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6篇

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6篇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张芸芸(南京艺术学院后勤管理处,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6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6篇

篇一: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张芸芸(南京艺术学院 后勤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的科学健康发展,还是对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种必然的要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注重实践活动,也是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的三个重要方面。[关键词] 和谐;校园文化;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 (2008)12-0115-02

 我国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自身的科学健康发展,还是对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种必然的要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注重实践活动,也是在工作中不能忽视的三个方面。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发展完美个性。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发展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培养崇高的人生信念、意志品质、道德情操与具备坚实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可替代。三是优化育人环境。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我们在物态环境建设上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校园内设置的名人雕塑、建设的人文景点,都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也要重视人文环境即校园群体所持的正确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构建等,更要求强化教师自身的示范效用,要求教师率先塑造自我,保持良好的人格形象,从言谈举止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能从师长的身上看到高尚人格的光辉。此外,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制度规范也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规范、有序、顺达。

 一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和谐性、 高尚人品的示范性、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应不断追求人生目标的完善,当这种高尚的人品得以固化, 就能持久稳定地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并变为个人优良的人格特质。

 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体现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主要有:一是追求崇高理想。人格的高尚与否,首先在于它是否包含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及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陶冶和塑造着师生的心灵,使师生努力追求美好的社会理想,引导着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坚定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引导着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为有理 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谐校园建设也是如此。如果说培养健全人格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那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2008 年第 12 期(总第 120 期)

 115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的人才则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谐校园要保持自身一种特殊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要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

 江泽民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1](P334)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要从师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为师生员工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这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从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体,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的实践群体。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实践化的过程。和谐的校园文化最现实的生命力昭示和最生动的价值性展现就是大学生创设的校园文化实践的舞台,例如学生社团、艺术节、运动会等。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实践,洋溢着大学生创造的个性,贯注了大学生个性的创造,其间既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倾向的政治、思想、道德和需要、动机、目标,又体现了个性活动的能力及相应的知识,还有个性行为方式的特征、性格、气质,这种创造个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形象的设计和诠释,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彰显。

 事实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实践,是大学生 116

 2008 年第 12 期(总第 120 期)

 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满足需要的自我安排,体现了大学校园社会群体及文化环境对个人的认可、 接纳和尊重, 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和创造。校园文化究其本身,与其说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育人的环境,不如说是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如果说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和谐校园文化则是展示学生潜力、实力与能力的实践场所和现实舞台,是他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最优化选择。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构成了推动校园文化进程的真正动力,它使主体不断超越自我并使自我人格魅力变得绚烂多姿。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借助于实践力量,和谐校园文化才能获得从精神效应到物质效应最完满的答卷,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对学生整体健全人格的塑造、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有效实践活动的创新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务实作风、实践精神、探索创新精神而最终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习、创业素质赛、创业技能赛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本质和规律,并努力去探索,并进而激发起社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倡导求真务实精神。高校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崇高理想的实现是建立在做好每件事的基础上的。要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脚踏实地的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要真正立足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塑造、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立足实践。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真正把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由内化到外化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蒋旭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篇二: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E I F A N G J IN G M— ■■■■●l— j匕 方 = ;匕A方O 经圃 ZI l 自 王炜杰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哈尔滨 1 50050) 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来以来, 人与 自然伦理关系出现 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反思近代以来我国对人与 自然伦理关系的 认识, 旨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伦理的共建之道 关键词 :

 人与 自然 ; 伦理 关 系; 和谐 中图分类号:

 C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005— 9l 3X (2012)07— 0023一 O1

 伦理关系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将人与 自然的关系划为伦理关系的范畴 , 是因为人与 自然界都是 宇宙的一部分, 相互依存 , 相互作用 , 其间存在一种道德关 系 , 即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 , 而人的活动也 影响着 自然。

 自20 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人类利 用科技改造 自然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 人类赖以生存的 自

 然界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 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 失 , 促使人类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

 人与 自然该构建 种什么样的伦理关系。

 、近代以来我国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认识的变迁 近代以来我国对人与 自然的认识经历 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以人类为中心的利用 、 改造、 征服 自然的 自

 然观 。

 这种 自然观的产生主要受西方的影响。中世纪欧洲的 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的航海大发现之后 , 人类开始正视 自

 身 的力量 。从思想上开始把人从 “神权” 的束缚 中解脱 出 来 , 尤其是近代哲学提出的主客二分法更是突出了人类的 地位 , 认为人类与 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 中心地位 , 强调 人 的理性力量 , 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而 自然则成了被 征服的对象 。

 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的文化观念逐渐地深入国人的脑 际, 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在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 对 于人与 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 , 在人与 自然关系 中人类处于中心地位 的自然观逐渐成为人类对于人与 自

 然关系的主流认识。

 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正视人作自然万物中的灵长类动 物的能力 , 充分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科技的广泛应 用扩大了人类改造 自然的活动领域 , 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 斗争的信心和能力 , 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推进到一 个前人所无法企及的新高度 ,这本身是人类进步的成果。

