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9篇

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9篇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行政办公室是企业协调内部事务以及处理外部事务的重要职能部门。现代企业管理中,行政办公室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9篇,供大家参考。

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9篇

篇一: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办公室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

 对策建议思考

  行政办公室是企业协调内部事务以及处理外部事务的重要职能部门。现代企业管理中,行政办公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办公室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非常繁杂,想要提升行政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就必须要重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行政办公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仅供参考。

 办公室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高效的办公室管理能够把常规管理引向深入,高超的办公室管理艺术能够有效减少管理行为过多占用企业资源,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结合

 企业实际情况,转变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提升企业办公室管理能效。

 一、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及其要求 (1)虽然表面上看来办公室工作非常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其涉及面比较广、内容较多,所以实际上行政办公室事务非常繁杂。行政办公室工作不但涉及到大量的后勤服务性以及保障性工作,同时还涵盖很多行政事务,比如材料整理和提交,信息收集与上报;上级指令的向下传达、基层信息的反馈等,这都属于行政办公室的职权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办公室工作不但涉及到大量的内部办公工作,同时还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2)办公室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对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办公室工作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为:遵守职业道德,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做好自身分内工作;对上级的指令严格进行执行,保持良好沟通,完成领导交办的事务后要及时进行汇报。另外,办公室工作中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办公室制度并严格进行执行,确保办公室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二、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行政办公制度

 对于企业行政办公室管理来讲,想要提升其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拥有科学、合理的办公制度,这样能够使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然而,实际上,很多企业由于对办公室工作制度重视成都不不够,没有指定办公室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行政办公室工作效率。有的企业在制定办公室制度过程中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制度无法执行和落实。还有部分企业对办公室事务的分工不明确,工作无法落实责任到具体责任人,这就导致部分工作出现相互推諉的情况,不利于办公室工作的顺畅开展。

 (二)管理方式落后

 社会在不断发展,办公室在管理工作中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有很多企业办公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使得日常管理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办公室行政工作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在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应用高效管理思路,依据企业实际,对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提升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可操作性,把行政办公室与企业部门工作进

 行良好的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办公室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团队协作能力不足

 办公室工作开展过程中,部门内部人员之间、与相关部门人员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做好协作、配合。部分工作人员个沟通以及交流能力相对不足,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团队意识欠缺,这严重耽误了部分问题的解决时间,影响了办公效率的提升。

 三、企业办公室行政高效管理思路 (一)管理科目的细化与量化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受“人治”管理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很多企业规章制度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显著受到管理人员个人喜好的影响,行政办公室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在企业行政办公室管理中,需要对制度和办公形势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市场变化。管理者应该对办公室各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将每一项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责任到人,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推诿现象的出现,提升办公室工作效率。

 (二)引入流程化和标准化的理念

 现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流程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行政办公室管理工作来讲也是如此。只有在行政办公室管理过程中引入流程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管理理念,才可以确保其各项工作内容向着高效、有序的方向开展。与此同时,管理的流程化也能够确保办公室事务与其他部门进行良好衔接,确保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以及交流的顺畅,提升企业整体运转效率。

 (三)提升协同与经济化意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更加强调合作与共赢。企业行政办公室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不是某一个工作人员或者管理者所能够达到的,其各项事务也并不是单独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相互协同来共同完成。所以,办公室管理中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协同以及经济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良好沟通与密切配合,为企业行政办公室工作的顺畅、高效开展提供基础。

 (四)强化保障,改进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行政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办公室管理过程总应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办公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这样能够确保行政办公室与时俱进,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发展。

 四、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解决方案 (一)以制度化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现在,为了在办公管理中实现高效的管理,现代企业必须保证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不但要在行政办公室的管理过程中推行高效管理理念,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在日常管理对各项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在制度中要明确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于优秀的员工要按照制度进行奖赏,对于出现失误的员工要进行惩戒,做到“功必赏,错必罚”,这样才能够在行政办公室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文化,保障办公室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

 行政办公室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枢纽,对内起到上传下达以及内部控制的作用,对外起到沟通、协调的桥梁,可以说,行政办公室与企业其它部门之间即独立又相互联系,其每一項工作都关系到企业的管理运营,因此,在行政办公室管理中必须要细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如果办公室岗位不明确,那么必然会导致部分工作的横向重叠以及纵向交叉,影响各部门工作的顺畅衔接;同时出现问题之后也无法责任到人,影响相关制度的执行。因此,行政办公室管理中岗位设置要明确,对职责进行细化,责任到人,并派遣专

 门的人员负责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以及衔接工作,保障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办公室员工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执行力

 为了实现高效的办公室管理,每个人都必须主动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作,提高责任感,做到尽职尽责,完善高效的管理工作。很多办公室员工工作很轻松,但是他们每天的工作思想和热情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教育,遵守企业高效管理规程,树立责任心,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保持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有员工的专业素养提升了,精细化的工作理念才能够在办公室中全面的开展,在高效管理中,所有的人员都需要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及标准要求,依据精细化的工作程度要求自己。另外,企业需要注重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岗位激励,以薪酬绩效和岗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高效管理的实现提供保障。

 (四)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为行政事务的高效管理提供保证

 想要提升行政办公室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科学管理是一种必然的措施。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提升对科学管理手段的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在行政事务高效管理

 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信息数据,这就需要合理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有关的操作,如,梳理、分析、筛选、加工以及应用,进而促进办公室效率的提升,减少行政成本。比如,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集中办公”、“费用管理”的网络软件,这样就可以集中的对相关的文件收发、制度出台、费用支出、事项沟通进行管理,并且在工作中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进而实时控制管理办公室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有效了打破了事后管理的模式,朝着过程制进行转变,这对提升办公室的高效管理水平具有积极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着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办公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行政办公室各项事务的高效开展。具体来讲,就是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行政办公室各项制度,重视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提升办公室工作质量以及水平的目的。

篇二: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管理调研报告(共 3 篇)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按照管理对象划分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设备与工艺、作业与流程、文化制度与机制、经营环境等。

 通过这几天与 XXXX 有限公司高中层管理人员及各班组长的初步交流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XXXX 有限公司的部分管理状况初步调查结果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XXXX 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0 年,集团旗下三个子公司,XXXX 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XXXX 大型钢管制造有限公司和 XXXX 钢材加工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经济开发区,厂区占地面积 100 万㎡;现有职工近 500 人,其中具有各类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 75 人,是国内冶金、焦化、耐火、水泥、发电等行业主要配套设备的重点制造商之一。公司一线生产人员较多,有 300 多人,大都为初高中水平的技工,年龄结构以 20 岁左右和 50 岁左右为主,工作经验缺乏,文化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不高,导致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公司希望其平均人力成本在 2000 元/人/月左右,而实际情况可能翻了一番,而生产能力却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公司希望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加强内部管理、调整考勤机制等措施来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二、主要问题及初步建议

 仅从公司生产流程的技术控制来看,流程是封闭和可控的,并没有很明显的大漏洞。但从整个体系来看,影响生产成本和管理效益的因素还是不少。从初步调查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人员整体素质和年龄限制,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不足,特别是班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员工管理困难,整体员工生产能力发挥不足。

 改进方案建议:

 a)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树立正确质量观:“质量是生产出来

 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b)建立建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和管理人的行为。

 c)适当调整工资结构,降低一线工人工资水平,相对提高班组长的工资水平,并与一线工人的产量、质量、管理绩效挂钩。达到整体工资水平下降,而关键岗位人员积极性提高的效果。有效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d)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严格执行。

 e)保持适当的员工流动比率,形成竞争压力,优化员工队伍。

 f)与有关技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通过为他们提供实习场地和培训,招收适量实习生,建立良好的劳动力补充机制。

 2、设备陈旧,故障频繁,导致生产效率受损。生产线上的设备有不少是服役了 5-10 年,配置低档,零件老化严重,故障频繁。几乎是每天有设备需要维护,每周有设备需要更换零件。另外,当需要采购设备或材料时,采购周期长,采购物资质量不稳定,也造成部分误工甚至数据报废的。

 改进方案建议:适当更换和升级关键设备,改进流程,保证生产需要。

 3、材料流转管理混乱。材料仓库管理混乱,存在分区随意、堆放混乱、标示不明,甚至很多材料根本没有标示等问题。在生产线上,材料的流转应该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安排制作,但因为流程执行不严,可能出现难做的材料分配不下去,导致同一批材料不能及时收回。另一方面,其中一道工序必须将材料分拆开才能进行制作,一直到最后的工序。经过多个工序后,这些材料本身容易损坏,造成最后重新组装困难,从而影响归还。

 改进方案建议:改进流程,并加大执行力度。

 4、质量标准不成熟、不明确,引起生产和质量的磨擦和矛盾。一方面,由于员工质量意识不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不严,产品质量依赖检验来保证,造成质检工作量增

