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功能学派9篇

篇一:简析功能学派

  汉语语法学

   第二讲 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主要内容

  二、功能学派  一、形式学派 (一) (一)形式学派语言观 (二) (二)形式学派分支 (三) (三)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四) (四)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五) (六) (七)

  

   形式学派

  实体 语言

  语法学派

  功能学派 功能

   一、形式学派

  (一)形式学派的语言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 特有的一套装置,一种机制,一种能力。因此,研 究语言就是要探求小的音义结合体如何组成大的音 义结合体,或者说,小的语言单位如何组成大的语 言单位;就是要揭开人类所具有的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机制、语言装置之谜,以探求人类语言所共同 遵守的普遍原则和造成各种语言差异的不同参数。

   (二)形式学派的分支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形式学派 形式学派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乔姆斯基学说产 生之后出现作为 非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乔姆斯基学说对 立面或乔姆斯基 学说之外另立新 说的一些学派

   (三)布拉格学派

  1.形成

  1926年,特鲁别茨柯依、马德修斯、雅可布逊在布拉 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标志着布拉格学派的成立。

   2.语言理论

  既受到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也受到波兰著名语言 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影响。

  共性:

  A.区分语言和言语 B.区分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历时与共时

   不同:

  A.博杜恩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语言的外部 历史与内部历史的相互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 唯一研究对象只是语言本身。

  B.博杜恩重视语言单位的实体;索绪尔只重视语言 单位之间的关系。

  C.博杜恩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只把共时研究作 为一种方法,并不把两者机械地对立起来;索绪尔 认为两者是绝对对立的,没有任何的妥协。

   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研究 。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工具,是一个由多种 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体系,主 张评价任何语言现象时,都要从它所在的功能、它 所达到的目的着眼。因此,布拉格学派被称为结构 ——功能学派,有的直接称其为功能学派。

   布拉格学派主要成就在音位学研究。不像索绪尔认 为历时和共时绝对对立、系统的概念和历时的变化 水火不容,而主张历时也可构成系统。

  布拉格学派最早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指出 :邻近地域的语言也可能获得一些共同特征,因而 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完全来自于亲属关系。

   (四)哥本哈根学派

  1.形成

  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它的创始 人和主要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语言学教授叶姆 斯列夫。

   2.语言理论

  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形成了 一个和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被称为“ 语符学派”

   叶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的内在结构是各级要素 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他要建立“语言的代数”, 用一套形式来描写语言。所以,这个学派特点是偏 重纯理论研究,具体语言分析方面的论著很少。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符学十分抽象,方法上多主 观成分。50年代初有人用它来分析法语和西班牙语 ,并不成功。但是,这种理论尽管很少实际应用, 却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而且 它把好些学者的想法综合为统一的、一贯的理论, 这就使得哥本哈根学派成为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五)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1.产生背景

  A.语言实践背景:

  对濒于灭绝的美洲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描写和记录的需求。

  B.语言理论背景: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这本书虽然篇 幅不大,但却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观点,如共时研究 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等等。其中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 划分结束了19 世纪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并 为20 世纪共时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美国的描写 语言学则正是建立在对语言的共时描写基础上的。

   C.客观社会背景:

  二战爆发,美国要派兵到各地去作战,就需要了解当 地的语言,教军人学说这种语言,国家拨出大量经费开办 了许多语言学校,促使语言学家接触到许多语言,促进了 语言研究。

  这一时期,传教对语言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教会培养 传教士,创办语言讲习所,让传教士学会分析当地的语言 。

  战争和传教需要开展的大规模的语言教学,促进了描写 语言学的产生。

   美国描写语言学以索绪尔语言理论为指 导,从调查、分析、描写共时平面的、不熟 悉的美洲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实践中发展起 来,因其彻底摆脱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 进行整理,将语言的结构系统清楚地呈现出 来,不讲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亲缘关系,所以 称为描写语言学。

   2.发展历程 (1)发端 20世纪初,在对美洲印第安语长期调查和 研究中,鲍阿斯(F. Boas)和萨丕尔(E. Sapir) , 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先驱。

   鲍阿斯:

  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撰写的“序言”,是其代表作。

  这部60 多页的序言虽然没有涉及到语言描写与分析的具体操作 方法,但它勾勒出了描写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成为美国描 写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鲍阿斯提出每一种语言不应当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来描写 ,而应当仅仅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 因为这些模式是从土著语言本身归纳出来的。因此,他主张探

  索语言描写的新方法。

   萨丕尔:

  代表作《语言论》,该书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定义、语 言的成分、语法过程、结构分类、历史演变以及语言 与文学和思维的关系等,引用的语言达60 种以上,体现 了萨丕尔极为丰富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书中提供的关 于美洲印第安语的种种事实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2)确立

  1933 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 发行,这标志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正式

  诞生。

   《语言论》的主要价值

  A.它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B.它也涉及了一些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描写的最基本的

  操作方法,如用替代法提取音位、用对比法切分语素等 C.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粘附形式、自由形 式、向心结构、离心结构、配列、形式类、直接成分 等,为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D.彻底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在概念界说上的模糊不清和

  分析方法上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转而开始遵循语言描写 与分析中的精确、客观和缜密。

   (3)成熟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虽然勾勒出了美国描写

  语言学的总体理论框架,并且也涉及到了一些对语言进

  行分析和描写的基本的操作方法,但该学派在方法论上 真正的发展和成熟则是在布氏之后的二三十年里获得 的,并最终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四五十年代达 到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结构主义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推哈里斯和霍凯

  特。

   哈里斯:

  1951 年出版的著作《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被认为

  是“继布氏《语言论》之后,对描写语言学做出了最重

  要贡献的一部‘巨著’”,标志着美国结构主义达到 了它的成熟期。该书对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作了 全面系统的阐述,其特点是精密的分析手续和高度的形 式化。

   霍凯特:

  1958 年出版了《现代语言学教程》(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 ,该书被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集大成之作。霍凯特从美国传统描写语言学的立 场出场,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说,其 语言学观点全面、扎实、稳妥,因此至今仍受到语言学 界的重视。

   (4)衰落 上世纪50 年代后期,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

  出版,这标志着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形成 了转换生成语法(TG) 学派。

  此外,从70 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许多不同意乔姆 斯基理论的语言学家形成了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派,

  即功能主义学派。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学派

  的兴起,美国的描写语言学也开始日渐走向衰落。

   3.理论基础

  “白板说”:认为人生下来头脑 里是白板一块,人的语言知识是 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后天通过经验获得的,是反复模 仿记忆形成的一种习惯。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

  布龙菲尔德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瓦特生那 里接受了刺激—反应学说。在《语言论》用刺 激--反应理论来说明言语行为。为语言做出了 一个著名的公式:

  S→r…s→R

   琪儿吃苹果的例子:

  A.言语前事件 布龙菲尔德把所有这些在琪儿说话以前己经存在,并且和她 有关的事项,叫做“说话人的刺激”。

  B.言语行为 琪儿发出声音 杰克听到了声音 C.言语后事件 杰克去摘苹果,并把苹果交给琪儿,琪儿把苹果吃了。

  布龙菲尔德把这些在听话人以后发生的和听话人有关的实际 事项,叫做“听话人的反应”。

   言语前事件 ————— 言语行为

  光波从红色 的苹果那里 反射到她的 眼睛里,她 同时看到了 杰克在她旁边 琪儿 发出 声音

  ————— 言语后事件

  杰克 听到 了声音 杰克去摘苹 果,并把苹 果交给琪儿 ,琪儿把苹 果吃了。

  S

  →

  r

  ……

  s

  →

  R

   4.研究思路

  第一步:运用国际音标采用如实记音的方法, 尽可能记录大量的语言资料;

  第二步:分析这些语言资料,通过切分、语言 单位同一性的认定,获得这个语言在不同层面 上的单位;

   第三步:对每一个层面上的单位开出一个清单 ,并分别考察它们的分布情况;

  第四步:依据分布对每一层面上的单位进行分 类。

   (1)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A.切分:就是把成段的话分割成一个个单位— —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分割到语素为止。

  同学们一同把清扫的垃圾倒到有盖的垃圾桶里。

   B.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认定切分得到的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式甚至意义相仿的单位是同 一个语素还是不同的语素。

  同1学们一同2把清扫的1垃1圾2倒1到2 有盖的2垃1圾2桶里。

   替换分析法:

  是描写语言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所谓替换 就是在一个语言组合里,用一个语言项目替 代另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有“AB”这样一 个语言组合,把B抽掉,填上C,AC成立;

  或者把A抽掉,填上D,DB成立,这一抽一 填的过程就是替换。

   确定音位用替换分析法:

  八[pA⁵⁵] 搭[tA⁵⁵] 他[t‘A⁵⁵]

  元音和声调都相同, 意义不同是由辅音不 同造成的,可见[p、t、 t‘]在普通话里有区别 意义的作用,因此可 以把它们归纳为三个 不同的辅音音位 /p/:/t/:/t‘/

   沙[ʂA⁵⁵] 书[ʂu⁵⁵] 奢[ʂ ‘ɣ ⁵⁵]

  辅音和声调都相同,意义不 同是由元音不同造成的,可 见[A、u、ɣ ]在普通话里有 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可以 把它们归纳为三个不同的元 音音位/A/:/u/:/ɣ/

   班[pan⁵⁵] 板[pan ² ¹ ⁴] 办[pan⁵¹ ]

  声母和韵母都相同,意义不 同是由声调不同造成的,可 见声调在普通话里有区别意 义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们 归纳为/55/:/214/:/51/三个 不同的调位。

   确定语素用替换分析法:

  同学 后学 同学 同谋

  垃圾 垃×

  垃圾 ×圾

   划分词类用替换分析法:

  形容词 1.能出现在下列框架里:很+() 2.不能能出现在下列框架里:很()宾语

   同一性原则:同音同义

  同1学们一同2把清扫的1垃1圾2倒1到2 有盖的2垃1圾2桶里。

   分布分析法

  所谓分布是指某个语言单位能或不能出现的 位置或环境的总和。

  具体使用中有两种情况:等同分布 、互补分布

   等同分布:是指语言单位的分布条件一样。

  如:现代汉语j、q在分布上完全相同,就是等同 分布。

   归类法:以寻找同类环境为原则的归类法即把分布相 同的语言单位归类。

  霍克特用分布分析法,把一组可以在构造更大的形式 中具有类似的出现权利的形式归为一类,称为形式类。

  ( )can ( )can go ( )can go there 能够出现上面三个格式里的形式有 she、he、it、I、 We,they、the man across the street等等,于是 这些他们可以归为一个形式类,即主语。

   互补分布:最早在语音研究中运用提出。是指 两个相似类型的语音,一个通常在某些环境出 现,不在另外环境出现;而另一个则正好相反 。这两个语音就是互补分布。

  归并法:以互补分布为原则,即如果几个现象 在不同环境中出现的可能性正好相互对立,那 么,它们就可分布在对立的环境中而互相补充 成同一个单位。

   音位 音位变体

  出现条件

  举例

  [a]

  /a/ [A]

  出现在韵尾[i]或[n]之前

  出现在无韵尾音节

  [ai] [an]

  [iA] [uA]

  [α]

  [ ε]

  出现在韵尾[-u]或[-ŋ]之前

  出现在韵头[i-]和韵尾[-n]之间

  [ɑu][ ɑŋ]

  [iɛn]

   归类与归并 归类是以同类分布为原则,把具有类似的出 现权利的形式归为一类;归并则是以互补分 布为原则,把处于互补分析中的不同的语言 现象进行合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单位,即 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单位的不同的变体。

