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4篇

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4篇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 附件1 湖北高校“我与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获奖名单 奖项作品名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农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4篇,供大家参考。

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4篇

篇一: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

1

 湖北高校“我与新农村建设” 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获奖名 单

 奖项 作品名 称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东津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以技工为导向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困境探究--来自 革命老区湖北省罗田县的实证调查 关于农户 科技意识与需求的调研分析—以湖北枝江市调查为例 “新农村” 建设中农村小学撤并后生存现状调查 “新农民工” 生存状态及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 关于新农村建设之农业保险的社会调查——以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赤岗村为例 作者 院校 一等奖 欧阳子健 武汉大学 刘涛 华中科技大学 孙超 余建佐 华中农业大学 仝兆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顾硕秀 方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宜飞 黄静 龚巧云 湖北大学 工业城镇中农村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思考—丹江口 市六里坪村柑橘特色产业调查报告 陈莹 曾欢欢 张慧波 邓春华肖 敦程 陈玉凤陈孝群 宋健华廖静 方晓娜 郑棋 冯清敏

 江阳玲 唐锐

 罗雪

 张青 湖北经济学院 革命老区体育教育情况调查--安徽云岭中学体育教育情况调查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 治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易县的普及度以及农民对其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报告 安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陈仁哲 武汉体育学院 二等奖 王晓兵 冯瑞强熊媛媛 李然 黄泳妍 彭晗 赵轩翊 王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柳浩、 李倩 武汉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如何开发西部农村的红色资源—关于黄姚古镇新农村建设中红色资源开发的实践调查 农晓娟 李皓 王翼 李杰婷 李蒙蒙 聂帅 余昶 华中科技大学

 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骑龙村为个案研究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三里岗镇袋料香菇产业的调查报告 残疾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以广元市利州为个案 公管学院农村信贷调查项目组 华中科技大学 汪艳霞 等 华中科技大学 刘洋生 华中科技大学 罗一娴 华中师范大学 巴东柑橘产业现状分析

 袁炜 中国地质大学 关于福建、 贵州新农村建设——烟基工程实施调查报告 乡 镇干部:

 转变自 身角色, 促进新农村建设 王小琦 中国地质大学 何浩浩 中国地质大学 试述农民肥料、 农药使用的不合理 王娟 刘新伟 俞迪 肖 辉煌 吴韩 谢萍 田小雪 桂文洁黄靓 余晓骥 邓自 华 华中农业大学 关于武汉市新州区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经营的调研—以汪集鸡汤为主要调研对象 农民视角下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考查 江苏省镇江市白兔镇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报告 从“两免一补” 到免费义务教育—A 市“两免一补” 政策实施调查报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祁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顾硕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文强 湖北大学 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和谐农村 郑曼 沈婷婷 三峡大学 关于三峡库区移民新农村建设调查的报告 左小伟 杨斌 赵健 高佳佳 李鑫 赵春晖 王臣政杨白鹤 张均华王钰莹 刘琳 吴倩 张飒

 邓亚平 三峡大学 库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湖北经济学院 关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 湖北经济学院 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调查 工商管理学院物流小分队汤舟 等 湖北经济学院

 关注农村发展

 加快文明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湖北省大悟县张墩、 李河两村发展的对比调查 邓琪 湖北师范学院 三等奖 千年古镇的苏醒--关于黄姚古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 企业与农民三者关系的实践调查 农晓娟 李皓 王翼 李杰婷 李蒙蒙 聂帅 余昶 华中科技大学 关于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 乔燕飞 李安辉华中师范大学 大悟的旅游与经济 詹挽强 王轩昊等 华中师范大学 基于湖北省部分地区农民的收支状况浅谈“三农” 问题 谭 烽 武汉理工大学 暑期社会实践有关“三农” 问题调查报告 自 动化学院 “星火” 暑期社会实践队 武汉理工大学 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赵雪阳 中国地质大学 悠悠平川茶, 浓浓巴渝情——重庆市梁平县平川茶厂调研 舒小红 牟小蓉陈芳琴 华中农业大学 洪湖湿地恢复重建中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调查报告 洪湖湿地重建恢复中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与措施 宜昌市“工业反哺农业” 个案调查及分析 随州市农村体育消费结构及层次调查 从经济与文化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湖北省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建始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和民族心理调查与分析 关于城镇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调查与反思 董婷婷 华中农业大学 陈文捷 华中农业大学 王程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瑕 刘鸣鸣 湖北大学 王涛 湖北大学 彭金锋 谢婷 湖北大学 王朝云 湖北大学 罗 明 湖北大学 云梦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王 君

