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探析4篇

家校共育模式探析4篇家校共育模式探析 68疫情期间家校共育的模式分析及建议蓝 玫 卢 锋(北京市东城区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20;苏州市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模式探析4篇,供大家参考。

家校共育模式探析4篇

篇一:家校共育模式探析

8疫情期间家校共育的模式分析及建议蓝 玫 卢 锋(北京市东城区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20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2020 年全球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打破了教育的常态运行,随着教育部发布关于“停课不停学”的通知文件,“线上学习”“居家学习”成为疫情下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学校和家庭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与合作,家校共育出现了新的态势,涌现出许多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短板。本课题组主要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疫情期间覆盖全国多个区域、多个学校的家校共育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回应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呈现疫情期间家校共育出现的新变化和特点,为全面把握家校共育现状,促进家校共育更好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关键词:家校共育 居家学习 线上学习 停课不停学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不仅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也打乱了教育的常态运行。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的发布,“网课学习”“在线指导”成为疫情下的教育新常态。同时,随着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很多家长“居家隔离”“居家办公”,学校、家长、学生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家校合作共育在毫无准备中“突然”被推向前台,出现了新的样态和问题。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了《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学家校共育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抗疫期间家校合作共育的现状、特点和问题,为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推进家校合作共育总结经验、提出对策。课题组主要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疫情期间覆盖全国多个区域、多个学校的家校共收稿日期:2021-03-10作者简介:

 蓝 玫,北京市东城区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卢 锋,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央级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重大项目“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学家校共育研究(课题编号:GYA2020001)”的研究成果。家庭教育指导与家校社共育2021.03中华家教总第 357 期。

 。. .。

 。

  69育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围绕教师、学生、家长三个主体的参与特征,梳理出家校合作共育的几种主要模式,全面分析了疫情对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的诸多影响,并提出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工作中涉及基础硬件建设、在线教学能力、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及传播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建议。一、家校共育及其四种主要模式(一)家校共育的实质家校共育,简单来说就是联合家庭和学校等教育主体的力量,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和学校“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重涵认为,“家校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行动’,理想的状态是成员多边、决策外显、功能全面和运作融合。” [1]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认为:“家校共育主要是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方教育主体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资源的条件,影响和改善家教、家风,加强和促进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共生,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发展,父母、孩子、教师及相关人员共同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 本文聚焦疫情期间家校共育的最典型形态——“合作促学”,凸显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关注点和合力点。(二)家校共育的四种主要模式针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在对河北、河南、内蒙古、江苏、北京、广东等地进行的案例访谈中,总结了家校共育过程中的四种互动结构样态,即线上教学单向灌输—家长被动消极参与;线上教学单向灌输—家长积极主动参与;线上教学师生多向互动—家长被动消极参与;线上教学师生多向互动—家庭家长积极主动参与。这四种状态分别为互动缺乏型、家长主动型、传统教学互动型和家校均衡互动型。模式 1 :教师单向灌输,师生无互动,家长被动消极参与这种模式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录课播放或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讲授方式,旨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忽略学生的在线学习质量和状态,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交流,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在线学习质量偏低;学校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家校共育的主动性,家长对在线学习期间的家校合作参与热情低,家长多是被迫完成老师布置的“监管”任务,家校双方基本无互动。在这期间,因为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方法不当,简单粗暴,还导致了亲子关系不佳、恶化,甚至出现恶性极端事件的发生。课题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在疫情发生后线上教育初期发生较多。河北某县城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家长提到,孩子在家学习期间,教师通过网络授课“讲完就算”,全程和孩子无提问无互动,孩子于是学会了“钻空子”,上网课的过程中把手机放在电脑屏幕下面玩游戏假装上课,作业抄答案等。不仅如此,他还拒绝父母进入自己房间,骂试图阻挠自己的母亲是“神经病”。对此父亲的说法是“他也上。

