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7篇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7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2021年工作计划的安排,*月以来,市人大法制委联合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社区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7篇

篇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社会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 2021 年工作计划的安排,*月以来,市人大法制委联合市委社治委、市民政局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社区和小区院落、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等方式,以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切入点,通过走访社区和小区院落、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和成都市“还权、赋能、归位”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总要求,以小区院落为基本单元,坚持党建引领、资源整合、群众主体、多元共治,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领域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益的探索,从老旧(三无)院落整治,到物业管理全覆盖,从“三社互动”到“三治融合”,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紧紧抓住为居民服务的着力点,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涌现出大量社区治理和小区院落治理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我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 ** 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经验 (一)突出党委的“统领”作用,牢牢掌握社会治理的主导权,

 赢取群众信任。实践不断地告诉我们,信任是撬动群众对我们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有力支点。**市将党组织作为决策者,政策执行和发展方向的监督者、协调者,政治工作、组织关系的领导者,确保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行将党组织建在小区(院落),发挥党员带动作用开展好社区“微治理”。例如,彩虹社区党委探索出“****”发展治理模式(即坚持“一个核心引领”、提供“五式贴心服务”、建设“六个暖心之家”、实现“三个幸福目标”),从需求出发,营造以社区党委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位一体、共同参与,打造了“**分钟生活服务圈”,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空间,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推动了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发展充分融合,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实现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最大限度取得群众信任。

 (二)突出服务的“延伸”效应,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回应群众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最大最多的盼望,就是过上美好的生活。**市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构建了多级联动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使群众诉求有人听、群众难题有人解、群众办事有人帮,解决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细落地、落到实处。例如,**市推行“全岗通”工作法,打破了传统岗位职责限制,“多口”“专窗”到“一口”“综窗”的转变,实

 现了从镇街、社区到小区(院落)的“三站通”服务延伸,为群众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便捷、高效服务。

 (三)突出群众的“首创”精神,夯实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市将乡村振兴与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立足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建设,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群众“唱主角”的作用,最大程度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地将“工作对象”转变为了“工作力量”。例如,棋盘社区针对群众送礼和宴席标准相互攀比的现象,找准居民诉求点,大力整治农村红白喜事大摆宴席攀比随礼的不良风气,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召开干部会,再召开村民大会的方式,通过强化居民的主体意识,怎么改、礼钱随多少都由村民大会说的算,使农宴回归到农村淳朴风气,在棋盘社区刮起节俭风。

 (四)(四)突出治理的“源头”方向,破解末端治理的“脚痛医脚”,化解群众积怨。占道经营出行难、小区环境“脏乱差”……这些现象是群众感觉最直接、感受最强烈、埋怨最多甚至是怨恨最深的热点问题。经多次处理,但不能长久维持,所以如果不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必然会积累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和谐的隐患。对此,**市针对街面管理难的现象,按照增加优质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要求,持续探索多元化治

 理模式,找准民生与市容平衡点,创新推出“双街长制”,让“要我参与”变“我要参与”,同时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持续推行“三自治理”,构建起“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是一字之差,但其中包含了各类主体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参与社会生活方式和渠道的转变等多重内涵,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不断深入,仍然有一些问题和难点亟待破解。

 (一)“还权、赋能、归位”改革仍需深入。从“街道剥离经济职能”到“社区去行政化”,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各自应承担的职能职责正在逐步明确清晰。但从调研情况看,一方面,市级部门的大量行政事项不得不依托社区开展,对社区的权力责任界定不够具体,资源整合和需求调查不够充分,往往都采用“下指标、下任务”“人员分工不分家”等简单方式,造成指标任务脱离社区实际,与群众真实需求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社区“责、权、利”不完全匹配,有的社区抱怨“权力越来越小,事务越来越多”,社区工作人员往往为了完成指标、填写报表、应对测评检查等事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造成群众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二)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仍需加强。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化解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但仍然有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因政策、规划、资金等因素,未能及时有效化解,主要表现在土地整理、征地拆迁、人事体制、集体经济、信访积案等方面。造成当事群众怨气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也牵扯了社区工作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三)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仍需努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势头总体向好。截至 20**年底,我市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家,其中,社会团体***家,民办非企业***家。现有登记注册社工机构**家,全市持证社工人才***人,备案类社会组织超过****家。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但从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二是社区类社会组织服务范围,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专业社工组织在我市服务项目不多,经费不足,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将更多的服务项目转移到其他区(市县)。四是对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少数社会组织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等现象,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

 (四)公共意识、公民意识培育仍需持久。由于人口流动量、利益认同度等多重因素,就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来看,农村

 社区往往好于城市社区。特别是在小区院落治理中,问题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的往往是拆迁安置集中居住区和老旧(三无)院落。积极分子难物色,居民意见难统一,运行资金难保障,“等、靠、要”思想难消除。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对社会治理的宣传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社会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知度还不高,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效途径不多。部分干部把社会治理仅仅理解为社会控制,忽视了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等基本任务,没有把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涵和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和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和成都市建成全国基层治理标杆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动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固本强基,构建新型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以社区和小区院落治理实践探索推动社会大治理。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工作观念,深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要充分认识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主动适应大变局,积极更新观念,推动社会治理在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各方参与向更加重视社会多元主体共同

 治理转变;在方式上从重管制轻服务,向寓管理于服务转变,从重命令轻协商,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理、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手段上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手段向更加重视多措并举综合施治转变。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顶层设计,深化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让各级部门都能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创新社会治理的责任。社治委要在市委的领导下,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合力,要树立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开展示范引领活动,鼓励社区两委积极参与社工考试,通过学习培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政府及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重点解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有决策中更加注重问题导向,以更加科学的运行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重视并加强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加大相关政策研究、解读、执行工作,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要高质量做好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以“还权、赋能、归位”为导向,着眼构建与区域特征相适应的城市工作体系、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街道管理运行机制、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要用好用活改革后节约出来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更多地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倾斜。

 (二)引导规范运行,优化社会组织类型,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服务市场化 社会协同、多元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社会组织、社会团

 体是社会自治的重要主体,也是社会建设的“活力细胞”,其活跃带动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十分突出。要坚持社会组织协同共治,提升社会治理活力。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形成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城乡社区为平台、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强化社会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要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对符合规定申办社会组织的要降低登记门坎,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注重社会组织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费随事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公益创投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帮助社会组织健全内部治理,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公众投诉制度,探索建立引导机制,鼓励新型社会组织积极反哺社会、服务群众。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使政府购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社会服务市场形成。要不断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助推社会组织健康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 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在基层,应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社会服务系统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

 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党建引领,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小区(院落),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认领社会治理服务项目,积极培养小区院落管事、做事的积极分子,调动群众积极性,深入推动小区院落“微治理”。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做好社区营造,激发社会活力。探索建立以“整合资源、便民服务、扩大就业”为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安民”为目标的家庭服务中心,搭建起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服务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索物业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资源共有、信息共享、责任明确、工作联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要最大限度盘活用好街道、社区闲置资源,拓展社区养老、日间照料、幼儿托管等服务,使老少各取所乐。要有效发挥人大代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深化社区代表联络站建设和“代表联系选民”活动,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收集、办理和反馈的渠道,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把“联络站”打造成为居民的对话平台、利益诉求平台、矛盾化解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使街道、社区由过去的“矛盾中转站”成为“矛盾终点站”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类矛盾,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建立健全社会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基层调解新模式,实现社会治理常态化

 要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完善思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长效机制,努力提升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解决在基层。探索定期召开热心市民见面交流会,增进党委、政府与群众之...