 加。另一方面,因为质量控制标准本身的不成熟、不明确,执行依赖经验化,造成由人为控制和把握的因素很大。但由于质检人员的水平和经验不同,对标准的灵活性、控制尺度的把握无法保持一致,造成质量控制与生产经常出现磨擦和矛盾。生产人员无所适从。另外,生产部门与质量部门信息沟通不够,

 出现生产按老标准执行,而检验按新标准执行的脱节问题。

 改进方案建议:加强生产人员质量意识,建立、建全并细化标准,理顺信息沟通流程。

 三、今后工作重点

 员工培训

 按照公司“管理输出,生产外包”的思路,首先公司需要改变对目前员工的定位认识,他们将不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而必须成为技术专家、班组管理专家,同时也是培训专家。我们必须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朝这个目标努力。另外,最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培训让员工理解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规范,提高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

 设备的更新和升级

 制定公司设备更新和升级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使用时间长,技术水平差,配件和维修费用高的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时间。

  管理流程理顺和再造

 包括三个方面: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建全和细化;管理体系、工作流程及其记录表格的理顺、建立和细化;各项制度规范的制订和建全。

 深化“三标一体”认证工作

 通 过 深 化 ISO9001:2008 质 量 管 理 体 、ISO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内容摘要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2013 年我国人均GDP 有望突破 8000 美元,人均 GDP 世界排名将进步到 70 多名。届时我国 GDP 总量将达到 10.8 万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 GDP 总量破 10 万亿美元的国家!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但是服装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展越

 来越艰难,特别是国内的一些服装不仅跟国内的同行竞争,也受到国外的一些著名品牌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的更新营销的策略和采取正当的手段来迎接挑战。在外来休闲服饰充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美特斯邦威,这个有点西化的名字,作为本土众多休闲服饰品牌当中的一员,经过几年的努力与付出,从众多品牌当中脱颖而出,其营销战略必有其独自的特色。美特斯邦威集团始建于 1994 年,主要生产销售休闲系列服饰。在全国设专卖店 1200 多家。集团在国内服装行业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销经营的发展道路。2003 年,“美特斯邦威”羊毛衫被评为“中国名牌”;2004 年,“美特斯邦威”被评为“中国青年最喜欢的服装品牌”。

  通过在美特斯邦威德州百货大楼的实地调研,以及阅读相关资料后,总结 美特斯邦威服装在德州营销的策略分析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服装业, 品牌, 经营管理策略,经营战略分析

 对德百美特斯邦威品牌竞争战略情况调查

 引言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要长期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已经越来越不容易,而通过服务及提升差异化顾客满意并建立市场优势成为企业最耐用的市场策略,顾客满意将成为 21 世纪营销的基本准则。服装企业能否生存与发

 展,不在其能否生产出多少产品或提供多少服务,而取决于产品或服务能否满足顾客需求并达到顾客期望的满意度。因此,建立顾客满意为中心的服装营销模式是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

 调研的背景与意义

 1.早 在 0 世纪 0 年代,国际上有些市场营销学者就己经提出企业经营哲学正逐渐由推销观念向市场营销观念演变的观念,但当时在我国真正将此种观念体现出来了的只有极少数的大企业,而在更多的企业里,企业和消费者分别处于主导和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关系将早期的生产营销诊释的淋漓尽致,即企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只要企业肯努力推销,消费者就会更多的购买产品,此种观念的引导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推销术和广告术的使用率,经销商们向买主和所有可能成为买主的潜在客户大肆兜售产品,以此提高市场占有率最终获得丰厚的利润。显然这种传统的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企业和产品自身而忽略了消费者的想法,难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所赚取的也只是短期利润而已。由此可以看到,传统营销理论指导下的服装经营理念,本质上仍然属于企业导向或生产导向型,而非以消费者为导向。

 2.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经济的飞速膨胀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市场营销所涉及范围的无限扩大,尤其是进入 1 世纪中

 国加入 WTO 后,国内市场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消费观念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类消费品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逐层递增, 过往建立在有限的产品营销实践基础上,以交易与营销结合为核心概念的传统营销理论已然无法满足眼前庞大的国际化市场的需要, 而真正的机会和利润其实是存在于尚未被消费者满足的需求和欲望中, 于是经销商们开始尝试依照消费者的需求去开发和生产产品, 不再是从既有的生产出发几乎强制性的以现有的产品去吸

 引或寻找顾客,而是将原先的主次颠倒了过来,改从反映在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出发,以目标顾客的需求与欲望为圆心来规划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涉猎范围, 由此做到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目的性的去组织生产和销售。

 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 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如图所示,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

 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竞争战略概述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他

 的书可以在很多商学院学生、大学教授、公司的首 席执行官、甚至国家领导人的书架上找到;他的“竞争和战略”理论已经或者正在被全 球大部分的国家和企业深入研究;他的学术成果被美国国内的经济会议以及众多世界性 的经济学术论坛列为正式的、重要的讨论议题。正如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对他的评 价:如果有人能把管理理论变为令人尊敬的学院派原则,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波特。

 企业战略是一个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有竞争战略、发展战略,技术开发 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人才战略,还有其它战略。不要把竞争战略等同于 企业战略,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的谋略,引申义是谋略。谋略是大计谋,是对整体性、长期性、 基本性问题的计谋。竞争战略是对竞争的谋略,发展战略是对发展的谋略,什么战略就 是对什么的谋略。

 谋略的本质特征有四个:一个是整体性、一个是长期性、一个是基本性,一个是计 谋性。竞争战略就是对竞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发展战略就是对发 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 调研的目的与任务

 美特斯邦威的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 20-30 岁的青年群体中,价格主要在 100-500 之间。

  调查购买喜好,购买方式,款式、布料、风格等要求和需求方向,消费者本身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调查任务在于科学准确、务实获取消费者对美特斯邦威的需求,使用等方面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中发掘出调整经营结构和对市场营销策略有效的启示。

 2. 调研的时间

 调研时间:2013 年 12 月 20—25 号。包括调研策划、调研实施、调研结果分析等并提出调研报告。

 3. 调研的内容

 当前所倡导的“名牌战略”是适应消费者行为而产生的,因为强势品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品牌的最一般性能。强势品牌能给消费者心理带来一种冲击效果,产生购买动机,而一旦适用,由于较好的实际效果,而获得较好的评价,口碑逐渐形成,进而达到信任、强化、情感共鸣的效果,综上所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行为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所有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活动都应当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来入行的,只有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美特斯邦威 在德州市从事了多年的服装销售,已经达到了高知名度,高信誉度的标准客户的评价高,现为占

 领更多的市场空间,为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口味,拟定推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新款式服装,特此做一份关于消费者对服装款式面料等问题所持观点的市场调查。

 美特斯邦威服装品牌及形象的定位 一个品牌能够真正树立起来,准确的产品定位是前提条件。实施名牌战略首先是定位要准。服装定位,简单地说,就是想给什么人穿,不能希望一个产品满足所有人。美特斯邦威将目标消费者锁定在品位高、收入丰厚的老中年成功女士及年轻女性白领,并围绕这一定位进行产品开发和品牌推广,使美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但是在品 牌的建立与维护上依然存在一...

篇三: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济师》2018 年第 4 期摘 要:

 文章在分析项目支出预标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预算项目库的目标和框架及流程,并提出改进和完善项目库的建议。关键词: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 存在问题 项目库 目标框架 流程 建议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4-098-03

 “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政府预算是政府资源的年度分配计划,体现着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和促进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关系着国家政治、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经济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在我国,政府预算以部门预算的形式开展。

 部门预算的实施,加强了预算管理,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是行政事业单位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和预防措施之一,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部门预算一般由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基本支出预算是预算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 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一般采取定员定额管理的方式。基本支出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只要核实人数和支出标准,即完成预算编制,相对简单。项目支出预算是预算单位为完成行政工作任务、 事业发展目标或政府发展战略、特定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编制的年度支出计划。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要考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方针、是否符合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预算明细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支出标准是否符合规定等。相较基本支出而言,项目支出预算考核点多,项目形式内容多变,编制难度较高,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结合事业发展规划,按轻重缓急原则对项目配置资金,更是项目预算编制难以把握的重点。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编制的“七寸”,是问题的主要矛盾,抓好项目支出预算,预算编制质量的提高就迎刃而解。一、现阶段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预算内容不清晰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最常见问题就是立项草率, 项目实施计划不明确,缺乏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没有明确的阶段性完成的时间节点,存在边做边看,计划性不强的现象。

 由于预算阶段对于项目实施没有清晰的规划, 很多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细节被忽略。

 比如:政府采购的方式,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采购设备的采购资质和存放条件等。这些细节上缺失直接影响项目执行进度。(二)立项论证不充分实际工作中, 预算编报工作和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工作规划时间往往是不匹配的,预算编制通常在 8-9 月份启动,而下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一般在 11-12 月份确定。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财政部门往往较早启动预算编制, 但此时很多项目单位或部门由于其上级业务部门尚未下达下年度工作任务, 因此也未启动本单位工作规划。