 。. .。

 。

  70完课了也完成作业了,他一个孩子,我还怎么逼他。”据母亲讲,这个孩子在校期间成绩还是不错的,名列年级前 50 名,但在线上学习期间的阶段测试,成绩掉到了600 多名,最重要的是还染上了游戏的网瘾。当调研人员问道:“您是否和老师反馈寻求过帮助?”父母的回答是:“孩子不在学校,老师能有什么办法。”安徽某县一位教师则反映家长不回信息、不配合学生上课打卡,还建小群发牢骚,有的家长虽然加入了班级群却从不关注里面的信息。模式 2 :教师单向灌输,师生无互动,但家长在家校互动方面表现积极和第一种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在教师表现和师生互动方面,相同之处是师生互动欠缺,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提问回答环节,也没有组织小组讨论;但不同的是有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会主动向老师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老师学习进度的安排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他们或者主动与老师建立沟通形成合力,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说这部分家长在家校互动方面表现得非常活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一位来自农村的一年级学生家长反映说:自从“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开始之后,学校组织了线上教学,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周的课程表,每天孩子定点根据课表收看网课,但由于网络问题,网课教学经常卡顿,其间虽然有很多学生申请连麦互动,但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一般会拒绝孩子们的连麦申请,并禁止刷屏提问。这就导致虽然是直播,却没有了互动,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下降。为了让孩子跟上进度,课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还额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在对北京某小学一个班级调研中回收到的 29 份家长问卷中发现,有 27 位家长表示,疫情期间孩子的线上学习问题,都是通过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的。模式 3 :线上教学师生多向互动—家长被动消极参与这种模式的主要表现是师生和生生在网课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教师除了在线上“讲课”以外,还考虑到了如何对学生学习进行课堂检测,如何借助生生互动实现彼此启发,因此直播教师会安排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性互动或者学生与学生的线上讨论性互动等等,而且直播过程会同步录制并形成回放,学生可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反复学习,但家长的参与却是消极被动的。在这种互动模式中,老师提供了包括家校互动在内的多向互动,虽然家长被动参与,但教学效果相对较好。比如在课题组筛选的案例中,某小学教师的做法颇具典型性:首先,在线上教学之前先布置好预学卡,让学生根据预学卡预习,对线上教学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其次,与家长交流好,建立好家校联系。在线上教学时,请家长们督促孩子,时刻提醒他们认真听讲,做好课后复习。最后让孩子们把听课过程中的疑问记录下来,等第二天教学时及时讲解。该班级家长的反馈是:我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力不从心。课本的知识有些自己也吃不透,知。

 。. .。

 。

  71道问题的答案却不会用规范易懂的语言教会孩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要依靠学校和教师,自己能做的就是督促孩子提前预习和按时进行线上学习,同时也让孩子知道教师是随时都在监督她的学习情况,这样的督促也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等到开学以后学习回到了正轨,教师按时按进度规范地进行教学,我们也轻松了很多,同时也发现孩子学习自觉性有所提高,而且学会了利用手机、电脑辅助学习,不像以前在家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这是较为明显的变化。虽然家庭只是配合老师完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及进行家校互动,但结果相对理想。模式 4 :线上教学师生多向互动—家庭家长积极主动参与这种模式和第三种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师生和生生同样是在网课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父母能够主动参与且与教师、孩子积极互动。父母作为教师的“帮手”,主动参与师生的线上学习过程,不仅担负着协助教师监督学生完成学习的工作,还以协助提交作业的方式将学习效果向教师反馈,并能根据反馈进一步调整亲子互动过程,为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提供更有效的助力。这种模式是四种模式中最为理想的一种。以下是一位家长的讲述:我们从春节的喜悦步入了“线上直播课”的有序进行中,假期的懒觉取消了,改为每天早睡早起。作为家长的我全力配合学校线上的教学工作,给孩子准备了独立的房间作为教室,并配备了专用的电脑和耳麦。刚开始进行网上直播课的时候,孩子显得比较兴奋,能自觉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课并进行课堂互动,课下及时完成作业。但随着假期的一再延长,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一些懈怠,上课不太积极了,作业也有一些拖沓。我们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和她进行了沟通交流,制定了课程表和亲子读书计划表,把学习和生活安排得充实丰富。同时,我们在微信上向各科教师对孩子的学习进行了汇报,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醒孩子查缺补漏,及时复习巩固。此外,学校阳光心理咨询室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课也如及时春雨一般,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我们还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发起的“童心战疫,为爱发声”主题活动,孩子的美篇作品获得优秀奖。我们和孩子一起用文字的力量为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加油,向他们致敬!二、疫情对家校共育的影响分析(一)对家庭的影响1. 父母对学校教学活动的间接参与变为直接参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校教育的职能向家庭教育做出大幅的让度,家庭和学校双方的职责、分工正在发生新的结构升级,而在疫情发生后的这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对这一进程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为疫情影响催生的线上教学,使得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家庭的有效介入才能得以全面落实,因此家庭被“倒逼”推到了教育的“一线”,父母由学校教育的辅助者间接介入变为了直接参与者。在这一程中,很多父母对孩子发展的。

