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5篇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5篇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了解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是理解碳减排的基础,有助于后续分析国际及中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5篇

篇一: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碳达峰碳中和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了解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是理解碳减排的基础,有助于后续分析国际及中国碳减排政策信息的逻辑和核心目的,也有助于了解碳交易机制、碳价趋势等相关问题。

 一、必要性

 01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

 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是目前主流科学界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地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影响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不利影响已经频繁显现,形势越来越严峻。

 近期北美洲的超高温导致极端干旱和持续的森林大火等灾害,美国、加拿大“热穹顶现象”,西欧国家遭受持续的暴雨和洪灾,中国北方多地出现持续暴雨,河南“超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发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背后都很有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至本世纪末全球升温控制在 1.5℃的可能性已极小,为了守住 2℃的升温红线,需要全球在将来的 30 年内快速达到碳中和(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碳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

 另外,根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 Weitzman)的研究:“人类的应对策略不只是应对气温上升 1.5℃或者 2℃,而是要更加注意大幅降低气温上升 5℃或者 10℃的可能性,意味着需要采取的措施更为激进和迫切。”

 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人类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一系列公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主动承担碳减排国际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

 02 碳排放有可能成为 ZZ 工具

 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个别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相关会议中提议实施如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壁垒,违反了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相关原则,妄图通过碳排放领域实施“单边主义”,有针对性地通过碳排放来遏制东方主力等相关国家(部分内容可能比较敏感,以“东方主力”进行代称)的发展和崛起。

 中国积极践行《巴黎协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主动提高国家在碳减排上的自主贡献,可以发挥示范性作用,得到一众国家的认可,彻底打消个别国家的不良 ZZ 意图。

 03 体现大国的责任担当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责任。关于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从历史累计数据来看,西方国家的排放主要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进行,应该以历史累计碳排放量还是以现在的碳排放量来分担责任一直是一个博弈点。

 另外,从人均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量远超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力。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有权

 力、利益核心矛盾的。

 而且,从国际角度看,碳排放权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权力,碳排放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国际一直以来存在的碳减排责任争议,也可以说是经济的博弈。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领导结构在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不纠结于历史碳排放总量等问题,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致力于采取有力度行动实施国家在碳减排领域的自主贡献,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决心和成就可以极大程度改变外国意识形态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有义务也有决心站上世界的舞台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战略意义

 01 符合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碳达峰、碳中和对国家安全有利,符合国家核心利益。碳减排可以减少对石油等能源的依赖,使能源不受限。目前石油

 资源及其生产、海上运输对于中国来说是影响极大且不可控的因素,随时可能因为某些极端事件导致中断,影响能源的供应,进而危害国家安全。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9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石油对外依存度破 70%,对外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国际方面,美国借助能源独立,对全球石油市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加强,欧佩克石油市场份额不断被美国挤压,内部凝聚力和整体影响力下降。

 如果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不再依赖石油等能源,那么相关海域以及掌控全球石油市场的主体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影响就会极大减小。另外,碳达峰、碳中和将加速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同时,碳达峰、碳中和还有其他意义: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及技术发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及全球实施碳减排措施将极大利好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在汽车领域的“弯道超车”等。

 02 破局单边主义的有效方式

 中美 MYZ,是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当前的情况更能验

 证“大大”说的那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 LD 结构在变化。对中国来说,通过气候变化合作领域与欧洲及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建立沟通机制,是解决当前某些国家奉行的“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很好的途径,也是打破目前 MG 及相关方制造的“合围”紧张局势的有效方式之一,毕竟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的空间和可能性不大。

 03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中国不断发展,走向世界舞台发挥作用途中必不可少的制度性基础设施,也是中国综合竞争力的表现。

 中国实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设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制度、政策依据,极大促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走向成熟。中国一如既往地践行国际一系列气候公约,中国碳交易市场最终也将与国际接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有效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篇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五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新时代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中国,让生态红利惠及群众。

 “生态+文化”,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自然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以往,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蓝天越来越少见、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河水越来越脏,触眼所及、万物凋敝,曾经喧嚣嬉闹的鸟儿似乎绝迹,自由遨游的鱼儿仿佛消失,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好像成了新的“丛林”。好在我们转变思想观念,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让我们的江河、湖泊和森林得到了守护,江豚开始成群出游、塞罕坝绿树成荫、**野象组团出行。只有坚持尊重和保护自然,秉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格局,才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回归宁静、和谐和美丽,让生态宜居落地落实。