 接到财政部门预算编制通知后, 往往照搬上年度预算报送。

 个别已明确下年开展的项目,也只是由经办人凭空“编造”,缺乏项目相关人员集体论证和必要的审核,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三)项目绩效不匹配多数项目在编制绩效目标时, 仅仅将业务考核指标直接拿来作为绩效目标,普遍存在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不匹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绩效目标的来源、出处不明确,与立项目的关联性不强;项目绩效目标未细化分解为具体可考量的绩效指标; 绩效目标中的产出目标与项目内容对应性弱。二、预算项目库建设的目标和框架建设完整、规范、高效的项目库是部门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引入项目库理念, 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从根本上加强项目管理能力,促进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项目库主要建设目标1.运用“互联网 +”思维,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项目库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预算管理全部在线完成,项目申报格式和部门预算一致,申报内容和评审结果直接进入项目库,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加强项目前期规划和论证。

 预算项目在入库前必须经过规范的评审和审核, 切实有效解决项目立项随意性大、论证不充分、数量过多和交叉重复等问题,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水平。3.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主观能动性。

 控制增量预算编制方法的使用规模和突破以前年度项目的思维定式, 立足当前工作重点,着眼事业发展前景,提早做好项目前期计划,加强储备项目,提高项目的前瞻性和规划性。4.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一是制定项目立项申报和预算编制的标准化表格,要求每个项目必须填写申报依据、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等。

 二是细化预算编制,每个项目预算需具体到开支明细。三是汇总支出定额标准,为预算提供依据和支撑。5.强化预算执行力、约束力。

 一是根据项目实施时间,做好预算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依法合规、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二是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批复预算,不得随意调整。

 三是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 按季度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并督促执行。6.实行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所有项目都应设定绩效目标,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入库的前置条件。

 对年度预算安排实施绩效评价的项目, 按有关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组织实施重点绩效评价或再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加强项目管理及编制以后年度项目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二)项目库建设整体框架根据项目库常年开放、定期评审、分类排序、滚动管理的特点,构建以项目库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新流程, 所有的项目预算都通过以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实践与思考—— — 以某市级预算主管部门项目库建设为例●赵 靓● 财会经济98 — —万方数据

 《经济师》2018 年第 4 期项目库进行申报、立项、审核、绩效评价,最后从项目库纳入部门预算。根据项目管理环节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应用三个部分。1.项目申报环节。项目申报环节主要是由基层预算单位在系统中导入项目资料,主管部门对项目申报情况进行复核。

 复核无问题后,向专家组发出邀请,受邀专家可以在线进行项目资料查阅,做评审准备。2.项目评审环节。项目评审环节主要通过现场答辩方式, 由专家进行集中在线评审,对通过的项目核定预算、核定绩效目标,对项目进行评分,纳入预算项目库。

 除专家评审意见签字归档外,全程实现无纸化。3.结果应用环节。年末,预算单位申报预算时,申报的预算项目必须是评审通过纳入项目库的项目。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按项目库核定的结果直接申报,主管部门可减少或不再审核。三、预算项目库建设的实践(一)组织与制度规范在《预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拟定《预算项目库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库管理由财务部门牵头,负责项目库日常管理,组织项目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编报预算草案、实施绩效评价,做好项目预算编制的指导、督促和跟踪服务工作。主管部门的业务处室作为行业主管参与相关项目的复核、分类、评审、专家邀请等工作,从不同角度对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多方论证,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二)落实事业发展规划主管部门对本部门主要职能、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等进行系统梳理,将改革要求和部门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加强部门工作计划与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政策与预算相结合。(三)认真梳理库存项目结合以往年度项目评审结果和预算执行情况, 结合事业发展规划,分析梳理项目库库存项目。一是对没有依据、实施效果一般、未得到充分论证就决策开展的项目予以清理。

 二是对工作内容类同、分工开展的项目予以合并。三是对符合改革方向和发展重点工作的项目,认真研究实施方案,修订项目内容和预算重新申报。(四)完善预算管理流程项目库常年开放, 各业务处室及下属单位根据实际工作进展及上级要求提出新增项目预算需求, 财务部门酌情组织业务部门或专家组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落实资金渠道,形成预算草案提交预算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立项,立项后按财政部门规定流程报批,获得批复后进入预算执行程序。

 各业务部门根据预算批复组织项目实施,大额项目应组织专家实施项目验收或评价。财务部门根据年度预算规模及项目重要性程度选取重点项目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跟踪或专项审计。这一流程确保突发项目也纳入项目库管理,实现项目库管理的全覆盖。同时对通过项目的绩效管理和审计,实现了项目事前有评审,事中有跟踪,事后有评价,评价有应用,加强的预算的闭环管理。(五)形成项目分类排序甄选机制1.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分为一次性项目、经常性项目。

 连续发生5 年以上的项目作为经常性项目管理。

 一次性项目中周期在 3~5年的项目为跨年度项目,实行中期滚动管理。2.根据入库分数分为不可行项目、基本或部分可行项目、可行项目:评分在 60 以下的项目为不可行范畴,不得进入项目库。在重新做出完善的基础上, 经评审通过后方可进入项目库; 评分在60-90 分之间的项目为基本或部分可行范畴, 须由项目单位按照评审意见, 在进一步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方可进入项目库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编制的依据; 评分在 90 分及以上的项目为可行范畴,直接或完善后纳入项目库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编制的依据。(六)建立评审结果应用机制1.纳入项目库的经常性项目,按照项目评审时核定的内容、规模、目标等要素,直接纳入预算保障。2.纳入项目库的一次性项目,由规划财务处统筹考虑各单位预算申报情况、项目评审结果,分类提交专题会议讨论,形成预算草案,报党委会通过后向市财政局申报。3.纳入项目库的跨年度项目,列入项目支出预算的,一次认定预算总额,分年审核项目支出预算,实行中期滚动管理。

 实行中期滚动管理的跨年度项目,简化预算编制程序,第二年起在认定的预算总额内,按分年项目支出预算额度,申报当年部门预算。(七)实施绩效目标评审绩效目标是项目申报入库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项目评审环节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入下一流程。通过在预算阶段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督促项目申报主体反复论证项目的目标、可操作性以及具体实施路径,同时规范细化项目绩效指标,有助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踪、纠偏,项目结束后实施绩效评价,切实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强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四、项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的思考(一)加强预算部门责任主体意识,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 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应该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市级的财政事权由市级行使,市级对区级的财政事权履行提出规范性要求,并通过相关制度予以明确。对部分经济薄弱区的财力支持尝试通过市对区的转移支付实现。(二)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将财政预算管理要求落到实处预算部门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 把预算管理的要求落实到各部门或岗位,要求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把绩效跟踪的结果通报给(下转第 101 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财会经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算单位 ?专 家 组 项目库系统 99 — —万方数据

 《经济师》2018 年第 4 期(上接第 99 页)各部门,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在项目完成后,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绩效后评价结果的分析运用,切实改进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三)加强绩效管理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绩效管理观念一是大力宣传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使绩效管理改革从由上到下的要求和命令逐步转变为由下至上的需求和行动; 同时加强对预算部门相关领导、业务部门的宣传、培训,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使预算部门从观念上认可绩效管理是部门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是通过项目库评审逐步让预算部门对绩效目标管理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以结果和公众为导向,设定比较清晰的绩效目标,设计完善的指标体系和寻找合理的标杆值,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三是在各部门和单位认真完成目标申报工作的基础上,促进各部门和单位思考其项目的定位、计划、管理和预期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提升绩效管理观念,明确项目定位、完善项目计划、优化项目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在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加强项目库评审成果运用,与跟踪、评价及监督相结合将项目库评审的成果运用与绩效跟踪及绩效评价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全过程绩效管理,逐步建立“事前绩效目标评审、事中绩效跟踪督查、事后绩效评价问责”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框架,使绩效理念真正应用于公共项目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

 进一步完善覆盖预算周期的绩效信息形成与反馈机制, 将预算执行进度与各阶段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将绩效目标管理结果作为项目预算安排、执行和绩效督查、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把项目支出执行中或完成后的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项目预算安排挂钩, 更好地发挥项目库评...