篇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穿于我国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主线,加强法治建设有助于增强基层社区的自治能力,顺利在基层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形成政府、社会与人民群众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加速基层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今年 2 月 1 日施行修订后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让基层法律服务职业门槛更高,从而推进了基层治理法治化。

 近年来,XX 街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党建的全面引领下,切实用法治精神指导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基层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有效实现依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逐步

 形成“党建引领、数字惠民、文化凝人、法治保障”社区治理格局。

 一、做法与实践 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XX 街道在推进依法治理过程中,始终发挥党工委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明确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是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资源。

 (一)坚持党建引领,明确主体责任 一是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街道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对照区、街道制定的法治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加大工作调研和指导,将法治建设落实推进情况纳入党工委报告及班子成员述职、述廉、述法内容; 二是坚持把法治建设纳入街道干部年终考核目标,将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以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切实增强法治意识。

 三是坚持把普法工

 作融入基层党建全过程,抓好各基层党员三项教育,即党性教育、宪法教育、廉政教育,做实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形成开放式、综合性、互联互通的法律服务体系。

 (二)坚持依法行政,夯实法治基础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公开征求意见和政策解读机制。除依法不宜公开的外,规范性文件草案通过街道及居民区宣传栏、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广泛听取意见;二是健全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及工作机制。做深做实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及 X 个居委会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服务内容,叠加“一室一站一点”(社区警务室、微型消防站、心理服务点)等服务载体,实现引导与规范、预防与教育一体化管理。截止 X 月底,协助处理换届选举法律问题 X项,协助起草审核村规民约 X 项,解答法律咨询 X 人次;三 三是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入五大园区、X 幢重点商务楼宇,走进 X 余家 X 管企业,开展“七五普法”规划宣讲活动,开办“金杜律师事务所法律讲堂”,开通 24 小时服务热线,为企业提供产业扶持政策、税法咨询服务等,不断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根据工作重点和业务需要,丰富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的形式,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开展“一月一法”学习讲座,学习解读街道办事处条例、老洋房保护条例、XX 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安全

 生产法》对辖区 X 家物流公司从业人员进行法治教育。开展国家宪法日专题活动,邀请华东政法大学王月明教授向机关干部、居民群众作宪法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进行宪法宣誓仪式。联手区市场监督管理所、华阳路街道司法所等共同开展“学法用法、现场说法、送法上门”公益活动,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三)动员社会力量,提升法治能力 一是发挥“ 两代表一委员” 监督作用,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依托人代会前听取意见、“两代表一委员”联合接待、市区代表集中联系社区、代表视察调研等契机,聚焦人口居住复杂的重点地区,聚焦消防隐患突出的重点场所,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代表、委员来到龙之梦知名餐饮店进行执法检查,穿进镇宁路 465 弄“最宽弄堂”,查看综合整治成果等。

 二是发挥社区布衣法官调解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以强化组织建设为保证,履行人民调解、信访代理、法律咨询、倾听倾诉、疏堵结合五大职能,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化解矛盾,着力构建区街居调解网络体系。截止 8 月底,窗口接待 X 件,调解各类纠纷 X 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 X份,110 接处警 X 件,信访代理 X 件。

 三是发挥街道兼职法律顾问作用,在全区率先聘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严嫣律

 师事务所共X名律师组成两支专业法律服务团队,采用“3+3”服务模式,即每月第三周的周三下午为辖区内的 X 个居委会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用法律来规范合同、保障权益、规避风险。街道政府实施项目工程合同文件由法律顾问初步审阅,居民的遗产纠纷、独居老人的监护权归属均得到专业解答。四是发挥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指导作用,统筹各类法律服务、相关行政执法资源及法律志愿团队,成立法律服务大联盟,不断深化律师事务所、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三结对”活动,努力打通法律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发挥警社联动作用,最快实现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会副书记、副主任全覆盖,全面推进“一室两站”规范化建设,健全社区民警等专业巡防与物业保安、平安志愿者等群访群治常态联勤、集中调度的“平站结合”机制。

 六是发挥工青妇统团等社会团体作用,利用群团组织广泛联系群众、紧密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市民公约、弄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宣传与应用,使自治共治德治法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问题与瓶颈 基层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客观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和法律服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与

 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存在不少问题,遇到不少瓶颈。

 (一)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较弱 运用法治化方式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凭经验工作,依法办事观念不强。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不浓,“信访不信法”、“越法违法维权”,存在“五违”(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现象,这些都亟需在社区治理中不断突破原有框架,实现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二)基层治理法治力量有待提高 运用专业化方式推进队伍建设仍有差距,随着基层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法律意识、法律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社区居民需要处理和化解的各类矛盾也越来越多,当人民群众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找到专门机构解决,制约着基层法治建设的发展。

 (三)基层法治宣传不够全面 运用智能化方式防范社会风险略显滞后,普法宣传形式单一、普法宣传仅停留在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现代技术应用、信息高度共享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普法宣传力

 度不足,普法宣传对象重点不突出,主要停留在机关干部、居民、青少年学生等群体,运用社会化方式动员组织的能力有待加强,对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中小微企业的宣传推广较少。

 三、建议与对策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长宁区乃至全市在街道成立法治建设委员会和法律服务大联盟的先行者,XX 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聚焦“共建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主题,进一步更新法治理念,以法治精神统领社区自治共治。

 (一)更加注重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一整套运作机制,如议事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等。

 一是推进为民服务平台化。应按照“一口受理、集中办理”的原则,切实加强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二是推进社会管理网格化。进一步优化网格设置,构建服务管理功能完善、参与主体多元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综合效能。

 三是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构建通畅、有序、高效

 的基层信访工作体制,大力推行依法治访、阳光信访、逐级走访、访诉分离,主动运用法治方式处理信访矛盾纠纷,正确引导群众利用诉讼、仲裁、调解、行政复议等合法渠道解决问题,努力增强信访工作的规范性和公信力。

 四是推进矛盾纠纷处理常态化。针对矛盾纠纷诉求多元、参与部门多元、工作手段多元的新形势,建立畅通有序的基层群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以及调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综合协调机制,使基层群众有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二)更加 注重联动融合 一要打破壁垒,畅通内循环流程,探索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工作链,使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

 二要向外延伸,拓宽外循环渠道。充分调动法治专门队伍、律师协会、公证协会、人民调解协会等行业组织专业作用,充分调动高校法律专业师生、退休政法干警等具有社会志愿者队伍的公益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

 三要内外结合,提升联盟效应。依托法律服务大联盟,加强与长宁区法院、检察院、律工委等密切合作,创新法律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方式。

 开设社区法官工作室、实习律师工作室等,更好实现“司法为民、下沉基层”司法理念。

 (三)更加注重宣传教育 。

 一要打造基层法律治理云平台。利用社区居民“大数据”,围绕各类人群的法律需求,构建菜单化服务项目,主动投送精准公共法律服务。二 要运用“ 互联网+” 理念进行普法教育。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形式,将普法模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提高普法效果。三 要推进“ 互联网+ 企业” 法律服务。运用法律工作者“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为楼宇、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产品,优化营商环境。

 四要建阵地树典型。利用各类中心、展馆、公园、广场、街区、长廊等场所建立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开展“法律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进企业、进学校”等法治宣讲活动,宣传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激发法治干部下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层法治建设是一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自治共治为基础,德治法治为支撑,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真正把治理法治化落在基层、落在实处。

篇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社会治理方案、研讨发言和调研报告等汇编(20 篇)