 “生态+经济”,坚持以推进绿色转型为驱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

 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无止境地索取、无休止地开发,造成了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并导致潜在社会矛盾的加剧,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要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举措,努力提高生态环境水平,激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让群众更快更好地融入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社会”,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中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生态问题,如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促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不当旁观者和局外人,坚决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和红线。同时,要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形成人人参与、人

 人负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让生态红利更好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篇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基层党组织是党一切工作力量的基础,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推动和落实。实践充分证明,党组织坚强有力,各项工作推进就有力,反之工作推进就会滞后。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必须要不断建好建强各级党组织,为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组织引领,让“双碳”理念深刻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精心系统谋划,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全面系统推进。一方面要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到推进“双碳”工作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实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方方面面,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推进“双碳”工作绝不是单一的能源、气候、环境问题,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对关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以实现“双碳”目标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真抓实干,让“双碳”推进力度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一方面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执着,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久久为功。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发展能力,增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的能力,抓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的培养。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技术竞赛,谁能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发展主动权。要坚持创新思维,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强大动力。要大力培养引进绿色发展人才,厚植人才支撑。

 严督实导,让“双碳”任务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

 轻飘飘。推进“双碳”工作落实到位,必须要严格督促检查,否则就会出现落实不力、落空等问题。首先要压实责任,党政同责共同推进,细化明确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强化力量整合,推动“一把手”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形成以上率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做到既有约束又有激励,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既立足当下,又放眼长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骨干力量”,要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要把“双碳”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篇三】

 春来春草绿,春风春水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让大家都树立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增强绿色发展意识、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和行动。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积极行动,让绿色装点美丽中国。

 “春水悠悠春草绿”,便将绿意装心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植树造林,功德千秋。种下的是树木,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迅速投入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来,让青山更青、绿水更绿,建设美好家园,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平铺绿水眠东风”,到处金山又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要深入开展好全民义务植树,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组织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只有齐心协力、共同行动、锲而不舍,才能使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才能

 将绿色涓流点滴汇聚成美丽中国的“生命基因”。全国各地将绿色发展理念化为务实行动,大力加强环境整治,规划构**绿融合、生物多样、生态惠民的生态空间,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全体国民可以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态披锦绣,金山银山遍神州”为时不远,近在眼前。

 绿色生活生双翼,“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全国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大力倡导国民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生活。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采取有效措施让良好生态环境惠及民生——既要“绿”,又要“富”,老百姓尝到绿色发展实实在在的“甜头”,过上了高品质生活。绿色生活飞双翼,进入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建绿色生态、共享绿色生活、共筑美丽家园,让山

 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月更明,一起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量吧!

 【篇四】

 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曾说:“每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都是以新型能源机制的引入为标志。”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提高,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能级”跃迁。那么新一轮的能源革命可能会有哪些特点和趋势?或许可以从**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中寻找到部分答案!

 7 月 10 日,**瓯江峰会·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温州开幕。大会以“数字能源、智慧物联”为主题,聚焦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分享数字化改革与转型最佳案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温州被称为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第三极”,此次大会在温州召开有着特殊意义。一方面,近几年温州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 版,建设数字强市、云上温州,壮大核心产业规模,加速产业数字化步伐,推进城市数字化发展,加大新基建建设力度,全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凸显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第三极”地位;另一方面,温州作为经济大市,但又是资源小市,一次能源需求量的 94%以上依靠市外调入。借助这次大会的契机,进一步发挥浙江及温州的数字

 经济优势,为能源革命插上“数字化”之翼,搭上新一轮能源革命“快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是温州答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这道“时代课题”的“破题秘籍”。

 在数字经济时代,为能源革命插上“数字化”之翼,就需要将能源与电力等传统产业的生产资料、知识信息等转化为数字化要素,从而挖掘数字资源隐性价值,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物理电网向数字电网的升级,提高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在能源与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浙江毫无疑问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凝聚多方共识,共谋“双碳”新蓝图、共创“数字化”新未来,大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另外,浙江通过盘活数字资源,将专业经验和数据科学有机融合,形成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并行的企业级运营管控平台,将自学习、自优化功能融入数字能源管理过程,带动相关智能技术的发展,增强“智能”电网的自我感知、自我决策和自我进化能力,推动浙江能源产业向高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数字能源转化为融入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助力数字中国建设能源、信息、利益共享平台。

