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篇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5 年秦皇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qhd125kt2015296 课题负责人:董来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 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 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 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 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 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 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 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 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 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 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课题的实践意义 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 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 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 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 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 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十分具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 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 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

  三、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

   四、导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 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 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 9 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 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 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 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 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 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 业的注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87)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 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 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 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 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 (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 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刺激 反应,即 S R 公式),而是同化和 顺应的双向活动(刺激 反应,即 S R 公式),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即 S (AT) R 公式,意指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 (R)(皮亚杰,1980)。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 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 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美学原理 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 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 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 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导入时注重内容美,能唤起 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引人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情感 上产生愉悦,从而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 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 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 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 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 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 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 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 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掌握知识、 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 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 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 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 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 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承上启下拓展的功能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 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 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 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 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 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 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发挥美感的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 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 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导入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 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 为课堂教学的赘疣。有位教师在讲《说谦虚》一文时的导入就设计得很精到。他说:“有 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

  ‘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 在回答人们哪个球踢得最好的问题时,却说:‘最好?下一个吧。’对于自己的成绩的这么 两种态度,不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 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 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 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 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 育性。

  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 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系,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 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有位物理 教师在物理“运动与静止”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一开始教师问:“你 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对学生来说这种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教室内立 即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一会儿,课堂沸腾了,学生急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我就听说过”,老师肯定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 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学生听了十分惊疑,产 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运动和静 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授课的内容中去了。启发 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 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新颖性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 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 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 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教 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有位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 魁梧,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到了非洲,男的先 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于是他的夫人接过篮子到街上卖,不多时蛋就卖完了。同学 们想想是什么原因呢”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多不得要领。老师便托出谜底:摩根人 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便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 所以人们争着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 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 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就具有新颖特点。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 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趣味性原则 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 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 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 默契交流。有位教师讲《谈修改文章》时的导入便趣味盎然,他说:大家常常写文章,可 什么叫“文章”呢?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 脸皮有青有赤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笑声)古今中外, 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大笑)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 着镜子,用奥琪增白霜反覆“揣摩”(涂抹),再用高级姻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

   特别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 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笑声、掌声)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 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真 由美”(真优美),不在修改上下番苦功夫,行吗”(笑声)何其芳同志说:“修改是写作的 一个重要部分。”看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板书中心句)。这样导入是极具情趣的,但只 具情趣尚嫌不中,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 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的上乘佳作。

  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 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 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 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 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 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 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 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 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 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 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 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 5 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 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 《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 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 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 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 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

   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 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 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 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 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 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 《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 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 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 作战。

  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 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枝箭。

  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 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枝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 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 箭》。

  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 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 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 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案例:《刻舟求剑》导入语: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 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旧知识导入法)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讲故事导入 法)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 生:好! 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

   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 什么道理?(讲解谈话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着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 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案例:《我的叔叔于勒》

  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着名作家,从事创作都十分认真刻苦。他们的创作都不是一 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思考,不断地提高语言技巧,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法国 19 世纪着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1850—1893)就是杰出的例子。他早年参加过 普法战争,后来在政府里担任过文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一开始学写小说,就虚 心地向当时的文学前辈求教,给他帮助最大的是法国的大作家福楼拜。这位名师首先指导 莫泊桑要从练习观察入手,不但要求写形,还要求传神。莫泊桑在语言上也刻苦磨练,他 无论描写什么,都要去寻找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

  莫泊桑在初学写作的头 7 年里,严格遵照老师的教导,苦练本领,默默无闻。到了 30 岁时(1880 年),他写出的稿子堆起来已有一人高了。就在这一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羊 脂球》,震动了文坛。工夫不负有心人,从此便从一人高的稿子堆中站了起来,成为了一 代文学巨人。

  勤奋写作,呕心沥血,莫泊桑一生共写了 300 多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6 部长 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珍品,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阅读它, 不但还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把它作为观察生活,描写人物的借鉴。