   词的分类使用分布分析法

  主语 谓语 补语 带补语 定语 很 不

  虚心 虚心使人进步 他这个人虚心 学得虚心 虚心得过了头 虚心态度 很虚心 不虚心

  微型 —— —— —— —— 微型电脑 —— ——

   层次分析法

  替换:等量替换和不等量替换

  看书→看报 很干净→很大方 看电影→看中国电影 喜欢看电影→喜欢看

  不等量替换中的超量替换造成句法结构的扩展 差量替换造成句法结构的紧缩

   扩展:组合性扩展、替换性扩展、插入性扩展

  去→(我)去 书→(新)书 清除了→(不合格的会员)清除了 Y→(X)Y

  批判→批判康德学说 吃饱→吃饱肚子 唱红了→唱红了北京城 X→X(Y)

   看书→看(专业书) 听歌→听(一首歌) XZ→X(YZ) 看书→(看一下)书 听歌→(听两遍)歌 XZ→(XY)Z

   看完→看(不)完

  XY→X(Z)Y

   吃 →吃苹果(组合性扩展) →我吃苹果(组合性扩展) →我吃一个苹果(替换性扩展) →我吃一个红苹果(替换性扩展) →我吃一个买的红苹果(替换性扩展) →我吃一个刚买的红苹果(替换性扩展) →我吃完一个刚买的红苹果(替换性扩展) →我吃不完一个刚买的红苹果(插入性扩展)

   ④其他分析方法 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

  向心结构:即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 词组的功能相同。

  新书、很好 离心结构:即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 的功能都不相同, 今天晴天

   这种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同形结构。例如“出租汽 车”代表两种不同的向心结构:一种是以“汽车 ”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偏正结构),一种是以 “出租”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动宾结构)。

   (2)两种描写模型

  A.项目和排列(Item and arrangement 简称IA模型)

  The boys kicked the foot-ball. The + boy+ -s + kick + -ed + the + foot + ball. 这种模型认为:语言里的语言形式或者是一个语素构 成的简单形式,或者是复合形式;复合形式是由一定 数量的、语法上互相关联的语素通过彼此相关的某种 排列而加以构成的。

   IA模型 好处:简便、清楚 缺点:有些词不好用这种模型分析描写 现在时 walk cut take 过去时 walked cut took

   B.项目和手续(Item and process 简称IP模型) 现在时 walk cut take 过去时 walked cut took

   IP模型认为:语言里的语言形式或者是一个语素构 成的简单形式(或称基本形式),或者是派生形式 。派生形式是由基本形式经过一定的构型变化而产 生的。

   IP模型的问题:

  IP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派生”,而“派生” 本身就 包含了“历史”因素,换句话说先有基本形 式,后有派生形式。如果说这种先后是历史 性的,能否得到语言发展史的支持?有无证 据?如果说如果说这种先后是非历史性的, 那么确定某个语言形式是基本形式还是派生 形式的标准是什么?

   5.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特点:

  [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这是这一学派的传 统,因而他跟欧洲传统的语言学主要着眼于书面语, 以及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历时为主的研究 有明显的不同。

  [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从经验主义的立 场出发,这一学派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根据可以观察 到的语言形式,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 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

  [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 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 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 分。

   [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 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 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 (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 -z, iz是由不同的音位 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

  [6]强调验证。这一学派认为语言研究必须根据话语 的素材,采用严格规定的步骤对这些素材做形式 的分类,而且分析的结果必须经受验证。因此, 它也被称为"操作主义"和"分类主义"。

   6、美国描写语言学对中国语言研究的影响 [1]就词法来看,汉语语法研究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 论》中借鉴了语素分析法以及以功能为标准的词类 归并原则。

   从《马氏文通》诞生到五十年代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 系统》,中国的汉语语法分析一般只限于词、词组、句子三 级语法单位。随着描写主义的语素归纳法的传入,汉语语法 学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八十年代初期产生的新的语法教学体 系《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吸收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原则, 列出了汉语中的五级语法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句群。将语素确定为最小的语法单位,符合汉语实际,便于 语法分析,使汉语语法分析日益趋于精密化。我国第一部成 体系的构词法专著陆志韦先生的《汉语构词法》,就是吸收 了描写语言学关于语素的思想,具体论述了汉语的构词。赵 元任先生在他的《北京口语语法》一书中,就经常采用替换 法来确定语素,并且这种方法现在被广泛的用于汉语教学与 研究之中。

   布龙菲尔德关于“分布”观点的归类标准直接影响 了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的词类的划分。朱德熙在

  《语法讲义》中明确提出:“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

  词类是行不通的,……给汉语的词分类,不能根据 形态,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一个词的语法功能 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在词类划分原则上

  也接受了功能标准。

   [2]就句法学来看,美国描写语言学突出短语结构在句

  法学中地位的思想对汉语句法成分的划定和句法分

  析手段的更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提出了句法结构的概念,他试图 通过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的形类来说明句法结构的类型,提 出了离心结构和向心结构的概念,采用形式化的手段描写句 法结构,将复杂的句法问题纳入短语的分析当中。

  

  汉语中,传统语法分析句子是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地位。

  五十年代后,受了布龙菲尔德突出短语结构在句法学中的地

  位的思想,汉语语法研究开始重视短语的地位,详细地描写 了汉语的五种句法结构:主谓、补充、动宾、偏正、并列。

  从句法结构入手,抓住了汉语构造最本质的特点。掌握这五 种结构,分析句子就迎刃而解了。

   [3]《语言论》的直接成分概念的提出,为描写语言学 的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影响

  了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由中心词分析法向层次分析法

  的转变。

   (六)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1.乔姆斯基理论的诞生 直至上个世纪中叶,语言研究总是以全面、准确地 描述某个自然语言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语法理论 的努力方向始终没有脱离这一传统的轨道。

   他明确指出:

  实际语料的搜集与分类只是语法分析的低级阶段,要 进入高级阶段就必须有高度抽象的概括归纳,而语法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并 且进一步由语言机制去探讨大脑的工作机制,了解人 类思维活动的本质。判断语法理论是否正确合理,有 低层次和高层次两个标准,达到前者只要能将现象描 述清楚就行了,而要达到后者就须能把具体的现象用 高度抽象的原则解释清楚。这就是所谓描述的充足性 与解释的充足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因此,研究 语盲不能只要求达到考察的充足性,还要求达到描写 的充足性(descriptive adequacy),更要求达到解释 的充足性(explanatory adequacy)

   2.乔姆斯基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成语言学的目标是为语言现象提供合理解释, 按照乔姆斯基的设想,所有人类语言的语法系统在高 度抽象的层次上都大致相同,都是由所谓的普遍语法

  经过一定的变化派生出来的;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可以

  用同一组语法规律,或者说可以用相同的原则来加以

  解释,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是参数不同而已。

   乔姆斯基的设想或者说假设,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人头脑里有一个语言机制,人生来就有一种 语言能力,这是先天的。这就是乔姆斯基的语法的

  天赋性(innateness)和自足性(autonomy)。

   第二,人类的语言都要遵守共同的原则,差异只是参

  数的不同。这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原则与参数(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理论。

  第三,人类的语言所要遵守的共同原则(即乔姆斯基 所说的普遍语法)应该是高度概括,极为简洁的。这 就是乔姆斯基的语法简约性(grammatical simplicity )。

   3.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基本是:

  所关心的不再只是某种具体语言的内在规律的描写,

  关心的是整个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或原则,关心的

  是人的语言机制(Language faculty),即人的大脑 中的语言能力本身,以及人的语言习得,探索的是 人如何获得语言知识系统的。因此他不仅强调对各 种语言、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充分的考察、充分的描

  写,更强调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

   按照乔姆斯基的假设,人头脑里的语言机制具有初 始状态(initial state),它需要在语言环境中激活, 具体说,儿童通过接触实际的语言,激活头脑里生 来具有的语言机制,从而获得先天的那部分带有普 遍性的原则,同时也会通过反复接触实际的语言, 摸索出自己母语中跟普遍原则存在一定参数差异的 那部分语言特点,再加上必需学的部分,如语音、 词汇及其特征等,将这几部分结合起来,就会逐渐 使自己的语法得到完善成熟而最终完全掌握自己的 母语。

   乔姆斯基的理论观点的问世,在语言学界 掀起了一场语言学的革命,被人们誉为“乔姆 斯基革命”(Chomskien Revolution)。

   4.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的重要性

  第一,乔姆斯基一反几千年来传统语言学的思想, 强调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充分 而又合理的解释。

   第二,乔姆斯基认为,各民族、各地区虽语言 各异,但有相同的原则,即人类语言存在着普 遍语法,存在着共性,而各语言之间的差异只 是参数不同而已。

   第三,乔姆斯基提出,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则应该 是高度概括的,极为简单明了的,因而可以根据 这些规则生成各种语言的所有合法的结构。

  第四,乔姆斯基认为,在人的脑子里,天生有一 种内在的语言机制,这是人生来就有的。

   5.乔姆斯基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7—1965),称为“第一语 言模式时期”(The First Linguistic Model), 也有人称为“古典理论时期”(Classical Theory),其代表作是《句法结构》 (1957)。

   第二个阶段(1965—1970),称为“标准理论 时期”(Standard Theory),其代表作是《句法 理论的若干问题》(1965,有人译为“句法理论 面面观”)。

   第三个阶段(1970—1979),称为“修正的 扩充的标准理论时期” (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其代表作是《关于动词 名物化的一些看法》(1970)、《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1971,有人译为 “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及语义说明”)和 《转换的必要条件》(1973)。

   第四个阶段(1979—1993),称为支配和约 束理论时期(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其代表作是《支配和约束论 集》(1981,本书作者将该书书名译为“支 配及约束理论讲座”)和《支配及约束理论 的一些概念和影响》(1982,有人译为“支 配及约束理论的一些概念及其后果”;有人 将government译成“管辖”)。

   第五个阶段(1993一现在),称为“最简方 案时期”(Minimalist Program),其代表 作是《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1993)和 《最简方案》 (1995)。

   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乔姆斯基的代表性论著的译 本很少:

  [1]《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由邢公 畹、庞秉均、黄长著、林书武翻译,1979年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由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 翻译,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语言与心理》(Language and Mind),由牟 小华、侯月英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4]《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由徐烈炯、尹大贻、 程雨民翻译,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5]《支配和约束论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The pisa Lectures),由周流溪、 林书武、沈家煊翻译,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出版。

   介绍、评论乔姆斯基理论以及运用乔姆斯基理论研究汉语的 著作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本(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1]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

  [2]徐烈炯(1988)《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胡明扬(1988)《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4]赵世开(1990)<国外语言学概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5]徐烈炯(1990)《语义学),语文出版社。

  [6]方 立(1993)(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英文版),北京 语言学院出版社。

   [7]沈 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8]俞如珍、金顺德(1994)《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刘润清(1995)(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宋国明(1997)《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程 工(1999)《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徐烈炯主编(1999)<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北京语 言文化大学出版杜。徐 杰(2001)(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 江教育出版社。

  [14]石定栩(2002)《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北 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6.用乔姆斯基理论分析“NP+的+VP”这一名词性结 构 春天的到来

  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振兴 长城的伟大

  柠檬的酸

   问题1.这些结构里的“到来、发展、振兴、伟大、酸” 仍然是动词或形容词呢,还是名词化了? 问题2.这类结构跟布龙菲尔德所提出的向心结构理论 是否相悖

   三种意见:

  A.这些结构里的“到来、发展、振兴、伟大、酸”仍 然是谓词,布龙菲尔德理论需要修改;(朱德熙 1984)

   B.这些结构里的“到来、发展、振兴、伟大、酸”已 经名词化了,布龙菲尔德理论无需修改;(施关淦 1981;胡裕树、范晓1994)

   C.这些结构里的“到来、发展、振兴、伟大、酸”仍 然是谓词,布龙菲尔德理论也无需修改。之所以出 现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是由于“汉语词类和句法 成分的错综对应关系”的缘故。(项梦冰1991)

   乔姆斯基的“中心词理论”:

  所谓“中心词”是指某种结构里要求与之在一 个结构里共现的、其他成分都从属于它的那一个成 分。

  假如有一个短语结构XP,如果其中所包含的句法成 分A的语法性质决定了整个XP的语法性质,那么, A就被看做XP的中心词。根据中心词的渗透原则, 中心词的词类特点会渗透到其所在的母节点,因此, 当我们知道某一句法结构的中心词是名词性语类, 那么,就可以推知,该句法结构也属于名词性语类。

   “NP+的+VP”是名词性结构,但不是偏正结 构,而是由结构助词“的”插入“NP+VP”这种主 谓词组中间所构成的另一类“的”子结构。

   这种分析跟传统分析共性:

  都认为“NP+的+VP”是名词性结构。

   不同 [1] 对整个结构的性质看法不同 传统分析认为“NP+的+VP”是“定——中”偏正 结构,NP是定语,中心语由谓词充当;新的分析方 法认为这类结构是名词性的“的”字结构,这种 “的”字结构是由结构助词“的”插入“NP+VP”

  这种主谓词组中间所构成的。

   [2] 对这类结构的“心”看法不同 传统看法认为这类结构的“心”是动词或形容词VP, 即所谓的中心语;新的分析方法认为这类结构是名 词性的“心”是作为名词性功能标记的结构助词

  “的”。

   传统看法 整个结构性质 内部结构关系 中心词 名词性 偏正结构 出版到来伟大

  现在看法 名词性 “的”字结构 的

   春天 的 到来

  1 3 4 2 1-2 主谓结构

  ↑

  3-4 “的”字结构

   他

  3 5

  所

  反对

  的

  2 1-2“的”字结构 3-4 主谓结构

  ↑

  5-6 “所”字结构

   总结:

  现代汉语由主谓结构跟助词“的”构成的名词性 “的”字结构就有两类:

  甲类:“的”附着在主谓结构后边

  张三写的、叶子宽的、我买的

  乙类:“的”字插在主谓结构的中间

  他的走、柠檬的酸

   (七)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和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比较 作为形式学派,两者都把语言看成是完全独立于语

  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的之外的自主系统,他们

  研究的着眼点都是抽象的语言系统。

   不同:

  [1]认识论基础不同:前者经验主义白板说

  后者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2]目的不同:

  前者以描写为目的,着眼于某个具体语言的描写,

  探求最理想的语言描写模型,以期获得理想、科学

  、客观的语音和语法系统 ;

  后者以解释为目的,着眼于整个人类语言的研究,

  探求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期求证实人类具有先天 的语言机制,语言规则是高度概括、十分简明并具 有很强的生成性的。

   二、功能学派

  功能学派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语言学界生 长起来的、跟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学派相对峙

  的学派。

   功能学派和形式学派的对立根本在于语法是不是自主 的:形式学派强调语言的自主性;功能学派完全否认

  语言自主性的也是少数,如霍普和汤姆逊:“不存在

  固定的语法,只有语法化过程;没有固定的语言,只 有言语过程。”他们主张语言学只需话语分析,不需 要句法学,被称为极端的功能学派。功能学派中大多 数认为功能和形式分析都需要,只是应以功能为主,

  形式为辅。

   (一)功能学派的兴起

  1.历史渊源 柏拉图 语言学史人类学的一部分 语法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向人谈论事情的手段 语言是一种活动方式 亚里士多德 语言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语法是逻辑的一部分 语言是表示肯定否定的手段 语言是一种判断方式

  语言学是描写的

  语言学是规范的

   语言是选择系统 注意不规则现象

  语言是规则系统 注意规则现象

  关心语义与修辞功能的

  对话语做语义解释 把可接受性或用途 作为理想化标准

  关系关心语义与真值的关系

  对话语做形式分析 把可合乎语法 作为理想化标准

   2.直接影响

  布拉格学派:功能学派 马泰修斯: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

  语言研究应以交际需要为出发点。

  分析语言现象要首先考虑其功能。

  研究语言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提出了“句子功能前景”理论,强调用信息论原理

  来分析话语和文句。具体说把一个句子分为三部分:主

  位、述位、过渡。

  He

  ↓ 主位

  has fallen

  ↓ 过渡

  ill

  ↓ 述位

   另外,美国的功能学派还受到洪堡特和萨丕尔的影响。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说不同, 非常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甚至提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 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 言"的论断。

  萨丕尔跟布龙菲尔德不同,他在强调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时,强

  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有文化功能,“语言是一种非本能的

  、获得的、文化的功能”

   (二)分支 1.系统功能语法

  以韩礼德为代表,韩礼德是英国伦敦学派创始人弗 思的学生。

   弗思的语言理论:

  [1]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结合,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

  [2]强调语义研究,认为语义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中心, 语义=语境中的功能;因此,强调从语言环境着手 来研究语言。

   在分析语言环境和语义时必须注意篇章本身内部关 系和语言环境的内部关系,具体从四个层面进行研 究:

  A.语音层面,搞清楚该语言的音位系统和各个音位 在该系统中的功能;

  B.词汇语义层面,搞清词的所指意义和搭配意义;

  C.语法层面,主要搞清楚不同范畴之间的组合关系;

  D.语境层面,搞清楚为什么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使用 某种话语。

   韩礼德一方面继承了老师弗斯“语境”、“系统” 的观点,同时受到布拉格学派的影响,特别是“句 子功能前景”理论和“主位、述位”概念,韩礼德 提出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 功能就是对布拉格功能观的进一步发展。

   韩礼德对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 结构可以从功能衍生,并且可以从功能得到解释, 在描写功能关系时,使用综合、系统的方法,被称 为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

  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 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语法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 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又称"意义潜势"。

  功能语法着重说明语言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语言系统是人们 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也是根据所要实

  现的功能而进行有动因的活动。

   2.语言类型学

  以格林伯格和汤姆逊为代表。

  60年代,由格林伯格开创的语言类型学和乔姆斯基

  的生成语言学是美国语言学界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

  两个学派。

   产生背景

  上世纪50年代,跨语言的比较研究在美国突然又

  活跃起来。

  “跨语言比较”是类型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语言类型学和生成语言学都已探索人类语言语法的共

  性为己任,但又有所不同: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天生的能力,其研究目标是探求人类 语言的普遍语法规则,重视样本和演绎;语言类型学认为语言 是人的一种行为,其研究目标是探求不同语言所共有的“蕴含

  共性”,(如果某种语言有现象p,那么就有现象q)语言类型

  着眼于语法结构语义的关系研究,语法结构与交际需要的关系 研究,重视归纳和统计。

   格林伯格主要成就:语言的语序类型学

  A.动词和宾语的次序,是VO还是OV;

  B.介词的性质,是前置词(pr)还是后置词(po);

  C.修饰性形容词(A)和被修饰名词(N)的次序是AN

  还是NA;

  D.领有格成份(G)与所领有成分(N)的次序,是 GN还是NG

   a. VO:pr

  b. OV;po

  NG

  GN

  NA

  AN

  语言分为三种

  第一种 VO型语言,如法语

  第二种 OV型语言,如日语

  第三种VO和 OV混合性语言,如汉语

   李讷和汤姆逊主要成就:句首名词是主语还是话题的

  语言类型

  张三吃了三个苹果。

  苹果张三都吃了。

  那起火灾我已经写了个调查报告。

   第一种 注重主语的语言,如印欧语

  第二种 注重话题的语言,如汉语

  第三种 话语主题并重的语言,如日语、韩语

  第四种 话语主题都不重视的语言,如加禄语(菲律宾官

  方语言)

   3.篇章分析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共识有两点:(1)研究大于句子的话语;

  (2)研究实际运用的语言。

   内容有两部分:

  (1)篇章连贯:连贯手段

  (2)篇章结构:各种文体语体的结构要素以及

  这些要素组成篇章的具体情况。

   4.社会语言学

  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

  夫为代表。

  拉波夫1966年发表的《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分化》是社 会语言学的经典。主要考察纽约市百货公司r音的社会 分化情况,选择高中低三个档次的百货公司,对公司 售货员发r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同阶层的人在语

  言上会有差异。

   狭义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社会变体和层面,以便通

  过语言来识别不同的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语言学:还包括语言规范、语言规划、语言 政策研究,甚至包括方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A.调查 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动力。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

  象是活生生的语言或是调查所得的口语资料,或是真

  实的书面文本,不许研究者自己编造。

  B.描写 C.分析统计 重视定量分析、统计 D.解释 对分析统计数字解释,上升为语言理论和语言 知识

   5.认知语言学

  以郎格尔和雷柯夫为代表

  观点:

  语言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

  言世界和语言外世界不存在明确的分界。语言的基本

  功能是象征,它是让结构赋予认知内容的一种手段。

  各种语法结构的类型都是象征结构的类型。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象征,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

  研究课题。

  象似性:也叫临摹性,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并非完全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理据的,而且是可以验 证的。

  如:汉语动词连用 研究解决、打算考研究生、听懂、开着窗子睡觉、请 李大夫看病 动词的顺序都反映了实际生活中动作发生的时间

   象似性可以具体化为范畴化、隐喻、意象、图式

  范畴化:运用语言对主客观事物分类 隐 喻:不明说的比喻。人类各种语言活动都是通过隐喻来实现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意 象: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印象,这种心理印象可以因人的识

  别和理解方式不同,具体说可以因视角、需求、认识深浅、凸

  显的部位或方面不同 图 式: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认知结 构模式

   如:

  眼镜在剪刀右边 剪刀在眼镜右边

  小岛在湖中央

  书在桌子的上面

  湖在小岛周围?

  桌子在书的下面?

  蚊子在那颗钉子旁边

  钉子在那只蚊子旁边?

   三、相关问题分析

  (一)主语和谓语、主位和述位、话题和陈述

  1.主语和谓语:

  是句法学概念。主语是指跟作为句子核心的谓 词有严格的选择和配置关系而且不用介词并置于句

  子的核心谓词之前的那个名词性词语。;句子中主

  语之后、围绕着核心谓词的整个谓词性词语就是谓

  语。

   2.主位和述位

  是功能语法学篇章功能里的一对概念。主位是说话

  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信息的起点,在信息传递过程 中是信息传递动力最弱的部分,几乎不表达新的意

  义;述位是说话的核心内容部分,在信息传递过程

  中是信息传递动力最强的部分,一个表达的新的意

  义都在述位部分表达出来。

   主位根据不同作用分为三种 A.篇章主位:居于句首起转承作用词语或小句 其实呀,我也是刚知道这件事。

  天一下雨就变得很凉快

   人际主位:居于句首的表明说话人意愿情态等态度 的成分

  要我说呀,放了他吧。

  我觉得他特别有才气。

   话题主位:居于句首的说话人要陈述的对象 他走了 关于老舍的小说,我没有什么研究。

   3.话题和陈述

  1.主语和谓语:

  是句法学概念。主语是指跟作为句子核心的谓 词有严格的选择和配置关系而且不用介词并置于句 子的核心谓词之前的那个名词性词语。;句子中主 语之后、围绕着核心谓词的整个谓词性词语就是谓

  语。

  

篇二:简析功能学派

  Functionalist Theorises

   Terminology

   Communication “交际”

   Reiss:testtypen “文本类型 ”

  textsorten “语篇题材”  Vermeer :aim “目标” purpose “目的” function “功能” intention “意图”

  (Nord 认为,intention是从发送者角度;

  function“文本功能”,由接受者期望要求、已有 知识和环境条件决定。)

   Nord认为,

  brief “(翻译)纲要”,commission “授权”,

  assignment “任务”,instruction “指导”, 都是同义词,指翻译委托人(initiator)对 翻译提出的要求。

  (Nord 译)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

   Skopos

  Functionalist theorists conceive of translation as

  an action carried out by a person who has a

  specific communication goal,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e text’s Skopos. (P.70, 2nd par.,6th line)

   Skopos

  Nord :Skopos rule as “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 Functionalists pragmatically ask only that translators strive for optimal solutions within actual existing conditions. Translators may choose …as they see fit, depending upon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 consumer. (P.71, 1st par.,1st line)

   Skopos

  Who decides the goal (skopos)?