 目录 在全市社会整治管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2 关于推进网格化管理创新基层社会整治管理的工作方案 5 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整治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工作汇报 12 县委书记:〞100〞去〞1〞等于〞X〞 1 区委书记:做实基层效劳〞四位一体〞,创新社会整治管理 24 市委书记:深化〞政社互动〞实践,开创社会整治管理新格局 29 区委书记:深化〞两网〞融合,创新社会整治管理 33 区委书记:加快三化融合,促进协同共治 37 区委书记:照应群众诉求,加强源头整治管理,促进和谐稳定 42 市委书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社会整治管理水平 47 区委书记:道德讲堂小支点,助推社会整治管理创新大格局 52 区委书记:强化预测语境预防,下好维护稳定先手棋 56 区委书记:以真情解心结,以实招促和谐 60 党建统领 民呼我应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整治管理新格局〔区委书记〕 63

 〞九个一〞体系 提升基层社会整治管理现代化水平〔政法委书记〕 67 创新基层监督体系 提升基层社会整治管理能力〔街道党工委书记〕 72 推进监督融入基层整治管理〔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75 把监督融入基层社会整治管理〔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76 关于对 X 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整治管理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78 关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开创社会整治管理新局面的调研报告 105

  在全市社会整治管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近几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带领和市社会整治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xx 区将深化网格化效劳管理工作作为推进基层整治管理体系和整治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要措施,按照〞党建引领、一网统筹、多网融合〞的网格化整治管理模式,围绕〞健全网格组织架构、优化网格化信息平台、建强专业化网格队伍〞等重点工作攻坚发力,以做优〞小网格〞推进基层社会整治管理效能〞大提升〞。

 一、党建引领,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全区网格效劳体系。

 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整治管理网格体系。按照〞精准划分、便于管理、无缝对接〞的原则,在全区实行〞三级网格〞联动管理。以镇街为单位划分 XX 个一级网格,以社

 区、管区、工业园区为单位划分 XXX 个二级网格,以政法综治单元网格划分 XXX 个三级网格,并分别明确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管区〕党组织书记、网格〔小区〕党组织书记为〞一、二、三级网格〞网格长。强化网格阵地建设,把网格阵地和党建阵地进行整合,实体化运转三级网格阵地,做到有人员、有场所、有设施、有机制、有经费,实现网格化整治管理和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以党组织引领推进网格组织体系一直不间断完善。

 二、数字赋能,完善信息平台,实现一网统筹、多网融合。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空间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优化网格化 GIS 地图,将〞网力、网监、网情〞等各类要素信息全部上图,提升网格化效劳管理智能化水平。第一个是完善区级指挥平台。提升区网格化平台信息系统,采用〞1+N〞系统架构,完成和公安、环保、市场监管、各镇街等平台网络对接、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建成纵向联通区镇村、横向联通职能部门的〞全要素大网格〞平台。第二个是建好镇街调度平台。依据区级指挥平台模块内容,在各镇街打造特色城市整治管理聪明才智平台,以实现业务接入、数据处理、可视化展现、综合研判等功能的无缝隙融合、无障碍操作,力保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管理手段共融互通。目前 XX、XXX、XX、XX、XX5 个街道完成聪明才智镇街平台建设,其他镇街也通过全区网格化效劳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三是打造社区运作平台。一直不间断优化〞xx全要素〞APP,为网格员提供手持信息采集终端,做到根底信息、事件处理、图片视频报告等一键录入、全系统共享,实现了问题的全时

 发现、智能识别、辅助判断、及时语境、科学分析,构建了〞人在格中布、监控格中看、事在格中现、问题分级办〞的社会整治管理效劳信息一体化 xx 样板。

 三、资源整合,强化力量下沉,建强群众身边的网格效劳队。

 按照〞多网合一、一员多用〞思路,推进社会整治管理资源下沉到网格,使基层行政资源、公共效劳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效劳管理要素在网格内得到最大限度整合,做到资源集约共享,提升网格化效劳水平。第一个是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在全区选配 XXX名网格员,实行城市社区专职化、农村兼职补贴化管理,在基本工资、绩效奖金、住房公积金等方面提升待遇,在社区〞两委〞干部考选上敞开出口,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兴趣;完善网格任务事项指导清单,标准〞8 大员〞职责〔根底信息采集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党建工作联络员、特殊群体效劳员、居民事务代办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排查员、治安安全巡检员〕,加强专业培训,实行〞老带新〞梯队建设,打造专业化网格员队伍,叫响〞xx 格格〞效劳品牌。第二个是培育网格化社会参和力量,动员区内机关事业单位组建民情效劳团队,亮牌承诺、定期走访、主动效劳;建立网格志愿效劳协会,壮大〞街巷长〞〞楼宇长〞等网格志愿效劳队伍,开展〞组团式〞效劳,上门为居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优 xx〞红马甲〞志愿品牌。三是完善〔镇街〕网格化效劳管理工作联动队,由镇街分管领导担任队长,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管、环保等执法部门基层负责人为成员,组建网格〞联动队〞,对网格员收集发现、处置难度大的问题,由〞联动队〞协

 调相关部门及时处置,按照〞源头发现、采集建档、分流交办、检查催促、结果反响〞步骤,形成全流程闭环运转管理机制,打造〞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调处置〞的社会整治管理模式,打通效劳群众〞最后一厘米〞,做实〞马上就办、一呼百应〞联动效劳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兄弟县市区好的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围绕不足补弱项、结合优势优效劳,推进我区社会整治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关于推进网格化管理创新基层社会整治管理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推进乡村社会整治管理,整合基层效劳资源,不间断完善新时代乡村整治管理模式,夯实基层根底,统筹推进农村每一项工作落实,加快构建〞网格化监管、一体化执法〞的基层社会整治管理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全镇基层社会整治管理体系和整治管理能力现代化,以〞行政审批权下放、执法力量下沉〞为突破,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社会整治管理体系,强化行政职能整合,实现监管、执法别离,做到〞一张网格抓监管、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精准精细监管、依法依规行政。

 二、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精准精细监管效劳指挥平台 〔一〕网格化阵地建设。镇级网格化效劳中心建设,在镇综治中心设立网格化指挥调度中心,建设网格化智能管理平台。

 严格落实网格分级负责制,发挥网格监管效劳职能,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形成工作联动、问题联治、效劳联同的整治管理格局,实现信息处置高效集约化,推进精准精细网格化效劳管理。村级网格化效劳中心建设,在各村设置网格化效劳管理办公室,第一批建设 6 个村级网格化管理效劳中心,设置制度门牌、办公桌椅,标准业务办理流程,做好日常值班值守,第二批剩余村庄全面推开,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二〕工作开展模式。〔1〕日巡检:由自然村根底网格员按照巡检内容每天在各自责任网格进行巡检,将巡检情况向网格长汇报签字后由社会整治管理网格员上报镇网格化中心。〔2〕月排查:每月 1 日和 15 日由三级网格长〔自然村主职干部〕组织本村所有根底网格员对全村进行集中排查,重点检验日巡检成效,摸排问题隐患。〔3〕季度联查:每一个季度初以工作区为单位,工作区书记牵头,组织工作区网格员对全工作区范围内进行联合检查,力保巡检范围无死角,巡检内容不遗漏。〔4〕会商机制:每周由镇网格化办公室牵头对收集的二、三级网格处理困难的问题,组织网格化领导小组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会商处理,对乡镇无法处置的按程序上报县网格化中心。

 三、网格布局及工作职责 〔一〕〞一级网格〞:镇级网格

 镇党委书记、镇长为一级网格长。设立网格化综合管理效劳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综治中心、派出所、国土所、环保办、安监办、民政办、供电所、便民效劳中心、农业综合效劳中心、财经效劳中心、行政执法中队、人居环境整治办、乡建办、12345 热线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

 主要职责:负责全镇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运转管理,制定网格化综合管理效劳规章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培训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制定工作方案,安排安排工作任务;负责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估、监督和管理,做好和上级网格的对接工作。