 但这种 自然观存着着严重的不足, 即强调人与 自然是对立 的, 人类为主体 , 自然为客体 , 客体为主体服务 , 过分强调 人对 自然的征服与控制 , 直至今天造成了人与 自然之间的 危机频现。

 第二阶段 :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 自然观。

 进入新世纪 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 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以来 , 实现人与 自然 的和谐 发展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 党 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阐释集 中体现了我党对构 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深刻认识。

 我国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是对以往国内 外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

 一一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但使人类与 自

 然的关系出现 了困境。从 20 世纪上半叶起 , 在一些工业发 达国家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恶性环境污染事件 , 为人类与 自

 然关系敲响了警钟 ,但并未阻止人类工业大发展的脚步 ,

 人与 自然关系愈演愈烈 ,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 威胁。

 我国改革开放后才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并未走出 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误区 , 因此也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环境 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反思人类以往 的发展观、

 自然观, 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求人类在遵循 自然规律保证 基本生存的前提下, 科学改造 自然、 合理开发资源 、 维护生 态平衡、 防止环境污染, 从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良性互动、 和 谐统一 。

 这种和谐的自然观肯定了人类在利用改造 自 然的主观 能动性 , 同时要求人类的活动应顺应 自然规律 , 对人类改 造 自然的科学性 、 利用 自然的合理性加 以限制, 以实现人 与 自然的动态和谐 。因此可以这样说 , 当今我国提出的人 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对近代 以来 以人类为中心的 自然观的合理纠正。

 二、 如何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伦理关系 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伦理关系 , 需要从价值观念、 行 为方式 、 规章制度等方面人手。

 ( 一 )树 立 正确 的生 态价 值观 念 , 提 高人 们 的生 态保护 意识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 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对人们 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 的生态价值观就是要认识到 自然界原本就是一个多样性 的价值体系 , 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 同样还具有生命机制 、 美 学价值 、 精神价值等。人类原本就是 自然界系统中的一个 子系统 , 人类时刻与 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 、 能量和信 息交换 , 自然生态则是构成人类 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 此 , 人类对 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 , 从根本上说也是 对人类 自身的道德关怀。

 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要靠生态伦理教育 ,而生态伦理教 育不能仅停留在专家学者研究的层面上, 要充分利用学校 和现代大众传媒两个主渠道向学生和社会大众传播。如在 中小学应开设“ 人与 自然”相关的课程, 从小培养学生了解 大 自然、 亲近大自然、 关爱和保护大 自然的意识。在高校开 设生态伦理或工程伦理课程 , 把现实生活人与自然不和谐 共处而引发 自然灾害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 通过生动的案 例教学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 自身发展与 自然界关系 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对于社会大众则应充分利用现代 传媒 , 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谈环保 , 对近年频发的 自然灾 害、 对 自然的人为破坏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反思 , 剖析其原 因, 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频发的 自然灾害与我们人类 不顾环境承受能力 的过度开发 、 肆意妄为密切相关 , 以此 启发民众的生态伦理意识。总之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生 (下转第 25 页、

 收 稿 日期 :2012-05— 23 作 者简 介 :王炜A (I973一), 女 , 山东莱州人 , 副教授 , 硕士 , 研 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

  等 经园 ■ ■ ■ ■ ■ ■ ■ _ j匕 方 :

 ; Z皿

 一

 视硬件建设 , 而且要注重软件建设。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更新社会管理 的理念 , 完善与新型社 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 、 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

 (二 )加 强 和创 新社会 管理 , 是 构 建社会 主 义和谐社 会 的 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期 ,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 革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 , 思想观念 的深刻变化 ,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 了巨大活 力 , 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 ,最近十年来发生的群 体性事件在逐年增加。在新形势、 新特点面前, 我们原有的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 社会建设 的客观规律 , 创新社会管理 的思路和方法 , 提高 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 及 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从而有力地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 三 )加 强和创 新社 会管理 , 是 维护最 广大人 民根 本利 益的必然要 求 社会管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直接关乎服务民 众 、 改善民生、 促进民和 、 维护民利 、 保障民安的重大责任 。

 社会管理创新 , 是 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一 项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 人民群众越来越期待社 会和谐 、 社区平安 、 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 , 就是要使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 , 让人民群众通过高效 、 有序的社会管理 ,

 感受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始 终坚持“ 以人为本” , 必须始终把维护人 民权益作为根本 出 发点和落脚点 , 使社会管理为民、 利民、 惠民更加突出。

 (上接 第 23 页) 态伦理教育 ,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 二 ) 改 变行 为方式 , 纠正急 功近 利的发展 行为 , 用行 动 构建人 与 自然和谐 伦理 关 系

 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 坚持走生产发展 、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

 从政府层面讲。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 决策者 , 政策实 施的调控者和监管者。因此政府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起 着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是改变唯 GDP 论评价标准, 要科学 规划, 制定一些有利于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政策。如 在城市发展中, 新上项 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 响评价; 对新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 , 实现 企业与产业间的废物交换、 循环利用 ; 积极 引导产业结构 调整 , 鼓励扶持落后产业的升级改造 ; 要大力发展公共交 通事业 , 要让公共交通成为百姓最为便捷 、 舒适、 经济的交 通工具 , 以此来引导民众的选择, 进而控制私家车的过度 发展。在农村的发展中要探索农村生态环境 、 资源保护办 法 ,如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生态种养和生态立体农业 ,