  The most innovative addition to the model is what functionalists call the “initiator”, who i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often paying for th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brief” gives the translator details — purpose, addressee, time, place, occasion, medium for the translation to follow. (P.73, 1st par., 10th line)

   Skopos

  For most practical purposes, the Skopos is negotiated between the client and the translator, with reference to both the source text and receiving audience. Even when no translation brief is officially articulated, …an unspoken brief that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will be able to infer from their experience. (P.73, 2nd par.)

   1. Approaches can be varied still be true to the theory, as long as the approach chosen is adequate to the aim of the communication— translators flexibility to decide

  2. Empower translators, elevating them

  3. Blur the definitional boundaries of translation

  (P.71)

   Skopos

  Reiss : dependent upon identifying the sourcetext typologies, including the text’s appeal or aim, and reconstructing those elements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Vermeer: it is always to be found in the receiving culture.

  (P. 72 , 2nd par., 6th line )

   Reiss :原文是翻译中衡量一切的标准

  Vermeer:原文只是“提供信息”,这种信息 可能部分或全部为目标语所接受

   Reiss 1.文本类型 (texttype)按交际目的划分,传 意、表情、使役 情书—表情性 商务信函—传意性 求助信—使役性 决定一般翻译方法 2.语篇体裁或变体 (textsorten) 按语言特征或 管理常规分类,如工具书、演讲稿讽刺作品、 广告 对语言和文本结构方面考虑

   Reiss

  1….if the deriv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Skopos, it is called faithful and accepted

  2.有时不需要原文与译文之间完全对能,因 为有时译文和原文功能并不一致。例如,将

  一篇散文改写为舞台剧,将《格列佛游记》 译为儿童读本。

   Representatives

  Reiss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Nida’s concept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new levels of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P.70, 2nd par., 5th line)

   Reiss and Vermeer

  “textual coherence”——

  “Intersexual coherence ” 语际连贯,忠实原 文,忠实度和形式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理解决定 “Intratextual coherence” 语内连贯,让接受者 理解

   Vemeer 突破对等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第一准则 受众决定目的,原文作用小于在对等理论中 的作用

   Mary Snell-Hornby

  1.A model

  Multipl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lanes From a general level (macrolevel) to more particular level (microlevel)

  ( P.74, 2nd par., 5th line )

   Mary Snell-Hornby

  2.…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items, are only important depending upon their relevance to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culture.

  —— the “culture turning”

  (P75,1st par.)

   What we can learn?

  Skopos

  Flexibility Evaluation

   Reference book

  1. 李文革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 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 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2005,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Thank you

  

篇三:简析功能学派

  功能学派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功能学派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徐新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始确认文化为人类生活的手段,至雷蒙德·弗思,功能 学派在保持基本理论的情况下,将文化的构成纳入社会结构中,思考人们如何通 过行为使社会结构发挥功效,从而建立起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弗思;功能学派 中图分类号:D9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XX)06-0030-01 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生雷蒙德·弗思继承 老师衣钵,同样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从二人的相关理 论中选取最主要的三个方而,以此来探究功能学派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一、关于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思在其理论中都频繁提到的一个概念,但 二人对这个概念的阐释却截然不同。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真正要素有它相当的永久性,普遍性,及独立 性的,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制度。”①可以肯定, 马林诺夫斯基笔下的“社会制度”绝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中成文或不成文 的规定,按他的说法,社会制度是文化的真正要素,是具体单位,是建立在物质 基础上的文化设备。简单理解,马氏认为社会制度是一种结构,但绝不是弗思所 提的社会结构,而是一种文化结构,具体来说就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 要素所构成的文化体系。

  而弗思研究的“社会制度”则真正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把社会制度作 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弗思认为:“‘制度是指一套社会关系,這套关系是由 一群人为了要达到一个社会目的而共同活动所引起的;在社区生活中生产的有计 划的或成体系的人际关系,可以称为社会结构。②在弗思看来,社会就是人际关 系的总和。他相较于老师马林诺夫斯基,最主要的推进就是将功能学派的立场和

   方法带入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弗思还提出了非常著名的社会分层理论,他进一步指出“从一个阶层流到另

  一个阶层的可能性是分层的社会结构的一大特点,任何人类社会似乎都有一种因 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向心力,使它立即成为一个统一体,同时也都有一 种因个人的或部分的利益而发生的离心力,使它分裂”③。由此可见,弗思把对 文化的研究纳入社会结构之中,将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文化的功能引申为社会的 功能。

  二、关于物质文化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中,有一句话直接表述了功能学派的基本立场:文化 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活动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 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在于研究文化的功能。”④从这个基本立场可以看出,马林诺 夫斯基也关注到结构的研究,但他研究的不是社会结构,而是文化本身的结构, 他肯定了文化的构成包含两大方而——物质的和精神的。

  弗思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文化组成的认识,但在物质文化中,弗思和马 氏研究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马氏侧重对实体器具的文化研究,他认为“一物品 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 要的地方”⑤。这句话点明了功能在文化中的重要性。马氏进一步提出,物质的 结构与其使用的方法相结合才成为它的文化实体。笔者认为,这里的“文化实体” 指的就是功能,而所谓物质文化,就是器物与它的功能。

  而弗思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则侧重于环境。弗思认为“物质环境在调节人们的 食物上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食物的质量上,对于当地人民的健康和体格 有很大影响”⑥。这句话也要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环境的首要功能就是满足人 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但弗思同样也认识到,“即使在技术原始的社会中,我们 所见到的也不是没有才智的人,不是一切都受环境支配的人.我们见到的是有一 套知识和技术、适应性强、愿意学习和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人”⑦。这表明而对 环境,人们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应对。

  三、关于巫术和宗教 弗思关于巫术与宗教的观点和老师基本相同,只是两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马氏侧重巫术与宗教的功能,而弗思则侧重巫术与宗教发挥作用的形式。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的功能可以从两方而总结:在个人方而,巫术可以增

  加自信,发展道德习惯,并且使人们对于难题可以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而对; 在社会方而,它是一种组织的力量,把社会生活引入规律与秩序,使变动与暴乱 不易发生并且使各种活动更有效率的进行。⑧而人们对于宗教的需要,是出于人 类文化的绵续,这种文化的绵续也可以从两方而来认识:在伦理方而,宗教使人 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逐渐演变为社会控制;在信条方而,宗教给予人们以强 大的团结力,使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支配命运,克服人生的苦恼。⑨简单来说,在 马林诺夫斯基看来,宗教是社会组织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巫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而在弗思看来,巫术是运用仪式和咒语使人的意志在外界显现,根据人能控 制外界的说法达到某种实际的目的。弗思同样认为,人们不是为行巫术而巫术的, 每次施行的巫术都是有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巫术是和其他我们认为合理的行动联 系在一起的。⑩而宗教是一套复杂的信仰和活动,宗教的统一并不在它的形式或 内容上,而在于参与宗教活动的信众获得自我满足的功能上。⑾这个观点表示, 任何民族,不论它多么不开化,都有宗教存在。这种“宗教”不一定是我们所熟 悉的那种形式,但它的确是宗教。它可能包括那些骇人听闻的行动,也可能包括 那些看起来幼稚和荒谬的信仰,也包括那些比较富于想象力甚至很美的信仰。

  弗思进一步对“信仰”做了阐释。他认为,“信仰的根据可能是虚构的,但 是信仰本身却会有实在的和有价值的效果”⑿。这表明,信仰成立的前提可能是 不合理的,但推论它的方法是合逻辑的。关于信仰的神灵,弗思认为,“每一种 神灵都反映了信奉者的某种复杂的情感和他们生活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对于神 灵的崇拜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目的在控制自然环境方而 所作的努力⒀。由此可见,一切信仰问题,都要和人们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由此 可以联想到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我国民间信仰的神祗众多,有土地神、灶 神、泰山神、窑神等等,每年各个地区都会有丰富多彩的祭神活动。这种根植于 劳动人民生活土壤里,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实际上是源于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 和崇拜,对命运的忧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以马林诺夫斯基和雷蒙德·弗思为代表的人类学功能学派,轻文化形式之变

   异而重文化对于人类生活的效用。马氏始确认文化为人类生活的手段,至弗思, 功能学派在保持基本理论的情况下,将文化的构成纳入社会结构中,思考人们如 何通过行为使社会结构发挥功效,从而建立起比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我国著名 社会学家吴文藻、费孝通等前辈,融汇二者之长,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渐建 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及民间文艺理论体系。

  注释:

  ①④⑧⑨(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 艺出版社,1987:18 79. ②⑧⑤⑥⑦⑩⑾⑿⒀(英)雷蒙德·弗崽.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86-152.

  

篇四:简析功能学派

  German Functionalist Theor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text types and functions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ext types and their functions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re another influential trend in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were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school: Katharina Reiss, Justa Holz-Manttari,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1.2 Main Viewpoints of this School

  Since the prevalent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ld the view that any target text that was not equivalent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corresponding source text was a nontranslation,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s became increasingly dissatisfi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posed their own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Here "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 and "functionalism" is a broad term for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at approach translation in this way. (Nord 1997:1)

   1.3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Theories

  Katharina Reiss and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s early as 1971 Katharina Reiss introduced a functional category into her "objec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Her book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1971) may be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cholarly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

   • Taking equivalence as her basis, Reiss develops a mod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ccording to Reiss, the ideal translation would be equivalence. • However, she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exceptions from the general purpose of achieving equivalence:  When the target text i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urpose or function ot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functionality(i.e. Adequacy to the intended function) takes precedence over equivalence.  When the target ext addresses an audience different from the intended readership of the original, readerorientedness takes precedence over equivalence.

    Holz-Manttari and her Action Theo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s ac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von Wright and Rehbei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reflects clearly in Holz-Manttar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which she even avoids using the term "translation" in the strict sense. She defines translation as "a complex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s to transfer message across culture and language barriers by means of message transmitters produced by experts. She focuses on the actional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itu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time, place and medium in which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ake place. She als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Vermeer and the Skopos Theory

  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Vermeer considers translation a type of human action, which is intentional, purposeful behavior that takes place in a given situation.

   Nord and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Nord supports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both in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practice and she attempts to refine Vermeer's model by putting forward her own functional model: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Functional approaches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 in the real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and shift away from the then predominantly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ies.

   1.4 Value and Limitation This approach really have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ork on non-literary texts. Whether they are applicable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remains to be testified in the future.

   2.Translation Criticism

  2.1 Definition 翻译评论可指对翻译过程及译品进行的(艺术或科学)分 析与评价(analysing and evaluating)。这并非全面定义,但 由之可明确翻译批评的主要对象: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 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工 作态度、翻译方法等)。翻译批评至少应包含翻译过程及译 作,由下述定义可予确认: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 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翻译词典》:184)

   2.2 Significance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policeman. It is he who safeguards the leagal right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It is he who fights against plagiarism and cribbing. Translation can never proceed in an orderly way unless monitored by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doctor. It is he who firstly points out what is wrong or amiss with the translated script and then the translators are able to polish their works.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judge. It is him who the clients may have recourse (求援) to when a dispute appears between different translators.