篇四: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皖办发【2016】17 号)的精神,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现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县积极响应,率先启动,精心组织,截至今日,已有 3 年时间。这项崭新的事业单位改革,一改往日的事业单位以身份定岗位的传统管理办法,打破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旨在构造一个真正的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人有了一个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事业单位的创造活力。但由于事业单位种类繁多,人员结构复杂,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近日,我们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进行系统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我县共有事业单位 571 个,现有在职人员 14695 人,人员结构为:管理人员 726 人,专业技术人员 12414 人,工勤技能人员 1555 人。其中:教育系统所属事业单位 396 个,其中中学 58 所,小学 335 所,幼儿园 3 所。教育系统所属事业单位实有在职人员 9554 人,其中管理人员 132 人,专

 业技术人员 9147 人,工勤技能人员 275 人。卫生系统所属事业单位 35 个,实有在职人员 2409 人,管理人员 92 人,专业技术人员 2066 人,工勤技能人员 251 人。农业系统所属事业单位 46 个,实有在职人员 778 人,其中管理人员 65人,专业技术人员 386 人,工勤技能人员 327 人。截止目前,我县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 90%的单位完成了岗位聘用。二、我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岗位不足,僧多粥少,有些教师虽已取得任职资格,但因聘任职位已满或者超员无法入岗,兑现不了相应级别工资,积极性受到影响。省市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实行比例控制,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五年内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在无空缺岗位的情况下,不得新聘人员。可是现实的情况是超结构比例的那部分人员大多是中高级职称获得者,他们大多是学校的骨干,关乎农村教育的明天,担负着兴盛农村教育的重任。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有思想、有激情、有活力,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他们也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抚养,经济的重担无疑会让他们顾虑重重。由于得不到聘任,兑现不了相应级别工作,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新一轮的学校编制核定是依据现有学生数,如今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要么在县城中学借读,要么上了县城的私立中学,农村学校的生源流失极其严重,这就导致学生少的农村学校编制数就少,事业单位岗位的核定是以现有编制数为基础的,结果是一部分老师因为学校岗位少而不能被聘用到对应岗位中去,兑现不了相应的岗位工资。第二,农村学校的竞聘上岗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健全,措施不力,有论资排辈的痛疾。岗位聘用本应本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以工作业绩评优劣,不以资历排座次。但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为了简单省事,回避矛盾,存在着工龄长、年龄大、会钻营的优先进入岗位,年轻者、老实人只得等待有空岗时才能入岗。更有甚者部分学校压根没有实行竞聘上岗,维持原样。这样操作的后果却使岗位设置管理走上了“以胡子长短论英雄”,“福利化”的老路,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与平均主义大锅饭无异。岗位聘用并未达到竞争上岗的目的,有悖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初衷不说,还势必会大大挫伤年轻同志的锐气与工作积极性。2、管理岗位的准入门槛过低。事业单位的三类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晋3 3 / 9 9

 升,需要通过各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发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然后才可参加专业技术岗位的相应层级中去竞聘各等级岗位;竞聘工勤技能岗位人员,需参加两年一次的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可聘用到相应的岗位工作。这两类人员都需具备相应的资格后方可上岗。但管理岗位的上岗就显得较为容易,只需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通过人事行政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确定职员等级后便可对应上岗。3、双肩挑问题。事业单位大多数领导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的,而且不少是本单位的权威,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仍然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特别是在教育、卫生、农业等专业性比较强的事业单位,由于领导岗位及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背景,所以“双肩挑”现象比较普遍。现实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双肩挑”的人员虽然身在领导岗位拿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工资,因为在一定范围内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工资要高于管理岗位工资,部分人员中存在哪头工资待遇高往哪头靠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机构规格相对较低、管理岗位晋升空间相对较窄的事业单位更为突出。如果在领导岗位,主要履行管理职责,却拿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势必带来不公平。4、专业技术岗位设置难以平衡。在岗位设置中,

 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除教育系统外的事业单位,县级部门高、中、初的比例为 1:3:6,乡镇事业单位均为:3:,这样的钢性规定,对于规模大、人数多的单位来说,是易于操作的,但对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来说,按照比例控制,要设置高级别专业技术岗位,一般是达不到比例要求的。尤其是对人数往往就两三个人的乡镇事业单位来说,就连一个专业技术十级(中级最低档)岗位都设不上,最多就一个十一级岗位。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就总是只能在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上原地踏步,看不到职务晋升的希望,很难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解决问题的对策1、坚持平稳过渡与逐步完善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激活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必须尊重现实情况。首次岗位设置时,事业单位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根据其现任职务等级进入相应的岗位等级,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五年内逐步达到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在无空缺岗位的情况下,不得新聘人员。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实施岗位设置5 5 / 9 9

 管理,就是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这既是一次体制机制的重要转换,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事业单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学习不够,传统人事管理思想观念比较深厚。对此首先要统一思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在岗位聘用过程中,引导事业单位尤其是岗位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的农村中学,建立一整套的以工作业绩为主的激励竞争机制。不走老路,不走回头路,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机运转,灵活多样的岗位运行机制,坚决不搞岗位设置中的福利化倾向,不搞大锅饭,不搞一团和气,建立末位淘汰机制。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机会进入到相应的岗位中去,从而兑现相应级别的工资待遇,对各类人员都要留有晋升的空间,切实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这种做法,不仅破解农村基层岗位职位不足带来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形成有序竞争的人才评价机制,必将成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2、严格把握管理岗位准入门槛,规范管理岗位领

 导职数,做到事岗相宜,岗人相适,最大限度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按照规定,我县管理岗位分为 6 个等级,事业单位现行的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五至十级职员岗位。我们在对待进入管理岗位的人员时,严格比照文件规定的管理岗位的准入条件,即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五级职员岗位,须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六级职员岗位,须在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对于管理岗位的领导职数,严格按照编制部门下达的 “三定”方案中的规定,不得随意突破。从而确保了管理岗位上人员的素质,促使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在各自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既优化了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又做到了事岗相宜,岗人相适,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最大限度保证各岗位之间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为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3、严把入口关,审慎处理一人多岗的问题。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可是考7 7 / 9 9

 虑到实际情况,事业单位大多数领导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的,而且不少是本单位的业务技术权威,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仍然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结合实际确需双肩挑的,务必要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一要看这个管理岗位是否确需专业技术背景;二要看这个管理岗位是否在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三要看管理人员是否仍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要看是否确实完成了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对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管理职务的,可以兼任;对管理人员兼任专业技术职务,但不直接承担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我们将从严控制。通过严格的入口把关,双肩挑的人员较之设岗前有明显的减少,这样以来,既考虑到实际情况,又腾出适当的岗位,这样做不仅合理配置了资源,关键是盘活了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大大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4、对规格小、人员少的事业单位以系统或者与之关联性较强的系统为单位进行设岗,实行动态管理,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由于社会职能不同,我县事业单位的类型复杂、种类繁多,规模大小迥异,比如乡镇文广站、乡镇信息统计站等,单位只有几个人,如果按照规定进行设岗,很难有中级岗位,更不要说高级岗位,经过调研以及反复论证、多方协

 调,我们决定对规模小、人员少的事业单位以系统为单位进行设岗。通过以系统为单位设岗不仅解决了人员少、岗位少的问题,关键是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真正实现了人才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激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对于没有系统可依的规模小、人员少的事业单位,我县采取寻求与之关联性较强的事业单位为“一个系统”进行岗位设置。如隶属宣传部的讲师组,该单位就 3 名工作人员,2 名专业技术人员,1 名管理人员,如果单独设岗,显然没有专业技术中级岗位,更不用说高级岗位。我们将其和党校一起设岗,因为这两个单位都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本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理论政策水平的重任,这两个单位在职能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设岗,从而避免了因人少而造成的中高级岗位不足的情况。9 9 / 9 9

篇五: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19 年第 10 期一尧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科技项目运行管理机制。2014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具体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近年来,青海省科技部门在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引入第三方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方面,主要是搭建省级科技项目管理申报平台,由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的形式审核,但并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机构管理。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家对专业机构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青海省实际,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参与省级科技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青海省科技项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参与省级科技项目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全省科技项目管理新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各类科技资源和科技项目的作用,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二尧青海省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现状1.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定位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定位应该是依据国家及青海省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管理任务委托协议,负责对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受理、初审、立项评审、过程管理、结题评审(含科技报告的提交)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履行有关职责,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为青海省科技计划实施提供管理支撑,接受省科技厅的指导和监督。青海省科学技术厅是科技计划的制订者与决策者,并对第三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承担的科技计划的全流程管理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执行,是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主体。公众和社会负责对整个科技计划的管理进行监督。2.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2012 年,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引入了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作为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开展项目的指南发布、申报、网评、会评、合同签订、项目执行期间及验收全流程留痕管理工作,由信息所项目受理中心对申报的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进行形式审查。2017 年,青海省科技厅以基础研究计划为试点,委托信息所项目服务中心(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进行网上全流程管理。采取建立网上评审专家库(包括陕西、内蒙、甘肃、宁夏、青海五省区 600 余名涉及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线上网络评审、线下专家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立项评审,最终依据评审结果完成网上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合同签订。合同签订后,由信息所项目服务中心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并进行项目验收管理。3.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流程青海省科技厅委托信息所建设“青海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对科技计划项目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每年由青海省科技厅发布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项目申报指南一经发布,即启动当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见图 1)。科技项目申报管理:第三方科摘 要院由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是我国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通过概括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定位和管理模式,分析了青海省目前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现状,提出加快建设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针对性建议。关键词院青海省 科技计划 专业管理机构 定位 管理模式加快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职能构建的思考与建议文/朱莉华1吴 浩1史丹丹1李 冰1李雪琳1冶宗祥1薛 梅2渊1.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 2.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冤—— — 以青海省为例2019 年第 10 期安徽科技21