 从为能源革命插上“数字化”之翼,到最终实现“双碳”目标,中间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保持在发展理念上的战略定力。而中国始终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标杆。从“浙

 江之窗”看中国,在数字能源助力低碳发展领域,浙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锚定未来城市低碳化发展方向,浙江搭建起全新的“城市生命线”,像是在这次大会的“数智电力”主题馆中,观众能够了解到正泰如何聚焦“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从产品到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智能设备和智能运维&EPC 一站式服务三位一体的完整闭环,从而为电力系统保驾护航,并积极助力客户节能减排。

 开幕式现场,“瓯江共识”掷地有声:“我们将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生产方式的节能减碳转型!我们将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倡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我们将助力打造绿色智慧城市!我们将加快工业行业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践行“瓯江共识”,通过共享“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共寻“能源革命”之路、共筑“碳中和”生态,为能源革命插上“数字化”之翼,将加快助力“双碳”目标从愿景变为现实。

 【篇五】

 百年奋斗、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主题不变。九年流金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办成“九件大事”,件件不平凡,事事多艰难,它映照出一颗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拳拳初心。

 胸怀“责任担当”,天下己任之心更高远。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百年党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

 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深谋远虑,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统揽和担当。...

篇三: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展格局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及对策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形成。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向75 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践中,中国碳排放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环京津新闻网数据显示,与 2005 年相比,20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约 49.1%。2021 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 年 3 月 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新发展格局下,对中国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下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与意义 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碳排放量逐步上升而后下降的转折点。以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提效为手段的能源变革促使二氧化碳排放由快速上升转为缓慢攀升,进而达到排放峰值。在碳排放达峰后,会进入一段“平台期”,即受社会经济发展惯性影响,碳排放在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小幅波动。因此,在碳达峰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检验碳排放是否真正达峰。通常情况下,一国实现碳达峰是由于经济衰退或经济转型而实现的自然达峰过程。因此,中国提出“力争于 2030年前达到峰值”完全属于自我加压的主动行为,具体碳排放峰值为 116 亿吨 tCO2e(吨CO2 当量)。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拒绝承担超过本国发展水平的绝对量化减排指标,到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 2030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再到 2020 年 9 月 22 日向联合国大会宣布“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中国碳排放目标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18 年 10 月 8 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IPCC 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指出,碳中和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一年内通过二氧化碳消除技术达到碳排放平衡的过程,也可称之为净零二氧化碳。《特别报告》还提出,碳中和的首要任务是在 21 世纪末将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 1.5℃而非 2.0℃。碳中和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物种灭绝的根本措施。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 2 个国家(不丹和苏里南)实现碳中和,还有 25 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见表 1)。其中,芬兰与爱尔兰通过执政党联盟协议承诺实现碳中和;哥斯达黎加、欧盟等 5 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提交联合国确定碳中和目标;瑞典、丹麦、法国等 7 个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碳中和目标;奥地利、冰岛等 10 个国家向联合国宣布其碳中和目标。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设置在 2050 年前后,2020 年 9月,中国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中承诺“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中国二氧化碳总量需在 2060 年通过造林、碳捕捉等方式进行回收,实现全国碳排放总量最终为零。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与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经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2021 年 1 月 25 日,习近平主席在福建考察时提出将碳达峰与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双碳”目标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定位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及土地干旱等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及其连带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生物濒危等现象,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号召各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联合国环境署提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 1.5℃目标,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目前实现全球碳中和存在两方面挑战:一是世界各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方法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 1.5℃

 目标由各国政府主导推动仍然缺乏社会认知。作为碳排放总量最高国家之一,中国宣布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着力加速处理因二氧化碳浓度高而产生的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从整体进程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世界碳达峰发展进度。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快速实现可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因此,中国 2030 年前碳排放量达峰需兼顾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构建节能、高效、清洁、环保的绿色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软需求”。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承诺“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推进气候治理的决心,必将为推进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出巨大贡献。

 二、中国低碳发展现状 (一)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一方面,国家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及政策,努力夯实低碳发展基础。自 1998 年以来,中国围绕低碳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并形成了具有一般性、间接引导性等特点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2007 年 6 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首个由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该《方案》将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作为中国低碳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2020 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内容,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保障,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