 〔二〕〞二级网格〞:工作区网格和企业网格 工作区网格:共划分为 XX 个工作区网格,各工作区书记、主任为二级网格长。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本网格的管理和效劳等综合工作,落实好镇网格化管理效劳办公室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负责催促三级网格落实月巡检规章管理制度,牵头落实季度联查工作机制,及时将各类动态情况反响至网格化管理效劳办公室,检查网格工作记录等。

 企业网格:共划分为 XX 个企业网格,各帮包企业领导为企业网格长,负责本企业的每一项事项巡检上报工作。

 〔三〕〞三级网格〞:XX 个村级网格 以自然村为单位共划分 XX 个村级网格,书记或村民大组负责人为三级网格长,对本社区网格化管理效劳工作负总责,〞两委〞成员及〞三大员〞为各村根底网格员,对辖区内网格化管理效劳工作做好

 巡检上报工作。

 主要职责:三级网格长负责半月召集村〞两委〞成员、〞三大员、村务监督委员会、老党员老干部及志愿调解员会议,听取各根底网格员对巡检出未落实的问题及辖区内村级重大事务进行研判处理,填写工作纪实;对 XX 类 XX 项数据由三级网格长签字后,由社会整治管理网格员通过微信群直报镇网格化效劳中心。

 四、完善网格化运转机制 压实监管责任。镇网格化效劳中心统筹力量,把监管作为预防违法问题的主要手段,解决落实网格员直报问题、审批事项问题和执法处置后续监管问题,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减少违法不良现象发生,减轻执法工作压力。

 畅通网格化效劳中心信息渠道。建立网格员直报制度,第一个是通过热线

  直报;第二个是镇网格化效劳中心专职专岗人员和基层网格员建立微信,通过微信一对一直报信息;三是网格员通过

  微信群对 XX 类 XX 项数据直报网格化效劳中心。同时,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和 12345 政务效劳热线作用,实现监管责任全覆盖、无盲点。

 建立容错纠错正向鼓励机制。对信息报送不及时,但及时采用补救措施,并消除影响的,视情况予以容错免责或减责。实行首报鼓励机制,涉及安保维稳类、违法建设类、安全生产类、环境保护类等底线工作和负面舆情信息,第一个直报网格化效劳中心的,给予一定奖励鼓励。

 落实监管失责问责机制。镇网格化效劳中心对各村上报数据进行

 汇总,对通过群众举报、数据分析等发现未上报的,对村居未及时上报,造成工作被动产生不良影响的落实追责问责。

 五、整合执法队伍,建立一体化综合执法队伍 按照县委执法力量下沉安排,用好〞村呼镇应、镇呼县应、民呼我应〞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乡镇执法队伍〞县派镇管〞,整合全镇执法力量和执法部门,建立跨领域跨部门一体化综合执法办公室,实现〞监管执法两别离,一支队伍管执法〞。

 1、整合执法队伍。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实行集中统一办公,对执法事项进行集中分类管理,明确执法权限,依据日常性工作分工,由有关镇级领导班子成员分管,设立工作组,各工作组组长作为综合执法队伍核心力量,涉及相关执法任务时,由分管领导会同工作组组长提报意见,经镇联席办公会研究后组织执法。

 2、建立联动平台。强化和网格化效劳中心、便民效劳中心的信息联动,建立发现问题监管、落实意见审批、执法结果处置、信息资源共享,全部纳入日常监管、巡检范围,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监管和执法别离,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管别离,力保问题发现及时,处置到位。

 3、完善工作机制。综合执法办公室做好日常巡检和应急处置,通过移动终端和执法 APP,实现日常巡检智能化,解决问题精准化,建立线索会商机制,厘清执法权限,对于执法力量不够和权限受限的,及时〞吹哨〞,由上级部门请求增援,进行联合执法。

 六、强化督考鼓励,推进责任落实

 1、完善闭环管理。建立〞一办两中心〞信息共享、配合联动机制,实现监管问题信息同步、审批事项信息同步、执法处置信息同步,打造〞审批—监管—执法〞闭环式管理。

 2、加强督考鼓励。由镇督考办制定考核细则,对网格化效劳中心、便民效劳中心、综合执法办公室〞一办两中心〞进行督导考核,树立职责权限,明确监管、审批和执法流程制度,分解相应权限,建立健全鼓励奖惩措施,不间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强化责任追究。镇党委对〞一办两中心〞未及时履行、不当履行或违法履行监管、审批、执法职责权限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坚持依法主动公开制度,对监管、审批、执法内容及时进行公示,实现阳光行政。

 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整治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工作汇报 XX 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

篇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3 3 篇汇编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

 结合建立健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运用法治思维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 xx 县“党员中心户+协会”牧区基层组织工作模式的实践,就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谈几点拙见。

 一、关于 xx 县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寓党建于社会治理,明确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抓什么”的问题,全面布局牧区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强化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用系统化思维,全面构建以“1+4+X”联系服务制度为总揽的服务体系。强化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党务工作者队伍为主要内容的组织体系建设;强化以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两代表一委员”、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专毕业生为服务主体的骨干队伍建设;强化以 xx 活动阵地、党员中心户“四个中心”、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为主要平台的基础保障措施。

 二是强化城乡“三到位”服务载体建设。用网格化布局,重点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构建务实有效的服务载体。构建“肩并肩”联系服务群众载体,解决群众办事“走弯路”问题,完善党员千部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指标,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结对帮扶 xx 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和党员干部结对联系牧户居民“双包四联”制度,重点做好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干部职工、xx(社区)“两委”以及

 党员中心户、社区网格管理员、民生协理员、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党员志愿者等 5 个层面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行“一对一”全员服务到人。构建“心贴心”联系服务群众载体,解决群众办事“跑空趟”问题,整合民生事务集中办理、窗口授权服务措施,完善县级政务服务中心、xx 镇(场)便民服务大厅和县直机关服务窗口、xx(社区)服务大厅“三级互动”,党员中心户和社区网格代办点“双延伸”服务平台功能,重点提高民生事务办理单位入驻率和当场办结率,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到位。构建“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载体,解决群众办事“出远门”问题,完善县级综合便民服务队、xx镇便民服务队、县直机关专业服务队、xx(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和现场一日办公“队日”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方式,重点加强流动性服务队伍建设,实行预约上门服务到户。

 三是强化城乡“零距离”服务机制建设。用法治理念,健全制度化约束、契约化服务措施。完善制度措施,系统编制基层公共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市场服务项目和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机制,明确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具体权限和责任主体,以“服务承诺书”的方式向群众公开承诺。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学习借鉴热线电话服务、巡回服务、预约服务、代办服务、信息化服务等方式,明确“服务主菜单”。严明服务纪律,采取向群众立下“服务军令状”、“承诺书”的办法,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告知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规定。

 (二)寓引领于行动自觉,明确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怎么抓”的

 问题,全面夯实牧区社会治理基石。

 一是延伸党组织社会治理工作领域。综合考虑 xx 辖区牧户分布、交通通讯条件以及力量强弱等因素,按照集中连片、就近组织、灵活设置、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以每个党员中心户辐射半径 x 公里、辐射牧户 x 户左右为服务区域,在每个 xx 设置 4-5 个党员中心户,选择具备“三个合适”(地点合适、人员合适、硬件合适)、硬件条件“六有”(有单独的客厅、可供 x 人以上使用的桌椅、专门橱柜、供电设备、电视机、DVD 或电脑)的牧户,设立党员中心户,实行长线组织、短线管理。同时,做到“五个规范”(统一制作配备党员中心户牌匾,以及相关制度图版、活动记录簿、宣传教育材料、远程教育设施)。