 2019 年第 10 期技专业管理机构(信息所)负责审核申请人依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要求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材料,在线进行形式审查。以青海圣光唐卡质量检验有限公司某项目申报为例,申报审核流程见图 2。科技项目申报经受理中心审核通过后,项目申报单位提交审核通过的申报书纸质件(含二维码)到项目受理中心,项目受理中心统一整理后提交给各分管科技计划的业务处室,由业务处室组织线下评审,一般采用会议评审(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评审。以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为例,项目过程管理主要分为立项、实施以及验收三个阶段。立项阶段:根据招标指南以及初评、网评、会评等层级评审结果得出最终遴选结果,委托科技专业管理机构(信息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技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的编号、名称、起止年限、承担单位、主管的专业机构);获立项审批项目的研究、开发内容和目标指标,以及预期成果(含专利,技术标准,发表论文,培养人才,研发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示范平台等);提交技术成果的形式、质量、数量及社会影响;项目研究进度计划;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其他条款。科技项目合同书将作为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考核管理的依据。实施阶段:该阶段科技专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以下工作。一是根据项目合同书,组织拨付项目年度计划经费,对项目任务和经费进行管理。承担单位与项目负责人在收到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立项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限内依据立项计划要求与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签订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合同书。待合同签订后,方可拨付资助经费。二是组织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组织管理、配套条件落实、经费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制定标准和程序,对项目的进展报告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完成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必要时,可在项目实施期间对重点或个别项目进行不定期专项抽查。对不按时上报相关年度报告材料、不接受监督检查以及变更事项不按照程序提交报告的项目单位,要求项目承担单位限期整改。验收阶段: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收集验收申请书;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整理验收材料;组织验收和联系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专家展开评审;收集汇总专家的评审意见;将专家评审意见提交给验收和评审委员会;公布项目验收的最终结果,公开验收委员会和评审专家成员,接受社会监督;验收结束后,对项目相关的成果进行交接,对相关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4.科技专业管理机构承担的其他职能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同时还承担着科技战略咨询、科技创新券运行图 1 青海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申报总体流程图 2 科技项目申报审核流程示例2019 年第 10 期安徽科技22

 2019 年第 10 期管理、科技“三评”、技术市场登记以及其他职能。三尧 青海省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职能构建的建议与对策构建成熟的科技专业管理机构,是一个分阶段、不断推进的过程。青海省应采取有力举措,完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保障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科技管理工作有序开展。1.深入理解野放管服冶政策袁推进专业机构建设2018 年 10 月底,《青海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暂行)》正式下发,政府管理职能开始转变,调动了创新的积极性。“放管服”政策与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简政放权的领域及幅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及介入深度。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计划项目日常管理过程中应“站高一层”,集中精力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或完善职能;同时还应“后退一步”,把项目立项、资金拨付、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具体管理工作交由科技专业管理机构承担。2.强化科技专业管理机构核心能力建设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项目管理的最终成效,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专业机构核心能力建设。一要加强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规范化管理程序,开展精细化项目管理,实现“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提升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及竞争力。二要打造专业化人才团队。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快打造一支集科技管理、科技咨询、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成果评估、成果转化、科技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技术队伍,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三要壮大相关领域的科技专家队伍。重视科技专家库建设,汇集省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专家库,全面支撑项目评审评估等科技管理工作。3.解放思想袁激发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运行活力目前青海省承担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职能的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均已改制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委托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管理相关科技事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经费拨付渠道还不畅通,政府购买服务在核定任务经费时对专家咨询费有相关明确规定,但从事管理服务的人员费支出却没有明确。政府应大胆引入新思路,结合委托给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调整项目管理经费的支出范围和结构,允许一定比例用于项目管理人员的绩效和待遇支出。鼓励和支持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在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管理、薪酬待遇等方面进行试点改革。在加强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宏观管理与监督的同时,鼓励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在项目的精细化、目标化、分类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和发挥专业机构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和发挥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专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更有效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强化监督评估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独立开展科技项目具体事务管理的同时,政府有效的外部监管必不可少。应加强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监督和业务指导,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确保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规范运作。一是加强评估和监督,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加强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管理工作重点环节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监督,通过随机抽查、专项审计、绩效评估等方式,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情况、管理能力、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强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履职尽责情况和管理绩效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工作不力、建设不到位的机构予以动态调整。三是建立和完善科研信用评价体系,实行“黑名单”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设计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科技专业管理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将信用情况作为科技专业管理机构遴选和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参考文献[1]陈智慧.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2]区和坚,曲轶龙.对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的思考[J].科技中国,2017(6):8-12.[3]张靖,张莉,符瑜,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监督评估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7(7):100-101.[4]谈力,陈宇山.科技计划项目第三方管理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213-217.[5]薛露,李莎,罗俊博.广东省科技项目第三方管理机构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1):170-171+174.[6]徐长春,郑戈,熊炜,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23-26.责任编辑院李丹丹2019 年第 10 期安徽科技23

篇六: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科学论坛编制管理2018·09 行政科学论坛曹 晗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我国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革、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基础地位,对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行为、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确认登记具体操作办法》和《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办法(试行)》,这些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及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登记管理制度的创新之举。将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减弱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而是遵循“宽进严管”的思路,将原来由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单独监管变为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管, 将原来由集中年检时间审查变为全年审查,通过转变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方式,方便事业单位提高效能,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发展。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监督管理也必然进入一个改革创新的发展阶段。郑州市中原区编办围绕全区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加强调研,力求在探索中取得创新,在创新中有所突破,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水平和质量。一、将规范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作为加强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基础郑州市中原区编办近年来高效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得到郑州市编办和区委区政府的好评。今年中原区登记工作一直推行减要件、减环节、减时限、优服务。减要件是指对上报材料进行再梳理。如法人、单位住所等未变更的,不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对办理登记事项需要提交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机构文件,不再要求提供复印件,只需注明文件号即可。建立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联动机制,及时互通机构调整变化及登记管理信息。减环节是指依托网上登记管理系统,对网上提交的资料当天进行审查。对于材料齐全、表格填写规范无问题的,立刻办;对于材料有小问题,少盖章、少拿或忘拿材料的,容缺办;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表格填写不规范、内容不完善的,主动联系经办人员,耐心指导办。确保一次性操作成功,尽可能不跑第二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时限指落实办理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 以郑州市中原区为例17万方数据

 行政科学论坛 2018·09编制管理行政科学论坛时限承诺制,对各单位上报的年度报告,实行当日上报当日办结。对同时涉及事业单位申请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开办资金、经费来源等事项,原则上实行即时办结,特殊情况需延期的按程序报批,向申报单位及时说明理由并告知延长时限。对前来办理的人员,采取“随来随办”的方法,不拖拉、不积压,一次性办结,缩短办理时限。优服务指为确保经办人员掌握网上操作技术,组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微信群、事业单位登记业务QQ群,并制作登记、变更、二维码登录等各种流程PPT,上传到群里和区政府网,公开咨询电话、微信号,安排专人实行“一对多”答疑解惑。对办理程序和上报材料实行一次性告知,及时进行网上指导,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化解在办事前。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一)

 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对年检制度改革甚至对登记工作的认知度不高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自建立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整个社会对事业单位法人的意识和概念不清楚,认识不深刻,缺乏通过网络了解事业单位信息进而对其进行监督的意识。就事业单位而言,对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公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登记管理工作主观上还不够重视,年度报告报送不及时,数据填写不够认真细致,填写准确率低,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对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不及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理解。2.对事业单位监管的法规机制不够健全《实施细则》规定,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废止的事业单位,申请领取新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按照申请设立登记的程序办理。一些事业单位认为不按时年检证书废止无所谓,需要时可以再申请设立登记,使登记管理机关不能有效制约事业单位按时年检,反而因证书废止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年检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以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不再粘贴合格标记,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时间长,对证书有效期内开办资金出现异常、隐瞒实际情况不按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不及时报送并公示年度报告等失信事业单位,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办法。3.国家登记系统功能不够完善根据年检制度改革内容,全国网上登记管理系统进行了相应的升级,但对逾期未提交并公示年度报告的法人事业单位,系统中没有处罚约束的相应操作功能。中原区近两年有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成立的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在国家系统上无法与别的事业单位区分开。(二)

 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作为最基层的登记管理机关,其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着力破解“上热下冷”的难题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然而,与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相比,一些基层单位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主要表现为: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实施细则》 的宣传力度不大,部分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甚至举办单位的法人意识淡薄,办理法人证书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单位还经常发生证书遗失现象。为着力破解当前登记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上热下冷”难题,必须切实加大登记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登记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一是宣传政策法规。基层登记管理机关应及时通过会议、报刊、网站、QQ群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实施细则》《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办法(试行)》《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确认登记具体18万方数据