 。. .。

 。

  72认知出现波动,波动幅度较大的父母甚至由此产生心理落差。比如有些家长反映,原来教师和父母沟通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些不良习惯,自己还不以为然,但在家学习的这段时间,才发现有很多问题确实存在,有些还相当严重,让自己很担忧甚至感到焦虑。2. 父母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在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呈现出乘势崛起的走向。各地名师大家、各类学习课程琳琅满目,加之原有的线下培训机构受疫情影响纷纷转移至线上,这使得学校教育的原有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正逐步形成并列式格局,一些优质学科的教学资源甚至成为许多家庭的必选。疫情发生之前,学校资源是孩子的必选或者首选,但疫情发生之后成为很多家庭的待选项之一,家长主要通过学校课程来稳定孩子的习惯或把握教育的政策和方向。3. 父母对资源选择从“选什么”变为“怎么选”疫情发生前,父母多根据孩子的特长爱好以及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孩子选择学习资源,或者结合孩子在校学习状况选择补充性学习内容。但在疫情发生之后,基于父母对孩子“宅家学习”效果的担忧,使得学科学习成为首选,于是选择从“选什么”变为“怎么选”。面对海量的线上课程,一方面可选择的空间增大,获取优质资源的机会增加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何更科学高效地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资源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对家长的考验。相对于商业机构与“利益”关联的资源推荐,学校和教师从专业角度和基于对孩子了解的前提下做出的“个性化”推荐对家庭来说更加重要,也因此成为疫情期间家长的重要依靠力量。4. 家庭成员相处时间和互动由少变多,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大疫情发生后的居家隔离使得孩子从之前一周最少 5 天在校的时间变为一周 7 天 24 小时和父母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变长、互动增多,一方面这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最好契机,另一方面也最容易出现矛盾甚至爆发激烈冲突。与此同时,家庭为孩子营造的居家学习环境对学习质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大,比如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教育素养、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及对生活中突发状况的反应模式等等,以上这些都共同作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及居家学习的效果。课题组通过对个别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部...