 二是优化党组织社会治理资源配置。围绕拓宽“双服务”向下延伸渠道,紧密联系群众需求,统筹各级各部门开展的创建牧区文明家庭户、科技示范户、典型示范户、牧区遒德讲堂等活动,按照将党员中心户建设成为牧区党员群众身边的学习议事、信息服务、维护稳定、共同致富“四个中心”的目标,集约化利用牧民党员教育管理、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组织宣传发动群众、“草原 110”报警点等资源,分解县直机关、xx 镇站所、xx“两委”承担的牲畜防疫、政策宣传、咨询服务、收集社情民意、矛盾纠纷调处、防灾减灾、互助合作、网格化管理等服务项目到党员中心户,一方面由党员中心户提供力所能及的上门服务﹔另一方面由党员中心户与 xx 镇、xx“两委”沟通后,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明确涉牧项目资金重点向党员中心户倾斜、便民服务项目向党员中心户聚拢措施。

 三是明确党组织社会治理功能定位。坚持将牧区党员中心户建设作为县、xx 镇、xx 三级党组织书记“一把手”工程,纳入“双服务”工作体系,成立县、xx 镇、xx 党组织书记挂帅,县、xx 镇两级党委副书记协调,县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xx 镇组宣委员推进、涉牧部门配合工作机制。在县委层面推行科级领导干部联系 xx 镇,县委组织员、组织部科室负责人联系 xx 制度;在 xx 镇层面推行 xx 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 xx 制度,xx 镇党员干部联系党员中心户制度;在 xx 层面推行 xx“两委”干部分片包户制度,实施“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把党员中心户作为教育培训重点对象,同培训、同施教。

 (三)寓管理于联系服务,明确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抓什么”的问题,不断完善牧区社会治理思路。

 一是抓管理服务。通过搭建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服务半径明显缩短,为推行上门预约服务创造了条件,既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也方便了群众办事。特别是 xx 镇站所和 xx“两委”能够集中精力,将该管理服务的事情管好,该由群众自我管理服务的事情交给群众去办,既提高了牧民参与民主议事的积极性,又避免产生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如根据牧业生产特点,依托党员中心户活动日制度,通过组织县直涉牧部门和 xx 镇站所开展“现场一日办公”活动,为牧民办理各种证照、解答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以及进行健康体检等,将服务工作变得更为直接主动,赢得牧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全县党员中心户组织各类小型学习座谈会、那达慕等群众性活动,及时组织牧民群众学习全会精神全文,缩短工作时间。

 二是抓互助协作。通过党员中心户小型灵活方式组织牧民党员活动,实现党员教育、服务群众、民主议事的有机统一,克服涉牧部门各自为阵、自行其事,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通过 xx 镇联系干部和 xx“两委”干部现场说教,组织牧民群众深入交流探讨党务村务家务,能够及时消除彼此隔阂误解。牧民群众普遍反映,通过党员中心户这个平台,党员中心户内的党员群众相互了解熟悉,互相交流探讨问题没有思想顾虑,敢讲心里话,能议共同关心的事,既方便了参加活动,又加深了感情。

 三是抓示范带动。通过把党员中心户作为培养锻炼牧区基层干部的重要平台,引导 xx 党员牧民推选 xx 千部、党员牧民代表、“双带”能力强的牧民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把需要强化党性锻炼的入党积极分子和缺乏实践经验的 xx 后备干部放在党员中心户这个平台上锻炼,有效解决了 xx“两委”班子后继乏人、基层党员干部能力不足和发展空间窄的问题。特别是通过搭建党员中心户协作平台,落实xx 镇党员干部联系 xx 党支部委员、xx 党支部委员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联系党员牧民“三联系”制度,拓宽社情民意来源渠道,在矛盾纠纷排查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牧区无职党员和致富带头人服务一方群众、先富带后进有了舞台,牧区群众学典型用经验也有了标杆。

 二、关于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几点启示 (一)以“双轨并融”型组织模式促进社会治理。要强化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一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职

 能。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组织依法自治,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社区、企业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成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三是不断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结构。要把在群众中有威信,活动能力、服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群众骨干发展为党员,特别注重把基层社会中的领导人物、xX 骨干发展为党员,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鼓励 xx 和社区党组织围绕实施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民生服务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党组织直接参与更多的社会管理活动,以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二)以“大党建”格局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与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一是继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人员队伍。建立健全相应的基层社会管理机构,配齐配强社会管理工作人员。二是拓展社会管理领域。在流动人口、企业、商户集中区域,及人口居住分散、社会管理薄弱区域,建立适度的社会管理队伍,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服务。三是拓展“两新”组织党建覆盖面。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邻、产业关联”等特点,实施“活力党建”工程,强化区域共建,带动其他组织党建工作。加快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着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转型。

 (三)以党员示范引领促进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必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培育群众社会管理意识。一是注重基层党员干部骨干培训。坚

 持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并重,把社会治理纳入基层干部培训重要内容,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二是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坚持以党建带群建,切实发挥社会团体、社区活动团队等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活动、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服务管理体系,让人民团体回归群众属性,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合法的方式、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地参与公共管理。三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骨干的作用。要把乡土人才、致富能手、文体骨干等力量团结到基层党组织周围,通过才艺比拼、魅力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提升基层自治和服务功能。四是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实施“和谐党建”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党务、政务公开,推行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主评议等制度。

 (四)以协作纽带推动社会治理。提升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建立衔接配合机制是重要保障。一是提高协作联动水平。完善衔接配合机制,深入整合党政、社会、公众等资源,推动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工作全面融合。二是提高规范化水平。探索开放式组织生活,充分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群众参与社会管理重大事项、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引导党组织与党员、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三是提高信息化水平。主动适应信息化大趋势,积极打造为民、便捷、高效的市场服务、志愿服务、政务服务信息平台。

 (五)以长效机制保障社会治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有效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是完善民情分析研判机制。坚持完善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制度,引导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通报会〉,坚持和完善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等做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全局性的问题。二是健全问题解决机制。推行党员干部“分片包组联户”制度,健全完善经常化的服务群众体系。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要把社会治理创新纳入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考核目标,加强考核激励经费保障。健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用人机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特别优秀的予以提拔任用。

 综上所述,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只有在社会治理中居于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治理方向明确,社会治理步伐稳健,社会治理资源充足,社会治理影响深远;只有以基层党建的创新引领社会治理管理的创新,才能保证社会治理创新不仅在保障方面得到加强,在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方面才能有所突破。

  ** 区党 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二)

 *年以来,*区积极构建“1+3+1”的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夯实基层基础,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党建为魂,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夯实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桥头堡作用,通过定目标、强筋骨、亮品牌,不断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区委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引导点、线、面结合,高标准谋划,制定印发《*区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项自治建设重点任务、*项法治建设重点任务、*项德治建设重点任务和*项服务进社区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分四批组织全区*余名各领域党务工作者到**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和**县委党校进行学习和培训选拔*名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干部参加大专学历教育,不断提升社区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同时,对*名考取社工师资格证的社区工作者发放职业津贴;畅通社区党组织书记晋升渠道,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名公...