 以实现农村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 ,既解决禽畜养殖污 染 , 又促进农业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从企业层面讲,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 同时企业 行为与我们的自然资源环境关系最为直接, 因此企业应该 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企业发展必须与国家、 民族、 社会 的利益相结合才会获得发展的长效动力。因此企业管理者 既要对国家 当前环境 、 资源现状有充分的了解 , 还要熟悉 掌握 国家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上的相关政策 , 主动改变企 业的发展方式 ,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社 会责任是发展机遇 , 企业对城市发展负责 , 也就是对 自身 发展和未来负责。

 作为普通民众 , 要改变消费方式 , 用适度消费观取代过 度消费 ; 改变生活方式, 从生活小事着手, 把节约、 环保当做 种生活习惯。

 一胡锦涛强调 , 社会管理, 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执 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发挥人民首创精 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 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 感情上贴近群众 、 工作上依靠群众 ,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 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 着 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始终保持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四 )加 强 和创新 社 会管理 , 是提 高党的执政 能 力和巩 固党的执政地 位的必 然要 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 , 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 、 社会管理能力 的强弱 , 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 、 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 志 。应当看到 ,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入,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组织结构、 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 刻变化 ,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 、

 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民群众以及不 同的社会群体对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 而现阶段社会管理 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 如社会管理中服务与管理 的关系如何处理好 ,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如何形成 良性互 动 , 管理效能和水平如何提高 , 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 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 、 多头管而又不管、 管不好、 社会管 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 、 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 量整合等问题。

 [ 责任编辑:

 高治平 ] ( 三 )加 强环境 保护制 度 建设 , 完善 环保评 价机 制和相 关 法 律 法规

 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 加大执法 力度 , 做到有法必依 ,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不要让法律成 为一纸空文。健全环保监督机制, 分工合作 , 明确责任。对 监管区域出现的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 , 提高其违法成本 , 甚 至对污 染问题性质严重的企业做出强制停产的处罚。同时充分调 动民众、 媒体 、 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监督的积极性 , 形成全方 位 、 多角度的监督机制 , 对 于积极参与且有效果的行为给 予鼓励 。尤其是对重要高污染行业实行长期而有效的监 管。在运用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的同时, 还要发挥市场手段 的作用 , 谁保护环境谁受益 , 谁破坏环境谁受损 ; 谁在生产 中使用环保设施谁受益 , 谁违规排污谁就要受到相应的经 济处罚 , 并承担法律责任。以此形成从政府到 民众多管齐 下的监督网络。

 人与 自然的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非一 El之功、一人之 力能实现的, 只有政府、 企业 、 民众增强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的意识 , 全民在工作生活中积极地创建人与 自然和谐共建 的大氛围, 我们才会真正找回工业文明之前山青水秀天蓝 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

 ⋯牛晓洁, 韦金红.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人与 自然的和 谐关系『 J 1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f自然科学版), 2008(4).

 『 2l黄珊 . 人 与 自然和谐 相 处 面 临的 问题及 对 策⋯ . 中 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 2010f3).

 【 31莫军成. 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 重庆工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 , 2008(3).

 『 4l黄志华.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伦理理念的若干思考l1 )1 .

 华 中师范大 学, 2007.

 I 责任编辑 :

 高治平 I

 2012 年

篇三: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 13 亿人口中有 9 亿生活在农村地区, 农村、 农业、 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问题, 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农村、 农业、 农民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如果“三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

 本文结合我市在实践中强化基层党风、 政风、 行风建设, 不断推进和谐宜宾的构建的一些实践经验, 对探

 索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程之路的思考。

  一、 当前影响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和谐社会, 需要经济作保障, 更需要社会各阶层能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得其所, 需要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社会一旦失去公正、公平, 失去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往往会直接导致矛盾的加剧, 群众大量的信访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访、 异常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各类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和各级接待信访的情况看, 因吃不起饭而信访的人不多, 占不到 5%, 绝大多数都是因个人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公正处理或认为受了 不公正待遇而信访的, 这类信访中 80%是基层群众, 其中反映基

  层干部作风粗暴、 欺压群众、 吃拿卡要的占 56%。

 结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派遣为民工作队收集的问题分析, 对基层干部在党风、 政风、作风方面的问题反映比较集中。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情况,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和谐社会的构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不落实。

 有的基层组织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不学习、 不宣传、 不贯彻, 在所负责的地方形成政策的空白区域, 工作随意。

 如退耕还林政策, 政策清楚、 界限明确, 但在具体执行中有的基层干部就是要找借口克扣群众补助款; 又如在严格的粮食直补政策中,有的干部仍然顶风违规抵扣, 省纠风办交办反映我市 14 件“三农” 问题, 经查有 13 件属实或基本属实。

 这些问题, 使党的惠民政策不能落到实处, 让群众真正受益, 有的甚至因此而激化矛盾。

  二是自律意识差、 责任意识淡化。

 这也是群众不信任一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的重要原因。

 由于基层干部长期同群众处在一起, 往往容易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 在一些关键时候, 如利益面前, 往往利用职权, 与民争利。