篇二:家校共育模式探析

《四川教育》2019 年第 04 期 . 综合【理性探索】Li xing tan suo尽管家校社共育早在多年前提出,但是,家校共育现状不容乐观。同步改善社区治理和家校共育问题需要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支撑。从当前家、校、社合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合作都还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形成共生关系,缺乏系统性、组织性、目的性和可持续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家、校、社合作既没有一个统筹性的理论用于指导家校社共育实践,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普适的家校社共育策略能够进行复制。因此,学校要探究适合我们自己的、本土的家校社共育生态模式,形成具有生态化的共育系统,将共育观念根植于家、校、社会。从教育生态学反观目前社区治理和家校合作教育问题,家校社作为一个社会动力系统,核心教育文化等因素不够生态的问题很复杂。表现为一是家校社组织环境不够生态,缺乏活力 ;组织系统松散、封闭、呆板,管理机制不协调,不关联 ;二是文化建设没有特色,社会服务及教育效率不高 ;三是家校社教育独立割裂,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家校社没有形成共生关系,缺乏系统性、组织性和目的性,也没有相关机构做推动 ;四是家校共育的功利、单一和失衡,家校教育低效率。教师、家长家校共育的愿望不强,联系渠道单一,内容狭窄,频率很低。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共育生态观念与方法,没有充分认识家校共育对学生核心公民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五是在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人们更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性、被动性、技术化、模式化、功利化倾向严重。本研究调研的城郊社区教育生态环境不足,社区环境不够完善,社区教育资源薄弱,进城务工者居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长、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家长、学生公民核心素养不够。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明,教育生态系统架构松散,教育方法不够科学系统。要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社区的良性多元共治,困难重重。本项目在多元共治共生及生态共育的视野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公民核心素养为己任,积极构建良性的家校社共育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家校社共育机制,将独立割裂的家校社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系统性、组织性和目的性的动态平衡生态教育系统,用生态、开放的观念来培育学生,接纳外界助力,进而改善社区治理和家校社共育现状,培育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和社区未来合格的公民。一、多元共治视角下的家校共育(一)多元共治。多元共治是以“建立现代社区良性社会生态”为目标,形成以“多元主体、多元平台、多元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多元共治体系中的良性生态社区。家校社共育生态模式 :就是家校社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教育主体,同步发展的动力生态系统。家校社稳定和谐、生机活力地发展,组成良性生态系统,呈现多种生态性共同点 :自主、共生、平衡、多样性、可持续。“多元共治”主题,成为探索社区、家庭、学校合作教育的重要契机。教育生态学为家校社共育生态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生态学的观点审视学校、家庭、社区这一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必须具有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平衡性、共生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理论上只有各因子构建的这个生态系统具有以上的特点,才能促进家校社教育的主体 ----- 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何使这种合作关系随着合作进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 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二)生态共育。要改变家校社共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寻求生态共育的可能。家校社共育系统如果没有生态性,就是一个封闭、呆板、低效、非可持续的系统。家校社生态共育系统是指由家庭、学校、社区三大教育主体共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同步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良性生态系统中,家校社稳定和谐、生机活力发展,呈现出开放性、共生性、平衡性、多元性、自主演进性的特点,进而构建四位一体生态平衡发展的教育系统。学校和家庭既是“教育共同体”又是“学习共同体”。学校和家庭各自承担着相应的教育责任,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着分工与合作,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两者间的有效互动也在不断促进着家校双方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二者的教育理念、育人行为和教育能力也在不断发生着发展和变化。而社区是学生生活教育实践的场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的教育如果能在社区里实现,教育的目标才算真正落实。同时,社区也是学生广义的学校,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形式化的缺失,提供学生认识生活世界与参与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因此,家、校、社共育如何为每个孩子的快乐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通过和谐教育共建,实现学校和家庭、社区教育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家校社共育生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市金花中学

  黄长平

 邹扬庆

 何昌裕

 16《四川教育》2019 年第 04 期 . 综合【理性探索】Li xing tan suo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最终才能更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二、多元共治下家校共育生态模式构建社区的“多元共治”理念其实也为教育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多元共生、生态共育。(一)多元共生教育主体多元。家庭、学校、社区、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到教育当中。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人们渐渐意识到 , 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又一个良性的社会系统才能完成。社区治理也只有靠教育的良性发展才能让社区良性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同时也是影响最持久的老师,他们不仅塑造着孩子的个性 , 而且还影响着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社区是孩子社会人格形成的真正元素,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在生态大教育的背景下 , 在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中 , 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家校社共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使学生能够获得多主体多途径的成长,更是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实现家校社的四育合一。组织的多元。教育的组织形式,从学校与学生角度来看,不仅只是学校的课堂教育,还可以是户外的调查、走访,也可以是基于项目的系统研究,甚至是实验与数据的实证研究。从学校与社区的角度来看,不仅只是对各自举办的活动口头上的支持,而是要落实到大家对教育的共识共担上,学校、学生要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改善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社区也要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提供硬件设施、提供软文化的输出。从学校与家庭的角度,不能只停留在每学期的一两次家长会上,家校的互动可以延伸到家委会参与学校决策、提供管理意见,学校开放日要真的也能让家长到校学习,亲子活动的举办更多是让家长和学生体悟情感、生活的真谛。途径多元。家校社多途径构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学校自身角度,可以从德育课程构建、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样态、国家课程校本化、以及研学旅行等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培育。但是有了家校社共育的机制支持,教育途径将更加多元。比如,可以开展学校与社区的联合教育活动,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社区的一些教育培训活动,或者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素质进行改善提升,以此传输科学正能量的家庭教育理念,从而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使学校教育力量继续在家庭传播。平台的多元。教育的现代化也是城市现代化重要指标,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近年来,教育发展与革新的参与者已经远超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范围,一方面,教育的方针、政策由国家教育部作导向,各级教育部门按教育发展要求层层落实。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逐渐增多,如中央电视台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各省市的科教频道、各类主流媒体对教育的关注、以及许多个体网红教育者的自媒体都在参与教育 ;现在诸如文联、妇联、各类协会、机构、以及教育公司也都在参与教育,共同推进这国家教育生态发展。未来公民主体学生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提供的各类教育平台实现全面综合发展。服务的多元。过去教育服务主要依托的都是学校,现在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社区、社会、家庭的资源,服务于教育。同时,还包括学生服务的多元,拓展学生社区、学校、家庭的志愿服务内容、阵地、形式,生命安全文明、生态环保教育、职业体验服务、文化共创等都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与社会未来接轨,提升面对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内容多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学校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素材、开发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好品德大情怀 ;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知求真 ;培养奋斗精神,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担当、乐观的人生态度 ;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加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尊重劳动。评价多元。改变过去唯分数、唯升学、唯帽子的评价方式,开发多元评价体系,比如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量化评价、成果评价、成绩评价、综合评价等。多途径、多平台、多内容评价体系构建会提升学生发展的动力,实现学生动态均衡良性发展。(二)生态共育资源共享和阵地共用。学校努力已经基本实现四种共享机制 :一是学习资源共享 ;二是活动资源共享 ;三是体艺资源共享 ;四是社会实践资源共享。家校社围绕教育主体构建生态活动阵地,充分发挥资源和场地优势,比如家校社共组织了众手绘金花活动,爱心感恩活动,篮球乒乓球赛活动,拉近了家校社的距离,拉近了家校社合力育人的阵地,实现了多阵地多途径育人的新形式。载体共担和文化共建。为了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着力提升家校教育水平,家校社以德育活动和摄影课程开发为载体 , 学校牵头,家社共担,开展家访、家长志愿服务、家长开放日、家风评比、摄影综合实践、摄影外景课程等系列活动 , 激发家校共育新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与家社合作开展文化共建,比如节日文化、红色文化、国防文化、孝善文化活动。学校以“孝善立行仁达天下”