篇五: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三篇

  告 关于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1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序、有活力的基础运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作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范围内的治欠保支工作,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加强治欠保支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文山的刚性任务,是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今年 5 月,为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股院,深入城区部分建筑企业、务工群体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局 一、市人社局 2020 年 年 1-4 月治欠保支工作情况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 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解决

 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云政办发〔2017〕60 号)等规定,市人社局重点开展治欠保支工作。

  (一)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府具体负责的工作体制建设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 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云政办发〔2017〕60 号)等规定,文山市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31 个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欠薪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解决欠薪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清欠责任,加强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实现欠薪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长效治理,有效遏制欠薪违法行为。对监管责任落实不力,有关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因欠薪引发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的,严肃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人员责任;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

  (二)工程建设领域欠薪源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进一步规范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从清欠到治欠,严厉打击出借资质,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的行为,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就擅自施工建设的工程项目,一律停止工程建设。建设领域施工企业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无人社部门出具的《工资支付信用记录证明》,一律不得参与工程

 项目的招投标。建设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三)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工作开展情况

  强化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业工资支付的监管责任,和发改、市场监督等有关部门签署欠薪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逐步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共享监管信息,使拖欠方“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四)依法处置欠薪案件、打击使用童工现象

  1—4 月,开展日常巡查 30 户,接到投诉 118 件,结案 115件,涉及人数 877 人,金额 1396 万元。同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疫情期间,建议来投诉人员尽量在 12345、12333 平台上投诉。1—4 月份,平台上共接到了投诉 96 件。共发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农民工维权手册》、《外出务工知识问答手册》、《工伤保险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宣传资料 600 余份。出动车辆 20 车次,宣传人员 30 余人次,张贴标语 2 条,解答群众咨询 200 余人。

  二、存在问题

 治欠保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够、欠薪治理制度落实不够、恶意欠薪打击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仍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够。中央、省、州的制度还未完全落实。2016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1 号文件”,明确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资突出的问题,提出各类企业应严格依法将工资按月足额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严禁支付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施工总承包企业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代发的办法;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等诸多举措。但到目前为止,文山市用工实名制、银行代发工资制度、分账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还未实现建设项目全覆盖,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且结算纠纷频发,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也还不到位。

  (二)建筑行业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现象比较突出。建筑企业原本应承担的按月支付薪酬、签订劳动合同等法定责任,最终转嫁到一些不规范的劳务公司或者包工头身上,从而导致工程质量和工程款纠纷和欠薪事件的发生。其次,借用资质、挂靠经营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成为引发工程款拖欠和工资拖欠的重要原因。

  (三)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淡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基础弱化。农民工大多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工资拖欠时,不能理性的依法依规维权,过度依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而现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编制、执法装备等均未达到基本工作需求。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治欠保支治理工作“大保障”。建议在“人、财、物”等方面逐步加强保障,强力推进治欠保支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一是重点推进治欠保支行业部门规范化建设,统筹推进县(市)、乡、村三级联治建设,积极整合人社、住建等信息资源、矛盾纠纷化解等机构,落实人手力量配备、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实现整体推进、联勤联动。二是健全网格化监管服务建设。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健全完善市级行业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将涉及治欠保支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员、资金、设施等资源下沉进网格,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逐个解决。着力加强网格管理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市)、乡网格管理员,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

  (二)推动治欠保支治理理念的“大转变”。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是一项民生工作,也是一项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工作,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广大劳动者切实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实抓好。要推动治欠保支治理重心向社会普及、向企业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良性互动。一是要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普法宣传教育,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应有之义。市人社局除了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服务,还依托就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招聘,综合开展普法宣传,做到服务全方位,实现17 个乡镇(街道)村委会、村小组法律宣传教育全覆盖。二是要树立“协同”理念。推动部门力量从分散游离向聚集协同转变,正视行业主管部门、法律服务行业、示范企业力量在治欠保支治理中的作用,激发社会

 协同活力。三是树立“参与”理念。推动基层群众从徘徊观望向共建参与转变,全面营造良好的“治欠保支治理共建共享”舆论氛围,引导企业、务工人员了解、理解、参与、支持治欠保支治理工作。四是树立“服务”理念。推动治理主体从管控打防到精细服务转变,即将治理思路从“要把治欠保支管理好”转变为“要为治欠保支服务好”,将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风险防控从“问题出现了怎么办”转变为“务工人员、企业有哪些多元需求,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来实施摸排、预防、化解等工作。思想认识到位。

  (三)推进治欠保支治理模式的“大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 号)目标任务明确要求,以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易发生拖欠工资问题的行业为重点,健全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司法联动惩处的工作体系。到 2020 年,形成制度完备、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具体而言,与其他部门和社会行业依法依规实施动态监管和联合惩戒。所以:一是要深入开展法治建设。坚持企业守法、务工用法。努力推动企业、务工者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坚持法治保障。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进基层活动。维护法律尊严。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深入倡行德治教化。坚持以规立德。完善、推广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和务工者成员的行为准则,强化规

 范约束,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坚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倡导社会成员讲道德、守法纪,讲诚信、守承诺,正向推动企业和社会德治良性发展。三是监督开展自治服务。努力实现“企业能做的监督企业去做,务工人员能做的引导务工人员去做”,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企业自治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责任落实一定到位。重点要落实属地总负责责任、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牵头责任、项目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总包企业或专业施工企业直接支付工资责任和清偿责任。五是欠薪隐患问题的排查化解到位、认真督办。各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部门牵头,财政、发改、人社和工会等相关部门配合,对本行业政府工程项目进行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拉网式排查,做到不隐瞒、不瞒报、底数清、情况明;对已发生欠薪或存在欠薪隐患的政府工程项目,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挂牌督办,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责任不推诿、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升级,坚决杜绝越级上访,做好 2019 年度治欠保支各项工作。六是落实总承包企业欠薪清偿责任制。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全面负责,分包企业对分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直接负责。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管理制度。要求各部门对各自职责范围内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管对象,尽快建立完善相关信用档案,及时汇总有关单位的信用信息,并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共享监管信息,使拖欠方“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四)推进治欠保支治理体系的“大完善”。一是要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强化预防预警能力,有效防范矛盾风险,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处,强化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二是加大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的打击处罚力度。以《刑法修正案》第四十一条规定为依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公安机关等相关执法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此类案件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性、危害性,建立人社、住建、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作机制,以打击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为重点,密切分工协作,依法移送和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涉嫌犯罪案件,有力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行为,对于恶意欠薪企业,依法严厉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以讨要农民工工资名义讨要工程款以及以堵路、封门等非法手段讨要工资的坚决予以严惩,维护法律权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专门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五)推进治欠保支治理体系手段的“大提升”。提高治欠保支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思路,加强对科技信息建设统筹,发挥好大数据作用,推动广泛融合共享内外数据。积极优化治欠保支治理平台建设,为社会治安防控和监测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提高科技在企业治理的运用深度,积小安为大安。推动治欠

 保支治理专业化,培养一批懂电脑、懂信息、懂数据的干部队伍,提升治欠保支治理队伍科技水平。

  告 关于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2

  根据市政协 2019 年工作计划的安排, 5 月 27 日至 29 日,市政协社法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中院、市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靖边县、佳县和榆阳区等县区,采取听、查、看、问、访等方式,对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全力打造以科技信息化为牵引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但是,目前工作当中还存在一些隐性和显性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改善。

  一、我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存在问题

 (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认识不清。有的干部把社会管理仅仅理解为社会控制,忽视了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等基本任务,没有把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涵和任务。一些基层干部主动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仍依赖于老经验、老办法开展工作,创新举措和办法不多。一些部门仅把人民群众当做管理对象,不尊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和积极作用,甚至侵犯人民群...