 另一方面,地方低碳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并与国家低碳发展体系融汇贯通。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各省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与低碳发展制度体制的完善。地方碳排放管理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政府通过制定低碳发展计划、优化相关产业结构、提倡低碳生活等方式,不断完善地方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为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能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低碳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能源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方面。一是非化石能源持续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要把非化石能源发展置于首位,推动能源绿色生产与消费。人民日报网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 15.3%,与 2010 年相比,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 1.2 倍。与此同时,2020 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 57%,与 2017 年相比下降了3.4%。非化石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化石能源使用量逐步减少。以三江源地区为例,2020 年 5 月起 100 天内,国家电网对该地区使用清洁能源供电,降低燃煤消耗 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6.6 万吨。二是产业结构实现初步转型升级。中国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此背景下,中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淘汰各行业落后产能,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2020 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4.5%,与 2010 年相比增长了 10.3%。

 三、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技术发展不足 当前中国低碳创新技术不足,非化石能源存在技术关隘,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短板凸显,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滞碍。供电方面,电力电子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遭遇瓶颈,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性突破。以东北地区为例,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区配电网线负荷增大。但受限于现有技术,配电网结构较弱,建筑与线路矛盾较大程度影响了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导致供电能力不足与低压现象。调峰方面,由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在接入电网时存在显著峰谷差,供电稳定性较差,而解决调峰问题的技术仍未取得有效突破。储能方面,储能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供热储能,其中供热储能是一种理想的供热期燃煤替代技术。但实践中,上述储能技术尚无法实现有效应用与普及。电网建设方面,由于电网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适应性较差,导致分布式发电项目并网存在诸多阻碍;省际联网线路少、运输通道功率低、电网负荷水平弱等技术短板给电力外送带来较大阻碍。

 (二)建筑能耗趋高 建筑能耗是中国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国内碳排放压力急剧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呈逐年增长态势(见图 1),由 1999年的 30.89%增至 2020 年的 62.9%,但这一水平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城镇化率超过 80%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中国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国家发改委在《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规划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各类货运枢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枢纽布局将消耗大量碳密集型建材与能源,进而加大碳排放压力。据《中国电子

 报》报道,当前中国每年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达到 21 亿吨 tCO2e,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 20%。搜狐网数据显示,中国建筑能耗由 2012 年的 7.4 亿吨 tCO2e 增至 2019 年的 10.6 亿吨 tCO2e,能耗占比由 18.4%升至 21.81%。能源急剧消耗将导致温室气体大量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温室效应,阻碍中国低碳发展进程。

 (三)碳交易体系不完善 碳交易体系不完善给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带来较大挑战。一是碳交易主体单一。中国于 2011 年开启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管控时间较短、经验少,导致碳交易主体较为单一。在碳交易工作开启初期,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碳交易市场处于“零交易”状态,极大制约了碳交易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碳排放工作的持续推进,电力、石油石化等领域的企业逐渐进入碳交易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碳交易市场交易主体显然过于单一。二是碳排放数据监测机制缺失。中国主要通过政府与交易所收集碳交易数据,使用“历史法”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中国碳交易主要依托于核查指南、利用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现场核查。但基于现阶段碳排放单位监测数据不足,无法满足历史法的核算要求,给碳排放监测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在碳交易核查指南中缺少监测方式相关内容,加之企业对碳排放的监测要求不明确,导致核查机构无法顺利开展监测工作。三是碳排放价格尚未统一。从 2019 年 7 个碳试点市场线上成交价格看,北京碳市场成交价格最高为 80 元/吨 tCO2e 左右;其次是上海,价格为 45 元/吨 tCO2e左右;深圳与湖北碳市场交易价格为 30 元/吨 tCO2e 左右;广东、天津、重庆碳市场交易价格分别为 25 元/吨 tCO2e 左右、15 元/吨 tCO2e 左右和 10 元/吨 tCO2e 左右,其中重庆碳市场交易价格在第四季度有所提升,达到 30 元/吨 tCO2e 左右。各地区碳交易价格不统一、差距较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能源系统结构性问题凸显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开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能源系统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给实现“双碳”目标带来一定干扰。一是能源电力市场受到挤压。现阶段,中国各省份基本实现了电力自足,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内蒙古能源发电不仅可以满足本区域内的电力使用,还可以向京津冀地区供应电力能源;山东省火力发电远胜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与云南省水力供电远胜于以三峡、葛洲坝电站闻名的湖南省;广东省核能发电在全国各省份位居首位。产能相对过剩,加之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缺少价格优势,致使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需求被不断挤压。二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不适配。可再生能源发展虽然远超预期,但储能电站、燃气发电等灵活性电源发展显著不足,与规划水平相差甚远;电网调度模式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匹配,分布式项目发电上网尤为困难。三是可再生能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中国 2030 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 70%的电力消耗来源于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但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对于电力受端地区而言,电网系统跨区域、跨省份消纳协调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并非最优选择。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技术发展部署,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2021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一是重点突破零碳电力技术。中国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研发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零碳电力技术,构建环保新能源-可再生发电-终端匹配技术体系,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及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二是加速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具体而言,要加快开展 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制氢等“蓝氢”技术部署工作,积极推动“绿氢”技术基础研发。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氨能与生物质能等其他零碳非电能源技