 行政科学论坛编制管理2018·09 行政科学论坛操作办法》及中央、省、市相关法规规定的宣传力度,使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到法人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和依法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积极主动办理法人登记,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依法开展单位业务,规范使用法人证书。二是抓好业务培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集中举办培训班或开培训会对负责此项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办理操作流程培训,强化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切实推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工作推介。当前基层登记管理工作影响力不大、群众对其知晓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工作的推介力度不够。因此,登记管理机关应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应建立宣传调研工作奖励机制,引导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写稿投稿,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切实促进工作交流,不断扩大登记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2.注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事多人少”的难题当前,基层登记管理机关普遍存在“事多人少”的矛盾。一方面,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相对不足。据了解,当前各区登记管理机关一般仅1至2人,而且还要兼顾编办其他工作,平时除了依法办理法人登记资料审核、证书发放和档案整理等室内工作外,很少下到事业单位开展信息核查、执法检查等工作,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形势需要。因此,基层登记管理机关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着力破解“事多人少”的难题。一是加强登记管理机关队伍建设。根据《实施细则》等要求,应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人员配备,以确保工作需要。二是落实事业单位登记工作责任。部分事业单位办理登记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很多人对业务知识不懂,尽管登记管理人员面对面地讲解办理流程,但对方仍一头雾水,难以领会,导致一项简单的登记工作往往拖延很长时间。因此,必须建立登记工作专办制度,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主办单位要明确1名班子成员专抓,1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登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对登记工作专办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健全社会监督员队伍。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网上公示后,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因此,要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对登记工作的监督。应着重选择各类执法机构和监督机构的相关人员、与事业单位有利益牵连关系的各类人员及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相关人员担任监督员,以确保社会监督这一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3.完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约束不力”的难题基层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登记业务中,常常感到对一些迟迟不来办理登记的单位束手无策,缺少有效的制约办法。虽然《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就是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违犯《条例》的单位要进行处罚,但是这些处罚一般都是政策性的和原则性的,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监管,必须完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约束不力”的难题。一是完善违规处罚机制。建议上级部门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违犯《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处罚办法,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不按时呈送年度报告和办理法人登记的,可增加相应处罚手段。

 二是要完善综合管理机制。要坚持登记管理与人事编制管理相结合,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实行综合管理。凡涉及机构设立、变更等事宜,编委在下文时即明确须登记的有关要求;新建事业单位进人必须先进行法人登记,具备法人资格后才办理进人手续。把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同机构编制管理、人事调配、财政账户发放等结合起来,对于不按规定进行登记和提交年度报告书的,冻结人事手续,从而有效促进法人登记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要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纳19万方数据

 行政科学论坛 2018·09编制管理行政科学论坛入全区目标考核范畴,与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年终考核评先挂钩,进一步强化主办单位的监管责任,促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三)

 严格操作规范登记管理机关在年度报告公示工作中,首先,要求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先办理变更登记后报送年度报告,以保证公示内容与法人证书登记事项及实际情况相一致。其次,要严格审核法人登记、年度报告书及相关资料,做到“三看”,严把“三关”,即一看资料是否齐全,二看是否合法有效,三看是否符合时限要求,同时严格把好登记资格关、资料关、资金关。对资产损益情况填写明显错误的,建议事业单位依据其财务报表重新复核修改;对表格填写不规范或材料提交不齐全的,及时通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QQ群、网上登记管理系统或者打电话说明问题及原因,退回要求修改后重新提交,直至修改正确后方可审核通过,必要时还可查阅登记档案,确保工作时效和工作质量。再次,要按照《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办法(试行)》和中央、省、市编办对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工作要求,指定专人对经举办单位同意、事业单位委托公示、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形式审查后的《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集中在登记管理机关网站“登记公告”专栏进行公示、在中原区政府网站上公示,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最后,要与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同步,及时整理做好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资料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确保登记公示资料完整、齐备,方便查询。(四)

 完善网上平台建设,助力法人登记管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系统登录二维码的推行和使用,极大方便了基层事业单位,降低了事业单位管理、运行成本。笔者认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应适应新形势,从满足基层登记工作需要出发,进一步完善登记管理系统,建立高效、稳定、实用的网站运行机制。二、将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事业单位法人公示信息抽查工作作为加强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重要方式依据省、市文件精神,中原区编办印发了《郑州市中原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事业单位法人公示信息抽查工作的通知》,并于2018年5月在全区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事业单位法人公示信息抽查工作。(一)

 做好“双随机一公开”事业单位法人公示信息抽查前期准备工作依托国家登记局网站,建立“执法人员名录库”,中原区建立完善“双随机”抽查机制,随机抽取检查人员2名,带队领导1名。为加大该项工作的力度和透明度,特邀请郑州市登记办主任付培杰、副主任姚永召前来一起现场指导。中原区现登记事业单位共267家,按照省市文件规定每次按照3%比例抽取,并随机抽出区汝河新区第二幼儿园、区伏牛路小学、区育才小学、69中学、区卫生监督所、区巡防办、区房管局、区垃圾清运公司和区市政设施管理养护所共9家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核查。中原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事业单位公示信息抽查时间表,并利用QQ群、微信群和电话进行一一通知,每个单位上报一名联络员进行事前沟通;多次去市登记局沟通学习核查工作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为中原区首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思考模拟制定出实地核查大概的流程及准备好需要携带的公章和相关材料,为实地核查做足准备。(二)

 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法人公示信息抽查工作今年5月29日,由郑州市登记办领导带队,中原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地核查工作。对每个单位发现的问题做好拍照、记录。现场如实填写核查记录表,核查记录须经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后留存,做到全程留痕,实...

篇七: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检察院办公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检察院办公室是检察院检务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任务繁重,职责重大。尤其是在司法改革的新时期,办公室管理工作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仍然承载着为检察院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提供参谋、协调、监督、保障的重要任务;它的职责仍然是搞好检察院队伍建设、物质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为检察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它又是检察院的综合协调机构,是组织、协调和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承担着决策参谋、督办落实、组织协调、综合管理、服务保障等多项重要职能。因此,作好新时期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是真正实现全面、高效、优质的检务保障服务,深化基层检察院司法政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当前办公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公正、高效、权威的现代司法制度的确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检察院追求的目标,为此,为了适应检务工作需要,首先要树立反映现代司法理念的思想认识,也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但是,我们负责办公室的部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检察工作、服务人民的理念还不够强,或多或少存在消极、懈怠、不思进取的思想,导致政令不够畅通,相关政务工作的停滞。为此,必须强化办公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低下

 在司法责任制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的内设机构设置,仍然实行与上级院相对应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基层检察院自身的职能特点。在人员配备上还存在“官多兵少”的状态,虽然招聘了一些政府购买工作人员,但这些人员主要集中安排在检察业务部门;办公室人员仍然缺少,有的刚刚工作几个月,就通过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而名正言顺地“流失”了。在管理层次上,一项工作从决策到落实,一般要经过几个层次的审批,效率不高;在工作任务分配上,存在“以人定事”现象,谁能干就让谁干,不管机构职能,不管任务

 轻重缓急,造成工作分配不均,严重地影响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专业人员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人员状况和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办公室工作任务需要,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差强人意之处。总言之,相关专业人才奇缺。办公室工作需要一批财务、基建、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但不少检察院长期以来上述岗位均由法律专业或其他人员进行轮岗或顶岗,有的检察院甚至找不出一名专业人员。而且检察院由于检察官职务的特殊性,大多以法律精通人员居多,缺少相关的文秘、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人员,导致检察院办公室管理工作乏力。

 (四)经费保障欠缺,管理难度加大

 司法改革后,检察院人、财、物由省级检察院统一管理,基层检察院日常经费供给和保障机制已经形成,虽然不再受制于地方财政体制的影响,但是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仍然经常超支,使后勤政务管理难度大、压力重,一定程度是影响了检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信息化服务和现代化办公水平有待提高,该项工作也要有厚实的资金支持。

 二、 加强检察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实现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一是规范化。办公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求管理工作按制定的原则、标准去实施。首先是会议安排规范化。按格式化和程序化的要求,将会议安排涉及的各方面元素逐渐按定制模式固定下来,避免重复操作,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其次是接待工作规范化。要根据接待对象的级别、来访目的,明确接待规格,制定接待工作规范和接待方案等,以便按章接待。

 二是程序化。办公管理的程序化,就是把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骤并固定下来,以后办事就按规定的步骤去做。制定工作程序时注意按工作的先后顺序,把每一个步骤的做法、要求都要规定清楚。

 三是制度化。通过制定岗位责任制,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和任务都必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二)切实提高行政事务管理人员专业性高素质

 做好办公室管理工作,离不开专业性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近年来,对检察官职业化强调很多,但对检察院行政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讲的比较少,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人才,使其变成了一项是什么人都可以干、可有可