   2.3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Deconstructionism

  Manipulation Theory

  Structuralism

  Functionalismm

  Fedelity Faithfulness Loyalty Equivalence

  Polysystem Theory

  Translation Workshop

  Socio-cultural Theory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the west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China

  化境 The acme of perfection

  神似

  spiritual similarity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求信

  follow the ST closely

  按本

   2.4 Conclusion

  • Translation is similar to a product with special functions so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ducing process rather than checking its quality after it is completed. That is to say,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ed script itsef matters most and translato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when doing their work. We should not rely on the translation critics too much since translation criticism sometimes is inadequate. • Katharina Reiss once said that one of the causes for the inadequacie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may be traced to the wide variety views as to what a translation should or can achieve, or even the doubt as to whether translation is in fact all possible.(Katharina Reiss 2005:7)

   3. text types and their functions

  Type referential Function reference to objects and phenomena of the world expression of the sender's attitude or feelings towards the objects and phenomena dealt with in the text Example It's raining. (下雨了) It's bloody pissing down again! (讨厌,又下雨了!) Wait here till it stops raining! (等雨停了再说吧!) Nasty weather again,isn't it? (见鬼的天气又卷土重来 了,你没感觉到吗?)

  expressive

  appellative

  appealing to the receiver's experience,feelings, knowledge, sensibility

  establishing, maintaining or finishing contact

  phatic

  A Translation-oriented Model of Text Functions(Christiane Nord)

   informative function( a traffic accident) metalingual function(a particular use of language)

  instructive function( the correct way of handling a washing machine)

  • referential function

  teaching function( e.g Geography)

   emotiv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feelings)

  expressive function

  evaluativ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evaluation)

   appellative function

  Type

  illustrative function persuasive function imperative function pedagogical function(教育 功能) advertising function

  Intended reaction

  recognition of something known adopt the sender's viewpoint do what the sender is asking for learn certain forms of behavior buy the product

   Phatic function

  salutational function "small talk" function "peg" function E.g: A hotel list edited by the tourist agency of the German city of Bremen is introduced by a proverb:" Wie man sich bettet, so schlaft man,sagt ein Sprichwort.Dabei wollen wir Ihnen,lieber Gast,mit dieser Hotelliste behilflich sein..."

   It is not a good idea to come to Bremen

  • There is proverb which says:"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That is why we hope that this Hotel List will be of service to you for your stay in Bremen. • From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a semantic paraphrase like"After a long day of sight-seeing you need a nice place to rest".

   3.1Practical writing  Definition It is a kind of writing people u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rect social interaction, such as treaties and protocals between countries, rules erected by the government, contracts signed between companies, announcements, private or public correspondences, posters and advertisements.

    Functions

  Referential function (informative function); appellative function(illustrative function; persuasive function; imperative function; advertising functi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practical writing and its function(advertisement)

  Besides the functions mentioned above, advertisement also has aesthetic function and vocative function. Christiane Nord ever wrote "The difference in cultural knowledge may require an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formation in the text","the difference in culture-specific genre expectation may require an adaptation of the text's form to target culture textual and stylistic conventions"(Nord 2001:63).

   • • • •

  • • •

  Let's look at three examples: Haier and higher. 海尔,越来越高。/海尔, 永创新高。

  Live and let live. 自己活,也让他人活。/活着, 也让人活着。/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The advertisement of the magazine The Globe: 一册在手,纵览全球。

  With a single copy of The Globe in hand, You can enjoy a wide view of the world. With a copy of The Globe in your hand, The world unfolds before you so grand.

   3.2 Science writing

   Definiton It refers to any article or writing that is concerned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ch as scientific survey, experiment reports, instructions for machines and products, scientific paper or abstract of academic writings.This kind of writing is always objective and uses exact and logical words.  Function Referential function(informative function; instructive function; teaching function)

   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scientific writing and its function

  Eg:第二期世界银行贷款总额为130万美元,用于购置设备 的经费111.5万美元,图书采购、培训、技术服务等各项 为18.5万美元。

  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loan from the World Band for the second time is 1,300,000 dollars. The use of it is as follows: 1,115,000 dollars is used to purchase equipment. The expense in buying books, training staff members and technical service is 185,000 dollars altogether. 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World Bank loan of Phase II is 1.3 million US dollars, of which 1.115 million is for the equipment purchase, and 0.185 million for book purchase, technical training, technical service and miscellaneous items.

   3.3 Argumentative

   Defini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descriptive and narrative writings, including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articles, political documents, speeches and reports. The focus of it is not always concerned with politics, but also with economy, military affairs, society,culture, education and so on.  Function Referential function(informative function) ; expressive function(emotive function; evaluative function)

   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argumentative and its function • • • • •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kind of article requires: 注意背景,顾及作者 措辞严格,褒贬适当 搭配得当,关联紧密 语言得体,文风相宜 (Wang Hongyin, 2007:136)

   3.4Journalism

  It includes news report, bulletin, news comment and news features. The main task of journalism is to inform people of current news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So ,its main function is referential function(informative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function(evaluative function).

    The requirement of journalism translation includes: • 1.读懂弄清所涉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基本状况,并 注意作者的态度倾向和风格基调,然后才能着手 翻译 • 2.分析词形和词的来源以确定词义和词的修辞色 彩 • 3.讲究表达程式,合理安排语序 (Wang Hongyin,2007:203)

   3.5 Literature

   It includes prose, novel, poetry, drama,biography and so on.The main function of it is expressive function(emotive function)  The requirement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cludes: 1.加强修养,深入感受 2.注意修辞手法,重视语言表现 3.敏于鉴赏,精于权衡 4.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Look at these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Byron's poem When We Two Parted • • • • •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 Colder thy kiss; •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 Sorrow for this!

  第一种译文:

  想当年我们俩分手, 也沉默也流泪, 要分别好几个年头 想起来心就碎;

  苍白,冰冷,你的脸, 更冷是嘴唇;

  当时真是像预言 今天的悲痛。

   • • • • • • • •

  • When we two parted • In silence and tears, • Half broken-hearted, •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 cold, • Colder thy kiss; •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 Sorrow for this! •

  第二种译文:

  当初我俩分离时, 默默无语泪满面, 离愁绞得心半碎—— 一别将是若干年;

  你的脸苍白冰凉, 你的吻冷而又冷;

  真就是那个时光, 预示了今日悲恨!

   • • • • •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 Colder thy kiss; •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 Sorrow for this!

  • • • • • • • • •

  第三种译文:

  昔日依依别, 泪流默无言;

  离恨肝肠断, 此别又何年。

  冷颊何惨然, 一吻寒更添;

  日后伤心事, 此刻已预言。

   References

  •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马会娟、苗菊,外语教育与研究 出版社,2009 • 《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 《文学翻译批评概论》,王宏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李亚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4 •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王宏印,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Christiane Nord,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 http://edu.nulog.cn/detail.htm?6719 • http://www.for68.com/new/2007/8/li613742545103870029432 -0.htm

  

  

篇五:简析功能学派

  人类学流派之功能学派

  报告人:胡月馨

   一、功能学派产生的背景

   时代背景:19世纪,资产阶级在贪得无厌 地追逐利润和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对内加 强剥削工人阶级,对外拓展殖民地,用武 力打开他国门户,使他国沦为自己的殖民 地和商品市场、原料基地。殖民者的残酷 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 抗。殖民统治陷入危机,形势严峻。因此, 英国政府急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法, 以挽救危局。他们希望人类学家能够为政 府统治各殖民地提供具体的意见和办法, 以继续维持其统治。

   在英国,有两位人类学家即马林诺夫 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从功能观点出 发,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们主张人类 学研究应集中在对现存文化或社会的分析 和说明上,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对其社 会都是有功能的,并创立了社会人类学。

  从这种观点来看,也就是说,土著的氏族 部落组织同样有其功能,殖民者应利用原 有社会组织,发挥其功能,殖民者只要进 行“间接统治”,便可坐享其成,而避免 殖民危机发生。因此,功能学派的理论从 某种意义上说,适应了殖民地管理的需要。

    学术背景 1、西方学术界开始流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在 19世纪中后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初, 实地调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都开始重视比较的方法, 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制度的 调查材料中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 中的功能。总之,产生了“文化必须从整体来看” 的观点。

  3、继承前人的成果,加以发展。马林诺夫斯基和 拉德克里夫—布朗集半个多世纪来蕴藏在生物学、 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界的功能主义思想,使之 系统化,并提出来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 论和方法。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及其 方法

   “需要”与“功能” “需要”与“功能”是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观的两个核心概念。他主张对文化必 须先有功能的分析才能探讨进化和传播, 在功能未能解释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未明了 时,文化的形式也无法明了,故进化和传 播的结论是没有价值的。

   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即生物需 要)和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他认为,为了 满足一些基本需要,人就要用生产食物、缝制衣 服、建造房屋等非自然(或人文)的方式,而在 这个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 新的、衍生的环境,即所谓文化。这个用文化来 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 动,就是所谓的功能。需要导致文化的产生,文 化又反过来满足需要。换言之,他主张文化之所 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于它可以满足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需求。对他来说,功能的内涵是社会内 部的个人的需求所造成的社会一体化,不是超社 会的比较。因此,他所开创的社会人类学传统, 十分重视对在时空上严格界定的单个社会中的人 文生活的描写。

   在满足人的机体需要的文化过程中,会 形成“文化驱使力”,包括:(1)器具和 消费品的生产和保存的方式;(2)行为的 规范如风俗、法律、习惯、道德等;(3) 文化传承所需要的训练、教育和知识;(4) 社会的权威形态和权威的执行方式。此四项 文化驱使力的发展,导致经济、社会控制, 教育制度和政治的产生。文化驱使力的作用, 在于保障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能够既满足自己 的需要,又不会因为违背社会的意志而受到 处罚。

   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方法 田野作业:他长期生活在一个社区, 与社区中几乎所有成员成为熟人,对他们 的活动规律和细节了解甚为深入。正如他 在特洛布里安德岛屿所作的调查一样,马 氏的民族志调查具有“直接观察”、重视 民间生活和民间知识、亲自参与、等特点。

    文化功能论评说 总体来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 论强调研究共时性的问题。另外,他也特 别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反对将 文化进行因素拆分。应该说,他的主张和 研究,批判并取代了进化论和传播论那种 任意构拟文化历史的做法,使人类学真正 成为一门现代社会学科。

   缺陷:

  (1)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 (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

  (3)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个 人需求,而这却无法充分解释超出个人范 围的生活层面。

   三、布朗的结构功能论

   结构功能论要点 “社会结构”在布氏的功能论中,指 的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并加以界定的社会制 度的联结,或制度形成社会架构。

  所谓“功能”,指的是某个制度对社 会整体的构成所起的作用,犹如动物体的 器官对动物体整体的作用一样。

    结构功能的方法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应采用自然科 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 研究。具体来说,就是要将田野作为实验 室,调查者亲自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 综合,得出假设,接下来进行田野工作以 便修改和验证。同时,拉德克里夫布朗还 强调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进行比 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结论, 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总结

  综观功能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 有如下三点:

  第一,关于功能和结构的理论。功能学派对社会中 文化的内涵的阐释是有价值的;关于一个社会及 其文化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有自 己的结构,各种社会制度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各 部分各具功能,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第二,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人类学研究必须坚 持实地调查,打破以往书斋式的研究。

  第三,功能学派倡导应用人类学。

   四、新功能论

   功能论的批评线索之一 在功能论盛行的后期,学派内部开始 悄悄地出现了一些“重新思考”,尽管表 达得很隐晦,但修正和改良功能主义理论 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代表人物有贝特森 和埃文斯—普理查德,他们主要是针对马 林诺夫斯基的个人需要论功能主义。1940 年,埃文斯—普理查德发表《努尔人》, 针对强调社会整合和稳定的功能论的批评 则更为深刻。

    功能论的批评线索之二 另一种试图改良单方面强调社会稳定 的理论是“平衡论”,同时代的查普尔、 阿伦斯伯格等的作品和林耀华的《金翼》 都是运用平衡论的很好的例子。

    功能论的批评线索之三 来自功能学派内部最激烈的批评和变 革当数格拉克曼所发展出的“社会冲突 论”,或称“新功能论”。格拉克曼认为, 社会结构并不是像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那 样以永恒的平衡为特点,冲突才是社会组 织的本质。他指出,社会的真正特点在于 其内部群体倾向于拆分。也就是说,社会 是在冲突中获得统一的,而冲突就是统一 的表现。

   谢谢大家!