 术,积极探索上述能源形式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三是超前部署增汇技术。大力发展 CCUs、BECCs(储存)以及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探索太阳辐射管理与调控气候变化技术,研究海洋蓝碳技术,进一步加速实现“双...

篇四: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展格局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及对策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形成。2021 年 9 月 22 日中国向 75 届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实行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践中,中国碳排放治理工作已经取得确定成效。环京津新闻网数据显示,与 2005 年相比,202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约 49.1%。2021 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 3 月 15 日,中心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争辩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路径。新进展格局下,对中国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现状、挑战及对策进行争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进展格局下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与意义 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碳排放量逐步上升而后下降的转折点。以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提效为手段的能源变革促使二氧化碳排放由快速上升转为缓慢攀升,进而达到排放峰值。在碳排放达峰后,会进入一段“平台期”,即受社会经济进展惯性影响,碳排放在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会毁灭小幅波动。因此,在碳达峰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检验碳排放是否真正达峰。通常状况下,一国实现碳达峰是由于经济衰退或经济转型而实现的自然达峰过程。因此,中国提出“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完全属于自我加压的主动行为,具体碳排放峰值为 116 亿吨 tCO2e(吨 CO2 当量)。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拒绝担当超过本国进展水平的确定量化减排指标,到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 2030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再到 2021 年 9月 22 日向联合国大会宣布“使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中国碳排放目标经受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2021 年中心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18 年 10 月 8 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特地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 1.5℃特殊报告》指出,碳中和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一年内通过二氧化碳消退技术达到碳排放平衡的过程,也可称之为净零二氧化碳。《特殊报告》还提出,碳中和的首要任务是在 21 世纪末将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 1.5℃而非 2.0℃。碳中和是人类疼惜生态环境、避开物种灭亡的根本措施。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 2 个国家(不丹和苏里南)实现碳中和,还有 25 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见表 1)。其中,芬兰与爱尔兰通过执政党联盟协议承诺实现碳中和;哥斯达黎加、欧盟等 5 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提交联合国确定碳中和目标;瑞典、丹麦、法国等 7 个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碳中和目标;奥地利、冰岛等 10 个国家向联合国宣布其碳中和目标。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设置在 2050 年前后,2021年 9 月,中国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中承诺“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中国二氧化碳总量需在 2060 年通过造林、碳捕获等方式进行回收,实现全国碳排放总量最终为零。

 新进展格局下,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与本国经济高质量进展、全球经济进展目标是全都的。2021 年 1 月 25 日,习近平主席在福建考察时提出将碳达峰与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双碳”目标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定位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双碳”目标对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及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实现“双碳”

 目标可以加快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及土地干旱等问题。极端气候大事及其连带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生物濒危等现象,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逼。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号召各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联合国环境署提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 1.5℃目标,需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目前实现全球碳中和存在两方面挑战:一是世界各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方法存在确定差距;二是全球气候变暖限制在1.5℃目标由各国政府主导推动照旧缺乏社会认知。作为碳排放总量最高国家之一,中国宣布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着力加速处理因二氧化碳浓度高而产生的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从整体进程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速度直接关系到世界碳达峰进展进度。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快速实现可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因此,中国 2030年前碳排放量达峰需兼顾新进展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进展,同时要构建节能、高效、清洁、环保的绿色进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软需求”。新进展格局下,中国承诺“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确定程度上向世界呈现了推动气候治理的决心,必将为推动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低碳进展、为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出巨大贡献。