篇六: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街道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 的调研报告 XX 街道成立于 XX 年,下辖 X 个社区。XX 年以来,XX 街道党工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经济活力街,人居魅力街”的工作目标,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街道党工委根据实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关于街道基层治理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缘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却存着诸多方面的困境,如何理顺政府、街道、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组织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社会经济生活长治久安是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都对基层治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如撤销街道、扩大社区规模的“铜

 陵模式”;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太仓模式”;依托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实现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上海模式”;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沈阳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的“江汉模式”。这些模式结合各地区实际和现实应运而生,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借鉴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消化融合,同时结合 XX 街道实际,推出一套符合当下的社会基层治理新方法,是这次调研的目的。

 二、街道的实践:

 (一)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新思路 一是构筑学习宣传网络。发挥街道工委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围绕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结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为平台,扎实开展各项学习教育。

 二是构筑阵地管控网络。深入细致排查梳理街道意识形态管控阵地。依托社区管理体系,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阵地”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将全街 7 个社区划分为 29 个网格,覆盖辖区内所有意识形态管控阵地。

 三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XX 年年初,街道党工委研究出台《XX 街道 XX 年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点》,统筹安排

 全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逐条开列党建工作任务要点,明确完成时限及责任单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任务更加明晰化。

 (二)优化结构,凸显管理模式新方法 科学整合“大工委”成员单位工作力量,创新实施“大工委 红网格”管理模式。

 一是破除“围墙式管理”模式。采用聘用制形式,吸收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等人为社区党支部兼职委员,书记任“大支部”书记,“大支部”有效扩充了、壮大了社区党支部工作力量。

  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开展工作并带头执行,要求每一名支部党员都具有“六种精神”,做到“六个带头”。

 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街德政园社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群防群治“千人红袖章”行动计划,成立“慈娭毑”乘务岗,履行劝导店外经营,维护小区环境卫生,义务巡防、为居民排忧解难。

 (三)整合资源,凝聚社会组 织新力量

 一是健全服务硬件设施。促进各社区对办公服务阵地提质升级,将全民参保登记、社保、就业、社会救助、党员服务、党建、计生、文明创建等多项工作整合到一站式服务大厅。

 二是搭建社会公益平台。鼓励社区社区有技能专长和热心社区公益的人士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在居民小区安排合适场地,引进万众和等社会养老机构,为辖区内有需求的老人开展居家养老等爱心服务, 三是创新开展四微活动,发挥党员公共服务载体作用。为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增强党员干部存在感,各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四微行动,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搭建“微平台”、释放“微能量”、递送“微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是营造共建共享局面。我街恒达社区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居委—片区组长—楼栋长”四位一体的组织网络,以街道“朝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中心,在各小区设立“劳模工作站”,以点带面,进一步发挥模范的带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街道整体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街道、社区三者关系还需理顺。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受政府领导,但当前街道存在职权不明晰,基本上只是在完成政府和各部门交办的“刚性任务”,街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问题,政社分开的原则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居民社区治理体系还存在漏洞,人员、经费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二)基层治理人员队伍还需加强。我街道人员身份错综复杂,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当前我街有工作人员 X 人,共计 14 种身份。街道的工人和集体干部年龄都在 30—45 岁左右,大部分是中层干部岗位,他们也是街道队伍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提拔使用的限制,工作平稳,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难以挖掘。同时,我街道缺乏年轻和专业人才,基层服务和管理难以提品质。

 (三)社区居民间联系还需巩固。当前基层治理越来越依托科技的力量,但目前街道社区虽然搭建了各种微信群,但其吸引力不够,也难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社区居民虽近在咫尺,却远若天涯;虽身在社区,但心在社区之外,对社区没有认同感。这对基层社区治理无疑构成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街道的建议:

 (一)加强以党建促治理。夯实基础,构筑坚强堡垒。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列出责任、任务、问题三类清单,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多措并举,丰富党建载体,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理念,实现党建工作与日常服务管理的融合发展。实施“一核双融五化”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群众工作“连心”行动。

 (二)构建基层多元共治模式。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努力向民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转变,不断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让不同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与不同主体建立起沟通协作机制,吸纳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基层政府治理当中,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

 (三)

 明确各项制度保障。健全规范基层治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惩治有权不为、有责不负行为,保护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治理系统,建立职能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将治理深入到基层各个领域和角落;配备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熟悉法律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形成治理目标、治理条件、治理措施齐备的基层治理保障体系。

 (四)提升辖区居民参与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时必然要跟各种利益打交道,由于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只有当居民认为参与社区事务跟自己利益相关,才会形成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业和生活如何保障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个人利益问题。街道和社区应抓住这个与居民利益诉求契合的关键点,做好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广泛动员居民参与。同时通过文化手段动员居民参与,比如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动员宣传、社区公德培养、社区精神塑造等。借助于社区团队,让社区居民参加到社区团队之中,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社区居民的组织再造,而且建构了社区居民的线下的有机联系。

 (五)构建基层社会自治的文化。不仅要赋予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新型社区的凝聚力,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基层社会活力,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的集体意识和行动能力,可以通过建立社区事务居民征询、居民公约等制度,发挥业主大会等制度作用,创建常态化的民意表达和协商议事渠道,通过搭建微信群、QQ 群等多种形式的虚拟平台,以及亲子互动、养身健康、娱乐等活动平台,积极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而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中让社区居民到实惠。

篇七: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基层社会治理,是地方党委、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从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优良的社会效劳、形成有效的治理格局三个层次有重点地动态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泼,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立在基层〞。市委书记 XX 同志指出,要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善于利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大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我县以“两抓两树〞“四访四议〞“六项专项治理〞为抓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深入了解我县基层社会治理现状,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县政协组成 xx 县基层社会治理调研组,对我县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开展调研,走访调研了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 x 个乡镇、x 个街道,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 x 次,综合调研情况,总结调研经验,形成此调研报告。一、我县基层社会治理现状近年来,xx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xx 县基层社会治理,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推行“两回两讲两解〞“公示公开六个一〞“新时代文明实践〞“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一系列工作举措,并不断强化基层根底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党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期间,县委、县政府主动出击,带着广阔全县党员干部、村(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党性、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为动力,挺起党员胸膛、树起一面党旗、组建一个支部、形成一座堡垒,在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开展等各项重点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被划分为 2105 个网

 格,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每个院坝都有网格员,每个家庭都有对接干部。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入户开一次家庭会、干一天农家活、做一件贴心事、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讲政策讲变化、解怨气解难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二)基层社会稳定形成常态持续推动“六项专项治理〞工作,实现基层社会稳定和谐。一是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紧绷政治安全这根弦,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渗透、对群众的争夺,严厉打击组织邪教、非法宗教、宗教极端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地区“黄赌毒黑拐骗〞、传销、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全县干群及政法部门的努力下,20xx 年二季度 xx 县群众安全感评分达 xx.xx 分(排名县级序列第一位,全市第二位)。较 20xx 年的 xx.xx 分(县级序列排名第三位,全市排名第四位,评分上升 x.xx 分)排名各上升两位。二是城市形象逐步树立。坚持城镇细管、智管、众管、严管,深化“马路办公〞,做到警察上路、车辆限行、道路清障、违法重处、部门协同,建立“城警互认〞机制,消除执法盲区。三是行业行风得到极大改善。重处违反师德行为,对打牌赌博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立案处理,专项整治买卖生源等不良作风,恢复教育生态平衡;成立 xx 个“医德讲习所〞,召开民营医院监管部门联席会,提升城乡医疗效劳水平;全覆盖启动教师家访、医生巡访,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四是乡村变美有目共睹。全力打造乡村美景、挖掘乡村美味、弘扬乡村美德,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活动,持续整治“无事酒〞“豪华墓〞,培育民风民俗,建设美丽乡村。xxxx 年征集家风家训 xxxx 余条,累计整治豪华墓 xxx 座、劝阻“无事酒〞xxx 次。五是坚决树立为民效劳的宗旨。用好“民生之声〞效劳热线和网络问政平台,畅通群众 xx 小时诉求表达渠道,群众满意度达 xx.x%。20xx 年信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 xx.x%、xx.x%。六是党委政府政形象得到极大提升。从 20xx 年开始,渐次开展作风建设年、作风稳固年、作风提升年活动,持续推进“三

