例如智慧家庭遥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智慧社区的解读可以发现袁野智慧的冶渊Smart冤还有很多可以替换的近义词袁比如智能的渊Intelligent冤尧智慧互联的渊Smart and Connected冤尧可持续的渊Sustainable冤尧数字的渊Digital冤尧电子的渊Electronic冤等等袁但它们与野社区冶的组合让这一新概念更加明确的同时袁也削弱了它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遥 智慧社区的技术应用本身不是目的袁它仅仅是为创造具有明确和令人信服的社区利益实体的手段遥 换言之袁智慧社区不只有精准灵活地机器运作袁更强调环境尧知识尧创新尧参与和公平等要素袁是以上界定的集合与升华遥二尧 智慧社区的测量维度及评估方法1. 智慧社区的测量维度遥与以往的社区发展方式区别显著袁智慧社区具备鲜明的独特性和发展侧重遥 根据已给出的智慧社区概念袁恰当的测量维度也应该被确定遥 这既国内外智慧社区研究对比与反思院概念尧测评与趋势荫黄一倬 张天舒摘要院在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新时期背景下,引入智能技术、促进社区智慧化,为目标达成与问题解决的两全提供了可能的愿景。虽然目前国际上已经广泛认可打造智慧社区的积极作用,但有关其概念、指标、评估方法等关键问题并未在国内外政府、第三方组织和专家学者之间达成共识。国内研究尚留有跨学科交融、外来成果本土化和增强实证研究的任务亟待推进。未来,智慧社区的潜力模型、动力机制和政治性问题应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关键词:智慧社区;概念;测量维度;研究趋势姻发展战略63 - -

 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9 年第 7 期可以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行动指南袁也可以为各地智慧社区推进情况和建设程度的评估与反馈提供依据遥西方发达国家的智慧社区发展较早袁相应的指标体系较为完善遥渊1冤加拿大遥 加拿大工业部投资 6 亿美元的野智慧社区方案冶 研究报告 渊Guide for Creating A Smart Community袁2002冤指出袁活动成果渊产出冤袁而不只是针对活动本身的衡量是智慧社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袁 这对保持项目的整体发展方向袁追踪进展和激励组织非常重要遥 因此袁评价智慧社区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包括网络连接尧 关键部门的服务可及性和公众意见 3 个维度袁其中袁连接问题下包含电信服务尧电话覆盖尧远距离尧网络服务和可靠性 5 个指标袁关键部门的服务可及性中包括教育尧健康尧公共图书馆尧在线市政服务尧商业尧公共接入终端和其他 7 个指标袁公众意见包括对电信重要性的认识尧对电脑的熟悉度尧电脑办公尧家装电脑尧应用电邮尧对互联网的熟悉度尧工作地点和家庭的互联网接入尧对当地电信和 IT 倡议的意识与支持尧关于社区通过电信和 IT 最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及如何从中获利 12 个指标遥渊2冤英国遥英国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渊BREEAM for Co-mmunities Assessor Manual袁2011冤是一个基于 BREEAM 方法的独立的尧第三方评价鉴定标准袁涉及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环境尧社会和经济目标遥 它将智慧社区的认证标准划分为八大类袁分别是气候和能源尧地方布局与设计尧社区咨询与参与尧生态尧交通尧资源尧商业和建筑袁共 39 个细分指标遥这些绩效目标超过了满足规划政策或其他法律的最低要求袁展示了可持续发展规划领域的最低尧良好和最佳等各种水平的实践表现遥2. 智慧社区的评估方法遥 测量维度是智慧社区的衡量标准袁评估方法的选择则涉及衡量标准的具体应用遥 唯有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量化统计方法进行测算袁得出的结果真正摆脱评价主体主观臆断的嫌疑袁将社区智慧化的建设成效理性清晰地呈现出来遥 尽管早在 21 世纪初袁智慧社区论坛渊ICF冤就已经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智慧社区评选活动年袁遗憾的是袁奖项背后的社区数据评估方法并不普遍传播袁论坛仅以自我声明的方式使用遥 但国外智慧社区评估方法的研究仍领先于国内袁直到 2010 年以后袁我国的相关学术成果才开始增多遥K.Kourtit 等渊2008冤从先进的商业和社会文化吸引力尧劳动力和市政设施表现力尧尖端的电子服务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出发袁应用野自组织地图法冶对欧洲 9 个智慧社区在两个时期的表现情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遥 P.Lombardi 等渊2011冤以知识尧学习以及它们在市场内的制度化为基本要素袁采用一种改良了的野三股螺旋网络模型冶对属于智慧城市渊间冤区域学术网络渊SCRAN冤下的部分欧洲社区进行了评价遥 赵子博渊2017冤结合通过德尔菲法制订的指标体系和野层次分析法冶确定的指标权重袁对成都市温江区的智慧公共服务现状做出了评价遥 熊炳忠渊2018冤认为袁现行绩效评价的野层次分析法冶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袁野模糊综合评价法冶隶属函数选取也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等不足遥 因此袁通过比较不同方法对浙北地区若干试点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调查数据的评估结果袁他提出了野基于粒子滤波算法冶的绩效评价方法是有效的且具有更优的客观准确性的观点遥三尧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1. 研究总结遥 鉴于智慧社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袁其衍生与演进需要不断从已有理论中汲取养分遥 这不仅涉及社会学尧经济学等传统社会科学袁计算科学尧复杂性科学等学科往往也牵扯其中遥 尽管在与当代颇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碰撞中生出了许多灵感火花和创新成果袁但整体而言袁成果较为零散遥从学科领域上看袁具备公共管理尧计算机与图书情报尧企业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尧建筑科学与工程尧电信与互联网技术等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袁就智慧社区这一话题从各自的专业视角进行了广泛探索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且前后相继的术语词库和逻辑体系袁用以考察和评述智慧社区的内涵尧本质尧技术架构尧重点突破与发展轨迹等遥 但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尚未厘清袁缺乏公认的概念框架袁易使学者研究尧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公众理解之间出现隔阂与偏差遥 因此袁增进学科间的交流与互通袁明确智慧社区及相关新词尧热词的具体内涵和外延边界袁将成为智慧社区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遥从研究内容上看袁国内研究多局限在宣传和挖掘智慧社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的狭窄领域内遥 而与国外将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的界限模糊化不同袁我国的智慧社区是智慧化了的居民住宅区袁单个社区笼括的土地面积有限但数量庞大尧类型多样袁如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单位式社区尧城乡边缘过渡式社区遥 基于国内外对智慧社区的理解差异袁由此所延展分解的测量尺度尧指标权重及其所应承担的任务尧职责尧功能与我们赋予它的意义都会有所区别遥 因此袁在参考和借鉴相关国外研究成果时袁要以我为主尧注重甄别袁对其中成熟的尧精华的部分进行跨文化比较和再检验袁同时袁结合国情尧社情和民情袁加强对智慧社区系统架构尧应用服务尧建设模式等内容的本土化研究袁以构建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遥从研究方法上看袁定性研究仍占多数袁对比国外袁国内智慧社区的定量研究应用范围十分有限袁实证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袁较少涉及智慧社区的影响及效用层面袁但国外已有少数学者开始着手探索袁如 L.O"Connell渊2009冤通过分析 202 个城市的官员数据袁指出精明增长的支持者对土地保护政策的影响要大于他们对城市内部重建政策的影响袁而政治问题通常会阻止城市采取全面彻底的精明增长策略曰A.Kylili 等渊2015冤研究了野零能耗建筑冶原则对实现欧洲野智慧城市与社区倡议冶中野到 2020 年袁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40%冶的目标的潜在贡献噎噎其他问题袁诸如智慧经济尧智慧交通尧智慧环境等智慧社区的核心构成在项目落实过程中如何发挥效能袁又如何相互作用钥 哪一要素在社区发展的某一阶段应当占据主导袁 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袁各个要素的协调互动能够将合力推向顶峰钥 智慧社区的建设会给城市袁乃至于国家带来什么没有预料到的结果钥 都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遥姻发展战略64 - -