 对许多份内本该解决的事项, 不主动、 不积极去解决, 能推则推, 能拖则拖。

 2005 年市为民工作队所办的 223 件实事、 好事中, 除了个别政策性因素、 体制原因基层解决确有困难外, 90%以上的事情在乡 镇、 村组都是可以解决的, 都是基层组织应该做好的而没有做好的问题。

 三是大局观念、 整体发展意识差。

 基层由于客观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很难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造成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强。

 如我市 15540名乡 镇干部中, 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专业素质较差、 理论素养不高, 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

 因此在解决问题中全局意识差, 过多强调困难、 找客观原因, 谋求发展, 引导致富的能力较弱。

 在深入基层中, 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的基层干部更多是叫穷叫难, 要求上级给资金、 给项目, 而不是结合本村组、 本乡 镇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一村一品” 和“一乡 一业” 。

  四是吃拿卡要、 “三乱” 、 个人利益至上。

 有的基层干部始终盯着个人利益, 往往利用职权, 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卡一下, 吃一顿, 拿一点;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 甚至乘机乱收费; 如有的乡 镇国土部门, 将原本 5 元钱的土地使用证工本费, 收到 50 元; 对农村群众建房违规收取“土地保证金” 。

 有的基层干部为了个人利益, 甚至不顾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这次我市的矿业秩序整顿中就发现有的干部私自参股经营煤矿, 为了谋取最大利益, 私挖乱采, 把山挖穿、 水挖漏、 民房挖踏, 严重威胁群众生产生活。

 对此群众与这些基层组织和干部在思想上、情绪上严重对立。

  五是作风漂浮、 不务实。

 有的基层干部当官不理事、 拿钱不干活, 虽生活在基层, 却不愿深入群众, 眼睛朝上看, 喜欢搞路边花工程。

 如“三村建设” 本是一个很好的惠民工程, 但有的基层硬是将这样一个工程搞成形象工程、 应景工程, 就是同一个村、 同一个社也只改善公路两边能

  够看到的农户, 对此群众怨气很大。

  六是适应新形势能力弱。

 有的基层干部思想僵化, 总是凭经验、 凭感觉做工作, 没有很好地适应基层因政策性变化而引起职能的转变。

 如中央对农业政策的大调整, 实施粮食直补、 免征农业税等政策, 使基层政权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从“收粮收款、 刮宫引产” 到“走村入户, 引导致富” 转变, 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但有的基层干部就是没能将意识改变过来, 还继续强行向群众追收尾欠, 向群众违规集资等。

  基层干部作为执政的神经末稍, 直接同广大群众接触, 负责党的政策在末端落实, 而这个群体客观上又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这就直接损害了一些群众的利益, 损害了党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 便成为构建农村这个和谐社会基础性工程的着力点和关键点。

  二、 在实践中探索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的机制, 确保群众权益,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通过抓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抓教育警示, 通

 过对不正之风的纠正, 以良好的党风、 政风、 行风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 扶贫济困的风气, 形成讲诚信, 重

  责任, 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

  从 2004 年开始, 针对基层构建和谐社会, 在党风、 政风、 行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市纪委牵头探索建立了“为民工作队” 下基层制度, 通过以派遣为民工作队深入农村、 深入群众、 走村入户的形式, 积极宣传政策, 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 密切了党群、 干群关系, 有力推进了和谐宜宾的构建。

 一是坚持以群众的具体感受为切入点, 深入宣传党的惠民政策。

 注意改进方式, 注重以广大群众看得见、 感受得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宣传。

 每到一个乡 镇、 农户, 都要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询问退耕还林政策是否兑现、 粮食直补资金是否到位、 农业税是否已全部取消等情况, 通过这些群众能具体感受到的变化来宣传中央政策, 让群众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让群众发自真心的拥护党的政策。

 二是坚持以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着眼点, 积极谋求发展之策。

 结合春耕秋收, 加强对农资价格、 农民增产增收情况的调查, 认真加以分析, 及时给各级党委政府提加强“三农” 工作的意见建议; 每到一个乡 镇、 村社, 工作队都针对当地实际情况, 帮助乡 镇和农民分析研究, 理清思路, 积极为群众谋求致富增收之路; 对粮食直补、 免征农业税、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 的执行情况、 贫困学生“两免一补” 政策的落实等情况进行了重点督查, 认真督促各级将中央、 省市为民之策落到实处。

 三是坚持以解决群众具体困难为重点,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建立为民工作队, 就是建立了一种为民制度、 一种为群众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途径, 就是要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中, 从群众最“盼” 、 最“难” 、 最“怨” 的事情做起, 办小事、 办实事。

 通过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困难和问题, 切实使人

  民群众得实惠, 党委政府得民心。

 四是坚持以维护基层稳定为根本点,积极做好突出信访问题的解决。

 各工作组根据市委、 市政府及工作队队部确定的重点乡 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信访问题, 不避不让, 认真了解,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提意见建议, 大胆向市委、 市政府以信息形式汇报情况。