  

篇六:简析功能学派

  汉语语法学

   第二讲 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主要内容

  ❖ 一、形式学派 (一)形式学派语言观

  ❖ 二、功能学派 (一)

  (二)形式学派分支

  (二)

  (三)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三)

  (四)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四)

  (五)

  (六)

  (七)

   语法学派

  形式学派 功能学派

  实体 语言

  功能

   一、形式学派

  (一)形式学派的语言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 特有的一套装置,一种机制,一种能力。因此,研 究语言就是要探求小的音义结合体如何组成大的音 义结合体,或者说,小的语言单位如何组成大的语 言单位;就是要揭开人类所具有的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机制、语言装置之谜,以探求人类语言所共同 遵守的普遍原则和造成各种语言差异的不同参数。

   (二)形式学派的分支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形式学派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形式学派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乔姆斯基学说产 生之后出现作为

  非乔姆斯基形式学派 乔姆斯基学说对

  立面或乔姆斯基 学说之外另立新 说的一些学派

   (三)布拉格学派

  1.形成 1926年,特鲁别茨柯依、马德修斯、雅可布逊在布拉 格成立布拉格语言学会,标志着布拉格学派的成立。

   2.语言理论

  既受到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也受到波兰著名语言 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影响。

  共性:

  A.区分语言和言语 B.区分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历时与共时

   不同:

  A.博杜恩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语言的外部 历史与内部历史的相互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 唯一研究对象只是语言本身。

  B.博杜恩重视语言单位的实体;索绪尔只重视语言 单位之间的关系。

  C.博杜恩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只把共时研究作 为一种方法,并不把两者机械地对立起来;索绪尔 认为两者是绝对对立的,没有任何的妥协。

   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研究 。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工具,是一个由多种 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体系,主 张评价任何语言现象时,都要从它所在的功能、它 所达到的目的着眼。因此,布拉格学派被称为结构 ——功能学派,有的直接称其为功能学派。

   布拉格学派主要成就在音位学研究。不像索绪尔认 为历时和共时绝对对立、系统的概念和历时的变化 水火不容,而主张历时也可构成系统。

  布拉格学派最早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指出 :邻近地域的语言也可能获得一些共同特征,因而 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完全来自于亲属关系。

   (四)哥本哈根学派

  1.形成

  以1931年哥本哈根语言学会的成立为标志,它的创始 人和主要理论家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语言学教授叶姆 斯列夫。

   2.语言理论

  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形成了 一个和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被称为“ 语符学派”

   叶姆斯列夫认为,语言的内在结构是各级要素 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他要建立“语言的代数”, 用一套形式来描写语言。所以,这个学派特点是偏 重纯理论研究,具体语言分析方面的论著很少。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符学十分抽象,方法上多主 观成分。50年代初有人用它来分析法语和西班牙语 ,并不成功。但是,这种理论尽管很少实际应用, 却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而且 它把好些学者的想法综合为统一的、一贯的理论, 这就使得哥本哈根学派成为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五)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1.产生背景

  A.语言实践背景:

  对濒于灭绝的美洲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描写和记录的需求。

  B.语言理论背景: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这本书虽然篇

  幅不大,但却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观点,如共时研究 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等等。其中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 划分结束了19 世纪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并 为20 世纪共时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美国的描写 语言学则正是建立在对语言的共时描写基础上的。

   C.客观社会背景:

  二战爆发,美国要派兵到各地去作战,就需要了解当

  地的语言,教军人学说这种语言,国家拨出大量经费开办 了许多语言学校,促使语言学家接触到许多语言,促进了 语言研究。

  这一时期,传教对语言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教会培养 传教士,创办语言讲习所,让传教士学会分析当地的语言 。

  战争和传教需要开展的大规模的语言教学,促进了描写 语言学的产生。

   美国描写语言学以索绪尔语言理论为指 导,从调查、分析、描写共时平面的、不熟 悉的美洲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实践中发展起 来,因其彻底摆脱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 进行整理,将语言的结构系统清楚地呈现出 来,不讲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亲缘关系,所以 称为描写语言学。

   2.发展历程

  (1)发端

  20世纪初,在对美洲印第安语长期调查和 研究中,鲍阿斯(F. Boas)和萨丕尔(E. Sapir) , 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先驱。

   鲍阿斯:

  为《美洲印第安语手册》所撰写的“序言”,是其代表作。

  这部60 多页的序言虽然没有涉及到语言描写与分析的具体操作 方法,但它勾勒出了描写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成为美国描 写语言学的经典之作。

  鲍阿斯提出每一种语言不应当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来描写 ,而应当仅仅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 因为这些模式是从土著语言本身归纳出来的。因此,他主张探 索语言描写的新方法。

   萨丕尔:

  代表作《语言论》,该书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定义、语 言的成分、语法过程、结构分类、历史演变以及语言 与文学和思维的关系等,引用的语言达60 种以上,体现 了萨丕尔极为丰富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书中提供的关 于美洲印第安语的种种事实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2)确立

  1933 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 发行,这标志着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正式 诞生。

   《语言论》的主要价值 A.它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B.它也涉及了一些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描写的最基本的 操作方法,如用替代法提取音位、用对比法切分语素等 C.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粘附形式、自由形 式、向心结构、离心结构、配列、形式类、直接成分 等,为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D.彻底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在概念界说上的模糊不清和 分析方法上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转而开始遵循语言描写 与分析中的精确、客观和缜密。

  

篇七:简析功能学派

  人类学流派之功能学派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篇八:简析功能学派

  2. 举出功能学派主要代表、著作及理论,并论述该派对中国民族学的影响。/功能学派,代 表人物及思想

  第二节、拉得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

  一、生平及著述简介 1、 生 平 简 介 1881 年出生于英国 1901 年 进 入 剑 桥 三 一 学 院 ,受 里 弗 斯 、哈 登 及 梅 厄 斯 等 著 名 人 类 学 家 的 影 响

  而攻读人类学,是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 1906-1908 年,赴安达曼群岛进行田野调查,撰写出版了其第一部专著《安

  达 曼 岛 人 》。

  20 世纪 30 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1935 年应燕京大学邀请到中国讲学 1937 年后主持牛津大学人类学系 1939-1942 年期间担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会长。

  2、 著 述 拉 的 克 利 夫 布 朗 的 主 要 著 作 有 :《 安 达 曼 岛 人 》、《 原 始 社 会 的 结 构 与 功 能 》、

  《 社 会 人 类 学 方 法 》、《 澳 大 利 亚 部 落 的 社 会 组 织 》、《 社 会 的 自 然 科 学 》以 及 与 福 德合编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 二、结构功能论

  1、 强 调 社 会 结 构 的 研 究 。

  拉德克利夫布朗作为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马林诺夫斯基相比,他更强调 社 会 结 构 的 研 究 ,并 对 马 氏 心 理 学 倾 向 的 研 究 提 出 批 评 ,认 为 心 理 学 与 社 会 人 类 学 的 区 别 在 于 心 理 学 是 研 究 与 个 体 有 关 的 个 体 行 为 ,而 社 会 人 类 学 则 是 研 究 群 体 的行为或与群体有关的个人的集合体。

  1)“ 结 构 ”与“ 社 会 结 构 ”的 定 义 。布 朗 是 从 整 体 的 角 度 对 结 构 进 行 定 义 的 , 认 为“ 结 构 这 个 概 念 是 指 某 个 较 大 的 统 一 体 中 ,各 个 部 分 的 配 置 或 相 互 之 间 的 组 合” 社会结构是由相互 联系的个人的配置而组成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 和。

  2) 社 会 结 构 的 研 究 。

  首先,他把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看成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其次,按各自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做的个人和阶级也包括在社会结构之内, 研 究 社 会 结 构 时 ,所 关 注 的 具 体 事 实 是 那 种 实 际 存 在 于 某 一 时 期 ,把 某 些 人 联 结 起来的一整套关系。

  3) 基 于 制 度 之 上 的 社 会 结 构 。

  制度—是指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行为模式,任何 社会都存在一个人应遵守某些规则或行为模式的期望。

  基于社会关系由制度支配,他最终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及社会上已 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所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2、 对 文 化 功 能 的 研 究 。

  1) 认 为 功 能 是 局 部 活 动 对 整 体 所 作 的 贡 献 。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文化对个体生理、心理上的满足,而布朗的功能观点更强 调 局 部 促 成 整 体 的 整 合 与 协 调 ,认 为 功 能 是 局 部 活 动 对 整 体 所 作 的 贡 献 ,局 部 活 动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强 调 部 分 对 整 体 的 适 应 , 弱 化 社 会 冲 突 。

  认 为“ 社 会 关 系 存 在 于 这 样 的 两 个 以 上 的 个 体 之 间 :他 们 能 为 了 共 同 的 利 益 ,或 为了使因利益分歧而引起的冲突得到控制而对各自的利益加以调整。

  3、 社 会 进 化 理 论 1) 强 调 对 社 会 结 构 的 共 时 性 和 历 史 性 研 究 。

  拉 德 克 利 夫 -布 朗 在 强 调 对 社 会 结 构 进 行 共 时 性 研 究 的 同 时 , 也 赞 成 社 会 进

  化、社会变迁的历史性研究。

  2) 社 会 进 化 论 思 想 社会进化是一个多样化过程:他的社会进化论本质上不同于早期的进化论

  者 ,并 不 是 追 溯 文 化 现 象 的 起 源 。他 继 承 斯 宾 塞 的 有 机 体 进 化 理 论 ,认 为 就 像 有 机 体 进 化 一 样 ,社 会 进 化 是 一 个 多 样 化 的 过 程 ,是 由 为 数 不 多 的 社 会 结 构 形 式 衍 生 出 大 量 社 会 结 构 的 历 史 过 程 ,是 较 简 单 的 社 会 结 构 形 式 发 展 成 了 较 复 杂 的 社 会 结构形式。

  参照社会结构定义社会进化:他把社会进化定义为“一个从窄范围的社会结 构 体 系 发 展 成 宽 范 围 的 社 会 结 构 体 系 ,或 一 个 有 宽 范 围 的 社 会 结 构 体 系 取 代 了 侠 范 围 的 结 构 体 系 的 进 程 。认 为 社 会 进 化 这 个 概 念 是 一 个 需 要 参 照 社 会 结 构 来 定 义 的概念。

  4、 对 社 会 人 类 学 学 科 的 贡 献 。

  1) 明 确 社 会 人 类 学 的 首 要 任 务 。

  阐述和证实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社会静力学法则)和在社会变迁中可观察 到的规律(社会动力学法则)的理论。

  2) 对 社 会 人 类 学 与 民 族 学 进 行 了 学 科 划 分 。

  认为民族学主要研究人种和文化的分类问题,以及史前时期的事件问题,认 为 民 族 学 只 能 用 历 史 的 方 法 告 诉 我 们 某 些 事 情 曾 经 、或 可 能 发 生 的 时 候 ;而 社 会 人类学则是利用原始社会的知识,建立关于社会现象的意义通则。

  3) 社 会 人 类 学 的 研 究 方 法 。

  比 较 归 纳 法 :拉 德 克 利 夫 布 朗 更 愿 意 将 社 会 人 类 学 称 作 比 较 社 会 学 ,并 倡 导

  人类学使用归纳方法,运用某种逻辑方法来发现和证明某些普遍规律。

  观 察 归 纳 法( 观 察 -假 设 -验 证 ):强 调 社 会 人 类 学 研 究 要 进 行 观 察 ,所 掌 握 的

  事实必须是观察得到的,并通过归纳得出规律假设,再将假设返回到观察中去, 以便证明或验证自己的假设。

  历史方法:认为只有采用将历史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的那种整合的,有机的研 究方法,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亲属制度研究。