 许 鹏 飞李琴 肖 颖

 金 玉 翠

 王 怡程庆 范亚

 王寒 何小飞

 湖北大学

 莲花村城镇化建设项目

 皮艳丽 余飞 杨松 储湘君 黄雅玫 谢志薇生工系生物工程社会实践小组 熊杰 王滔

 李忠良 湖北大学 武汉市东西湖奶牛养殖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案设计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武汉市奶牛小区奶牛肢蹄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湖北安陆市与江西武宁县新农村建设调查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张庆杰 武汉工业学院 安陆市县地域经济调查报告 张庆杰

 叶辉

 范志雄 武汉工业学院 关于罗田县板栗种植的调查 张恒 湖北经济学院 赤壁市赵李桥镇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刘宏 吕 小晖

 陈光祥 余芬

 雷鸣 湖北经济学院 关于蕲春县张榜镇农村小额信贷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 陈雪阳 等 湖北经济学院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夏鹏昌 湖北经济学院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彭民 湖北经济学院 采风陕北行 感受黄土情 李娟 武汉音乐学院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及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 关于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汤杰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吴海睿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附件 2

 湖北高校“我与新农村建设” 主题实践征文活动学术论文类获奖名 单

  奖项 标题 作者 院校 一等奖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评研究 宗祠改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湖北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发展模式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湖北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分析 免费师范生教育——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的双赢 朱彦刚 张奇武汉大学 杨志 余昶 马薇 华中科技大学 兰涵旗 华中师范大学 李俊鹏 华中师范大学 曾鹏 华中师范大学 农村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符晓恒 武汉工业学院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征用问题 马铭 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范志雄

 黄东

 高飞 武汉工业学院 人力资本投资与湖北省新农村义务教育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刘莹 武汉工业学院 杨白鹤 湖北经济学院 二等奖 解读新农村建设中的 “赣州模式”张志诚 武汉大学 新农村建设语境下的县域经济管理:

 困境与解径 程方升 华中师范大学 基于当代科技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培育新策略 陈洪 曾军辉麻天军

 毕文团

 许德华

 中国地质大学 县域贫困山区自 然灾害对策探讨龚承柱 中国地质大学 浅议“参与式” 预算在农村社区的村民自 治与公共选择中运用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成因及对策研究 奶牛粪养殖蚯蚓的可行性研究及效益分析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祁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勇超 武汉工业学院 汪锋 毛治卫 武汉工业学院 陈洋 武汉工业学院

 农村矛盾纠纷若干问题的实证研究 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门诊补偿模式 新农村建设下实施“2131 工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民增收困境的思考 强化权利与义务, 让法律为土地当家 2007 年暑期社会实践嘉鱼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我见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使农村图书市场摆脱 “疲软”状态?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祁先超 湖北经济学院 鲁培培 湖北经济学院 杨白鹤 湖北经济学院 谭卫国 李静 湖北师范学院 欧玲 湖北师范学院 高宇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罗志锋 黄冈师范学院 三等奖 肖 超 武汉大学 欧阳子健 武汉大学 新农村建设中的干群关系分析 张志诚 武汉大学 “参与” 与“依附” 之间——西良庄村农村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责任金字塔 要重视青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银行借贷与民间借贷之间的对比选择 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打好红色旅游的牌――以红安县为例 对县域农业信息化进程中若干问题探析 麻城市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分析 蔡栋 华中师范大学 彭青 华中师范大学 金子靖 华中师范大学 陈强 武汉理工大学 傅博 中国地质大学 罗斌 曾辉达 王慧丽 中国地质大学 江荷 中国地质大学 刍议新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刘一尧 曾小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粮食生产与农业补贴政策 曹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农村时代对城镇财政的思考-- 从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谈起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小额信贷”业务研究 刘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丁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湖北农村市场发育状况调查研究 施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和对策 何运山 湖北大学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咸宁崇阳地区农村城镇化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魏佩 湖北工业大学 罗佳丽 湖北经济学院 枣阳市王城镇农村社保制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胡涛、 姜薇、伍仁公、 董慧、罗庆、 王健、刘涛、 谢羡、项春、 刘时雨、张明明 湖北经济学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赣榆县金山镇沙上村为例 岳军诚 王龙 武汉体育学院 孝感市陡山乡 农民增收问题分析陆其 黄登琴 湖北师范学院 外出务工——一把双刃剑 周菲 湖北师范学院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针对大冶市还地桥镇土地状况的实证研究浅析四川威远县镇西镇“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王志敏 湖北师范学院 张俊梅 黄冈师范学院 论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 郝袖军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附件 3

 湖北高校“我与新农村建设” 主题实践征文活动感想体会类获奖名 单

 奖项 标题 一等奖 山水人家 我要寻找什么?