 无的工作,导致办公室队伍庞杂、效率低下,并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为此,必须切实提高行政事务管理人员专业性高素质,必要时可以加强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引进标准可规定,如从事司法财务工作人员应具备会计师职称,司法秘书工作人员要有较强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工作功底,党务人事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党性和公道正派的作风,所有人员都要会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不断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和效能,畅通政务管理人员的进口和出口,对于不适应岗位的人员要加强培训及时调整岗位,建设一支专业性高素质的政务管理队伍。

 (三)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

 狠抓管理和强化功能是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的两个关键节点。在检察改革新时期,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司法行政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再适应司法行政改革和检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逐渐变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为此,要以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完善司法办公室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一是强化管理措施。要密切联系检察院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及时交流、学习和推广先进的管理做法经验。二是加强上级检察院对基层检察院办公室工作的指导监

 督。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事务性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还必须对下级检察院行政事务进行检查监督,进行上下级检察院司法行政管理的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检察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篇八: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调研报告: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随着领导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的日益加大,各级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财务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从近年来审计情况看,各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纪的性质和数量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进。但也有部分镇(街)、部门、单位在执行财经法规方面尚存在问题。近日,我们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违反财经纪律的主要表现 1.个别领导干部财务知识缺乏,理解财经法纪存在偏差。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十分重视,但却很少了解财务基本原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有的领导虽对本单位资金的大体情况心中有数,但却看不懂财务报表,对成本不实、不良资产等影响会计资料真实性的问题认识不清。并且有的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存在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故意少计负债问题,致使一些债务“体外循环”,有些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致使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

 一是部分单位的会计和出纳长期由一人担任;

  2 二是现金使用不合规,有些单位大额支出未使用支票结算,而是直接利用现金结算。有的单位公款以个人存折形式私自存放; 三是会计资料保管和帐务处理不严格,有些部门债权债务登记入帐不及时、有的部门用白条入账、个别单位因公借款时间长,有用借条抵顶库存现金问题; 四是会计核算缺乏真实性,资产负债、经费收支、住房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指标会计核算不实。

 3.违反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无依据收费不同程度存在。

 一是少数单位未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 二是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等制度不严格,未能及时足额上缴行政事业性收费,存在坐收坐支预算外资金问题; 三是违规收费和拉赞助现象依然存在,超标准、超范围收费; 四是法定代表人在离任前期非生产性开支“一路走高”,存在突击花钱的嫌疑,造成经费超支。

 4.纳税护税意识不强。

 一是有些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税收法规,出租房屋、处置资产、举办培训班等收入未按

  3 规定缴纳房产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发放工资、奖金、补贴、酬金等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二是未履行代征代扣义务,对个人收入所得税和建筑施工单位营业税等未按规定代扣代缴或代扣后不及时上缴; 三是“不合规”发票报销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给纳税人逃避税收提供了便利。

 5.收入支出核算不实。

 一是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会人员未经专业培训,造成报账手续、科目设置、会计核算和报表填报的不规范问题; 二是有些单位虚增预算收入、虚列预算支出; 三是有的单位在往来帐上核算收入、支出,造成收支结余不实。

 6.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是部分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帐实不符情况较严重; 二是购买和建设固定资产不及时入帐,部分国有资产未纳入帐内管理,形成账外资产; 三是有的固定资产已变卖、报废、拆除,但未及时作帐务处理;

  4 四是个别单位减少固定资产未按规定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报批手续。五是部分单位对主管部门下拨、社会捐赠的资产管理偏松,存在资产毁损、流失的隐患。

 六是存在资产闲置问题,资产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国有资产的增值作用 七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少数单位对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内的政府采购项目,未通过政府采购部门监管或逃避监管,存在资金浪费漏洞。

 7.部分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和未决事项较多。

 一是多年遗留的不良长期投资; 二是多年形成的不良债权; 三是多年形成的潜在国有资产损失; 四是历史遗留的对外担保和纠纷等。由于这些问题存续时间长,责任不清,一方面导致有的领导干部在职期间不愿意或不想去解决,另一方面有的问题也的确很难在任职期间彻底解决,因此有些问题一届传一届,拖成“老大难”问题。

 8.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较弱。审计发现,有些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对下属单位财务管理应负的重要职责,对其财务疏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职能。部分应该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部门而未成立,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资产购置、资金使用等均

  5 未履行真正的监督、指导责任,致使下属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违规问题时有发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财经法纪意识淡薄。个别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客观上不懂、主观上不理;有的领导存在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低标准要求,认为公款只要不装进自己腰包就行;有的领导和财会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对财经法规的执行力不强。如有的领导一上任就换会计、换出纳,使会计工作连续性受到影响;个别领导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思想,使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单位会计、出纳一人兼问题,使会计工作的互相监督职责无法有效发挥;个别单位受小团体利益驱使,将国家财经法纪置于脑后,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为由,出现无依据或超标发放移动电话费、发放加班费和发放各类补贴问题。

 2.制度约束措施乏力。主要表现在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不健全。如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主管部门对执行财经法纪情况缺乏一整套监督约束机制;个别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在资金往来、会计核算等诸多环节存在操作上的较大随意性;个别单位还存在有内控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严格问题,造成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6 3.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如举债问题、清欠问题、房屋出租、主管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国家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等,均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予以约束,造成随意性较大,处罚和纠正也相对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1.要注重自我监督,进一步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作为各单位的“一把手”,要搞好财经法纪知识的学习充电, 一是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将自身的财务经济活动置于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和职能部门监督之下; 二是要增强监管责任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单位、下属单位财务管理出了问题,“一把手”要负的领导责任,自觉加强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 三是正确处理大局利益与小团体利益的关系,不以本部门、本单位的小利而损害全局利益,争做遵守财经法纪的模范。

 2.要敢于探索创新,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主要领导要关注财务管理工作,经常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抓好整改。

 一是改革财务“一支笔”审批办法,实行财务支出的“一把手”、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和财务科长(会计人

  7 员)的三级审核措施,对不符合要求的单据,只要任何一方提出异议,均不得入账报销; 二是探索集体理财制度,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大额支出实行集体讨论、集体决策,超过限额的支出不予以报销; 三是实行财务管理公开制度,按季度或半年在局一定范围内详细公布本单位的办公费、汽车燃修费、招待费支出明细,接受全体职工的质询与监督; 四是对有条件的部门或系统,要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增强对一把手的约束力与财务支出的透明度。与此同时,要重视财会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3.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无法可依问题。

 一是出台债权债务管理意见,明确举债程序和债权清欠责任; 二是出台下属单位财务管理责任及追究办法,加强系统内部审计,下属单位出现违反财经法纪问题,主管部门和相关监督部门均要承担相关责任。

 4.要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

 一是在坚持“有离必审”的离任审计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领导干部任中审计,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8 二是开展系统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对主管部门进行审计的同时,全面或有针对性地对其下属单位进行审计,以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营业绩;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部门负责人既要对本部门出现的问题负责,也要对下属单位承担的问题负责,按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个类别予以责任追究,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纪意识。