  1、 亲 属 称 谓 是 研 究 原 始 社 会 亲 属 关 系 的 重 要 内 容 。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 为在大多数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主要是在亲属关 系 基 础 上 加 以 规 范 的 ,并 通 过 每 种 认 定 的 亲 属 关 系 形 成 一 种 固 定 的 行 为 模 式 来 实 现的。

  亲属关系是原始社会中社会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权力与义务或 特 定 的 行 为 模 式 联 系 在 一 起 ,并 且 是 根 据 社 会 意 义 来 认 可 ,因 此 ,亲 属 间 的 相 互 权 利 与 义 务 及 在 社 会 交 际 中 所 遵 循 的 社 会 习 惯 是 描 述 亲 属 关 系 的 依 据 。不 同 的 权 力和义务总是与亲属范畴相关系。

  “一个人与其亲属间的实际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总是由亲属所属的范畴 或 类 别 来 确 定 的 , 亲 属 称 谓 方 式 通 常 被 用 作 一 种 建 立 和 识 别 这 些 范 畴 的 工 具 。”

   2、 对 戏 谑 ( xue) 和 回 避 关 系 的 结 构 功 能 分 析 。

  在亲属制度的研究中,重点对戏谑和回避关系进行了结构功能分析。

  1)戏谑与回避。

  戏谑关系常存在于甥舅之间,是习俗所允许的要求一方嘲弄或取笑另一方,

  而后者则不动怒 回避—是指女婿与岳母或媳与公婆之间尽可能躲避,敬而远之。

  2) 戏 谑 与 回 避 关 系 是 一 种 体 现 分 隔 与 联 合 的 社 会 制 度 , 是 建 立 和 保 持 社 会 平 衡的手段。

  在互不尊敬和放纵的戏谑关系中,严肃地敌对情绪得以消除,社会分隔是构 成 戏 谑 关 系 的 基 本 要 素 之 一 ,经 常 重 复 的 戏 谑 关 系 形 成 一 个 确 定 稳 固 的 社 会 行 为 体系模式,这一模式在表现社会分隔的同时又维持了社会联合。

  回避关系是尊敬的一种极端形式,避免公开冲突的一种方式,进而维持社会 平衡状态,有利于社会整合。

  戏谑和回避是建立 和保持社会平衡的手段,戏谑与回避存在于某种类型的结 构 状 态 中 ,这 种 结 构 状 态 中 有 两 个 群 体 ,它 们 之 间 的 分 隔 受 到 重 视 ,其 中 一 个 群 体 中 的 一 个 人 与 另 一 个 群 体 中 的 所 有 成 员 或 部 分 成 员 建 立 了 一 种 间 接 联 系 。其 功 能是保护了在一组关系上结合,又在其他关系上分离的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四、原始信仰研究。

  拉 德 克 利 夫 -布 朗 对 原 始 信 仰 的 研 究 主 要 涉 及 图 腾 崇 拜 和 宗 教 仪 式 。

  1、 关 于 图 腾 崇 拜 的 观 点 。

  1) 图 腾 崇 拜 是 存 在 人 与 动 物 或 植 物 之 间 的 某 种 仪 式 关 系 。

  图 腾 崇 拜 是 存 在 人 与 动 物 或 植 物 之 间 的 某 种 仪 式 关 系 。布 朗 用 图 腾 崇 拜 来

  指“ 一 个 社 会 被 分 成 几 个 群 体 ,其 中 每 一 个 群 体 与 一 种 或 数 种 物 种 具 有 一 种 特 殊 的关系”

  2) 图 腾 的 功 能 :

  维 护 社 会 群 体 的 团 结 图腾崇拜的功能在于表达进而维护社会群体的团结,原始社会人们人们生 产生活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使得自然现象成为社会生活即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图腾崇拜正是自然因素掺进社会秩序并成为社会秩序一部分的仪式性象 征 ,自 然 现 象 和 自 然 物 体 通 过 自 身 或 通 过 可 以 代 表 它 们 的 人 或 物 ,变 成 了 仪 式 态 度 的 对 象 。在 文 化 塑 造 的 过 程 中 ,外 在 的 自 然 界 被 并 入 了 社 会 秩 序 ,成 了 它 的 一 个组成部分。

  图腾崇拜不仅区分当地群体,赋予每个群体以个性,而且也把各群体联结 起来。社会整体也就通过图腾宗教与整个自然秩序和整个初始物都有了联系

  2、 关 于 宗 教 仪 式 的 观 点 。

  1)、 宗 教 研 究 重 点 在 于 仪 式 。

  认为宗教研究应重点放在仪式上,而不是信仰上,因为仪式在所有宗教中 是最稳定、最持久的要素。

  2) 仪 式 是 情 感 的 有 规 则 的 象 征 性 体 现 。

  仪 式 行 为 本 身 即 是 感 情 的 象 征 性 表 达 形 式 ,制 约 和 决 定 着 信 仰 。“ 人 类 有 序 的 社 会 生 活 依 赖 于 社 会 成 员 头 脑 中 某 些 情 感 的 存 在 ,这 些 情 感 制 约 着 社 会 成 员 相

   互发生关系时产生的行为。

  仪式可以被看作是某些情感的有规则的象征性体现。当仪式对调节、维持

  和 一 代 代 地 传 递 那 些 社 会 构 成 所 依 赖 的 社 会 情 感 起 作 用 时 ,仪 式 的 特 有 社 会 功 能 也就显示出来。

  3) 宗 教 仪 式 功 能 是 维 系 情 感 和 维 护 社 会 的 整 合 。

  宗教通过仪式赋予感情神圣统一的表现形式,从而加强了社会稳固的依赖 的情感维系,维护社会的整合。

  五、社会裁定研究。

  拉 德 克 利 夫 -布 朗 对 社 会 裁 定 做 了 深 入 分 析 。

  1、 社 会 裁 定 的 定 义

  认为“裁定( sanction)是社会或它的大部分成员对某种行为方式做出的 反 应 , 因 而 一 种 行 为 方 式 可 能 受 到 赞 许 ( 正 面 裁 定 ), 也 可 能 受 到 责 难 ( 负 面 裁 定)

  裁定可以进一步被区分为泛化裁定和组织裁定。泛化裁定—指作为个体行 动 的 社 区 成 员 自 发 表 达 出 来 的 赞 许 和 责 难 。组 织 裁 定 是 指 按 照 某 种 传 统 的 、被 公 认的程序来采取的社会行动。

  2、 社 会 裁 定 的 功 能 。

  裁定是通过个人根据一种或多或少与该社会主流标准相一致的标准,来权 衡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良心谴责来作用于个体。

  社会裁定是社区对影响社会团结的事件所做出的反应,各种各样的社会裁 定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这个整体构成了社会控制机制。

  认为“就社会裁定的功能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任何裁定的实施都是对于 该 社 区 社 会 意 向 的 直 接 肯 定 ,从 而 它 构 成 了 一 种 对 于 维 护 社 会 意 向 来 讲 是 十 分 重 要,可能也是必须的机制。

  像在原生裁定和一些次生裁定中那样,通过对于由某些行为引发的情感做 出明确的集体表达,或通过排出社区内部的冲突来使社会安乐得以恢复。

  第三节 文化功能论其他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一 、 埃 文 斯 -普 里 查 德 的 结 构 功 能 论 ( 一 )、 生 平 及 著 述 。

  1、 生 平 简 介 。

  埃文斯-普里查德生于 1902 年,是马林诺夫斯基最早的两个学生之一。

  1927 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深受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在东非苏丹地区做了长期的田野调查。

  2、著述 《 阿 赞 德 人 的 巫 术 、 神 谕 与 魔 法 》、《 努 尔 人 》、《 原 始 宗 教 理 论 》、《 原 始 社 会 中 妇 女 的 地 位 》、《 阿 赞 德 人 的 历 史 与 政 治 制 度 》、《 人 类 学 思 想 史 》等 ,他 与 福 蒂斯共同编著《非洲的政治制度》 (二)结构功能理论 1、社会结构的定义 埃 文 斯 -普 里 查 德 发 展 了 拉 德 克 利 夫 -布 朗 的 结 构 功 能 理 论 ,在《 努 尔 人 》一 书 中 ,他 将 社 会 结 构 定 义 为 构 成 一 个 系 统 的 群 体 之 间 的 关 系 ,这 些 群 体 具 有 高 度 的一致性和恒久性。

   认为“在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上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特的单位,并且也被这 些 其 它 单 位 的 成 员 如 此 看 待 ,由 于 他 们 在 这 个 单 位 中 的 成 员 身 份 ,他 们 便 全 部 具 有 互 惠 性 的 责 任 。

  这 一 理 论 将 拉 德 克 利 夫 -布 朗 的 结 构 功 能 理 论 更 加 具 体 化 。

  2、对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的部落中的政治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 努 尔 人 》一 书 写 作 的 主 题 是 政 治 制 度 ,作 者 从 生 态 环 境 、生 活 方 式 等 方 面 对 其 社 会 结 构 的 影 响 方 面 入 手 ,以 期 对 无 政 府 、无 国 家 统 治 的 努 尔 人 社 会 的 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解析。

  2)、 他 将 地 域 性 群 体 之 间 的 关 系 看 成 政 治 , 努 尔 人 的 政 治 关 系 基 本 上 是 一 种 地 缘 关 系 ,分 裂 与 融 合 的 趋 势 是 其 政 治 结 构 的 一 个 明 显 特 征 。认 为“ 政 治 分 裂 的谱线主要是由生态特点与文化所决定的” 3)政治群体是通过价值观念来控制人们之间的实际行为,群体规模越小, 联合成员的价值情感就越强。

  二、弗思的象征性交换和应用研究。

  (一 )、 生 平 简 介 及 著 述

  1、 生 平 简 介 弗思,出生于新西兰,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和继承者。

  1927 年获马林诺夫斯基门下第一个博士学位 1949 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1953-1955 年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会长,获马林诺夫斯基奖 2、 著 述 《 新 西 兰 毛 利 人 的 原 始 经 济 》;《 我 们 :提 科 皮 亚 人 》;《 人 文 类 型 》;《 原 始 波 利 尼 西 亚 经 济 》;《 马 来 西 亚 渔 民 》;《 人 与 文 化 》;《 论 社 会 组 织 与 价 值 观 念 》 ( 二 )、 主 要 理 论 观 点 。

  1、 经 济 与 社 会 结 构 的 联 系 。

  1)、 注 重 研 究 前 资 本 主 义 阶 段 的 非 西 方 民 族 的 经 济 关 系 和 特 点 , 并 将 经 济 与社会结构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研究。

  2)、 发 展 了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和 莫 斯 关 于 交 换 理 论 的 思 想 , 将 “ 财 富 交 换 与 交 换仪式看作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修正莫斯关于馈赠基于互酬原则的理论, 认 为 ‘ 相 互 性 ’ 不 一 定 是 ‘ 等 价 性 ’, 交 换 对 象 可 能 只 有 象 征 性 价 值 。

  3)、 认 为 土 著 人 的 交 换 不 能 以 单 纯 的 我 们 工 业 社 会 中 经 济 学 上 的 价 值 来 衡 量,这中间有相当多的心理因素在内。

  2、 提 出 了 应 用 人 类 学 的 问 题 。

  1)、 人 类 学 应 用 于 殖 民 管 理 中 。

  认为人类学知识“有助于全面的了解当地的习俗,从而可以认识理解当地 人 民 态 度 的 重 要 性 ,理 解 促 进 宽 容 ,人 类 学 家 所 提 供 的 关 于 当 地 制 度 和 信 仰 的 知 识 ,在 有 些 情 况 下 ,促 使 管 理 别 人 行 为 的 人 们 在 处 理 事 件 时 ,不 采 用 以 前 那 种 严 厉 和 固 执 的 态 度 。, 这 一 观 点 体 现 了 将 人 类 学 应 用 于 殖 民 管 理 中 的 作 用 。