 作为校训,在传统文化、诗词经典、美术绘图、感恩孝善等方面与社区、家庭展开了合力教育,文化共建。共同举办了经典诵读、重阳感怀、清明缅怀等多种活动,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17《四川教育》2019 年第 04 期 . 综合【理性探索】Li xing tan suo策略开发。根据本区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培养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有眼界有大爱的新公民,结合学校、家庭、社区调查结果与意见,我们探索出了共育策略。公益志愿服务策略。着力开展“家长开放日”、家委会构建、家长学校课程开发、亲子活动、 “家校共读——书香满园”等活动。强化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培育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职业体验策略。开展“与鞋都老板面对面、帮父母做鞋、国防教育之职业军人体验、元旦公益买卖、帮清洁阿姨劳动”等职业体验活动。明确兴趣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依托家长和社区体验父母工作艰辛,增强沟通理解。提供的各类职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前让学生接触“工作”,在丰富的社会“接触”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其转化到学习目标中,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科融合与渗透策略,培育学生的科创能力。提供科创平台,开发学科融合课程,开展“都江堰工程探究、电子显微镜制作、炮兵基地考察、电子船行水上”等传统现代科创项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文创策略植根孝善文化。以地区历史文化典故为依托,贯彻学校“孝善立行,仁达天下”文化观念,根植孝善之心,培育孝善之人,传播孝善文化。

 “父亲节感恩”、 “清明祭祖祭奠英烈”、 “

 重阳关爱”、 “家常菜传承”等活动加强家校社沟通交流,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环保生态文明策略。通过环保日宣传,课堂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传递, “天府芙蓉园环保志愿者活动”,寻找“社区的美”摄影比赛, “手绘金花” “童眼看社区”等活动,共同培育学生的生态观。六是生命安全文明教育。共同举办应急疏散演练,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交通行、食品安全我参与、关爱生命防火行动”活动,加强生命安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共育,依托节日打造庆典共育活动。深入推进暑假

  “十个一”活动。每年都会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在社区空地种植小树苗,在“地球日”宣传环保节能知识,在“重阳节”开展敬老爱老的社区养老院慰问活动,在“父亲、母亲节”开展感恩活动,在“元旦节”开展“金中好声音”歌唱比赛喜迎新年,在“中秋节、端午节”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在“教师节”开展尊师重道的学习活动,在“清明节”组织观艾、画艾、摘艾、做艾饼的体验活动等。在节日中培育学生的博爱情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对中华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以美育人,家校社共育