 移民走在春风中 心的旅程--我的宣化行 我看土家人 一位大学生的下乡 日 记 破茧成蝶 蜗爬的痕迹 越来越好--新农村建设观感 回乡 偶书 梦想, 在知音故里飞翔 那些日 子 爱心支教 情系沙洲 感悟农村变化, 服务农村建设 我眼中的新农村 感悟三峡 作者 孙可人 陈潇 王荣 丁刚 谭志胜 汪黎 徐刚 陈军 蒲清泉 李卉 王建敏 曹沁 姚相全 尹婧 时佳 侯婷婷 崔旭盛 胡昊 闵奇 龚巧云

 卢小杰 孙忠伟 院校 黄土的回响 南京竹镇镇所见所闻所思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二等奖 三等奖 那年夏天的汀泗 湖北大学 让世界充满爱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之赤壁双丘 “三下乡 ” 日 志 萤光微露 “三下乡 ” 纪行 洪湖行 谈我与新农村建设 梦想绵亘堵河源 无语小路 武汉科技大学 朱若婷 武汉工程大学 刘梦琼 王育健 李倩 付建平 陈德敏 陈青山 潘长海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中科院武汉分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汉口 分校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走一棵草”胡欣宜

篇二: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

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严过慈 (中共灵宝市委党校)摘要: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本文对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指出农民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按照党中央的设想,新农村的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非常宏观和原则的要求,诸多具体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目标和路径问题。

 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 标是什么,应通过什么路径走向目标?按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理解,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 “减少农村,减少农民”。那么,应该如何减少农民?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从一定程度上讲,应该可以概括为 “三化”:传统农业的 “进化”。“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将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 (本文中的 “农业”是广义的,包括农、林、牧、渔等各业)

 。

 当然依据是资源特色,现代化农业首先是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首先是特色农业。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 “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传统农业的 “退化”。“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

 很多地方资源条件不好,甚至没有任何资源,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宜人居;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资源,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也不适宜继续农业生产,如青海西藏的 “三江源”地区。这些地方的原有农业人口要逐渐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等。

 这个过程可称为“资源排挤农民”的过程。

 这些人口当然也要进入城市。农业产业的 “异化”。

 “异化”,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城市要接纳 “技术排挤”和 “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 “进化”和 “退化”提供转移空间。

 这就 “逼迫”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接纳能力。

 城市哪里来? 哪里有那么多的城市接纳这么多的剩余人口?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扩容比新建成材要低得多,但扩容也有它的经济限度。

 所以 “扩容”和 “新建”都是需要的,要 “两条腿走路”。“新建”要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

 当然依据也是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可以说, 从资源基础和产业升级的路径出发, “旧农村” 改造为“新农村”有三种 “前途”:通过产业 “进化”、 “退化”、 “异化”一分为二,一块是 “新农村”, 包括 “进化”的现代化农业, “退化”的生态环保产业;一块是 “新城市”,是 “异化”的那一块。“技术排挤”和 “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一部分迁移进入不断扩容的现有城市,成为 “旧城市”的 “新市民”;一部分 “就地解决”,转变为 “新城市”的 “新市民”。为推动这 “三化”的转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此,基于我国广大农村现状,尤其是我市大多农村处于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以及当前农民素质的现状,笔者认为首要的就应从加强农民教育做起。1 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和目 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要拓展农民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素质。

 那么其教育培训的任务是什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通过农民教育, 让农民理解农业现代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资本造就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农业发展具有足够的生产力为基础,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也就没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除此之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各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可能含有经济作物功能,附加工业原材料功能,观赏、旅游、休闲功能等;但对于中国来讲,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功能是为国人提供口粮。