 姻现代管理科学姻2019 年第 7 期姻发展战略2. 研究展望遥 虽然目前国内的智慧社区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袁然而构建和谐宜居的智慧社区生态系统袁实现资源尧环境尧经济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袁尚存诸多挑战袁需要将活跃在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凝聚在一起袁围绕但不限于以下就未来智慧社区领域提出的可能有所突破的研究任务和方向袁开展合作遥渊1冤构建整合的智慧社区潜力模型遥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袁智慧社区这一项目提出的目的主要在于服务地方的可持续发展遥而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化社区是否总是环境友好的袁经济增长与环保低碳可持续这对矛盾能否在智慧社区的总体架构中得以消解遥 有数据表明袁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并不如它最初产生时清洁遥 例如袁来自东京的联合国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袁一台新电脑的生产需要耗费十倍于它自身重量的化石燃料和化学品袁而汽车生产只需要两倍遥 当人们不断地升级他们的技术袁未来世界将会面临随之而来的电子产品野垃圾山冶的问题遥 以 ICT 为技术后盾的智慧社区究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合意袁需要划上问号遥 因此袁迫切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或定量比较等方法袁确立包含信息尧技术与物理景观等在内的智慧社区潜力模型袁就其对城市扩张尧资源压力和社会经济进步及其它公共价值实现的实际或潜在贡献进行预测和评估遥不同于用以野身份认定冶及野星级评定冶的智慧社区分类系统或排名工具袁该模型更关注结果和效益袁根据其对目标达成的贡献水平进行对比并以此改进遥渊2冤丰富社会-技术特征下的社区发展动力机制遥 的确袁ICT 是智慧社区的标配袁但当下的许多研究过分重视技术层面袁而其它涉及教育尧人文和社区居民等非技术要素或以二者结合为视角的研究则大多为泛泛之谈遥 事实上袁互联网络...

推荐访问:智慧社区发展水平自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 水平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