 二、中国低碳进呈现状 (一)政策体系趋于完善 一方面,国家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及政策,努力夯实低碳进展基础。自 1998 年以来,中国围绕低碳进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省能源法》《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方法》、《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得以有效推动并形成了具有一般性、间接引导性等特点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2007 年 6 月,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首个由进展中国家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该《方案》将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作为中国低碳进展的主要政策措施。2021 年,中心出台《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简称《建议》)。《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坚持绿色低碳进展原则,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内容,为节能减排供应法律保障,将把握温室气体排放上升到了国家进展战略的新高度。

 另一方面,地方低碳进展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并与国家低碳进展体系融汇贯穿。国家发改委乐观推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各省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确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展与低碳进展制度体制的完善。地方碳排放管理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各级政府通过制定低碳进展、优化相关产业结构、提倡低碳生活等方式,不断完善地方低碳进展制度体系,为国家低碳进展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能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低碳进展成效主要体现在能源进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方面。一是非化石能源持续进展。《新时代的中国能源进展》白皮书提出,中国要把非化石能源进展置于首位,推动能源绿色生产与消费。人民日报网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15.3%,与 2010 年相比,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 1.2 倍。与此同时,2021 年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 57%,与 2017 年相比下降了 3.4%。非化石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化石

 能源使用量逐步削减。以三江源地区为例,2021 年 5 月起 100 天内,国家电网对该地区使用清洁能源供电,降低燃煤消耗 6.1 万吨,削减二氧化碳排放 16.6 万吨。二是产业结构实现初步转型升级。中国始终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进展。此背景下,中国乐观推动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淘汰各行业落后产能,鼓舞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进展,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2021 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54.5%,与 2010 年相比增长了10.3%。

 三、新进展格局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技术进展不足 当前中国低碳创新技术不足,非化石能源存在技术关隘,基础争辩方面的技术短板凸显,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滞碍。供电方面,电力电子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患病瓶颈,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性突破。以东北地区为例,随着城市的高速进展,城区配电网线负荷增大。但受限于现有技术,配电网结构较弱,建筑与线路冲突较大程度影响了配电网的平安运行,导致供电力量不足与低压现象。调峰方面,由于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在接入电网时存在显著峰谷差,供电稳定性较差,而解决调峰问题的技术仍未取得有效突破。储能方面,储能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供热储能,其中供热储能是一种抱负的供热期燃煤替代技术。但实践中,上述储能技术尚无法实现有效应用与普及。电网建设方面,由于电网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适应性较差,导致分布式发电项目并网存在诸多阻碍;省际联网线路少、运输通道功率低、电网负荷水平弱等技术短板给电力外送带来较大阻碍。

 (二)建筑能耗趋高 建筑能耗是中国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速进展,城镇化进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国内碳排放压力急剧加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2021 年中国城镇化率呈逐年增长态势(见图 1),由 1999 年的 30.89%增至 2021 年的62.9%,但这一水平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城镇化率超过 80%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确定的差距。为此,中国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国家发改委在《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进展重点任务》中提出,要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规划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各类货运枢纽。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枢纽布局将消耗大量碳密集型建材与能源,进而加大碳排放压力。据《中国电子报》报道,当前中国每年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达到 21 亿吨tCO2e,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 20%。搜狐网数据显示,中国建筑能耗由 2012 年的 7.4 亿吨 tCO2e增至 2021 年的 10.6 亿吨 tCO2e,能耗占比由 18.4%升至 21.81%。能源急剧消耗将导致温室气体大量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温室效应,阻碍中国低碳进展进程。

 (三)碳交易体系不完善 碳交易体系不完善给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带来较大挑战。一是碳交易主体单一。中国于2011 年开启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管控时间较短、经验少,导致碳交易主体较为单一。在碳交易工作开启初期,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碳交易市场处于“零交易”状态,极大制约了碳交易工作