 我国农业承担着国人生措施存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两大重任,为此,我国农民必须把农业经营当作神圣的事业去做,并以此为动力需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第二,使留守农民认识到农业是日不落产业、常青产业,从而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光荣感。

 土地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农业资本中主要生产植物性食物,即生产各文明国家中一般主要生活资料的那一部分,是生产特殊物品,满足社会对特殊物品的一种特殊需要所必要的劳动。这就是说,民以食为天,只要人类存在,农业就必然存在,这是万世不变的朝阳产业。

 不仅如此,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与生物生命的更新过程同步进行,又同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它取自于大自然,又还原于大自 然,是一个同自然环环相扣、共生共养、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产业,是常青的产业。

 农民应为自己得天独厚地、承上启下地持守这份产业而感到无比自豪。第三,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使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学习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诸如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储藏技术、运输技术,等等,进而多生产无化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掌握了专业技术的农民,才能适应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最终成为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现代化劳动阶层。第四,学习经济规律和经营管理知识,并予整合或配置各种农业资源。

 这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必备环节。

 例如学习关于分工的原理,以便参与农产品各个环节的分工或区域分工, 使其根据品种和环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专业机械和技术,以提高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再如学习关于现代管理的知识,使农业的经营管理在购买、投资和产出上采用先进的数理分析,以求取得最佳方案。又如学习信息管理知识,使农业的经营管理在购买、投资和产出上采用先进的数理分析,以求取得最佳方案。又如学习信息管理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气象和价格资料,从而进行订购和销售产品,或在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同时实行农产品期货合同制等, 以便使农业生产在播种或投入生产以前就有市场保证,并了解到关于上市产品的质量、品种和数量的具体要求。

 又如学习农工商一体化知识,促使农工商互相主动渗透透、配合,从而向农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以使农民的生产更加有计划性和科学性。2 农民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加强农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农业战线培养厚基础、宽专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发展成人教育,使其应当承担起对当前农村劳动者的培训任务。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并进一步建立和巩固与各村、各骨干企业的联络制度。

 针对当前农村的知识需求,可采用课堂讲座、现场辅导、巡回演讲、知识竞赛、下乡入村、观看 VCD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农民进行培训。第二,发展农业专科学校和农业高中,以提高后继农民素质。

 这一点可参考日 本的做法, 日 本在具有 100- 1000 万人口的县设有1- 2 所农业职业大学 (专科)

 和 1- 3 所农业高中。

 我国应充分发挥农业专科学校和农业高中的功能, 对即将参加农业生产的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教育,使之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的提高素质。第三,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重点培训农业科技人才,使之在研究和推广科技成果、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甚至于商学院职能, 使其在培养农民企业家上有所作为。

 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等条件,为贫穷农民的子弟和农民企业家的教育和培训网开一面。可以通过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和管理知识装备他们, 还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和农民致富带头人讲课, 目的是要通过高等教育而造就新农村建社科论坛社科论坛133

 (上接第 133 页)设的带头人、新农村的创业者和新型农民企业家。3 加强和发展中心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着力点, 借此统筹提高人的素质新农村建设, 不仅要通过加强农民教育,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我国 “三农”的弱势,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 要加大外部投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房建设需求增长与村建规划指导滞后、村庄布局过于分散与公共设施要求集中等矛盾日益突出, 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可能造成资源无效或低效投入, 很难避免今天的建设变成明天的成本。加强中心村建设关键在于集中和统筹。

 它可以是耕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逐步向工业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浅谈记者采访提纲的写作吕越 (哈尔滨师范大学)一个合格的记者要学习采访提纲的写作。

 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成为一只 “无头苍蝇”。拟定采访提纲就是要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 记者应该善于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作采访提纲。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尤其是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

 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名记者们正是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才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其次, 要做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

 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同时通过对被采访人和采访事件的了解, 整理出已经成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还未成型的观点,寻找本次采访线索,也即突破口。再次,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采访提纲的写作要全面、深入、思路清晰,这样才能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 ·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目标———你们 (或组织)

 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 目前的阻力是什么?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思提出的?最后,我们也要考虑到其它事情的发生。我们在做好所有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时,我们也要做好在采访过程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在采访过程中, 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采访对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沿着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么办? 无所谓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记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访主题不发生偏移, 同时还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线索,可能你在采访前期的准备时并没有发现这条线索,别的报纸也没有提及,而此时你的采访对象说了出来,你就需要紧追不放,在完成新闻采访主题的同时你还拿到了别人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当然,采访提纲的写作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能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有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还需要记者善于提问,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

 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

 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则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

 一些舆论监督方面的采访提问有时问题尖锐,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支支唔唔,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

 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3.引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

 记者需要掌握好谈话的实际,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出肯定性的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 融洽关系保持得好, 有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4.适度的沉默。

 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 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

 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 ·华莱士说:

 “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

 你知道会怎样吗? 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此外,记者还要善于观察与倾听,扑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往往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集中、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等等。

 目前部分县市进行的搬迁式扶贫、退宅还耕也无形中...