  通过为民工作机制的形式, 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将政策原原本本带到基层, 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 二是在有效化解民怨、 解决信访问题、 协调各类利益关系中维护了基层的稳定, 不断夯实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三是帮助群众解决了大量具体困难, 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 将老百姓的愿望和心声带回市委市政府, 为市委、 市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 努力提高了各级各部门的贯彻力和执行力; 五是树立了良好形象, 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风、 政风、 行风的进一步好转, 进一步密切了党群、 干群关系。

  三、 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 机制建设, 增强基层活力, 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程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我市创建的为民工作队形式对促进当前基层矛盾的化解, 群众困难的解决, 党委、 政府形象的树立, 党群、 干群关系的密切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基层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因此解决基层问题和困难的措施方法也要不断创

  新, 要有针对性。

 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基层政权运行体系, 要建设一个具有坚强执行能力、 自我修正纠错的基层干部队伍, 形成一套管理到位、 措施得力的监督机制。

  (一)

 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 建设设置科学、 廉洁高效的基层政权。基层政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程的主要执行者, 其决策是否科学、 运转是否高效, 直接关系到基层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确保基层政权科学、 高效运行, 首先要在基层政权的设置上认真研究, 要充分整合基层政权资源。

 现有乡 镇建制, 基本还是沿袭传统, 冗肿而职能单一, 要根据发展了的形势重新设置基层政权的分布。

 其次是要完善基层的职能。

 “有职无权” 使基层政权常常面临尴尬。

 有些部门, 从本单位权益出发, 把一些能收费、 有实权的部门上收, 但收权不收责, 造成基层责权不对等, 影响了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第三是要积极探索政令畅通机制, 可建立上下级负责人定期谈心交流制度、 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等。特别是要强化政令落实情况责任追究, 对一些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的, 要严厉追究。

 还可以通过建立为民工作队、 流动信访站、 公开举报电话等信息交流平台, 互通信息, 及时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二)

 在打造队伍上下功夫, 建设具有坚强执行力的基层组织。

 干部是政策落实的决定因素。

 作为政策的执行落实者, 基层干部的从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最终产生的效益,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工程的关键点。

 一是要加强培训。

 在现有体制下, 要充分发挥现有

  人员的积极性、 主动性, 通过坚持经常抓、 反复抓理想信念教育、 宗旨观念教育、 党纪政纪条规、 法律法规教育, 提高其素质, 不断强化其廉洁自律意识, 形成廉洁自律的主流意识和道德防线。

 二是要优化结构。首先在村组、 社区干部的管理选拔上大胆改革, 如实施村社干部“海选” 制与实施“直派” 制相结合, 其次是加大从大中专学生中考选基层干部力度, 改善村社干部知识结构。

 积极探索乡 镇长的“直选” , 把符合条件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是要改善待遇。

 探索在村组干部、 社区干部中实施工资制、 实行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 通过提高基层干部待遇, 稳定干部队伍, 促进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

  (三)

 在政绩评价上下功夫, 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

 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关系着对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正确评价, 关系着基层干部的进退切身利益, 因此上级考评的重点往往就是干部工作的着力点。

 各级在制定干部评价机制时, 标准就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主题, 把社会和谐度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 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政绩考评的根本标准。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才能创造健康向上、 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

  (四)

 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 建立基层政权正确运行的保障机制。

 监督是权力行为规范运行的保证。

 通过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健全监督制约机, 才能确保权力始终在正常轨道运行。

 一是要强化基层党务、 政务、 财务公开。

 透明镇务、 村务、 社务, 确保与群众相关的事情都要让群众知晓, 真正让广大群众在基层党务、 政务活动中拥有评价权, 享有

  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 充分发展群众监督的作用。

 二是要完善作风评议机制。

 通过公开评议乡 镇基层站所行风, 加大对评议不合格单位的处理, 促进其为民意识的增强。

 同时开展“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 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 评选等活动, 注重发现和树立典型, 使基层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三是要建立基层作风明查暗访制度。

 通过建立对基层作风的明查暗访, 一方面能真实获取基层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上级部门的明查暗访, 形成有效威慑力, 督促基层干部依法行政。

 四是加大查处, 警示基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基层干部的违纪违规, 有的是经济问题, 金额虽不大, 但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有的是工作作风、 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 事虽小, 但却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 严重影响广大基层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因此, 必须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行为的查处, 切实维护队伍形象。

 要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抓住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抓住典型案件, 公开处理, 增强威慑力。

  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每一项有效工作措施的实施都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因此需要从制度上不断创新, 从机制上不断健全, 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能动性, 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篇四: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管理新课程学习 NEW COURSES ’ STUDY2. 建立危机管理信息库幼儿园管理者要和有关部门进行相关的联系, 可以有意识地开展网络危机化的管理, 在整个幼儿园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信息资源库,在信息资源库当中要加入相关的电话号码。当危机出现以后就要及时和当地进行合作对接,可以由上下级的主管部门、天然气公司、电力公司、周边还可以建立援助共建单位和家长管理小组。