 的顺当开展。随着碳排放工作的持续推动,电力、石油石化等领域的企业渐渐进入碳交易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碳交易市场交易主体明显过于单一。二是碳排放数据监测机制缺失。中国主要通过政府与交易所收集碳交易数据,使用“历史法”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中国碳交易主要依托于核查指南、利用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现场核查。但基于现阶段碳排放单位监测数据不足,无法满足历史法的核算要求,给碳排放监测带来确定难度。此外,在碳交易核查指南中缺少监测方式相关内容,加之企业对碳排放的监测要求不明确,导致核查机构无法顺当开展监测工作。三是碳排放价格尚未统一。从 2021 年 7 个碳试点市场线上成交价格看,北京碳市场成交价格最高为 80 元/吨 tCO2e 左右;其次是上海,价格为 45 元/吨 tCO2e 左右;深圳与湖北碳市场交易价格为 30 元/吨 tCO2e 左右;广东、天津、重庆碳市场交易价格分别为 25 元/吨 tCO2e 左右、15 元/吨 tCO2e 左右和 10 元/吨 tCO2e 左右,其中重庆碳市场交易价格在第四季度有所提升,达到 30 元/吨 tCO2e 左右。各地区碳交易价格不统一、差距较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能源系统结构性问题凸显 新进展格局下,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开启绿色低碳进展的关键。当前中国能源系统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给实现“双碳”目标带来确定干扰。一是能源电力市场受到挤压。现阶段,中国各省份基本实现了电力自足,甚至毁灭产能过剩的状况。如内蒙古能源发电不仅可以满足本区域内的电力使用,还可以向京津冀地区供应电力能源;山东省火力发电远胜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与云南省水力供电远胜于以三峡、葛洲坝电站出名的湖南省;广东省核能发电在全国各省份位居首位。产能相对过剩,加之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缺少价格优势,致使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需求被不断挤压。二是可再生能源进展与电网建设不适配。可再生能源进展虽然远超预期,但储能电站、燃气发电等机敏性电源进展显著不足,与规划水平相差甚远;电网调度模式与可再生能源进展不匹配,分布式项目发电上网尤为困难。三是可再生能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中国 2030 年前碳达峰争辩报告》显示,中国有 70%的电力消耗来源于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但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对于电力受端地区而言,电网系统跨区域、跨省份消纳协调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并非最优选择。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技术进展部署,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2021 年,中心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因此,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供应支撑。一是重点突破零碳电力技术。中国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研发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零碳电力技术,构建环保新能源-可再生发电-终端匹配技术体系,加快推动建筑、工业及交通领域电气化进程。二是加速推动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具体而言,要加快开展 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制氢等“蓝氢”技术部署工作,乐观推动“绿氢”技术基础研发。与此同时,大力进展氨能与生物质能等其他零碳非电能源技术,乐观探究上述能源形式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进展。三是超前部署增汇技术。大力进展 CCUs、BECCs(储存)以及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探究太阳辐射管理与调控气候变化技术,争辩海洋蓝碳技术,进一步加速实现“双碳”目标。

 四是...

篇五: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terprise Analysis管案牍 企20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CTRA2021 年 第 8 期内容提要: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本文从八个方面分析了实现双目标面临的困难和机遇,重点强调碳达峰不是冲高峰,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做好节能提效,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理性思考第一点,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革命,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格局的两个里程碑,人类文明的形态是要不断进步的,这是一个历史必然,而能源革命是它的基础和动力。大家都知道化石能源,煤、油、气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这是一轮全球性的能源革命。但是二百多年来,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性,而现在非化石能源的进步,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巨大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要从这个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所以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这是我们现在全球的共识,而碳达峰、碳中和是它的两个里程碑。第二点,碳达峰不是冲高峰,也不是攀高峰,对 2030 年前碳达峰的这个理解,要跟 2030 年的几个指标统一起来理解,比如说我们提出 2030 年前碳排放强度要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这个指标跟 2030年前达峰结合起来考虑,所以这个达峰不可能是一个冲高峰。而相应地提出来了非化石能源到 2030 年占比要达到 25%,还提出了风光发电装机要达到 12亿千瓦。12亿千瓦这个目标的提出,它不是个天花板,是一个地板和下限,我们只可以超过,而且这个数肯定是要超过的,要统一地理解就会知道我们是要通过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碳达峰的。第三点,低碳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很多人提出低碳降碳会不会影响能源安全呢,不是这个意思,现在能源不仅要保障供应,而且目前阶段还有必要保持增长,比如“十四五”大约还有 2% 左右能源的增长,这个增长量是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需的,当前是这样,而且长远的说能源结构的优化,效率更高,它就更独立、更安全,应该看到这样一个能源转型,使我们的能源更加优质、更加独立、更加安全,不仅要供需安全,而且还要环境安全、气候安全,这样一些概念才会比较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第四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符合共区原则,也立足于我国现实,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不要这么积极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共DOI:10.19307/j.cnki.ctrr.2021.08.006