篇三: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

农村建设, 感和谐发展心得体会 观新农村建设, 感和谐发展心得体会

 观新农村建设, 感和谐发展

 ------观新农村建设有感

 11 月 11 日, 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 **公司团支部组织 40 余名青年团员, 到湛江吴川市两个最有名的新农村林屋村和蛤岭村参观。

 整个参观过程内容丰富, 紧张有序。两个村的发展状况及先进经验给予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参观所见◆

 一、 林屋村

 早晨九点三十分, 两辆巴士载着大家来到林屋村。

 远远望去, 只见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延伸, 一幢幢农家别墅错落有致, 这一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走到村头, 几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

 “争当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 。汽车缓缓地在村中穿行, 路边的几个牌子上,《林屋村文明公约》 赫然在目。

 街道两旁宣传栏里, 是对村发展史以及村支柱型产业----村机械厂的介绍。

 林屋村全村 384 户,1820 人, 原为一个纯农业村庄, 二十多年来, 紧紧坚持集体主义方向, 逐步发展成全国闻名的机械制造村, 是依靠集体经济创建特色文化村的典型。

 90 年以来, 该村建起了水泥机耕路, 实行机械化耕作, 农户机耕免费、 种子免费、 灌溉免费、 收割免费, 是工业致富、 反哺农业的典范。

 村中最显眼的是一座气派非凡的大楼, 仔细看来, 原来是林屋村中学, 一种敬意顿时油然而生。

  车停了下来, 置身其中, 方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真正魅力。

 虽是初冬, 这里却处处生机盎然。

 路面干净整洁, 路两边各种花木点缀其间。

 真是鸟语花香、 风景如画。

 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上, 在琅琅读书声的校园中, 在欢声笑语的南方小院里, 在紧张有序的生产车间里, 在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 玩耍的孩童、 蓬勃的少年、 悠闲的老人、 忙碌的村民、 腼腆的少女. . . . . . 林屋村人们欢乐的笑脸感染着我们此行的每一个人。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村容整洁, 是这里真实生活的写照。

 一种内心的喜悦、 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同事阿蒙的一句话代表了我们所有人的想法:

 这哪里是农村, 分明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二、 蛤岭村

 十点三十分, 汽车到达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

 蛤岭村。

 当我们走下车准备步行进村时,立即被眼前的美丽所沉醉:

 蛤岭村被村前十里荷塘所环绕, 此处风景仿若人间仙境,清新迷人。

 微风吹过, 水面荡起一层层涟漪……不由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河里成群的鸭子在嬉戏, 很是悠然。

 村口门楼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蛤岭村” 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武侠小说里的某个山庄, “一泓绿水瑞蛤腾欢歌盛世, 十里藕塘祥岭映天庆升平” , 一幅对联道出了和谐社会新农村农民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内心的喜悦之情。

 高大的

 门楼过后, 就是村庄。

 蛤岭村的道路笔直, 绿树婆娑多姿, 村中所有巷道都已硬底化, 家家户户窗明几净, 人们笑语相对。

 难道这不就是人们千百年来苦苦追寻的陶渊明《桃花源记》 中的桃花源么?