 这样有利于增强幼儿园管理者的危机意识, 提高幼儿安全保障,在对管理者进行安全意识培训的时候,要对幼儿管理工作进行相关的安全保障,在工作内容和管理办法上都要开展相关的计划,让安全管理成为幼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 开展危机活动训练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模拟训练,通过训练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有危机意识,在真正面对危机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比如,四川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学校的学生就经常进行训练,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学生就会紧急逃生,有效地避免了伤亡。所以,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对园内的学生进行训练。

 还要有自身的危机意识防范,可以结合日常的管理工作,把安全自护的训练和恰当的时机进行结合, 这样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员工要注意的事项和开展训练的必然性。还有要加强对幼儿安全意识培养, 对于陌生人要有防范的意识,当面对陌生人的威胁时教会幼儿做出什么反应,使幼儿知道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有几种应急的办法和求救的方式可以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情景剧来让幼儿的印象更加深刻。幼儿管理的危机意识就是要培养幼儿的危机意识, 可以让幼儿在紧急情况中作出正确的反应。

 通过危机意识来加强幼儿园的安全监管力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危险的发生,在管理的时候要细心和谨慎,这样可以对一些小问题进行规避,保障幼儿的安全。参考文献:[ 1 ]祁娜 . 引入危机管理意识 浅谈幼儿园安全管理[ J ] .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 18 ):

 3-5.[ 2 ]蔡虹,胥丽萍 . 现代幼儿园安全危机管理刍议[ J ] . 法制与社会, 2013 ( 33 ):

 13-14.誗 编辑 温雪莲新的一年,大地回春。

 春风送来和谐的气息,春雨送来和谐的润土,春晖送来和谐的暖意,一个科学发展、民主融洽、文明法治、以人为本、自我完善、人民至上、理想幸福的社会,化成谱写和谐社会的七个音符,构建着一个和谐社会的优美旋律,越来越清晰悦耳了。在这和谐社会的乐曲中,一个“ 和谐校园”的新名词,在校园里成为大家畅谈的主题词。

 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大家围绕“ 什么样的校园是民主和谐的校园”这个问题,一次次热烈地讨论着、交流着。大家思想有了统一,一致认为民主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稳定发展的文明校园;是一个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的育人氛围;是家庭、社会、学校协调发展的教育合力。在民主和谐的校园里,民主办学将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将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将得到广泛调动,利益关系将得到妥善协调,矛盾将得到正确处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师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大家安定团结、锐意进取、生活幸福。笔者在参加教师职称论文评审工作中有幸和几位专家学者畅谈了这个话题,并对一些事例进行思考分析。在我们的校园里,一只刚学飞行的小鸟从天空掉下来,落在校园的草坪上,叽叽喳喳,蹦来跳去,可爱极了。

 孩子们被吸引住了。他们兴奋地围了起来,有的拿着竹竿驱赶着它,有的叫嚷着小鸟的名字,有的干脆拍起手来,吓得小鸟惊惶失措,大声地叫嚷着。老师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她既没有说教也没有批评,而是轻声慢步走上前来,笑着说:

 “ 孩子们,你们玩得多开心啊!在你们玩着的时候,我也在认真观察你们。”她故意停了一下, “ 你们知道小鸟这时想着什么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老师边听边蹲下来抚摸着可怜的小鸟,于是孩子们渐渐地觉得不对劲了。

 一个孩子说:

 “ 老师,我不该去捉弄它,把它吓得叫个不停。”又一个孩子说:

 “ 老师,我们不该叫嚷着它,更不该拍手吓它,应该抚养着它,然后放飞它,让它尽快去找妈妈。”多精彩的话啊!老师忍不住大声地说:

 “ 孩子们,记住,爱是一生的幸福。

 ”思考: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人格的交流,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共同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

 新课改强调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偶尔的过错,并在尊重的基础上,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然后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这个教育孩子们要有爱心的蔡老师就是这样实践着的。誗 编辑 温雪莲构建民主和谐校园的思考王宝琴(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金龙王庙小学)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161

篇五: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于构建和谐同事关系的几点思考

  刘涛

 现代教育是一种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只有在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群体力量,共同完成社会赋予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一个单位的职工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彼此间既各有分工、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又彼此交叉、相互依赖,因此,同一单位职工在维护本单位整体利益方面是一致的。同时,因为不同的利益纠纷,人生观、价值观、个性等原因,同事之间出现一些摩擦、矛盾等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我个人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礼貌待人,互相尊重 尊重是建立友好的同事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和谐同事关系的核心内容。同事间只有做到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和维护好良好的同事关系。为此,要求做到:首先是礼貌待人。工作中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讲礼貌,注重好每一个细节,把礼貌落实在实处,注重好礼貌用语。同事帮助了你,记得感谢同事,说声谢谢。同事间一起出行、做车、吃饭,都注意好礼貌,出门让同事先走,坐车让同事先上先,吃饭时让同事先动筷,把好每一个细节之处,切实把同事放在心,一言一行都为同事着想。其次要尊重同事,不因同事不足之处而嘲笑,也不因同事的言行举止而厌烦,要用心和同事交流,尊重同事的民族风俗,尊重同事的生活习惯,尊重同事的信仰。更尤其要尊重为学校打扫卫生,食堂打饭的师傅,挥着感恩的心对待,怀着包容的心理解,同事间只有互相尊重,礼貌待人待事,才能处理彼此关系,赢得彼此的尊重与关爱。