 Enterprise Analysis管案牍 企21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CTRA2021 年 第 8 期区就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我们跟发达国家是有区别的,比如说现在碳排放情况是这样,红线是我们中国的排放,底下是美国、欧盟等等,大家都看得出来,我们从 2006 年以后,中国的总排放量超过了美国。所谓碳达峰就是要使这条红线达到最高值,实际上大家看出来 2013 年已经有过一个小峰,现在又振荡,这两年又有点回头。只要引导的好,这个曲线达到最高值,这叫达峰,然后下降,实现碳中和。我们现在提出来 2030 年前碳达峰,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峰,在这之前,这个本身就是个差别,就是个区别。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承诺了 2050 年前碳中和,最晚也是 2050 年,还有的比这个还要早,我们承诺的是 2060 年,这本身也是一个区别,当然我们也是地球的一员,所以我们也有责任来应对气候变化,所以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它跟发达国家相对照体现了一个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同时又体现出我们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大国。第五点,能源转型不仅要发展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使能源结构低碳化,而且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句话内容十分的丰富,以高比例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情况下,跟现在以煤为主情况下的电力系统,不光是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都要有系统的稳定性、优质的输出、供需的平衡,在新的情况下产生很多挑战,所以源、网、荷、储要一体化地把新能源跟智能电网、跟储能灵活性的资源相集成,使得系统具备柔性,具备平衡的功能,达到优质的电力输出。这句话就是所谓的新型的电力系统的内涵,而这点有待实践,“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就要做好这件事,我们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证明这个是可以做好的。第六点,节能提效,我们现在实现双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节能提效,这是实现双目标的战略之首。我们列举两个数据,拿 2019 年来说,能源强度,就是生产一个单位的 GDP,我们花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倍,我们比世界平均水平还多 30%;生产一个单位的 GDP,是 OECD 国家的 2.7 倍,咱们把 1.3倍再进步到 1.0,我们前几年还是 2.0,现在进步到 1.3倍,如果 1.3 变成 1.0,同样生产这么多 GDP,就少用 30% 的能源,也就是说每年可以少用 10 亿吨标准煤都不止。换句话说,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降低1%,就能少用 0.5 亿吨标煤的能源,将减排一亿多吨的二氧化碳。靠什么节能减排提效,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两大结构,一个产业结构,一个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首当其冲的是高耗能产业。比如说钢铁、水泥,现在全世界 56% 的钢铁水泥产能在中国,我们确实需要钢铁、水泥,但是还需要这么多吗?还要再增加吗?这个问题就非常重要,如果抓住产业结构这一步,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就能够有效的节能减排,再加上技术进步、管理节能、文化理念等等。第七点,我们实现双目标,确实有很多困难,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还是发展中国家。具体说,就是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发展方式和能源体系惯用性很大,就是路径依赖——高碳能源发展的路径依赖很大、惯性很大,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节点上,前面说的前四点就是我

 Enterprise Analysis管案牍 企22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CTRA2021 年 第 8 期们的短板,我们必须补短板,这样一个补短板的能力,是我们国家带来的进步,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不转型”、“转型慢”也不是不能过日子,但是我们会落后、会低效投资,这个转型的意义就在于此。从当下看,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排放值大于碳汇值,碳中和就是两头要相等,现在左边这个排放必须要大大降低,现在中国每年排放大约是 100 亿吨,而我们的碳汇值要比它低一个数量级,所以要以减排为主,剩余的排放量能够做到和碳汇值、碳吸收、碳移除的技术能够相等,所以着重点要放在减排上。我们要补短板,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在的着力点就是减排、低碳,所以现在明确指出来“十四五”战略方向是低碳。第八点,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好节奏、积极稳妥推进,它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进步,会催生出新科技、新能源、新工业、新交通、新建筑和新投资,所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这句话也是很有深意的,会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同步地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来源: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减税降费政策操作指南——适用3%征收率的减按1%征收增值税政策一、适用对象小规模纳税人二、政策内容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 1% 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 3% 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 1% 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其中,自2020 年 3 月 1 日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 3% 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三、操作流程1. 享受方式纳税人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时按规定填写申报表即可享受优惠。2. 办理渠道可通过办税服务厅(场所)、电子税务局办理,具体地点和网址可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网站“纳税服务”栏目查询。3. 申报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应申报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其中,减按 1% 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销售额填写在《增值税

推荐访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中和 意义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