  蛤岭村据吴川市区约 12 公里。

 清初, 其祖先从化州入吴川经商谋生, 因此地水域源长, 荷塘环绕, 自然景观怡人, 遂定居蛤岭村, 而后生生不息, 世代繁衍, 已有 220多年。

 全村有 212 户, 人口 1200 多人。

 解放前, 村民以务农为主, 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仅可糊口, 蛤岭村人却不因此而沦志废学, 或励志求学, 博取功名; 或才华拔萃,能工巧匠, 以技能见世。

 该村的现代化建设也主要是以本村在外有所成就的人筹资所建。

 改革开放以后至今, 蛤岭村人均年收入由 300 元提高到了现在的 6000 余元。

 门楼、幼儿园、 硬底化村基、 文化中心、 灯光球场、 集体猪舍、 公厕……. 一路走来, 现代化的建设让我们目不暇接。

 近年来, 该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广东省文明示范村、 湛江最美的村庄等等。

 村中几个大字同样引人注目:

 “建新村, 当主人, 作主体, 唱主角” 。

 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新农村所有新农民的心声。

  ◆参观总结◆

 这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

 主要体现在:

 新房舍, 新环境, 新风尚。

 下面从我看到的八个方面来谈它的建设成果。

  1、 生活水平:

 无论是居住环境、 居住条件还是平时的吃穿用行, 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切实提高。

  2、 环境条件:

 至今我才明白, 为什么国外有钱人都愿意在农村居住。

 农民的居住环境在这里得到了的提高, 农村城市化建设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3、 法制观念:

 蛤岭村组织了村治安联防队、 环卫队、 禁毒禁赌队, 20xx 年被评为市文明村, 农民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加强。

  4、 教育态度:

 林屋村中小学均是湛江市一级学校。

 村里设立奖教奖学金, 大兴尊师重教之风。

 十多年来, 村办企业坚持与全国一些有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科研联系,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培训科技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5、 民主意识:

 两村在村委会旁都设立村务公开栏, 主要是公开的财务, 政务等方面内容。

 两村都可以在最明显的地方看到每一笔详细的财务支出。

 村委在村务栏旁也设立了村情民意箱, 供村民使用。

  6、 自我学习:

 两村都在村委楼旁开设了科学普及栏, 供大家学习使用, 村民对时事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昂。

  7、 医疗方面:

 蛤岭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两村都注重卫生建设,并注意维护其优雅的生存环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平时在城里才能见到的公共健身器材。

  8、 文化活动:

 在硬性设施中, 两村都建有篮球场、 乒乓室和小型图书室。

 在蛙岭村村中心一座气派的小楼内, 设有党员教育阵地活动室、 怡奕室、 书画展厅、 简介室等等。

  ◆参观感受◆

 从两村的发展上, 可以看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要

 具备以下几点:

  一、 卓越的领导人和团结的领导班子是基础。

 领导人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守平凡岗位、 埋头苦干的韧劲和豪气。

  二、 科学规划是保证。

 村建设发展要切合实际, 量力而行, 根据本地发展条件和优势,确定努力的方向。

 从这两个村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每一步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发展思路。

 这一步要干什么, 下一步要干什么, 今年要干什么, 明年要干什么, 一年、 三年、 五年乃至十年之后要达成什么目标, 规划图上每一步的目标都非常明确。

  三、 支柱型产业是关键。

 俗话说: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 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建立一项致富的支柱型产业。林屋村之所以发展得快, 就是因为他们有村机械厂在支撑。

 而蛤岭村的发展则主要是靠本村一个房地产大亨的投资。

  四、 稳定的国家政策是后盾。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 我们可以看到, 国家一直在用稳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 同时注重发挥农民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单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和” 者, “禾” 、 “口”也, 即人人都有一口饭吃; 所谓“谐” 者, “言” 、 “皆” 也, 即人人皆有话可以讲。每个人都有饭吃, 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 这不是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先烈们追求的“天下为公” 么? 这不是千百年来人们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么? 这不是我们国家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所要达到的最根本的目的么?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既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它关系到国家的长远未来, 关系到九亿农民的切身利益,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新农村建设必将造福千千万万个子孙后代!

  《观新农村建设, 感和谐发展心得体会》 观新农村建设, 感和谐发展心得体会。

篇四: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

村建设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是缩小城乡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措施。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但 中国 农村的 经济 社会事业在 发展 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 现代 农业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时代性; 现实意义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公开发表,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

 《意见》 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 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

 大方针政策,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 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 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 历史 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首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缩小城乡差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

 要实现这一目 标, 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

 自从 XXXX 年以来, 中央连续三年制定的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 以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 都明确指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深刻地说明, 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 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 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就会落空。

 其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统筹安排,

 科学 规划, 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是, 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抓住关键环节, 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

 农业科技进步,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模式比较粗放。

 具体来说, 一是农用水利设施薄弱, 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 二是生产力水平低下, 许多农业劳动仍靠人工畜力, 劳动强度大, 劳动生产力低; 三是农业技术储备不足, 农业推广机制不活, 科技贡献率不高; 四是农民经济管理理念陈旧, 单凭经验搞种养经营, 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思路和观念。