 2、乐于助人,无私丰献

  同事之间应当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团结。你帮助别人,别会感恩于你。你帮助别人,别人会加倍帮助于你。良好的同事关系建立需要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彼此都为对方着想,默默为对方作丰献。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强化认识,提高帮助同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为同事帮好忙,谋好利,做到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把同事的事情当成的自己的来办。对待同事都要细心体贴,真诚相待,乐于帮助同事,不怕吃亏,不求回报,甘愿做“老实人”。记得“吃亏是福”。

 3、相互理解,团结合作

  同事之间在一起工作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和矛盾,难免会一些不愉快的事和不愉快的经历。当有摩擦、不愉快时,同事之间需要是彼此的理解和宽容,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理解同事的难处,理解同事的行为。自己做得不对,要主动向同事道歉,说声对不起,承认错误的人,其实也是很勇敢的。同事做得不对的地方,多一点宽容,多一分理解,主动和同事说清楚,讲明白,不计较自己得与失,不怀恨在心,以平和的心态对事、对人,切实构建良好和谐的同事关系。

 4、公平竟争,增进互信 同事之间在一个单位工作,必然存在着竟争。大家都是老师,这种竞争更是多方面,除了教学能力,还有管理能力,亲和力,知识涵养等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正确看待进退,不因同事的成功,而去忌妒对方,也不因同事的失败,而去毁誉对方。对待工作要不断调整好心态,进行公平合理的竟争,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好氛围。公平合理竟争的同时,要相互合作,不互相指责,不互相抱怨,不互推责任,不彼此拆台。要增强彼此的信任,诚实、诚恳地对待同事,相信同事,支持同事,用心去对待同事,用心去和每一位同事交流。只有公平竟争,相互合作,增强互信,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同事关系,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更好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

 5、 要有增强建立融洽、和谐关系的意识。

 我们常说意识是先导,只有意识正确、到位了,做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与

 同事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它与已与人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有 意识地去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同事关系。从而学会谦和,学会包容,于是才有了快乐的的氛围。

 6、加强自我修养,时常自我反省。

 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自己的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的态度上反映出来: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以诚等你;你若仇视别人,别人也仇视你。由这种“反射原理”可知,要想与同事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只有在自身的道德、处世修养到位了,在尊重、关心、鼓励、宽容、善待同事的过程中,同事才能“报之以李”。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读相关的书籍、观察学习同事的为人处世之道等途径,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打下基础。

 7、最后,正确处理同事间的利益关系。

 实践证明,决定社会是否和谐的根本因素,是利益关系是否得到合理的分配和调整。同样,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利益关系是否得到了合理协调。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应当是一种建立在长远利益上的双赢、互利关系。如果同事之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只顾眼前利益,这必然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同事关系。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合作、竞争中把共同的事业做大做强,作为成员之一的你才能分得更多的“蛋糕”。

 8、学会换位思考。

 9、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有关矛盾和问题。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这样去体察同事和领导,可以达到适应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目的。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一向和善的人突然莫名其妙地迁怒于人;同一办公室的老师不断在室内走来走去,影响同事批改作业和备课。这时,作为你就要去好好体察,应从他的角度去想一想,是不是他的家庭出了什么大的变化?是不是工作中发生了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是不是与学校领导发生了什么矛盾?假如自己遇到这类情况怎么办?了解分析情况后,如果有办法、有能力就尽力去帮助他们。天长日久,你就会慢慢赢得信任,也就能创造出一种较为理想、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谐、融洽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的战斗力,提高整体的办事效率,从而既有利于达到共同目标,又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教师,他更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如果同事之间陷入那种利益纷争、勾心斗角、嫉贤妒能、矛盾重重的状态中去,既不利于我们赖以生存学校发展,也不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生存和发展。所以,总归起来,个人认为是一个词,那就是 “团结意识”,把团结意识市场放在脑海中的人,相信也不会和领导、同事、甚至学生家长发生过大的矛盾。

 就我们一起努力吧!

篇六: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构建和谐企业的思考

  关键词:

 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南铝 近两年, 胡锦涛同志十分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 四中全会上把这一重大问题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把 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同时也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受惠。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为一个“社会细胞”, 企业与社会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企业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种种资源, 也必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回报社会。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稳健发展、 谋求长远” 的经营理念和“平等、 坦诚、 交流、 教育” 的文化价值观, 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跨入全国铝型材十强企业。

 今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被国家环保总局授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称号。

 南铝多年来一直是南平市的纳税大户,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 我们消化转岗分流了 500多位职工, 还招收大批的职工, 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 南铝为当地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今年公

 司党委提出了创建“平安南铝、 绿色南铝、 和谐南铝” 的口号, 本文就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南铝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和大家共同思考、 学习, 从中深刻体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

 一、 构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企业的关系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织, 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每一个企业都把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 这主要包括:

 社会类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政治体制从高度集中向民主化、 法制化转变。

 这些转变给我国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化, 也使我们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新问题, 如下岗分流、 分配差距拉大等,这些问题对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个社会只有在和谐状态中才能进步, 一个企业也必须在和谐状态中才能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工程, 完成这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齐心协力, 从本单位、 本企业做起,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

 在创建和谐社会中,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要构建各方面利益之间的和谐氛围; 二是在企业外, 要主动承担对自然环境、 对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任务, 而是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努力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

 例如, 近几年在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 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公司相继关停了 30KA、 60KA 的自焙槽电解生产线, 就是因为考虑到环保, 考虑到人与社会、 环境的和谐相处所做出的决定。尽最大努力降低由于污染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 是我们企业对社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 构建和谐南铝的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

 和谐南铝创建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 南铝公司以构建和谐南铝, 共创美好家园, 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凝聚员工归属感, 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企业连续八届十六年保持福建省文明单位称号, 刚刚入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近两年来企业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 13%的增长速度, 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获省“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省“花园式企业”、 国家级及省级绿色社区等荣誉, 入榜省首届最佳信用企业行列。

 通过复查保持了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称号。

 在近两年开展的职工满意度调查中,职工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举措的满意度均达 95%以上。

 (1)

 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南铝新文化, 培育“平等、 坦诚、 交流、教育” 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构建和谐南铝。

 2000 年以来企业为转机建制的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为使职工接

 受改革、 支持改革, 党委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题为“我与企业同行”、“如何做一名好员工” 及内部网上“铝型材发展” 的大讨论,围绕着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的关系、如何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等专题进行广泛认真的讨论, 还举办演讲会、 厂情发布会和党课, 加大了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把职工对企业改革上存在的模糊、 不正确的认识, 用新的、 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加以引导和解答, 统一了广大干部职

  [1] [2] 工的思想。

 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处理好国家、 股东、 企业和职工个人四者关系。

 (2)

 通过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 和南铝员工道德规范,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争创全国同业经济技术指标先进水平。

 结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南铝制定出台了以“一讲、 双爱、三好、 四争” 为主要内容的南铝员工道德 规范, 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我与道德建设” 大讨论等系列活动,举办了以“新南铝、 新文化” 为主题的首届企业文化节、 首届员工运动会, 开展了“安全文化夜”、 公民道德建设表演赛、“爱我南铝、 美我家园”、 争创“文明楼院”、“五好家庭”、“文化中心户”、“巾帼文明集体”、“十佳” 党员、 杰出青年、“爱企业职工” 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企业党团支部、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坚持开展便民服务。

 经常性的广场文化和职工体育、 书法、 美术、 摄影等 15 个兴趣小组活动吸引了职工家属踊跃参与, 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企业文化活动, 大力推进了具有南铝特色的广场文化, 丰富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起到

 了团结人、 教育人、 凝聚人、 鼓舞人的重要作用, 为企业生产经营、改革的稳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职工思想稳定, 企业的文明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3)

 通过建设环保节能电解铝技改项目和创建全国绿色社区, 营造优美工作、 生活环境,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在品种、 质量、 效益、 规模、 综合实力等方面稳居全国铝加工业前列。

 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把企业文化渗透、 潜藏到各项活动和环境中, 已形成南铝特有的 CIS 识别系统。

 (二)

 南铝是有着 2000 多住家户, 47 年发展历史的老厂, 南铝的和谐、 稳定、 发展关系着南平市的稳定, 关系着南铝职工今后的生活质量提高。

 当前在南铝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受原材料、 电价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 近年, 南铝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企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普通职工的收入水平几年来没有逐渐上涨。

 南铝职工的收入也正处在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这个水平, 既有可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

 2、 多年在国有企业习惯了, 职工的危机感不够强, 仅仅用减员增效、 拉开分配差距的办法是不够的, 可以说不改革, 公司是没有出路的, 职工就业迟早会出现问题。

 3、 执行力不强, 特别是领导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够强是南铝企业管理的现状。

 许多好的措施、 好的方案不能充分得到职工认同并加以实实在在的落实。

 4、 在南铝内部重效率、 轻公平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分配体制、社会分工、 人员素质、 内部管理的不同, 存在公司与公司之间、 部门与部门之间、 公司(部门)

 内部之间分配上的不同, 所引发的员工思想上的波动。

 这些问题的存在, 除了客观因素造成以外, 还存在一些主观因素。

 加之由于水电物业市场化问题、 房屋拆迁问题、 医疗卫生问题、 孩子就业问题等等, 都影响到人们的安全感受。

 这些因素造成了构建和谐的南铝企业文化氛围的不和谐因素。

 三、 南铝公司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认识和谐, 首先是认识矛盾; 构建和谐, 前提是化解矛盾, 正因为有矛盾, 才要和谐, 也正因为要和谐, 才要化解矛盾。

 一个优秀的企业, 必然是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统一体, 离开了和谐, 企业就难以成为一部高速、 高效运转的机器, 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

 如何把南铝公司打造成一个和谐企业,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以加快企业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求和谐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 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当前第 1 页/共 3 页]ltlt; 上一页下一页&gtgt;

推荐访问:关于构建和谐的思考 构建和谐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