  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如案例:名师 贾志敏《推敲》新课精彩导入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还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说“木” 字,在以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画“木”),再比如“休”这个字,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 上,还有“步”字,以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话“步”),两只脚叠加在一起。

  师:汉字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如“左右”一词,怎么理解?(生举左手,再举右 手)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我左右不了你”,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再比如说“东西” 一词,哪些是东西呢? 生:语文书、教鞭、粉笔…… 师:老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这不是骂人吗?(生笑) 师:你看,汉语多么有生命力啊!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酌”, 本来都表示“倒酒”,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

  师:再看一个“推”、“敲”。如果你要推门?(生演示)这需要手向前发力;如果你 要敲门,(生演示)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敲”放在一起时就表示“斟酌、研究”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 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 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 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 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 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其他方法 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绘画导入法等 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 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 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案例:(名师支玉恒《天游峰的扫路人》新课精彩导入)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 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的课题说一遍。

  生:《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着、论文和资料。通过 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 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教 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 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 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4、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 2007 年 4 月到 2008 年 4 月 准备阶段()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

  实验学习阶段()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资料;确定实验 班级。

  全面实施操作阶段()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课题研究;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 流会;整理保管资料。

  实践总结阶段()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 成果报告;召开结题报告 课题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将以如下形式呈现:

  课题实验方案、研究报告;

  阶段总结、教学论文;

  教学课件、教学教案等。

  5、小结与问题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如问题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漫画

   导入,诗歌导入、电影导入,录音、录像导入等等。

  不管怎么样,课堂教学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整节课都能有始有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情等因素,有的放矢,低年级段的导入教学适合用带有趣味 游戏性的导入,中高年级的导入教学则应该实际点,从课题、从作者简介等入手,都要因 材施教。

  但是设计运用导入法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联系性 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 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迁移性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 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为课堂教学服务。

  适应性 导入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 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等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把学生喜爱的游戏 活动运用到教学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4 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篇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

  文/庄玲玲 【摘 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新课导入环节,这样才能有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质疑,启迪学生的思维等,实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有效性 引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在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也是如此。有了有效的新课导入,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才有 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究竟如何 导入新课呢?这一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教师要领会新课程理念,在 新课导入环节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有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课堂 活动参与意识。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课 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小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要注重学 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如通过看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进行新课导入, 这样容易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感情,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八单元第 32 课《渔夫的故事》时,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并能够理清课文脉络,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体 会魔鬼的凶恶、狡猾以及渔夫的智慧,我在新课导入时这样设计:大 家请看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 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提出三个问题后,学生们都在认真看图, 然后我说:“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中的《渔夫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相信这个故事一定 会吸引你的。再如,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 秋天葡萄熟了的一组图片,并配以泛读:秋到葡萄沟,珠宝满沟流,亭 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尝一颗葡萄心甜透。这样的新课 导入,学生们看得直观,听得认真,能够融入葡萄成熟时的那种甜美、 丰收的景象,感觉新鲜有趣,学习兴趣也高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较 为理想。

  二、情境导入法 在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 平,以及教学内容尝试情境导入法。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 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 单元第 31 课《普罗米修斯》时,为了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能够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在课前收集了解 有关“火”的知识(起源、用途……),然后在新课导入中,我联系 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同学们在生活中总是与火打交道,对它

   也都非常熟悉了,那么,我问问大家,谁能说出火的用处?(比如:

  火能烧熟食物,火能驱赶野兽,火能照亮夜空,火能……)”学生们 开始了热烈的讨论,然后进行明确。总之,火,是光明的使者;火, 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 米修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普 罗米修斯》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样的新课导入,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 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有效情境 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氛围,实现高效教学。