篇九: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理

 研

 究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年12月下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管控体系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新公司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管控体系建设和修编,以达到规范运营行为、促进管理提升、助推目标实现等目的,从工作背景、工作纪实、效果评估、体会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管控体系;建设优化;探索;思考管控体系是体现企业战略思维和控制模式的各项管理体系的总称,是企业管控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基本法”的作用。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管控体系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新公司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管控体系建设和修编,以达到规范运营行为、促进管理提升、助推目标实现的目的等进行阐述,与众共勉。一、工作背景笔者所在单位是大型央企和省属企业合资成立,并由大型央企控股的二级子公司(以下简称S公司)。S公司虽然是一家新组建的合资公司,但其所属的三家全资子公司均已成立运营多年,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新公司、老企业”模式。S公司亟待通过管控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夯实管理基础、对接工作要求、统一工作标准。1.融合企业文化与管理差异的需要S公司作为典型的央、地企合资的专业化管理公司,中央企业、省属企业两个股东方之间在企业文化和管理思维上客观存在着差异,需要通过管控体系建设,进一步融合企业文化,消除思维差异,夯实管理基础,尽快实现管理对接。2.满足行业监管与工作规范的需要S公司作为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一部分,内控管理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但与严格的行业监管、规范的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过管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落实监管措施,确保依法合规,尽快实现管理规范。3.促进目标实现与提升品质的需要S公司作为区域性能源企业,明确战略目标是“力争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管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缩小管理差距,赶超行业先进,尽快实现管理提升。二、工作纪实为优质高效地开展管控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既定目标。经过认真思考谋划,S公司在做好体系建设难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落实保障措施、明确基本思路、细化工作部署,以此来深入扎实地推进管控体系建设工作。1.难点分析面对管控体系建设这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同时考虑仍处在管理对接、融合转变的企业实际,S公司首先是做好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难点分析。(1)管控体系认知不够部分人员对体系管理认识不到位,认为体系建设只不过是对制度进行人为汇总,并没有实际意义;部分人员缺乏系统思维,认为体系建设只是制度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身关系不大。(2)内部管理基础薄弱面对新的运营环境和内外部形势,还存在管理要求不完善、工作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同时,受多年管理惯性影响,还存在着“重干轻管”、“指哪打哪”、“拍脑袋做决定”的现象,管理基础依然薄弱。(3)体系建设任务艰巨各部门管理工作多、人手少,管控体系建设不可能抽调专人负责,只能是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开展;而且,体系建设既要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更要将上级的各项管理规定融为一体,建设标准高、任务重。(4)建设组织经验欠缺牵头组织部门接触管控体系的时间短,对系统的理解认识、对工作整体掌控和体系构建成果的预期没有经验可循;同时,各部门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挂职交流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可能导致体系建设对重点领域的关注度和延续性不足。2.保障措施为破解以上难点,力求管控体系建设优质高效,经过认真思考谋划,S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予以保障。(1)提前分析策划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建立一整套实用的管控体系,提前策划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S公司一是积极组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控管理理论和兄弟单位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二是分析预判体系建设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明确建设目标、分解落实责任、确定工作计划、做好宣贯培训……。通过“想在前、学在前、做在前”的统筹策划和实际行动,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2)强化过程管控虽然有了良好的提前策划,但担心的问题和难点不仅需要技巧解决,同时还会不断出现。怎样调整好主与次的关系?怎样使骨干员工真正参与其中?这些问题仅靠一个策划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强化过程引导与措施落实来予以不断完善。为此,S公司一是定期通报各部门体系建设情况,主要领导亲自关注指导,分管领导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使得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不断解决;二是抓好过程沟通与专业交流,专业机构顾问在体系建设中进行全过程指导,并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会和沟通反馈会,有力保障了体系建设的质量。(3)加强宣贯培训尽管有良好的策略,严谨的过程管控,但激发各级管理人员参与制度建设的主动性更为关键。S公司一是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做好组织动员。通过逐步深入推进,使大家渐渐认识到了编制度、建体系是满足自身的工作需要,是为自己准备管理工具,;二是及时学习上级相关管理制度,明确需要管控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并及时落实到体系建设中。由于将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编制,不仅编制出了较符合实际的管理工具,而且培养了管理团队。(4)逐级对接推进体系建设是一个融合管理、结合实际的过程,也是一个承上启下、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上级集团的二级子公司,S公司一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将“所有管控要素都是为了满足集团管控要求和保障公司自身管理需要”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性的将集团多项管控要求融为一体;二是对S公司与上级集团、S公司与三级子公司之间的管理接口进行明晰,管理职责予以落实。通过这样逐级推进,不仅明确和区分了各层级之间的管理标准和管控重点,还有效实现了S公司全面、统一进行管理对接的设想。3.基本思路(1)以本安体系为基础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以上级集团“三大本安体系”为基关于新公司管控体系建设优化的探索与思考王 荣

 余 俊(神华集团神皖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17.0227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17:40:57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793.F.20170111.1740.455.html

 9管

 理

 研

 究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年12月下础,积极融入“本质安全”理念和“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思想。通过本质安全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工作中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均衡的管理来保障生产运营,提高管理效果。(2)以制度管理体系为依托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以上级集团制度管理系统的组织框架为依托,严格按照制度格式和内容规范上的要求,以“战略发展、业务运营、管理支持”三级维度来细分各业务领域,通过进一步梳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职责,使得责权界定更加清晰,职能定位更具层次,管理导向更加明确。(3)以内控与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是规范管理的具体实施,是过程管理的重要抓手。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要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遵循前瞻性、实用性和标准化的原则,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预警等环节实施风险管理。(4)以具体工作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任何一个完美的管理经验都不能和无法简单复制,必须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S公司明确管控体系建设要注重与自身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体现管理导向和管理侧重点,突出强调S公司本部战略决策中心和子公司经营、利润中心的定位。通过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现与各专业管理体系的全面对接,高效率地支持公司生产运营。4.构建历程基于以上梳理分析,S公司明确从2013年至2015年,按照“启动建设-完善提升-精细优化”三步走的工作路线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由建立到完善的有序过渡。(1)2013年,从无到有、启动建设2013年,管控体系建设正式组织开展,主要目标是初步搭建满足S公司运营需要的制度体系。围绕这一目标,一是组织开展调研分析,梳理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明确管理权限和工作要求;二是结合运营实际,建立制度体系职能框架,明确相关业务管理职能和工作领域;三是在认真研习集团相关制度和上级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部门制定、修改各领域管理制度;四是按照“责权界面、工作流程、风险文档、信息与沟通、工作规范指引”等五要素的要求,细化制度管理要求,强化流程管理与风险控制。经过全员的共同努力,S公司初步搭建完成了一套融合公司内外各项管理要求的管控体系,实现了管控体系的“从无到有”。(2)2014年,从有到全、完善提升2014年,在经过一年运行实践的基础上,S公司组织开展管控体系修编,主要目标是对管控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弥补管理缺陷,落实制度管理全覆盖。围绕这一目标,一是在全公司范围组织开展调研座谈,查找管控体系存在的缺陷、薄弱环节和管理空白区,明确修编重点;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按照程序性修编、实质性修订等不同属性,对拟修编制度进行分类,并排定修编计划;三是落实重点领域制度与内外部新的管理要求和工作标准的进一步对接,优化管控流程;四是按照主责部门修订、相关部门讨论、子公司征求意见等环节,做好建议收集与完善,确保制度修编不留死角。经过修编完善,S公司管控体系基本做到业务领域的全覆盖,满足了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实现了管控体系的“从有到全”。(3)2015年,从全到精、系统优化2015年,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管理实际,S公司组织对管控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提升,主要目标是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理流程,做到依法合规、精干高效。围绕这一目标,一是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管控体系执行情况和适用频度,评估分析出重点业务领域的相关制度;二是结合管理实际,落实分级授权管理、“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要求,强化重点业务管理要求;三是落实制度体系中依法合规的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内控评价检验流程,将检查与评价落实到具体制度中,体现PDCA闭环管理;四是根据管控体系执行情况,编制制度适用索引,提高制度查找使用效率,并完善风险控制文档,控制运营风险。经过优化提升,S公司管控体系基本满足了“规范管理行为、控制运营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控水平”的工作要求,实现了管控体系的“从全到精”。三、效果评估三年来,S公司按照系统建设、宣贯执行、优化完善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管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效果评估如下:1.建立完善了管理体系S公司管控体系融入了COSO《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级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手册(试行)》等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着眼于保障公司健康稳定运营,促进战略规划有效实施和战略目标实现,并结合工作实际,初步实现了管理的一体化、基础化、标准化和集成化,建立完善了一套高效适用,具有S公司特色的管理体系。2.固化提升了管理基础完善制度、制定标准、明确责任等工作是管理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保障,S公司克服组建时间短、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通过管控体系建立实现了零散管理制度的整合,集中统一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体现了公司的管理思想、管理导向和管理标准,固化了管理基础,逐步缩短了与一流管理标准之间的差距。3.规范明确了管理行为通过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S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做什么事,细化管理活动。通过管控体系的建设,既规范了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也规范了基层人员的操作执行行为,强化了管理的要求,实现了公司管理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标准。4.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管控体系的建设中,S公司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全体管理人员深度参与。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实践梳理各项业务和管控流程,进一步核对和校验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又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和引导业务和管控流程。这样的循环互动,既建设了体系,又实现了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公司今后新入职及转岗人员的岗位学习培训。四、思考体会回顾建设过程中,S公司上下对管控体系由“陌生”到“熟悉”,由“消极抵触”到“理解认同”直至“积极主动”,由“要我建设、完成任务”到“我要建设、为我所用”的心理和思想的转变时刻都在发生。作为组织实施者,笔者在深刻感受上述体会的同时,也得到了以下启示和思考。1.思想重视、打牢基础管控体系建设牵涉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需要各级人员的积极参与,如果思想上不重视,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董事长为首的S公司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反复强调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无形中引领、启发和感染了所有参与者将体系建设转变成为一种自发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基础,任何一项工作若是思想上不重视,几乎都没有做好的可能!2.思路清晰、把稳方向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相对较多,必须明确思路,培养多目标平衡决策能力。在建设过程中,S公司做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的分析、判断,在面对任何具体工作时都先明晰这样几个问题:这项工作为什么做?做了要达到什么效果?难点在什么地方?怎样去克服?通过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举措,把稳体系建设的方向,最终通过大家的努力才实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控体系。由此可见,清晰明了的工作思路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3.过程管控、确保质量在管理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举全公司之力建设的管控体系承受不起任何返工的代价,因此,必须切实抓好 (下转第25...

推荐访问:部门主管管理的思考调研 调研 主管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