  “摄美”校本课程渐成体系。学校 2018 年 4 月成功举办" 我爱成都 " 艺术节摄影展。本次影展共收到师生摄影作品 200 多幅 , 从多角度展现了成都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学生组作品取材广泛、异彩纷呈,得到观展者的交口称赞,尤其是摄影社团的同学成为艺术节上夺目的明星 ;教师组、家长组作品被中国摄影协会专家高度称赞,转载到腾讯网络。教师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

篇三:家校共育模式探析

改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共育模式探究■马 修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初中生心理与家校合作共育研究”(项目编号:GS[2019]GHB0259)的部分研究成果。摘 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好的帮助。本文主要阐述新课改下家校共育改善初中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新课改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共育模式探究,旨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前言:近些年,学生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状况逐年增多,学校和家长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三观发育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改下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新课改下家校共育改善初中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学生的初中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不能健康地成长发育,对其未来发展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同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初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较为敏感期,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都难以更好地同外界沟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对其正确地引导,很容易造成初中生的心理封闭或偏激,形成对外界的排斥等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相对信服,学校同家长相互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心理,推动学生更好地健康发展。二、家庭教育中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家庭缺乏沟通现阶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相对落后,仍旧采用传统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成绩的期待值较高,对孩子其他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很难感受到孩子真正的内心想法。孩子在初中阶段正是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能力还在不断成长发育中,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不少家长在这个时期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对孩子成绩的下滑采取打骂等方式,回避同孩子的沟通,在孩子需要家长帮助的时候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其解决问题,长时间下去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厌学逃学等心理和行为,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二)家庭缺乏关爱近些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缺少真心的关心照顾,以保障孩子生活作为自身的要求,以孩子的成绩作为孩子的考核要求,在同孩子的交流中过于框架和规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重视,只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是自身的责任,不关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孩子在初中阶段心理较为敏感,家长缺乏关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塑造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家长在孩子的初中成长生活中处于领航人的位置,对孩子缺乏关心与照顾,在孩子成长中不能及时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孩子感觉不到太多的爱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三)家庭过分溺爱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较为重视,不能对其学习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情况。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在成长中很多时候都同老一辈共同生活,大多数老一辈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偏向宠溺,对孩子做错的地方不能正确地指出引导,导致孩子对周围环境不能保持正确的认知,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些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很多时候不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大多采取回避等态度,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使其形成正确的心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到很严重的阻碍作用。三、学校教育中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教师品德初中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较长,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健康还处于发育阶段,外界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很可能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产生较为偏激等行为。初中学生的心理除了敏感性还有模仿性,教师的品德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教师在与学生接触中需要加强对自身行为举止的重视,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二)学校制度学校在制度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力度相对较小,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侧重于成绩。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生长发育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不同,学校只通过检查成绩形成对学生的判断容易使部分成绩不高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使成绩好的学生形成傲慢等心理。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会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厌学自卑的心理,对学生的身心良性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初中阶段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118