  三、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都比较爱听故事。那么,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就可以抓 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效利用故事来进行导入,这样就能迅速集中学生 的学习注意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故事导入时, 一定要注意故事与课堂学习间的联系,这样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 节中过渡到课文学习中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的 兴趣。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第 30 课的《文成公主 进藏》时,我课前通过网络充分备课,把这一课转化成一个故事,并 以此来实现新课导入:唐朝时,有一位伟大的女性(板书课题的前半 部分“文成公主”),她非常漂亮,她对于西藏和当时的中国都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5 分钟的故事导入,我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 地讲述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相

   关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学生们听得认真,在 新课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高效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再如,我在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先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 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在一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当人们都和家人朋友 围坐在火炉旁开心的吃东西、看电视时,街上却有一个赤着脚的小女 孩在卖火柴……第二天,可怜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墙角里了。”悲惨感 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结论 总之,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依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 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升课堂参与意识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篇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课堂导入是课 堂教学的第一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 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一个精彩 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可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 到更好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有效性研究》将通过实践反思总结等方 法研究如何在课堂起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语文教师多关注学习目标及内容所运用 的方法策略,对于语文课堂的开讲导入思考较少。针对语文教师开讲随意或单 刀直入不讲究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如呆板生硬,缺乏知识的有效衔接;晦 涩难懂,消解了课堂的有效生成;简单随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起点等),我们 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带动本校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语文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 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 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 驾驭课堂,从容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题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 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 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 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 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实意义 我市启动共同体教研机制,校本研修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我们开展这一课

  第 1 页 共 11 页

   题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语文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 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 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新课 程基本理念下,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重视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 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程。可充分将此理念融汇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当然也包括导入环节。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等刊物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去审视研究语文课 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内容全面活泼,教例丰富多彩,具有系统性、实用性与 可操作性。它涵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备课与教案编写,教 学的导入、过渡、收束与结构设计,教学的提问与板书设计,教学语言、 应变机智与听课评课的能力训练,作业练习与检测考核,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 师观与学法指导等教学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以及导入的有效 性的话题很感兴趣,也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

  有专家指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 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曲阜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在《教学艺术论》一书 中称“导课环节”为“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 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 同的教学功能。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傅建明教授在《教育原理与教学技 术》一书中指出巧妙设计导课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以至于影响整堂课的教学 质量和教学效率。并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导课方法和导课设计的原则。国 外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第 2 页 共 11 页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及“有效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且正吸引着 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们的研究目光。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旨在提升教师解读教材,并进行教学 设计能力,特别是课堂导入技能,认识到如何导入才是最有效、最具有艺术 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能摸索出符合学段特点的有效导 入新方法和新模式,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其他研究奠 定基础;其次,通过此次研究使广大教师熟悉课题研究的流程、方法,明白课 题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基本内容。

  1、研究内容:

  (1)、根据单元体系主题的特点,制定不同开讲方法。

  (2)、依据不同文体制定相应导入教案。

  (3)、阅读课和作文课导入方法的摸索与制定。

  (4)、将语文开讲的多种方法,操作可效性进行整理,建立课堂导入模式库。

  (5)、根据小学高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而采用的导入方法进行有效性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研究方法。

  2、主要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2-3):成立课题小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系统 性学习 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4-10):实施课题研究,开展实践活动,举行四次 阶段成果汇报会,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1):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总结分析,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 文献法:搜集利用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第 3 页 共 11 页

   (2) 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案例分析、 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八、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沈灶小学“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文 集》 2、发表论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有效性》 3、获奖论文:浅 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看到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 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同时,我 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教学设计预设和生成上的矛盾、如何根据学生年龄 特点采用适合的导入方式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 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 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也 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篇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限 2000 字内)

  一、选题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 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地位由主体变为主导,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积极的 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一堂课上,教师 若能导入的恰到好处,便能在上课开始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 准备,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把课堂导入当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 重视了该环节却仍然存在误区。比如:重视“入”而忽视“导”,重视教材而忽 视学生。有的方法陈旧单一,远离学生实际;有的方法冗长拖沓,浪费课堂教学 时间。这些片面的方法自然难以引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着新课程,为了突显课堂高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立 足新课程,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潜心探究课堂教学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设 计好课堂的导入,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 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度。