  2)、 人 类 学 的 作 用 认为人类学理想的作用是判断和预测。它的作用是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说明 实 际 情 况 ,如 果 某 些 结 果 符 合 人 们 的 愿 望 ,则 应 提 出 应 当 采 取 什 么 措 施 ,以 及 采 取这些措施以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正是人类学的应用性使人类学作为一门文化科学具有更持久的价值,具有 了长久发展的生命力。

   三、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 一 )、 生 平 及 著 述 1、生平简介。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生于 1897 年。

  1928 年获得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1954 年获美国“韦金”人类学奖 1955 年获英国赫胥黎奖。

  2、主要著作。

  《 泰 波 契 兰 :一 个 墨 西 哥 村 庄 》、《 原 始 世 界 及 其 变 化 》、《 尤 卡 坦 民 俗 变 化 》、 《 农 民 社 会 与 文 化 》、《 人 类 本 性 与 社 会 研 究 》、《 小 社 区 》 (二)主要学术理论。

  1、 民 俗 社 会 文 化 的 研 究 。

  雷德菲尔德在《尤卡坦民族文化》一书中,对民俗社会文化进行了人类学 比 较 研 究 ,“ 他 将 民 俗 文 化 理 解 为 在 一 定 区 域 范 围 内 有 共 同 传 统 的 文 化 , 这 种 传 统 并 没 有 用 文 字 记 录 下 来 ,它 既 不 是 原 始 文 化 ,也 不 是 现 代 都 市 文 化 ,从 根 本 上 来 讲 ,他 是 定 居 农 民 文 化 。它 比 原 始 社 会 文 化 有 着 更 为 复 杂 的 社 会 结 构 ,更 多 异 质 性 、世 俗 性 ,而 与 城 市 文 化 相 比 ,又 具 有 封 闭 性 ,有 更 强 的 群 体 凝 聚 感 ,是 一 种 介 于 二 者 之 间 的 一 种 社 会 结 构 形 态 ,需 要 通 过 比 较 研 究 来 把 握 其 基 本 的 社 会 形 态结构。

  2、“ 大 传 统 ” 与 “ 小 传 统 ”。

  在《 农 民 社 会 与 文 化 》一 书 中 ,雷 德 菲 尔 德 将 人 类 学 比 较 方 法 运 用 到 中 国 、 印 度 、伊 斯 兰 这 些 复 杂 的 社 会 中 ,开 创 性 的 提 出 了‘ 大 传 统 ’与‘ 小 传 统 ’的 概 念。

  1) 大 传 统 ( GreatTradition) 是 指 一 个 文 明 中 , 那 些 内 省 的 少 数 人 的 传 统 。

  2) 小 传 统 ( Little Tradition) 则 是 生 长 和 存 在 于 村 落 共 同 体 元 文 化 中 。

  这 些 概 念 与 以 下 一 些 概 念 如 ‘ 高 度 文 化 与 低 度 文 化 ’、‘ 高 雅 文 化 与 平 俗 文 化 ’、‘ 神 圣 文 化 与 世 俗 文 化 ’ 等 在 意 义 上 相 近 。

  雷德菲尔德过于强调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并将小传统置于完全被动的 地 位 ,忽 视 了 小 传 统 自 身 的 能 动 性 和 草 根 性 ,因 此 ,许 多 人 类 学 家 对 这 一 概 念 进 行了修正。

  四、文化功能论对人类学的贡献和缺陷。

  ( 一 )、 对 人 类 学 的 贡 献 文 化 功 能 学 派 为 现 代 人 类 学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作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主 要 体 现 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将 人 类 学 研 究 从 历 时 因 果 关 系 转 向 共 时 函 数 关 系 。

  文化功能论之前的人类学研究多运用历史资料或现存野蛮社会的资料,而

  文 化 功 能 论 重 视 研 究 现 存 习 俗 制 度 和 行 为 的 功 能 意 义 ,进 行 共 时 性 研 究 ,从 而 拓 展了人类学研究的空间。

  2、 从 构 筑 宏 观 社 会 史 转 向 微 观 层 面 的 社 会 分 析 。

  进化论、传播论学者都在努力试图构筑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史,进行宏观 层 面 的 研 究 ,而 文 化 功 能 论 开 创 了 具 体 微 观 社 会 的 文 化 功 能 分 析 ,对 某 一 社 会 文 化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分析。

   3、 把 不 同 文 化 间 要 素 比 较 转 向 文 化 整 体 体 系 的 研 究 。

  进 化 论 、传 播 论 运 用 文 化 丛 、文 化 遗 存 概 念 来 对 不 同 文 化 的 要 素 进 行 比 较 , 而 文 化 功 能 论 将 社 会 文 化 体 系 视 为 一 个 整 体 ,阐 明 文 化 整 体 中 不 同 要 素 间 的 关 系 及每个要素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从总体上理解构成社会文化的每个要素。

  4、 将 人 类 学 研 究 由 书 斋 走 向 田 野 , 开 创 了 现 代 田 野 调 查 方 法 。

  功能学派之前的人类学者多运用历史资料和游客、传教士、殖民地官员的 报 告 和 笔 记 进 行 研 究 ,马 林 诺 夫 斯 基 将 近 两 年 的 特 罗 布 里 恩 德 群 岛 调 查 开 创 了 现 代 人 类 学 田 野 调 查 的 新 时 代 ,自 此 之 后 研 究 文 化 重 视 实 地 调 查 的 基 础 上 ,重 视 研 究 实 际 存 在 的 社 会 制 度 ,并 将 田 野 调 查 与 民 族 志 撰 写 相 结 合 ,规 范 了 人 类 学 的 田 野 调 查 方 法 ,明 确 了 民 族 志 的 写 作 规 范 。田 野 调 查 方 法 对 后 来 人 类 学 发 展 产 生 了 深远影响,并已经内化到人类学的本质中去了。

  (二)文化功能论的缺陷。

  1、 忽 视 文 化 内 部 因 素 之 间 的 冲 突 。

  文化功能论用静态的观点强调局部对整体的适应,强调文化因素的和谐进 而 达 到 整 体 的 整 合 ,而 忽 视 了 文 化 内 部 因 素 之 间 的 冲 突 、矛 盾 而 导 致 的 文 化 形 式 变迁,因此对社会变迁的解释,文化功能论有其局限性。

  2、人类的普遍一致性无法解释文化间的差异性 。

  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功能解释为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强调人类生理 需求具有的普遍一致性,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文化间的差异。

  3、 田 野 调 查 方 法 的 局 限 性 田野调查方法更过的适用于简单的生活,而对复杂的文明社会则表现出具 体操作上的局限性。

  

篇九:简析功能学派

  简析功能学派 摘 要:功能学派自其开创以来,一直都对文化研究,乃至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影响比较大,其创立的田间作业调查、搜集资 料的方法,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具有较大的理论包容性和开放 性。此外,功能学派倡导“文化整体论” ,注重实证研究,强调事物 的“功能”与“意义” ,等等。时至今日,功能学派对人类社会文化 现象研究的影响仍然随处可见。但是,功能学派也有如同上文所讲的 某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在研究功能学派时要注意鉴别与批判。

  关键词:功能学派;文化;产生过程;主要理论;主要缺陷 一、功能学派的概念与产生过程 功能学派(Functionalism School) 这一概念最早是人们根据英国著名的 民族学家、社会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在 1922 年发 表的实地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与 1927 年发表的作品《原 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等作品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马林诺夫斯基 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科学的文化理论》一书是他对功能主义理论的 较为全面系统地概况总结,他在书中写道:

  “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道 它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

  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 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 。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认为,科 学的人类学是对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作功能上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 定律”或遵从“功能关系的定律”而进行的。因此,功能学派是指将 人类社会的每一种文化都看作是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系 统,并且试图寻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般法则和一般规

   律,强调整体论的研究方法的一种派别。其中,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如前所述的马林诺夫斯基和英国的著名的民族学家、 社会人类 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功能学派的观点,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 化现象, 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 如法律制度、 道德准则、 思想意识、 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都是 活生生的、有组织严密的部分构成,都有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实际功 用的作用,即都有相应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文化现象都互 相关联、互相作用,甚至相互影响渗透,并且都是整体中密切不可分 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对于社会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功能学派较为 关注时下的社会现实, 并且从社会文化系统运行的整体性功能来解释 社会文化制度、关系及行为。

  1.功能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与适应殖民扩张 和实现海外统治的需要,对异族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 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以制定相应的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的对策。因此,他们对整个世界范畴内的文化研究给予经济和政治上 的支持,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研究的新发展,也为功能学派的产 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与政治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位于欧洲的大英帝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受到了 民族运动浪潮的剧烈冲击,开始摇摇欲坠,陷入危机。因此英国政府 当局希望人类学家能够提出适合各地情况的办法以维持其殖民统治,

   以挽救危局。于是在当时,实地调查研究开始流行,自然科学界、思 想界等各个学术界都呼吁实证的知识和经验调查, 并且在实证的基础 上重视比较的方法和事物的功能研究。

  这也为后来马林诺夫斯基和拉 德克利夫·布朗提出功能主义理论准备了社会的和思想的基础。

  2.功能学派的产生过程 1914 年至 1918 年,时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民族学暑期课程的兼 职讲师马林诺夫斯基跟随到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岛和美拉尼西 亚去的蒙德人类学考察队进行实地调查与田野作业。

  为了得到更为真 实与确切的第一手资料, 马林诺夫斯基还曾时常独自一人进行田野调 查,在各地进行的短暂的访问与考察。在这其中的 1915 年 5 月,他 还曾到新几内亚东北方的超卜连群岛,参与该岛居民的日常生活,进 行深入的研究。在超卜连群岛,马林诺夫斯基梳理了在考察其他岛所 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所遵从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逐渐创立一套全 新的田野调查方法论:他认为作为科学的人类学,其依据的所研究对 象的民族志材料应该根据具体的相应证据来进行书写, 因此首要工作 便是写作统计图、 族谱等图表以表达澄清研究对象的状态和彼此之间 的关系,而这些图表又包含了土著居民的意见以及对自身的观察;但 是,这些图表的书写并非是漫无目的的工作,而是具备对研究问题的 关注与学科上的考察。基于前述的原则,他提出了参与观察法的研究 方式,即观察者本人真正参与部落之间的社会活动,并且适当地与自 身的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自身真正观察到土著居民生活中繁琐却 又重要的习俗与规范。

   马林诺夫斯基在超卜连群岛的田野调查十分成功,1920 年他带着田 野调查的成果回到英国,并且以此为基础,在 1922 年完成出版了其 实地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当时人 们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开辟了人类学与文化研究新的研究领域,开 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人类文化的方法, 同时这本著作也标志 着功能学派的诞生。在 1906 年,另一位英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拉 德克利夫·布朗在印度安达曼群岛进行调查研究,之后,他出版了被 誉为功能派标杆之作的《安达曼群岛》 ,使人类文化学的方法论开始 从宏观人类历史中分化出来,进一步巩固了功能学派的地位。

  二、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一,从文化结构方面来说,功能学派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中有组织 的一种静态和相对稳定的体系,组成这种体系的各个文化要素,比如 器物工具、家庭组织、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巫术以及语言文字 才具有一定的功能, 而各个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受文化功能关系定 律的支配和控制。同时,为了强调文化的手段性功能,功能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迫力”的观点。他们认为, “在真正现存的人类社会中, 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独立活动的, ”他永远是某一集团,更加确切地说 是数个集团如家庭、邻里、同事、城市和主权国家中的一分子,只有 如此,人类才能够得以生存。因此,文化的产生使得每一个个体转变 为有组织的团体,也就要求每个人必须遵守法律秩序、道德规范,必 须服从于社会传统习惯,而使之不断地衍续和向前推进。这就是“文 化的手段迫力” 。

  

推荐访问:学派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