 察两评一述职〞,社会人士和企业评议评价最差部门、最差科室,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底通过播送、电视向全县公开述职,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三)农村基层根底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我县农村根底设施飞速开展。一是道路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县地方公路总里程为 xxxxx 公里,其中乡道 xxx 公里,村道 xxxx 公里,全面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二是群众饮水得到全面保障。20xx 年农村饮水项目投资达 xxxx 万元,治理小型水源工程 x 处,新增和恢复蓄水 xx 万方,稳固提升饮水安全人口 xx.x 万,全力补齐了农村安全饮水的短板。通过集中供水、分散式供水等方式,实现了饮水管道到户,少数偏远的吊散户也能实现 xx 分钟之内到达饮水点,不再面临天干缺水的困境。三是电力通讯得到极大改善。将小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优先并网,大力改造低电压台区及过载线路,彻底消除无电户,大力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农村区域通讯信号不断深度覆盖,信号通达率达 xx.x%以上,村村通光纤,在 x 公里以内、xx 人以上人口集聚区域均具备光纤接入能力。(四)城市社区群众自治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以“小网格〞托起“大效劳〞。以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化与小区自治网格化“双网合一〞的管理模式,常态化走访民情、排查矛盾、发现隐患、了解需求、提供效劳。落实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楼栋长、自治管理员四级网格责任,分级管理、层层履职、全面覆盖,实现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良好治理局面。二是以“小组织〞汇成“大治理〞。按照政府指导、社区参与、居民自治的原那么,探索以“三楼党建〞引领,社区搭建平台,组织召开“三会〞的居民自治模式,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探索“八步管理〞工作法,通过自治管理委员会制定公约,小区出现了良好的共治局面。三是以“小气候〞影响“大环境〞。将居民自治与物业管理相结合、志愿效劳与专业效劳相结合,既保障居民们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还有利于使居民的问题与困难得到及时的解决。探索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和自管委员会,完善自治管理规约,开展党员志愿效劳活动,带动全体家庭参与小区治理,有效改善了小区“脏、乱、差〞的现象。(五)基层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是群众收入方面。20xx 年我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xxxxx 元、xxxxx元,增长 x%、xx.x%,均高于 GDP 增速。调研组走访调研 xx 乡了解到,当地户籍人口 xxxx 人,20xx 年在农商行的存款有 xxxx 万,20xx 年上涨到 xxxx 多万;xx 镇 xx 村 xxx 户 xxxx 多人,20xx 年年底在农商行存款达 xxxx 多万。二是社会治理方面。我县于 20xx 年开发了“xxxxx〞户情大数据平台,对全县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采集、会聚全县居民生产、生活及个人根本信息,将大数据运用到脱贫攻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实现了精准扶贫、智慧治理。同时,系统还承载了记录“四访〞工作的功能,助力干部走访、医生巡访、教师家访、农技随访的高效运行。三是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加快建设“智慧小区〞,我县局部小区已开始采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集成小区内公共信息应用和业主家庭智能应用,实现对小区内的建筑物、小区根底设施、各类居住人员等进行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为小区居民提供智慧化效劳的宜居环境。从而提高住户感受度和物业效劳效率,进而提升业主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县首个智慧小区金科·集美江畔可在明年上半年完成竣工评价。(六)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全县以融洽干群关系为主线,推行一系列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全面开展“四访四议〞。基层社会治理做到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效劳专访“四访〞,村支两委会议、村民自治组织商议、群众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四议〞全覆盖,增加干部、教师、医生跟群众的感情,通过村务的标准化与公开化获得群众的充分信任。二是纵深推进“两回两讲两解〞。

 常态化开展“两回两讲两解〞活动,全县领导干部每年利用节假日回出生地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政策、讲变化,解民怨、解难题,用交心谈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行动,实现干部群众心心相印,全县形成了人心思进、共谋开展、斗志昂扬的干事创业气氛。据统计,20xx年全县开展“两回两讲两解〞达 xxxx 场次。三是严格落实公示公开“六个一〞。让群众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到村支两委的工作情况与相关惠民政策,有效推进了基层群众工作。群众对基层干部更加信任,对基层政府更加满意。目前,经三方评估,我县群众满意度到达了历史最高水平。二、我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我县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面效果显著,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一)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干部老龄化严重,在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村、社区干部的年龄普遍较大,特别是支书、主任岗位,平均年龄在 xx 岁以上。二是干部业务能力有限,在不断推行无纸化办公形势下,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兵强马壮〞,完成软件资料不成问题。而农村村干部整体年龄较大,使用是“半路出家〞,信息化办公根本难以完成。三是农村村级班子人力缺乏,城市社区通常有 xx 多名干部全勤工作,但农村行政村人数缺乏一半:支书(主任)、综合效劳专干、综合治理专干、外乡大学生村官,而由 x 个人负责一个村几百乃至上千人的所有工作,业务相对繁重。(二)村(社区)组织自治边界及职能职责不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社区)一级作为引领居民民主自治职责的组织,受街

 道、乡镇的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上面发布行政指令,下面村一级接收行政命令成为了常态。应对政府交办的行政事务较多,履行自治引领职责和政府管理职责界限模糊不清。村(社区)干部绝大多数时间在做如社会保障、信访维稳、征地拆迁等工作,无暇兼顾引领居民自治。干部们的智能里,名目不同的微信工作群多、职能不同的部门 APP 多、网址不同的业务操作系统多。村(社区)购置社会效劳用于效劳群众方面的具体工作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又同时要兼顾代为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自然是被庞大的工作量压得喘不过气。(三)基层居民自治组织根底设施薄弱大局部城市社区的养老、托幼、医疗、农贸市场、休闲娱乐等公共效劳设施不完善。农村社区仅在村便民效劳中心处有健身器材等群众休闲娱乐设备,还谈不上系统化的拥有群众效劳设备。随着专门性事务的增加,各类工作站、效劳点的制度牌挂得满满一墙,但也无专人料理上述业务。农村社区办公场所面积略显局促,根底性办公设备陈旧、缺乏。(四)基层群众意识形态需正确引导一是群众的法治思维还待加强。群众在平时守法、遇事用法方面没有被正确引导,对于农村地区“黄赌毒黑拐骗〞、传销、套路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基层调解队伍和调解能力缺乏。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在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深度还不够。三是群众自我管理意识还待加强。个别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盛行,连找对象、清扫卫生等个人事项也要寻求帮扶干部的帮助。争当贫困户、骗取救济金的思想和行为屡见不鲜。家庭观念、宗亲观念逐渐被淡化,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照顾和赡养问题体量较大。三、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公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层治理情况的稳定和谐,是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开展的根底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持续用力下深功夫,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台阶。(一)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制度化建设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要让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起到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落实“两抓两树〞要求,以制度建设为途径,标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研究探索更适合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如实施“建立三长制度、树立三面旗帜、开展三项活动〞的“三三三社区治理工作方法〞。其中建立三项制度,即制定“三长两委一监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现有村支两委组织结构根底上,按县纪委监委要求落实一名监察联络员,依据自然村落和群众宗亲关系,采取群众自愿原那么,每 xx 户左右成立 x 个互助小组,推选 x 人担任组长;每 x 个互助小组成立 x 个互助会,从 x 名组长中推选 x 人担任会长;每 x-x 个互助会成立 x 个社,社长按现行方法推举或任命产生,两委是领导指导机构,依现有法律法规履行职能。二是进一步抓好村居务公开。要充分发挥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按时对各项村务进行公开,如惠民政策、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等。在法律和政策允许框架内,群众关心什么就公示什么,群众想看什么就告诉群众什么。以户户通的重庆有线广电智能机顶盒、社区群众聚集地 LED 大屏幕等平台为载体,让群众参与到村社区的具体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三是抓好群众思想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四访四议〞“两回两讲两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教育工作,稳固党员群众宣教成果,让群众跟党同心同向。

 (二)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增加基层根底化治理投入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村干部业务能力。创立村(社区)干部常态...

推荐访问: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基层 治理工作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