  三、研究内容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语文课堂教学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开好头。课文导入没有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方法,即使是同 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

  四、研究假设

  假设:一节课有个好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是对课内知识必要的补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合理、新颖的导入方法,可使整个教学活 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研究思路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归纳形式多样的方法。借鉴校内外 优秀导入案例,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导入方案设计的自 主创新实验研究。加强课堂导入的个案分析,注重研究和推介的灵活巧妙的新方 法、新手段,总结经验,探索有效课堂导入理论策略,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 专业化发展。分析比较常用的不同类型的各种导入方法特点、功能的异同,研究 根据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行之有效导入方法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方法进行,结合课堂的主体与主导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展探索与研究,使得研究的 成果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

  七、实施步骤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 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 要点,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 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语文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 作用。

  (2)第二阶段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研究策略;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 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

  (3)第三阶段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的语文 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 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② 根据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3、总结阶段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 报告。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研究时间及 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 800 字内,本页不够可加页)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研究时间

  所在单位条件:

  理论条件充分:领导大力支持。学校领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重视每一 位老师的发展,对于课题研究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有创新研究的老师,尽其所能、 发挥优势、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曾多次派一线骨干教师去西安、咸阳、银川等 教学改革示范地学习听课;同时邀请示范学校的模范老师来我校上示范课,现场 传授教学模式。领导的重视,为一件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教学条件充分:我校班班都配有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设备。目前已经完成了 各班小组建设工作,每间教室都安装有小组评分栏,小组成员展示评比栏等。结 合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经验,让学生也感受到高效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 同。这都为我们研究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时间准备充分:正值县大力推进高效教学改革之机,经过两年多的理论学习 以及外出学习参观,已经具备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条件。从课题的申请到结 题,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我们的成员是一线教师,他们在教学 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的实验。

  因此,我们认为在我校开展《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条 件成熟。

  

篇五:《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 究》课题开题报告 结题报告

  《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读 写 结 合 的 方 法 与 途 径 研 究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 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由 朱 自 清 、叶 圣 陶 等 老 一 辈 教 育 家 提 出 的“ 读 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 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 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 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 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 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 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 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 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 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 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 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 地 将 课 文 学 习 所 得 运 用 到 自 己 的 习 作 中 去 ;教 师 在 进 行 习 作 指 导 时 , 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 浪 费 了 有 利 的 作 文 教 学 资 源 ,又 不 利 于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的 积 极 性 。

  细 细 品 读 入 选 教 材 的 课 文 ,不 难 发 现 ,这 些 作 品 大 都 出 自 专 家 、 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

   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 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 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 篇 章 结 构 等 诸 多 方 面 着 手 ,引 导 学 生 结 合 自 己 的 生 活 实 际 延 伸 开 去 , 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 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 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 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 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 作 提 供 参 考 和 借 鉴 的 因 素 ,让 学 生 在 习 作 时 不 但 能 模 仿 ,更 能 创 造 , 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提 出 了 小 学 作 文 的 总 目 标 要 求 :能 具 体 明 确 ,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 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 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 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 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 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 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

   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 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 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 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 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 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 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 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 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 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 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 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 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 说 :“ 教 材 无 非 是 个 例 子 。”这 个 例 子 的 作 用 主 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 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

  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 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 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 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

   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

  “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 写 结 合 教 学 法 ”,给 了 我 们 借 鉴 。他 在 其“ 读 写 结 合 ”实 验 中 指 出 :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 理 解 吸 收 ,写 是 理 解 表 达 。有 理 解 性 的 吸 收 ,才 会 有 理 解 性 的 表 达 , 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 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 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 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导入 课题 结题