 再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要把坚持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广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 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 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就必须发展以乡镇 企业 为主体的农村二、 三产业, 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 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只有农用基本建设搞好了, 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 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 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 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实现多形式、 多层次的转移。

 最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农村 教育 、 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

 第一, 要注重实效, 不搞形式主义。

 不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片面地理解为大量投入资金建新房, 从而不顾实效搞形式。

 以前出现过的有些地方, 往往借口整治村容村貌, 盲目 地投入大量资金所谓帮助农民建设新房, 外观上确实看来整洁漂亮了, 但农民的生活水平、 生活观念没有得到改善。

 更要防止大拆大建, 搞强行集中, 防止一哄而起、 搞运动式推动的“政绩工程” ; 防止华而不实, 做表面文章,始终做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 不增加农民负担。

 要符合市场经济 规律 和社会发展规律, 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坚持“点状”推进与“扇面”发展同时推进的原则。

 第二, 要量力而行, 不盲目 攀比。

 要立戒盲目 追求高起点、高标准, 坚持循序渐进, 确保这项历史性工作有一个良好开端。

 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 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正如前面所说,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 各种因素影响都不能低估, 因此, 只能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不能盲目 照搬照套, 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

 第三, 要民主协商, 不强迫命令。

 由于受 自然 条件或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 虽然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抱有很强烈的愿望,但毕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可能全面理解,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

 法和意见。

 再加上不同地区由于历史、 环境、 基础的不同, 新农村建设在内容、 要求、 进度上也应有所不同。

 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与农民民主协商, 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安排。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反对强迫命令, 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 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尽最大可能地遵循政府推动与农民发动同步,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举的办事原则。

 第四, 要突出特色, 不强求一律。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状况,而现有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进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具有层次性, 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根据中国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各具特色。

 第五, 要引导扶持, 不包办代替。

 虽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实施者是各级政府, 政府较全面地掌握着信息、 技术以及资源, 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所以, 各级政府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要切合实际地把各种信息、 技术、 资源等有效地传授给广大农民, 放手让广大农民凭借政府提供的条件发挥主体作用。

  三、 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对策

 第一,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逐步消除“二元化”社会结构。“二元化”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对促进中国以农业支援 工业 发挥了一定历史作用。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种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已经严重地阻碍着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优化组合, 极大地阻碍着中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发展和完善, 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要逐步消除二元化社会结构, 积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新农村建设要从指导思想、 发展战略、 规划布局、 政策制定、 项目 建设、 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 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与分配结构, 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形成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从 法律 和制度上解决拖欠农民工资、 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 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四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五是要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 在农村建立大病、 重病统筹机制。

 六是要建立城乡衔接、

 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经济制度。

 第二, 因地制宜 发展 特色农业, 努力促进 现代 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要按照现代农业建设要求,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一是要适应 中国 人口不断增长和 经济 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应;二是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 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形成总量平衡、 品种多样、 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三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发展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安全农业; 四是要合理规划利用荒山草原, 加大秸秆利用的科技含量,缓解牧区草场超载压力, 推广集约饲养模式, 强化动物疫病防治, 加快发展畜牧业; 五是要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 合理发展河流湖泊海洋的养殖方式, 积极发展远洋捕捞, 大力发展水产业; 六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土地出产率, 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改善农业技术装备,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 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第三, 调整农村政权结构,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中国农村

 政权结构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政权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束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成为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因素。

 机构林立, 冗员众多, 也是造成农村社会问题和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之一。

 因此, 必须大力调整、 精简农村政权机构,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农村政权机构在市场中的引导作用, 做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 规模化经营。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

 一是要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义务 教育 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二是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法律 性质, 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改革, 依法确权、 确地到户,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在此基础上, 可根据自愿、 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要切实推进农村 金融 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解决农民、 农业、 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 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 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 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五是要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探索采取多种办法, 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 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六是要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 搞好村务公开、 政务公开,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

 自治机制,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政治 , 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第四,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 标,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一是要把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切实落实好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政策; 二是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 三是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继续完善农村电网, 在巩固人畜饮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四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五是要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培育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第五, 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重点是组织...

推荐访问:新农村建设理论征文 新农村 征文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