 教育管理JIAOYUGUANLI四、新课改下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校共育模式探究(一)加强重视,经常沟通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处理好同周围人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在初中生的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只通过家长或教师一方面的改变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有局限性,只有家长和教师加大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力度,才能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良性发展,推动学生学习的进步。家长和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需要增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够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东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家长和教师切实地理解孩子的想法。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家长和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从多种角度出发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树立榜样形象学生的初中阶段是其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很多学生刚升入初中并不能快速地适应初中快节奏的学习和多样化的人际关系,这些事情都会对这些学生带来生活的烦恼,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排解,长时间容易造成情绪的积压,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重视,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榜样的力量,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初中生活。学生在初中阶段性格行为方式等都处于成长阶段,学生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家长和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通过对家长和教师行为举止的学习有助于充实、丰富自身,对正确三观的建立有良好的作用,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现代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完善着自身,人们对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保持健康的心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现阶段,很多教师及家长在教育生活中对学生成绩的重视程度高,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相对偏低,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在成长发育中出现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有脆弱和敏感的特性,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相对较大,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不应该以自己的想法为重,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重视学生的心路历程,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在学生做对事情的时候多进行鼓励,在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以引导教育为主,经常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四)使用科学教育近些年,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对初中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时,仍旧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偏重于灌输,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学生对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很可能使得考试成绩下降,很多家长和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只会一味地批评学生,并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长时间下去学生很可能觉得学习压力过重产生厌学等心理,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当选择科学的方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了解学生的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新型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上的知识点同学生的爱好相结合,使用多媒体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学生在科学的教育方式下轻松地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五)设置心理咨询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为学生设置心理咨询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都在成长发育中,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不懂得如何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自身的心理情况没有清晰的认知。学校为学生设置心理咨询课这种创新模式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在心理咨询课上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教师对询问较多的问题展开解答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使学生自然轻松地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生活。通过心理咨询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减少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六)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家长和学校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从学校的角度说,现阶段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力度不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旧使用传统的灌输教学,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使得成绩下降很可能出现自卑等心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增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在初中阶段心智还处于成长发育的时期,对外界仍旧保持好奇,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转变,使用多媒体等新奇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学习效率得以提升,缓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压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我国在教育方面长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根深蒂固,很多学生在小时候的教育中天然对教师有畏惧的心理,当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并不敢向教师咨询,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平等对待学生,用做朋友的方式替代单方面的强制,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爱好,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五、结论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改革下学校和家长需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树立榜样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用科学教育方式,开设心理咨询课,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对学生给予尊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1]赵红霞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研究[J].才智,2020(16):181.[2]魏志鹏.初中“困境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革新,2020(04):11.[3]张硕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举措[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136.[4]王德辉.培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2):136-137.(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中学)119

篇四:家校共育模式探析

程教学 2020年第 15期开展班级活动实现家校共育的策略探讨山东省淄博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侨城小学 宋 杰 王 燕  【摘 要】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来说,家校共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采取一些策略。建立“好习惯银行”,可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开展阅读陪伴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行家务劳动竞赛,大大推进学生劳动教育;开展“三希园”社会公益活动,有效增加孩子的社会体验,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家校共育班级活动的实施,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关键词】小学班级活动 家校共育 策略  在新时代家校共育形势下,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本文拟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对家校共育的策略进行考察与探究。一、建立“好习惯银行”,促进家校沟通家校合力为孩子建立“好习惯银行”,让孩子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学会进行自我客观评价,全面了解自己,形成积极且正向的自我认知。在活动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愉悦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在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锻炼美好的品质与性格,同时,孩子也能及时改正不好的习惯。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记录在学校的积分,家长每天在《好习惯记录表》上打分,并在每周五上交《好习惯记录表》。学校积分加上家庭好习惯积分的总和,就是学生个人的积分。学校每周进行一次积分汇总,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将积分记录到“好习惯银行”上。同时,积分的支出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决定。学校在期末进行评优时,按照学习成绩和个人好习惯积分从高到低依次评定。二、开展阅读陪伴活动,促进知识积累阅读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位无声老师。通过阅读陪伴活动,孩子能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语言能力及想象力,增加知识,还能开阔视野,建立阅读知识体系。三、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强化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家国情怀。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祖国河山和地理景观。在活动中,家长利用假期带领孩子到红色旅游城市了解当地的风情景色、历史故事、文化特色、标志性建筑和人物等,沿途拍照或录制小视频,写下旅游心得体会。孩子回到学校,把游览素材制作成 PPT,作为主讲人在班里进行演讲,介绍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分享对国家的思考和热爱之情。四、举行家务劳动大比拼竞赛,促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内容。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家庭责任心。家校双方要让孩子居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家长为孩子做好家务劳动规划和安排,填写《家务劳动记录表》。家长要负责把孩子居家劳动场景和细节拍照发给教师,由教师进行评价和监督。家长要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孩子正确使用家务工具。最后由教师在班级中进行评比,选出家务劳动优秀学生以及指导家长。五、开展“三希园”公益行活动,促进社会教育进行社会实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三希园”公益行活动,孩子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现实,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活动中,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进行义卖活动,或者在家建立小小废品站,并将义卖活动挣来的钱用于帮助需要的人。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模式下,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和成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两方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家长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家校共育方式,不断进行完善,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1]胡天霞.“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趋势、新特点、新策略[J].学周刊,2020(13).[2]郑增文.推进家校共育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 6 6 ·

推荐访问:家校共育模式探析 探析 模式 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